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在深秋萧瑟的季节里,我们坐上西行的列车,开启了一段酝酿已久的旅程:那就是循着唐代诗圣杜甫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携家人避乱成都的足迹,去追寻诗人所走过的关陇古道和古蜀道,找寻杜甫在这场纪行诗苦旅中所展现的意境和情怀。</p> 图片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盯着地图上漫漫关陇山连山,条条蜀道长又长。想这一路旅程我会在哪些地方打卡,会偶遇怎样的历史遗迹和故事,又会在“陕甘宁川"古道中欣赏到难忘的风景,这都是我所期待的,期待去享受一路风尘般的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这是属于杜甫诗创的年代。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及部下史思明以奉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由此开始,直至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三朝的军民力战,才使叛乱得以平息,</span>历时七年零二个月。正是这七年零二个月改变了杜甫的一生,改变了杜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和份量,后世诗众千年来不曾中断过将杜甫一步步推上封圣的宝鼎,在那里发出耀眼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杜甫自幼聪颖好学,深袭祖辈诗风,他从衣食无忧的翩翩少年,到怀揣梦想游走昊越的有志青年;从科举碰壁深旅齐鲁的而立之年,到干谒长安尾随权贵的杜甫已是不惑之身了;时光荏苒,杜甫虽然有着自己的文化圈子,但在长安找工作还是相当的难。直至安史之乱前夕杜甫才得到了上岗机会,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此刻杜甫家底耗空,困顿无着,盘桓于两京之间。756年安史之乱后长安不保,杜甫便携家小从奉先夹杂在避难的人流中往白水投舅父崔家,继而又往鄜州三川暂避。闻肃宗及位灵武杜甫惜别妻儿独往投奔,谁知途中又落贼手困在长安。即使这样杜甫仍苦苦追寻王廷以图报国之路,758年肃宗拜杜甫为左拾遗,数月后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再看杜甫报效朝廷的一切操作却换来了更多的坎坷,使性格耿直的他反复遭受重大打击,可以说是命运多舛。</p><p class="ql-block">此时安史之乱已殃及整个大唐,而越杜甫身在旋涡的中心,可想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丧子之痛加穷困潦倒诗人终于意识到个人与国的不可争,自己只有活下来才能再图分忧于国事家愁。杜甫在唐乾元二年七月(公元759年)走上了辞官投亲避祸的艰辛之路。</p> 图片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从乾元二年七月至十二月底,杜甫用小半年的光景才走到了心心念念的成都,要知道在1300年前踏上千里之路途需要何等艰辛与毅力方能完成啊。先赴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旅居三个月,后沿蜀道中的祁山道转同谷县(今甘肃陇南成县)暂居一个月后,继续从祁山道转入陈仓道再转入金牛道南下直至到达成都。</p><p class="ql-block">从同谷县起杜甫一路写下了著名的纪行诗十二首,这次旅行的重点就是循着这条诗人走过的古蜀道,去目睹纪行诗里的江崖绝壁和云天水遥,去体验秦巴驱渡中的艰辛跋涉和饥寒交迫,去感受大唐“安史之乱”给诗人杜甫带来怎样的创伤与磨难。试着读出杜甫诗篇里那饱醮着对乱世的愤慨与惆怅,理解杜甫胸中深藏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探究杜甫纪行诗所散发出对生活的渴求与复杂心境。</p> <p class="ql-block">这次追寻杜甫纪行诗十二首的古道行程,我是从西安租车自驾开始的,选择自驾是为了方便出行,也使旅行更快捷,同时还可获得更好的旅行体验。</p> <p class="ql-block">行程线路是:西安站→乾县乾陵→陉川县石窟群→宁夏固原市秦长城→古萧关•瓦亭古城→平凉市崆峒山•博物馆→关陇古道恭门镇•天水市杜甫草堂遗址等→走祁山道至陇南成县杜祠及其他景区→徽县木皮岭白沙渡青泥岭铁山虞关嘉陵江沿线→从陕西略阳走陈仓道→经陕西宁强至四川广元走金牛道沿线驿站关隘栈道石窟→走绵阳三台梓州杜甫草堂•古城→游阆中古城→寻梓潼汉阙•金牛道汉柏→栏马墙•剑门关•翠云廊→昭化古城•桔柏渡→陕西宁强天坑→汉中天坑米仓山•留坝张良庙紫柏山•博物馆→城固张骞墓•五门堰等→经洋县翻秦岭回到西安。全程17天,行车350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为突出追寻杜甫纪行诗十二首的旅行主题,我将对本次旅行游记采取掐两头,留中间的方式,好比说甘蔗没有两头甜嘛,先记述追寻杜甫纪行诗的游记,完成作业后再来回顾旅行全程,想想不管哪段旅程都甜着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