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善良遇上善良(三) <p class="ql-block">秋风吹动了晨光,也吹动了我的脚步。大清早,我匆匆忙忙来到了宾馆,毛校长已整装待发,就像一位战士在准备去下一个战场。毛校长还是坚持要去我们村子,要见我的老母亲。他说一会儿回太原顺便到村子里看看老人家,要不我走得不踏实。毛校长如此态度,我再无推脱的理由。随行的李文老师私下里提醒,毛校长昨天下午就备好了看望老人家的礼物了,不去村子,不去看望老妈妈,他是不会歇心的。我是个折中主义者,回村子里可以,但一定要吃了中午饭再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于是,朱和森老师,徐茂、张玉梅夫妇,仙荣等文友,一一敲定。朱老师当即出门,要赶来与毛校长见面。李文老师驾车,我带路,毛校长、朱老师同程行走在通往我生活过的小山村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与晋西北金色的秋天,同歌共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乡土味与生俱来,离土地愈近,愈发显出自由或自信。此刻的毛校长是开心的,更是激动的。激动和开心能从脸上看得出来,能从眼神里渗透出来。行走在回我的村子的路上,仿佛行走在回他的老家昔阳小山村的路上,回村里见我的母亲,也有了见他老母亲的急切心情。山路,车在晃动,人在晃动,心也在晃动。一路上,熟知五寨人文历史的朱老师,正好成了毛校长满脑子问题的解读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十里地界,村子吸引着我们,我们追随着村子。毛校长深谙“农村包围城市” 的理论,当下的农村,仍然有它存在的力量。村子越近,他不大却有神的眼睛越发明亮,专注的世界,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无需电话里详细交代,九十三岁的母亲早已在我家那座老房子的堂屋里,等着客人的到来。不说披着枣红色桌布的餐桌上洗好的水果,亮晶晶的糖蛋蛋,满满一盘核桃等吃食,单就那把闪烁着岁月的光泽的老瓷茶壶,能从母亲木柜子的一个方盒子里端上桌面,而且是茶香飘逸冒着热气,足见母亲对来客的真诚与重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母亲是个大气的人。她一向把远道而来的人才当作真正意义上的客人。远了,稀罕,经常见面的,那叫熟人。母亲把客人称为恰人,一句恰人,宾主仿佛都回到了古时候的礼仪之邦,气氛瞬间便平和并生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妈妈,我们来看您来啦!”毛校长一进院子看到了早以在我家正房的檐台上迎候的老母亲,便脱口喊了出来。“快进家里,快进家里!”母亲高兴地絮叨着,像每次迎接我这个远在新疆工作的儿子回来时的情景,开心地手舞足蹈。一时间,我似乎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只有把母亲沏好的茶,一一给大家倒上,再添上。无须介绍,无须穿针引线,毛校长和母亲已啦呱得热火朝天。县上的朱老师问,大娘还认得我吗?怎认不得?你来看过我。母亲把六七年前的事还记得住,为儿的暗地里佩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看着毛校长一行带来那么多吃的喝的,母亲真的有些过意不去 : “你们远天远地的能来,大娘就开心了,还买那么多好吃的。”母亲不甘示弱,不停地让大家吃这吃那,又走进里屋,拿出她“珍藏”的金灿灿的大鸭梨,一人一个 : 娃娃们,吃哇,这个好吃,梨子可不能分着吃,咱们谁也不能和谁分离啊!老母亲的哲学,老人家的叮嘱,一句“娃娃们”,毛校长眼睛湿润了,多少年前,他的母亲也这样叫过他。今天,那亲切的声音,犹在耳畔。善和爱,最能触动人的软肋,催化人性的本真。毛校长这位“恰人”,俨然转换成了主人,他的走心,让母亲离他更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与人的距离,心知道。当善良遇到善良,便是这世上最美的邂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城市里长大的李文老师,今天算是开了“眼界”,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不是地域的新鲜,而是传统的保鲜,他在这里似乎看到了什么,那些诸多的“什么”,或许是个精神体系,不是一时半会能弄清并理解的。他不停地拍照、录像,院子、四间住人的正房,家里的物件,包括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都是他要带回城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和森老师是土著,又是老朋友,一个有心的人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除了找回“故地重游”的感觉外,更多的是当起了“翻译”,让毛校长和老母亲聊得更顺畅更真切。放下身段的毛校长,或本来就没什么身段,全身心地进入“角色”,他就是来看老妈妈的,这个主旨不变,看,就是把自己当自己人看。他要从我散文的只言片语中,在寻找人性的光辉里,捕捉九十岁人生的点点滴滴,找回他内心的感觉。有时候,善良也是需要打理和关照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兴奋的毛校长如同一位考古队员,在母亲的陪同下,在我家的四间正房里,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他像探宝一样和母亲一问一答地交流着。上午的阳光透过一块块玻璃窗户,如银般洒在了老屋的每一样走过岁月的物件上。那老榆木柜的吱呀声,黑瓷瓮的叮当声,在电视机、电蒸锅,以及母亲天天和我们视频通话的手机陪衬下,越发湿出了老屋的厚重和母亲的“时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暖暖的阳光也照在了这一老一小的每一个舒展的笑容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娃娃们,大娘没什么值钱的给你们,就送一双我绣得鞋垫吧。”九十多岁的母亲,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正常,记性超好,养花种菜,生活自理,一有时间就用碎布拼兑座垫、缝制仿鸡毛掸子,当然,最拿手的还是用五色丝线绣得各种图案的鞋垫。拿手戏,最能配上用场。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她喜欢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就是这些亲手绣得鞋垫,母亲曾在西北边关送赠过戍边的将军、守防的战士;在北京故宫旅游时曾随手送给过与她合影的一对荷兰籍旅人。平时在村子里,谁家孩子结婚了,她要送上绣有“幸福美满”字样的鞋垫,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她要送上绣有“前程似锦”的鞋垫。毛校长一行作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母亲自然要送上她可心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人一双,别拿错了,左右脚要分清。”母亲在她随身带的包包里翻寻着,差了一双,母亲不无遗憾地对着朱老师说 : “你离大娘不远,今个儿就欠下你的,等过几天缝好就给你。”朱老师开玩笑回应 : “我可记着呢啊,大娘!”临出门我故意问母亲,妈你是不是把刚才答应的事给忘了?放你的心吧!母亲在我的后背上轻松地拍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眼看就到中午了,母亲认真地和我说,咱们中午就在家里吃,莜面、豆面,让恰人们吃个稀罕。毛校长看出了母亲的动静,不了,不了,哪还能麻烦老妈妈啊!我清楚中午的约定,悄悄地和母亲说,客人们吃完饭还要回太原,晚了怕误事。母亲信儿的话,念叨着送大家出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一挥手的瞬间,可能就是永恒。母亲像每次送儿一样,依依惜别中,送下檐台,送到院子,又送出大门口,瘦弱的手臂举着,蹒跚的脚步向前迈着;毛校长如同离开自己的老家,和自己的母亲告别一样,手挥着,脚步退着,再见的话儿不是一声高于一声,而是一声低于一声。他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什么话都表达不了他此刻的心情。现代交通工具是个好东西,那轻轻的一脚油门,快刀斩乱麻地斩断了我们暂时的离愁别绪。只有我的母亲,还雕塑般站立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到太原的第二天,毛校长便欣然写下了看望我母亲时,所见所思的随笔,亲切感人的文字见于网上,两三天时间,阅读量就达近两万人次。可见,善心善行亦如春雨,大地会在风平浪静中接收,人们会在平心静气中接受。真乃是,善良如水,润物无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返回新疆时,尽管行李很多,但我还是把毛校长送给我的书《善斋拾贝》带上了。这些天,我一边在读着他的书,一边在想着他这个人。随手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 当陌生用善良与真诚的线串联起来,就不再陌生;当遥远用善良与真诚的线串联起来,就不再遥远;当复杂用善良与真诚的线串联起来,就不再复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毛校长,再见!心不遥远,后会有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愿看你飘动的头发,我愿看你善良的眼神,我愿看你喜悦的脸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0日于清风斋</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吕凤君,山西五寨县人,少小离家,在新疆边防部队工作多年。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业余爱好文学、摄影。常年行走在大西北的边防线上,工作之余,用文字书写人生,用镜头记录风景。</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