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天山情(八)顺延

顺延

<p class="ql-block"><b> 惊世之作——“坎儿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新疆去旅游,不能不去看新疆的坎儿井。对内地人而言,对坎儿井一定非常陌生,坎儿井为何物?我们也是带着这个疑问去探索的。 炙热的夏天我们来到了祖国西北部边陲的吐鲁番,这是一个低洼的盆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因素,这里聚集着大量的热量,气温很高,在这里,高温40°C是常有的事。</p> <p class="ql-block">  一出旅游大巴顿感汗流浃背,燥热难忍,不一会儿汗就没有了,早就气化了。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径直去参观坎儿井水利设施。之前,我们对坎儿井一无所知,不清楚同样被称作为“井”的坎儿井,究竟与我们内地的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坎儿井博物馆,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亚尔乡的坎儿井民俗园内,这座投资240万元的博物馆于2007年6月落成开放,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部分,包括100多米长的地下参观通道、500平方米的地面陈列馆以及坎儿井的分布、演示图。</p> <p class="ql-block">  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模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游客展现了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区域、功能和研究成果,让游客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地下长城”的修建过程及历史变迁。我们一行随导游依次走进博物馆,馆内非常阴凉,和炎热的外面相比,简直就是水火两重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硕大的沙盘,它直观地向游人展示了一条条坎儿井穿越戈壁,将天山的地下雪水引到一片片绿洲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弄明白坎儿井的工作原理,我们不仅仔细参观了坎儿井展览馆的所有展品,还跟着导游钻入地下去实地查看究竟。导游告诉我们:“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四通八达的坎儿井,是利用地面的坡度引取地下水进行自流灌溉。</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这条人工暗河引来天山雪水,使清水畅流,生命常绿,形成了今天吐鲁番大片美丽而富饶的绿洲。吐鲁番的坎儿井与横亘我国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及消除水害、造福老百姓的都江堰水利设施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伟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体系,据说,坎儿井在西汉时就已逐渐形成,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坎儿井是人类在与严酷的自然界争斗中创造出来的伟大杰作,堪称吐鲁番的生命之泉。由她浇灌出的一片水土, 谱写了人类的一方文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据统计,全新疆有1600多条坎儿井,其中的1237条就在吐鲁番,实际使用的853条,它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新疆的坎儿井全长约5000公里,其长度超过黄河,比京杭大运河还长出1300多米。吐鲁番现有耕地面积70多万亩,其中有47万亩就是靠坎儿井的水来灌溉的。</p> <p class="ql-block">  所以说,坎儿井引来天山上的冰雪融水,成为养育吐鲁番儿女、灌溉万倾良田的生命线。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木垒、阜康等地,其中尤以吐鲁番为最多。它是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农田或涝坝。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10公里,四季水流不断,且水量稳定。</p> <p class="ql-block">  据说, 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坎儿井逐渐向西传播到中亚和波斯。葡萄沟的清流萦绕,风光旖旎,瓜果飘香,据说是全仗了被称为“地下万里长城”,“中国第一井”的坎儿井功劳。</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由坚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地面明渠和涝坝等五个部分组成。竖井口长1米,宽0.7米,主要是供挖渠和维修人员出入及出土用;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在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人们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p> <p class="ql-block">  被当地人称为“生命之泉”的坎儿井,完全根据地理位置来修造坎儿井工程,实属不易和伟大。坎儿井被称为“地下长城”,开凿起来非常艰难,其土质为钙质粘性土,粘合性比较好。由于吐鲁番盆地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温度最高达80度以上,又使其土质坚硬异常。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特殊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为坎儿井提供了大量的水源,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p> <p class="ql-block">  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使挖掘坎儿井有了可能。其次,吐鲁番盆地与北部和西部雪山有巨大的落差,这就可以沿地势引水,使得北部水源可以按地势向盆地汇聚,确定了水的流向,通过挖掘疏导,自流向盆地。第三个条件是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的土层,主要是由粘土或钙质胶结的砂砾石,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这种钙质粘性土不仅粘合性非常好,而且十分坚硬,正是这种特殊的土质,才使古老的坎儿井能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提到坎儿井,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上的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林则徐,这位在当时的朝廷上受到排挤,被远贬边塞的禁烟重臣,抛下了自己仕途上的种种不顺,心里装着黎民百姓,在素有“火洲”、“风库'和气候极为干燥的吐鲁番,主持建造了地下长河——坎儿井,所以又被人们誉为“林公井”。人们走在吐鲁番的大地上,其实就是走在坎儿井的上面。由于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送水流,不受季节和风沙影响,蒸发量少,流量稳定,故可常年自流灌溉。</p> <p class="ql-block">  由于有土层相隔,我们发现在地底下特别阴凉,温度极其舒适。沿着一个楼梯走下去,可以清晰地看见坎儿井全貌,有点像从井口往下走的感觉。下面是一个不大的井口,就看见清澈的水流哗哗的直往外流,我们用手试水,觉得水特别凉,非常的清澈、洁净,估计直饮没什么问题。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很大发展。在吐鲁番,每条坎儿井都是有名字的,有的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有的以动植物的名字命名,还有的以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等命名。</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慢慢顺着水流的方向往外走,清楚地发现一个个的井口密布于水源之上。走着走着,我们走出了地下的隧道,此时,眼前豁然开朗,地上竖着一块小碑:海拔10米。噢! 吐鲁番盆地果然名不虚传,还真低啊!</p> <p class="ql-block">  但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如今,坎儿井的现状并不容乐观。由于吐鲁番地区水位下降,坎儿井的流量在不断减少,其根源在于,沙漠化的日益严重,以及沙尘暴频频作乱。据专家分析,坎儿井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的大量无节制开发,地下水超极限开采。如果再不采取及时、有效的相关措施,今后到吐鲁番恐怕再也看不到这一世界性的伟大人文奇观了。</p> <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文化。坎儿井是炎热、干旱地区的人们寻找水源、保护水流的一项伟大壮举,也是这一地区人们生存、繁衍的基本保障。珍惜地下万里长城——坎儿井吧,永远不要让它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我们永远的痛!</p> <p class="ql-block">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在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p> <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文化。如果再不抢救濒临彻底干涸的坎儿井,它就像一些其它的古文明遗迹一样,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p> 【图片来自网络,向原拍摄者致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