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道德经》原文释义及感言

杨建伟

<p class="ql-block">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p> <p class="ql-block">释义: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治国者,要忘我无欲,不要以小聪明治理国家,不要把自己塑造为圣人,而要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不搞苛捐杂税,横征暴敛,而要让利与民。不朝令夕改,而要以身感化。只有这样,百姓才会恢复孝慈之心,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会祥和,盗贼也不敢盗抢。以上三方面,很难形成统一的准则规范,而要做到这三方面,就要求治国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淡泊名利。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p> <p class="ql-block">根据《道德经》第十九章节创作微小说</p><p class="ql-block">在遥远的古村落里,有一位智慧而谦卑的老者,人称“无为先生”。他整日漫步于山水之间,口中常吟:“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村民们初时不解其意,只当是老者的呓语。</p><p class="ql-block">一日,村中遭逢大旱,庄稼枯萎,人心惶惶。村民们纷纷求助于神庙,祈求天降甘霖,却未见成效。无为先生见状,不言不语,只是带领村民们在山间开渠引水,以最朴素的方法解决了燃眉之急。他说:“绝圣弃智,非是不学不思,乃是弃绝浮华之智,回归自然之道,如此,民利自百倍。”</p><p class="ql-block">又一年,村中流行起攀比之风,邻里间因小事争执不断,亲情疏远。无为先生便讲:“绝仁弃义,非无情无义,乃是超越表面之仁,回归内心之本真。孝慈源自天性,无需外在标榜。”他组织村民们共耕共织,互帮互助,不久,村中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与温馨。</p><p class="ql-block">再后来,村边出现了一群盗贼,扰得村民不得安宁。无为先生没有选择对抗,而是提议大家“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他教导村民自给自足,不贪不奢,减少对外物的依赖。渐渐地,盗贼发现这里无利可图,便自行离去。</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无为先生的教诲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村民们开始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追逐,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他们学会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生活虽简单,却充满了快乐与安宁。</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天,无为先生悄然离世,留下了一片他亲手栽种的桃林。每当桃花盛开时,村民们便聚在树下,讲述着他的故事,仿佛他从未离开。而那些关于“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话语,也成了这个村落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指引着后人走向更加和谐、宁静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悟道</p><p class="ql-block">绝圣弃智心自明,民利百倍国安宁。</p><p class="ql-block">绝仁弃义归真性,孝慈复现家道兴。</p><p class="ql-block">绝巧弃利身自正,盗贼无踪世太平。</p><p class="ql-block">三者为文难言尽,故令所属心自清。</p><p class="ql-block">见素抱朴守本真,少私寡欲心自静。</p><p class="ql-block">大道至简行不难,修身齐家国自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