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有约——穿越陈家祠: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栀子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它虽然叫书院,但主要功能还是为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陈家祠堂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为啥又叫做陈氏书院呢?感觉两个名字并不太搭嘎。稍微了解了下背后的秘密,在清代时,陈姓是广东最大的姓氏,建立祠堂正是体现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的方法之一。但清代乾隆年间由于官府担心宗祠势力过大,便屡次禁止民间建立合族祠,于是众多祠堂纷纷更名为书院、书馆等。光绪年间,清朝对合族祠的管制稍微宽松,以陈氏书院命名的“陈家祠”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现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装饰精美的祠堂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布局遵循严格的中轴对称,以聚贤堂为建筑的中心,设有前、后、东、西四院,气势恢宏。结构布局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并以六院八廊穿插其中。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七绝:“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石雕、木雕、砖雕、陶塑、泥塑、灰塑以及铁铸工艺的高超技艺。其所表达的题材亦涵盖了从商周到明清的众多经典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雕—石狮与石鼓陈家祠堂大门前屹立着一对石狮子,活泼可爱、神态祥和。东边的雄狮脚踩石球,傲视远方,象征着权力;西边的雌狮抱扶小狮,象征着子孙兴旺、家族繁荣。</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东西墙上各有一块砖雕,它在砖雕技法上和北方(河南、山西、陕西)及江南(浙江、安徽,江西)一带的砖雕有很大差异,岭南砖雕多采用上等的水墨青砖为主要原料,工艺方面精湛复杂,技法多样,使得雕砖具有丰富的层次感,能刚好的渲染画面场景的丰富性,在一块砖上雕出七八个层次,从而营造景致深远的效果。花卉枝叶繁茂,植物藤曼蜿蜒、形如锦绣,戏曲人物衣甲清晰、姿态变化有序,这些富有层次的砖雕随着一天中光线的变化,呈现出黑、白、青等不同色彩,使画面富于起伏变化。</p> <p class="ql-block">灰塑和陶塑陈家祠的屋顶是整栋建筑最绚烂璀璨的部分,几乎每个屋脊都被冠以隆重的装饰,在屋顶上做文章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因为这里地处沿海,时常受到大风侵袭,高出屋面的山墙和屋脊,不仅可以像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一样起到防火的作用,还能减弱大风对屋面的吹袭,屋脊上的灰塑和陶塑同时也有助于掩饰屋脊和瓦面的接缝,起到防水的作用。比如佛山祖庙也是同样风格。</p> <p class="ql-block">正脊上的双层脊饰,上层为陶饰,下层为灰饰。脊饰呈镂空状,一方面减轻自重,一方面减小对风的阻力五彩缤纷的脊饰为这座灰白色的建筑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热情,无论朝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个生龙活虎且寓意深远的场面。灰塑累计总长2562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规模之大为岭南之冠。</p> <p class="ql-block">1997年的陈家祠有了另外一个身份: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评为了“国家一级博物馆”。我们来看欣赏下作为博物馆的陈家祠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