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历史,我们今天学习四书之首——《大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大学啊,不是小学中学大学,也不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大学,是一本书,《大学》意思就是大人之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儒家是培养政治家的,培养政治家的学问。从政的路叫仕途,仕途——讲的通俗一点就是做官的道路,儒家学者是走仕途的,那么如何走仕途,看大学。所以大学就成为“四书”之首啊。很多人会说四书之首是《论语》,其实四书之首是《大学》,因为儒家的任务是培养政治家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我们先要理解一个概念啊,《大学》以及我们下一节课要讲的《中庸》他们其实啊是原来“五经”当中的《礼记》中的两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经”中有《礼记》,而《大学》和《中庸》之前就是《礼记》当中的两篇文章,到了南宋时期,朱熹把他们全部单独拎出来独立成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有人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四书五经”嘛,对吧?先定“五经”再定“四书”,《五经》里面有《礼记》,《礼记》里面已经有《大学》《中庸》了,到了“四书”你把他们再拎出来啊,单独成书,内容上是不是就重复了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知道中国古代由很多朝廷的层面来官方组织的单位,就官办的“大学”里面,会设“五经馆”、《五经馆》,《诗》、《书》、《礼》、《易》、《春秋》每经一馆。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学系。数学系呀、物理系呀、化学系呀、文学系呀、这些学系。“五经馆”呢,按今天的话来讲,都有博士生导师带领一批学生,他们一辈子啊研究一本书,比如说《诗经馆》这些人一辈子就研究《诗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后《礼记馆》的人呢,那一辈子就研究《礼记》。可见“五经”他的学术高度啊,是非常高的,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能够用有限的生命去参透的,所以《大学》和《中庸》从儒家的角度来讲,《大学》其实就是指导儒家的学者走好你的仕途的一本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庸》啊,其实是代表着儒家的处世之道,就原来《礼记》当中这两篇文章,它的实用性非常强。所以把它们拎出来单独成书啊,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就是从南宋之后啊,儒家学者延续至今的学习的方式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定式,就是“泛读五经”、“细读四书”。“泛读”就是“广泛”的“泛”,稍微了解一下,可以从其中的一些篇章仔细的去推敲,但是你要把它全都参透,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精读、细读“四书”形成了这样一种学习的方式。这一点我们大致理解一下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我们今天来讲一讲《大学》啊,《大学》是本怎样的书?前面讲过了啊,是教儒家学者走仕途的书啊。是阐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散文集啊,它出自于原来的《礼记·小戴礼记》的第42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写的呢?相传是曾子写的,曾子这个人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啊,曾子叫什么?叫曾参。他是孔子,晚年非常信任的一个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后来把自己的孙子,他的孙子呢叫孔伋,又被称为子思子。把孔伋托付给了曾参,做了的学生,为什么是孙子不是儿子啊?他的儿子叫孔鲤,“鲤鱼”的“鲤”,去世了,孔子的儿子比孔子早去世。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孙子孔伋托付给了曾参,成为了曾参的学生,大家对曾子的了解,更多的应该是《论语》当中开篇是孔子的话,第二章就是曾子的话,对吧?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我们来讲一讲啊,既然《大学》是指导儒家学者走试仕途的这样的一本书籍,那么它整体的思想是又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学》的思想分为“三纲领”“八条目”啊,“三纲领、八条目”是什么呢?先来看“纲领”,那么纲领是什么?纲领就是信仰,就是目标,就是使命。“三纲领”是什么呢?第一是“明明德”。注意这三个字,不能念“明/明/德”要念“明/明德”,一会我们再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点是“亲民”,这里不读“亲,要读、新民”,为什么?等会我们会来讲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点叫“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这是儒家的信仰、目标、追求、使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八个“条目”其实是实现这三个纲领的具体的方法以及过程,有哪些呢?包括“格物”,“格物”其实我们讲的简单一点啊,就是学习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致知”。注意这个“知道”的“知”假借同“智慧”的“智”达到“智慧”啊。“格物”“致知”诚意”,“意”有关于思想道德品质,再然后“正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心”——“心灵、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然后就是自己的行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条目”很明显,就是一个儒家学者实现这“三纲领”信仰、目标、追求它具体方式和过程啊,那么这“三纲领”我们如何去解读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来看一下《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大学》之道”——《大学》就是儒家学者的使命、仕途,对吧,这样的道?我们之前讲过诸子百家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道和德,“道”代表着一个学派的目标对吧?追求、信仰。而“德”是道德的实践,就是如何去实现这个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靠“德”。那么他的“德”实践无不为的方式就是“无为”。兵家的“道”是什么呢?就是“屈人之兵,”就是打仗要获胜,那他的德对道德实践就是不战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不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儒家也有儒家的道,儒家的道其实就是“仁”这个字,上一横代表天,下一横代表地,单人偏旁代表人。人与天地,共生共存,是为天地人和。这个我们之前也已经讲过,那么实现人与天地的共生工程,靠的是儒家的“德”,儒家的具体实践,那么“大学之道”。上来就讲这个纲领,就是把这个人给具体化,所以大学之道在哪里呢?首先在于“明明德”——明明德于天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个“明”。是“彰显”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光明的意思啊,就是在天下彰显“光明之德”,如何彰显“光明之德”最关键的,是要“新(亲)民”——注意这个字假借同“新旧的新”,作动词就是使老百姓要“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哪里“新”呢??思想上 ,按今天的话来讲,叫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什么?生活上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安居乐业啊,这是什么呢?这是儒家的使命,对吧任务。也是儒家要干的活啊,是不是?那这个活要干多久呢?噢,在“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在文言文当中啊,它其实有一层含义,是极点的意思。“止”就是停止,“善”不要理解为善良,可以理解为完美啊,就是到完美的极点,你把这事做到完美的极点就可以停啦。倒过来讲啊,这事没做到完美的极点,那你还不能停,这就叫“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止于至善”,我用一个词,它的意思啊跟“止于至善”非常像,叫什么呢?叫“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啥意思啊?我要鞠躬尽瘁,到什么时候停?“死而后已”“已”就是停的意思。我死了,我才停。我不死我就一直要“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上去“止于至善”和“死而后已”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活着一定要努力奋斗,对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它有本质上的不同。“死而后已“——死了停不停?停,没法干了,我死了就不能干了,对吧?但是“止于至善”死了能停吗?不能停。为什么?因为还没达到善的极点呢,还没有达到完美的极点,你怎么能停呢?死了都不能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干!谁来干?后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儒家的传承就是书香门第。一代一代都要读书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谁呢?还有学生。是吧?这叫什么?这叫前赴后继,这就构成了儒家的信仰、使命和担当,那么《大学》可以这么说,给所有的儒家学者走仕途这个过程定了一份纲领性的文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的课就学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带一带都要读书的,还有谁呢?还有学生。是吧,这叫什么?这叫前赴后继,这就构成了儒家的信仰。使命和担当,那么大学可以这么说,给所有的儒家学者走仕途。这个过程订了一份纲领性的文件大学知道在明明德在心灵在止于至善。好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