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古镇(一)

静新

<p class="ql-block">篁岭古镇简介和历史</p><p class="ql-block">‌篁岭古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建村于明代中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篁岭是一个典型的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被誉为“梯云人家”。篁岭以其独特的梯田景观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尤其是其“晒秋”习俗,成为篁岭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篁岭的“晒秋”习俗源于其地形限制,由于村庄地势复杂,平地极少,村民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晒农作物,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丰收景象。这种独特的农俗文化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成为了画家和摄影家的创作乐园。</p> <p class="ql-block">篁岭民俗文化影视村</p><p class="ql-block">婺源东面与浙江交界的古村落</p><p class="ql-block">篁岭民俗文化影视村,坐落婺源东面与浙江交界的石耳山脚下,是一个以“晒秋”闻名遐迩的古村落,开放时间为24小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篁岭民俗文化影视村,隶属江湾镇,四面环山,全村原有186户人家600多人,隐于婺源群山,以“晒秋”闻名,500年古村焕发新生,成文化艺术影视胜地,民俗风情与田园风光共绘传世画卷。</p> <p class="ql-block">简 介</p><p class="ql-block">村庄房屋受地形限制建在一个陡坡上,房屋高低错落、周围古木参天,由于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谓“地无三尺平”,村民晒晾农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晒在自家屋顶木架上。收获季节,房前屋后成了晒簟的世界。长长木竿托起圆圆的竹簟,晒上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稻谷,形成婺源独有的“篁岭晒秋”农俗特色景观。这里也是画家和摄影家的创作乐园,有关篁岭“晒秋人家”的摄影作品,曾在全国获得十多次大奖。篁岭的独特风光体现的是婺源传统农家民俗文化,展示的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家园。篁岭民俗文化影视村已被文物部门评定为“婺源生态博物馆”,[1] 篁岭文化现象已成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婺源文化产业标志性项目,江西微电影创造拍摄基地。]</p> <p class="ql-block">概 况</p><p class="ql-block">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 ”,篁岭村500年来一直隐藏在婺源石耳山中,是一个偏僻而幽静的山村,“地无三尺平”是篁岭最突出的特色。村落群山环抱,房屋鳞次栉比,位于村口的水口林古木参天,绿树成荫,仅红豆杉就有80多株。村中由于空地稀少,村民们自古就有在自家屋顶晒辣椒等农作物的传统,形成全国闻名的“晒秋”农俗特色景观,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画家和摄影家前来创作。篁岭晒秋已形成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体验。而晒秋人家的壮观场景,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如同“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一样,“篁岭晒秋图”通过文化影视创作,将会成为传世之作。</p><p class="ql-block">篁岭建村历史约500年,为曹姓所建。曹姓属于山东祖,由歙县篁墩迁婺源汪口河东至大鳙源后至篁岭,至今已到四十四世祖(计26代)。曹姓文人辈出,“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西递的清代户部尚书曹文埴,军机大臣、大学士、太子太师曹振镛父子,其故乡在篁岭——《婺源县志》记载。</p><p class="ql-block">由于受地形限制,篁岭村交通不便且严重缺水,村民绝大部份农田、土地等生产资料都在山下,1978年解放生产力,政府鼓励了部份村民搬迁下山,因资金问题搬迁工作未能完成。至09年山上仍有六十多户村民居住,村内大部份房屋闲置年久失修腐烂、倒塌,篁岭独特的景观资源在逐年消失。</p><p class="ql-block">为尽快抢救和保护篁岭村宝贵的民俗村落资源,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篁岭村进行文化产业投资开发,改变婺源旅游产业单纯依靠门票获利经营模式,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文化娱乐、民俗体验、旅游会展等综合配套型转变,着重开发旅游文化产业特色项目——美术摄影及影视创作基地、农家民俗生活体验基地、农耕文化展示基地、民俗文化演绎及精品度假酒店、特色农家美食等项目,最终将篁岭村打造成中国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艺术影视村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