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波塞冬海神庙</b></p><p class="ql-block"> 在雅典下了飞机,已接近傍晚,车直接把我们送到了雅典以南70公里外阿提卡半岛最南端的苏尼翁海角。传说曾经的一位雅典国王在这里焦急地等待远征的儿子,他向海神波塞冬祈祷儿子的平安,不多时果然看到了舰队和得胜归来的王子。于是欣喜若狂的国王传令,为海神波塞冬修建一座神庙。</p> <p class="ql-block"> 在苏尼翁海角的山崖上,矗立着波塞冬海神庙。它建于公元前445年,长约80米宽60米,大理石柱高6.10米,底部直径1米,原本34根石柱,现仅存16根。<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考古学家推测,神庙的中心内室有神像,用于供奉海神波塞冬。石柱上有浮雕装饰,描绘诸神之战的场景。</span>但时至今日,神像和浮雕都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海神庙三面环海,这个位置的确是海神值守的最佳地点,整个区域尽显神韵。这些立柱为多立克式,每根都有16道纵沟,也许这能更好地抵御海风的侵蚀。走近底座横着的石头细看,发现一些石块上刻着各种文字和符号。著名诗人拜伦曾在19世纪初期造访此地,并在其中的一尊石柱上刻下他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古希腊神话中,宙斯认命波塞冬为海洋之主。波塞冬挥舞着三叉戟,统治着无边的海域。他调动海浪,操控潮汐,使得海洋宛如他驾驭的温顺巨兽。波塞冬的领域成为神灵世界中神秘而庄严的领域,充满了海的奇迹和力量。 </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爱琴海岛屿或小亚细亚乘船而来,所看到希腊的第一片陆地,便是海神庙所在地。人们敬畏这片土地,敬畏海神波塞冬。</p> <p class="ql-block"> 来到海神庙,同样不能错过的是夕阳落入爱琴海的经典画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人渐渐聚拢到西面的海边,静静等待着这个美妙时刻的到来。</span></p> <p class="ql-block"> 太阳加快了降落的速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收敛起耀眼的光芒。</span>人们屏息凝神,注视着天边那个柔和完整的圆。移动着的圆很快被遮去一半,几秒钟后消失,留下了一片红晕。</p> <p class="ql-block"><b>二、雅典卫城博物馆 </b></p><p class="ql-block"> 雅典卫城博物馆坐落在卫城东南300米处,与卫城相望。整个博物馆依遗址而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代感十足。存放宝藏,展览文物,从古到今,一切都</span>完美契合。</p> <p class="ql-block"> 到了入口处,才发现博物馆是守着一片老城的街市遗址而建的。它的底层悬浮在既有的考古挖掘物之上,大厅入口有一个玻璃坡道,透过大面积的地面玻璃,一览无余地俯瞰下方的考古遗址,立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很大,只能走马观花。 </p><p class="ql-block"> 一楼入口,按时间顺序,用模型叙述了卫城从堡垒变为圣地的过程。大厅展示了日常用品,包括印章石、砝码、祭祀俑、陶器、青铜武器、浮雕碎片和人物雕塑。</p><p class="ql-block"> 二楼神像雕塑区不允许拍照。其中有个部分通过工具、颜料、实验品、复原成果的实物和影像资料,展示了对雕像修复和保护的研究过程及阶段性成果。</p><p class="ql-block"> 三楼是帕特农神庙展区,封闭的玻璃护栏内,原始石板和复制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帕特农神庙的装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塑和门楣浮雕,各种神像和珍禽异兽</span>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很喜欢大理石浮雕,虽然是残损的状态,但不影响艺术作品对人物和事件的生动描述,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林匹斯众神、希腊城邦间的战争、献祭的场景。</span>女神身<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的薄纱轻盈飘逸,每件艺术珍品都研精致思,旷古绝伦,美不胜收。</span></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橄榄枝浮雕造型,用最朴素的样子,表达对和平美好的追求与期待,这何尝不是我们此时的愿望?图案简洁,却触动人心。</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最大看点是镇馆之宝"女像柱"。 <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瑞克提翁神庙有六尊女像柱,博物馆展出了其中的五尊女像柱原件,第六尊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看着眼前的古代真迹,仿佛置身于</span>历史与艺术的迷宫,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b>三、雅典卫城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b>1)露天古剧场</b></p><p class="ql-block"> 在卫城山丘下南侧,是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露天剧场。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古希腊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酒神,还被视为欢乐之神,是极有感召力的神。走到古剧场的上方,视野从近处酒神剧场延伸开去,<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处白色的建筑和延绵的山脉,形成壮阔的背景图。</span></p> <p class="ql-block"> 看到酒神剧场,便想起在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里看到有关 "赫尔墨斯与小酒神"的经典雕塑。这是希腊艺术古典主义时期最负盛名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的代表作。雕像表现的是神使赫尔墨斯在护送酒神狄奥尼索斯去尼赛山的途中,靠在路边树桩上休息的情景。当时酒神<span style="font-size:18px;">狄奥尼索斯</span>还只是个小婴儿,坐着赫尔墨斯手臂上,仰视着他,神情生动逼真。 </p> <p class="ql-block"> 在酒神剧场不远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迪库斯</span>露天剧场,建成于公元161年,由古希腊富商和哲学家希罗德·阿迪库斯为纪念他的妻子而建。这座半圆形剧场可容纳6000多人,是同时期最杰出的建筑之一,在剧场任何一点都能听清楚舞台上的表演。<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span>舞台背景的窗型高墙壁龛,给人留下浓重的沧桑感。剧场几经修复,<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仍然是夏季露天音乐会和戏剧表演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b>2)伊瑞克提翁神庙</b></p><p class="ql-block"> 伊瑞克提翁神庙建于公元前421年~前405年之间,是爱奥尼亚样式的典型代表,设计精巧。</p><p class="ql-block"> 伊瑞克提翁神庙有三个神殿,分别供奉希腊的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铁匠之神赫菲斯托斯,分别有两条别具特色的柱廊把它们连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 伊瑞克提翁神庙最引人注目的是南端的"女像柱"。6根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少女像柱代替石柱顶起石顶,她们长裙束胸,轻盈飘忽,头顶千斤,亭亭玉立。不过现在所看到的女像柱都是复制品了,真品收藏在博物馆里。</p> <p class="ql-block"> 6位少女要顶起沉重的石顶,颈部必须足够粗,但是这会影响整体美观。于是建筑师给每位少女颈后设计了一缕浓厚的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体与建筑有了一种微妙和谐的关系,</span>成功地解决了建筑美学上的难题。<span style="font-size:18px;">仔细看,发现每个少女都是一条腿向前微微曲起的站姿,显得灵动优美。</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建筑顶部外檐上有些细碎的花纹装饰,像是为建筑加了一圈漂亮的蕾丝花边,轻盈松弛的感觉,与女像柱真是完美之和。</p> <p class="ql-block"><b>3)帕特农神庙</b></p><p class="ql-block"> "帕特农"名称来自雅典娜的别号Parthenos。这座神庙主要是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象征着对众神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起来优美无比,是因为它的</span>高与宽比例为19:31,接近希腊人喜爱的“黄金分割比”;神庙看起来很生动,是因为它特别讲究“视觉矫正”的加工,使本来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神庙空间大采光好,是因为四周以廊柱环绕。帕特农神庙不愧为古希腊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的立柱设计独特,从基础到中间部向外鼓起,再到顶部向内收束,赋予了建筑有机的和谐感。从资料上了解到,神庙的柱式和山花雕刻都非常精美,特别是那条长达160米的浮雕带,表现了雅典娜节日的游行盛况。</p> <p class="ql-block"> 神庙屋顶的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有精美的浮雕。据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山墙上的浮雕,描述的是雅典娜与海神波塞冬争当雅典守护神的场面。在现场寻寻觅觅,终于看到残存的墙角上,有个人物的雕塑,给人留下想象的无限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 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的战争让帕特农神庙遭到了破坏。19世纪下半叶,尽管人们曾对神庙进行过部分修复,但已无法恢复原貌。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成为古代文明的永恒象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的帕特农神庙,整个西面搭着脚手架,中间有吊车,据说修复工作已进行了30多年,现在仍然在继续。现代修复过程中使用了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柱子上后补的新材料有意做成了白色,是为了区分于原始部分。</p> <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志设计灵感就来源于这座神庙。追求和平的设计理念,致力于守护和发展各国文化与人类文明的使命,都体现在这简洁明了的标志上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永远璀璨夺目。</span></p> <p class="ql-block"><b>4)山门</b></p><p class="ql-block"> 山门是卫城的唯一入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公元前437~前432年。</span>经过数千年的变迁,屋顶和山墙早经不见,留下来的只有几根大理石柱子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些残垣断壁。当</span>我们觅着曲折的石径上山,站在山门面前时,还是被它肃穆的气质所感染。</p> <p class="ql-block"> 山门的正面有六根多立克柱式,看得出上面原本也是三角形山墙,中央开间宽阔,整体庄重。走出山门时已近黄昏。</p> <p class="ql-block"><b>尾声</b> </p><p class="ql-block"> 团友魏老师拍的这张神来之照,让我产生莫名的冲动,再一次去翻看希腊的历史,简而又简地记录如下: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000~前1200年,强大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盛极一时。公元前12世纪,好战的多里安人打败迈锡尼人,将希腊带进了铁器时代。</p><p class="ql-block"> 到了公元前800年, 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创作完成。随着雅典和斯巴达两个最强大城邦的发展,希腊出现了文化和军事的复兴。大希腊诞生,意大利南部成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人在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海战和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海战中,两度击败波斯人,希腊进入空前发展和繁荣的 "古典时代"。 </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31~前404年,希腊人全神贯注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忽略了北方马其顿王国的扩张,致使各城邦国家被马其顿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到了公元前146年,希腊和马其顿均成为罗马的省份。</p><p class="ql-block">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希腊归属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希腊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1821年~1832年,希腊人打响独立战争。1833年,巴伐利亚的奥托被扶上了希腊王位。奥托一世在1862年被政变推翻后,丹麦王子乔治一世于1863年3月30日就任希腊国王。</p><p class="ql-block"> 1941年,希腊落入德国之手,抵抗运动分化为保皇党和共产党两派,血腥内战持续到1949年。</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历史悠久而无比动荡的土地上,涌现出神话、诗歌、体育、戏剧、雕塑、哲学、科学和文学,特别是建筑艺术,名垂青史于世界之巅。这就是希腊,多元融合,独树一帜。 </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一段台阶,坐一程缆车,登上雅典的至高点狼山。晚霞恢宏,城市笼罩在暮色中。山下密密麻麻的房子,是真真实实的当下,而历史已远去,变得模糊虚幻,但谁又能说历史不与当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呢?</p><p class="ql-block"> (谢谢蓉蓉帮我们留下这美好瞬间)</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山巅的餐厅用了最后的晚餐,为旅游画上圆满的句号。借用魏老师相机拍的夜景照片作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别,带着些许依恋和不舍。泛光灯照亮了卫城,帕特农神庙的轮廓在夜幕中微微闪烁着金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