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震作为自然地质灾害之一,会对</span>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p><p class="ql-block"><b>世界三大地震带</b></p><p class="ql-block"><b>环太平洋地震带</b>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有一连串海沟、列岛和火山、板块移动剧烈。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该地震带发生的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80%,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90%的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300~700千米)。</p><p class="ql-block"><b>欧亚地震带</b>又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横贯亚欧大陆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带,它是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p><p class="ql-block"><b>海岭地震带</b>又称大洋中脊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是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东非大裂谷区。</p><p class="ql-block"><b>地震位置</b></p><p class="ql-block">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p><p class="ql-block">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但地震不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据地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公里处。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p><p class="ql-block"><b>地震成因</b></p><p class="ql-block">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p><p class="ql-block">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p><p class="ql-block">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p><p class="ql-block">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p><p class="ql-block">地震是一种极其普通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p><p class="ql-block"><b>地震类型</b></p><p class="ql-block">(一)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p><p class="ql-block">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p><p class="ql-block">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p><p class="ql-block">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p><p class="ql-block">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p><p class="ql-block">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p><p class="ql-block">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p><p class="ql-block">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p><p class="ql-block">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p><p class="ql-block">(二)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p><p class="ql-block">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p><p class="ql-block">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的关系</p><p class="ql-block">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p><p class="ql-block">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p><p class="ql-block">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p><p class="ql-block">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p><p class="ql-block">(三)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p><p class="ql-block">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p><p class="ql-block">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300公里。</p><p class="ql-block">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浅源地震,12%来自中源地震,3%来自深源地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先后发生的几次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数十万人遇难,生命在其瞬间按下了休止符。</p><p class="ql-block"><b>海原大地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民国九年),今宁夏海原发生里氏8.5级强震(又称西海固大地震),烈度极高,震源深度17千米,28万以上人遇难,此次地震震感极强,波及范围极广,当时的香港以及越南北部都有震感,世界上96个地震检测点都有检测到此次地震,堪称“环球大震”!其余震维持了三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原大地震震度之强,破坏之大,乃中国少有,世界少有,是人类历史上几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由于当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原大地正是军阀混战,</span>地震后的救援仅限于当地幸存老百姓的自救,情况可想而知,无异于杯水车薪,地震之后,更可怕的是断粮引发的饥荒、以及随之而来的瘟疫和严寒,还有可怕的人祸,<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洋政府在地震过后许久下令拨款赈灾,可下发的赈灾钱粮,从中央到地方,一路克扣,海原远在西北,当赈灾物资到时,多少人已经命绝于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唐山大地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丰南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达11度。有着100万人口的华北工业重镇唐山顷刻间夷为平地。地震波及天津、北京,涉及14个省、市、自治区。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受重伤,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之惨重为历史罕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抗险救灾的最前沿, 14万人民解放军参与了救援任务,他们是灾区人民的救星,他们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唐山大地震救灾工作彰显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上创造出了一个伟大的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震救灾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的党,人民军队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我们的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5·12汶川地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汶川地震又称“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0°、东经103.4°)。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北至内蒙古,东至上海,西至西藏,南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均有震感,中国之外的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日本等国均有震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约5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灾难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展开了一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孕育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9年3月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整理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