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恩施文化部门工作的经历(十六)对连珠塔景点的建设与管理

夷水古风(贺孝贵)

远眺连珠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上一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6、对连珠塔文物景点的建设与管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4年初,恩施县与恩施小市合并为恩施大市后,我作为市文化馆的文博干部,正式接手对恩施城东郊五峰山连珠塔的管理,当时受经济建设大潮的影响,上面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对地面文物可作为景点建设,充分发挥文物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5月市文物管理所成立,我担任领导,另有魏强与钟高凤为成员,我开始着手将连珠塔打造成有一定规模的文物景点。</p><p class="ql-block"> 在此前,原小市文化馆经过努力,已修通了五峰山公路至连珠塔山门前的几百米长的公路,维修了主塔及塔周围墙,修了小卖部与厕所,但由于塔周围是农民的菜地,游人前来除了看塔没有大的活动范围,没有休息兼餐饮的场所,没有收门票的门票室,距成为较规范的文物景点差距很大。我通过对场地认真的观察,拟了下面计划:</p> 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连珠塔(贺孝贵 摄于2024年11月7日)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征收清代建塔时的塔周土地约30亩,恢复从山门两侧起建的围墙;建山门至征收范围围墙甬道与小山门和门票室 ;在塔下南侧建花园与兼作餐厅的游客体息厅;在塔南临清江悬崖上建观景挑台。</p><p class="ql-block"> 已上几项除临江挑台未实现,其他都完成,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 征地。争取市政府给了4万元征地费,其中含叶挺纪念馆征地费,实际用于连珠塔的只有2万元。这点钱在现在一亩都征不到,好在那时还没有土地下放,土地属生产队集体所有,因此只需给农民补青苗费。征的地属生产队划给连珠周围几家的饲料地,实际2万元都没用到,我找省文化厅文物处要了几万元,一起用于其他项目建设。遗憾的是因饲料地外是好田好土,生产队不让征,交涉也没达成协议,因此连珠塔塔所属范围没有恢复到建塔时的约30亩的区域,实征约20亩,没丈量,与大队小队干部指地为界。地征后也遇到麻烦,一些农户嫌钱给少了闹事,砌围墙时有妇女睡地工地上放横不准施工,我只好一家家做工作,又补了些钱才摆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右)在连珠塔接待老红军、原武汉市委书记刘惠农</p>  <div>  二、修建围墙与甬道。地征了,开始建围墙,为了节约资金,我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将连珠塔西北面一坡岩壳地挖出来,一是利用挖出碎石下围墙基脚,二是挖出的土沿围墙填平面可供游人行走,三是石壳挖出来后形成小石林,增加一处景观。建围墙的同时,修建了小山门,小山门后建了门票室,从原保留的大山门到新修的小山门修建了甬道,甬道中段建两个对向的圆门,方便塔下居住的农户进出。为了修建工作不出意外,特别是我下面要说的歺厅兼游人活动厅修建过程中,我与魏强天天守在工地,单位没有车,我俩天天徒步往返一次五峰山。没地方吃饭就与工人一道吃少油少肉的饭莱。累了想休息一下,就在连珠塔内地上铺一块塑料布,躺一躺了事。过中苦累,现在还在想是在一种什么精神下坚持过来的!</div> 作者经手修建的山门甬道与小山门(贺孝贵 摄于2024年11月7日) <div>  </div><div> 三、修建餐厅即游人活动室。连珠塔景区要达到旅游接待标准,必须修餐厅与游人活动室,于是决定在塔南面建设,我没有找城建部门设计,这一是因为要修仿古样式,他们也没有人搞这方面的设计,我学过古建知识,于是我画出了图纸,为双山面中间带天井的外加与塔连接的花园式厅园结构,与工程队商量后开始施工。施工中遇到两件麻烦事,一是木料问题,因修仿古建筑用的木料多,当时用木料需经林业部门批,这样不仅手续麻烦,而且价格贵,好在当时农村搞土地山林下放,刚开始农民怕政策变,将分到手的山林中的树木砍伐变卖,一时间砍伐风大盛,农村到城市来卖圆木与粗加工的门窗枋料的人很多,介格也便宜,政府也禁止不了。我想我是给国家办事,也顾不了什么政策与纪律,有人来卖就收,有些条木、圆木是农民从清江南门河段偷偷运过河送到工地的,这样节约了不少的钱,后来省文化厅领导一直夸恩施文管所花少钱办多事办大事,其实是不知道我们想的这些办法。二是收买的条木做餐厅横梁长度不够,我与工程队商量,决定使用工字梁,这种梁是在两根拼接的梁中间打上直撑与斜撑,用钢筋螺丝连接成一个整体,这种梁抗战时省政府迁恩施时建的房屋使用较多,我也是受其启发,为此我专门到金子坝抗战时期修的工学院建筑参观,确定可行才实施。这样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将餐厅兼游人活动厅建成并开放,而且风格别具一格,受到有关部门的称赞。<br>  <br></div> 作者(前排左三)在连珠塔接待恩施利川籍外交官曾任马里等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文隆胜(前排左二) <div>  四、对连珠塔景点快速绿化。连珠塔景点的新增建筑完成后,因原来农民种田清除了树木,需要快速绿化,我一是先种竹,因竹生长快,几年就可成林,于是花5元钱一兜竹请人沿围墙种了一圈。二是每年植树节,各单位有任务到他们指定的地点去种,我便与园林局商量,文管所的植树点就定在连珠塔,他们同意了,每年免费为我们提供了梧桐等树苗,我请人挖坑种,个别树是从街头农民卖的,我与工作人员魏强等扛到连珠塔下种的,这样没用几年连珠塔景点就翠色满山了。<br>  五、对连珠塔景点的承包管理。连珠塔景点形成接待水准后,对外开放需要人管理,而当时文管所只有三个人,自身工作都人手不够,只好招人承包管理,而对承包的人也有个条件,就是要镇得住,为什么这样说,因在建设过程中五峰山大队某领导老找麻烦,就是要钱,说水、电到达连珠塔下农户他们是花了钱的,我们接水电用,应该给他们补偿,大队因为穷要点钱我也理解,但文管所也差钱,我不愿给,他们就停水停电,如果承包者弱了就会长期存在这个问题,因此要找势强他们不好惹的,这样就选了建围墙的建筑班子头儿贺某,他有几弟兄,都是社会上强势的人,一般的人惹不起,这样果然太平了,他承包的几年没有出现停水停电的事。后来有人反映说我姓贺,承包者姓贺,我用人唯亲,这实属冤枉,他虽姓贺,但在他来修围墙前我并不认识。<br></div> 作者经手修建的餐厅兼游人活动厅外观(贺孝贵 摄于2024年11月7日) <div><br></div> <div> 我离开文管所后,魏强任所长时增建一个亭子,牟来新任所长时为本所承包的职工吴长虹修了两间住房,其他都没变。要变的是刘清华任所长时,经市领导同意,将连珠给了和尚作为佛教寺舍,现在这些和尚在连珠塔下面修玉龙寺,连珠塔成了玉龙寺的一部分。我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一是连珠塔的修建是当时官员为装点风景所为,并不是为修寺院建的佛塔,五峰山也从来没有玉龙寺,有这样的现象完全是前一段时间乱刮宗教风的结果,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我也不好说。我只坚信一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明文规定,已经收为文物部门管理的宗教场所不允许再恢复为宗教场所,在我任文管所长与文化局长时,也有人打过这方面的主意,都被我拒绝了。<div> 2024年11月7日,我到连珠塔去看了一下,见玉龙寺的院墙修在到塔门的公路边上,挤占了公路,原宽敞的公路变成了狭窄的巷道;原大山门前的第二道公路平台被私人占用;连珠塔下的官厅(原为清代官员到连珠塔时的休息之所,现在改成了佛堂)因和尚做法事,有一“和尚”把守不准人进,这实际是剥夺了群众进入公共场所的权利。对这一切我也只能表示无语!(转自贺孝贵正在撰写的自传《一灯如豆》)(未完待续)</div></div> 作者(后排右二)在连珠塔接待国家民委文物司马司长(前排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