[记忆深处那一抹旧绿(第四期)] 指导员您在哪里

树影茶屋

<p class="ql-block"><b>图文: 树影茶屋</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4168784</b></p> <p class="ql-block"><b>人生如长河,总有几朵浪花让人铭记于心,总有几位故知让人永生难忘。在参与三线建设、修建襄渝铁路的日子里,巴中县民兵团女子二连指导员杨正秀大姐,对我个人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作为一位脱产干部,毅然投身于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在带领女子连队时,她始终冲锋在前,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她的高大形象,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初识指导员</b></p><p class="ql-block"><b>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是五十四年前的事了。那时,巴中县正筹备组建两个女子连队,前往大巴山深处参加襄渝铁路的修建。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青春少女,怀着满腔热血,自愿报名加入了女子民兵,投身于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1970年10月,秋风送爽,我们背上行囊,踏上了征程。在巴中县城集中时,全县240名女孩被分为两个连队,由县政府选派指导员、连长、司务长等三位脱产干部带领。我们女子二连连长尚未到位,只有指导员和司务长与我们见面。司务长周远慧,原在县农科所工作,30来岁,有家有孩子,是一位大学生。指导员杨正秀,28岁,已婚,原为和平公社的妇女主任,她的丈夫是江油化工厂的技术干部。指导员身材高挑,约1.65米左右,皮肤白皙,略显方形的脸庞显得和蔼可亲,说话轻言细语,让人倍感信任。</b></p> <p class="ql-block"><b>出发那天,连队临时编成了三个排,以排为单位乘坐三辆敞篷车。连队已经安排好了各排的领队(排长)。我们那个排选的是共产党员谭玉英,但她识字不多。在组织队伍集合点名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于是,临阵换将,我被推上了领队的位置。从此,我与连队领导的密切接触中,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指导员。她既是我们的领导,又是我们的大姐;既是我们的良师,又是我们的益友。在风雨同舟的日子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榜样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难忘当初进山时,汽车开到了王家山嘴物资转运站。然而,通往工地现场的道路尚未修通,从转运站领取物资:被褥、劳动服、油盐米面等。每个人分担十多斤,虽然不重,但要翻过陡峭的王家山,走过崎岖不平的山路60里地。对于这些来自山区的女孩子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艰难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指导员大姐和我们一样,背着行李同行,一路上还搀扶、帮助年龄较小的姐妹,不断鼓励大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她的言行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b></p> <p class="ql-block"><b>特别是到达目的地后,先到的男民兵已经在那儿扎下了营。他们为女子连修了两幢油毛毡房,但土墙潮湿,床铺尚未安好(用树棒和葛根藤绑成的床)。我们只好暂时安置在老乡家的柴屋、牛圈等能遮风避雨的地方。最后,还有五个姐妹实在找不到地方,只能爬到猪圈楼上,睡在稻草堆里。指导员带头上去了,我也跟着上去了。那是一段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经历!猪圈粪坑、还是百多人的厕所,那臭气熏天,令人难以忍受。然而我们还坚持了四天。这次体验,使我更加敬佩指导员。她作为一位生活条件优越的脱产干部,又是连队的领导,却能吃苦在前,她的行为令人折服。我也暗下决心,要向指导员学习,带头做好排里的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生死无惧的好领导</b></p><p class="ql-block"><b>最难忘怀的是1970年冬天,大雪封山半个多月,运送物资的车辆无法进山,连队的米面油盐即将断炊。尽管筛沙的劳动暂停了,但百多口人的生活不能停火。怎么办呢?只有自己沿公路步行80里路去王家嘴领取物资。指导员思考了两天,这趟路山陡路滑,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派谁去呢?在决策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她决定亲自上阵,再动员几个自愿者。发出动员令后,一天都没有人报名,这是生死考验啊!我也经历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想到有指导员带头,便横下一条心,第一个报了名。记得我报名后,指导员还找我谈话,强调了前路的艰险,问我不怕吗,是否做好了准备。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指导员才放心地带上了我。后来,似乎还有一个连队干部报名了。</b></p> <p class="ql-block"><b>第二天一早,我们三人踏着雪和冰凌出发了。哪里是公路呀,那是为了修铁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引道。道路狭窄,冰凌路滑,寒风不断吹拂,尤其是山嘴处,大风吹来仿佛要把人刮走。每一步都异常艰难,我们鞋上绑着草绳,沿着公路内侧攀着树枝,手拉手,小心翼翼地前行。到了转运站住了一夜,第二天终于背回了连队的生活必需品。</b></p> <p class="ql-block"><b>在共和国建设初期,三线建设的重要性与艰苦性,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农民工的无私奉献,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些支撑起了祖国建设的脊梁,都是难能可贵的。在那短短两年多的修路经历中,也是我成长的过程。难忘那火红的年代,难忘党代表(指导员)杨正秀。</b></p> <p class="ql-block"><b>后记:襄渝铁线建成后,我们各奔东西,曾通过几次信后由于工作调动又中断了。而今都已耄耋之年,指导员大姐,您好吗,您在哪里?好想好想您,您是我心中永远忘不掉的那一抹旧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