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梨芫背

揭志勇《靑劍集》

<h3>文/揭铖</h3> <h3>梨芫背是赣州历史名村,也是古村,其村萧氏先祖在清中期,据说通过做当铺,赚到大量财富,遂萧氏三兄弟便一人一栋,盖了三栋大宅,亦号称九井十八厅,时三幢九井十八村同时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其三兄弟敌可敌国的财富,亦闻名于虔城,如今,梨芫背的几十幢大大小小古民居,仅存靠近最南端池塘边的一幢,其余的在不同历史时间段皆或兵燹毁掉,或拆迁,或因守村老人凋零而无人捡漏倾塌,或因减丁,绝户无人值守而自然倒塌,目前,赣州区域,古建存量,总体有限,特别是靠近赣州城区周边的,近几年因工业逼近,也拆了不少,故梨芫背的大宅,遂愈显珍贵。(远眺大宅,前有水塘)</h3> <h3>大宅光正面,就二三十米,纵深又是几十米,这种规模,就是当年当地的赣州知府,同知,通判,或赣州卫指挥,总兵总镇,乃至到南赣巡抚,亦莫过如此,况且当年清政府在赣州的巡抚等一众官员,奉行朝廷厉行节约原则,不敢大肆营造私邸,此九井十八厅的大宅座北朝南,四正四方,四周开的窗户很少,大宅内靠天井通风,这样有效防止兵匪袭扰,二次寻访时,发现九井十八厅后面靠六一楼一幢大宅的四面皆不设槏窗,而开射孔,箭口,里大外小,这种设计,充分说明屋主人对兵匪防范放在首要位置,也可以说明屋主人当年有一定财富,从后人告知说,当年清代修赣州城池,加固城墙,萧家出钱出力,城砖铭文有萧氏其名。</h3> <h3>近大门,见上写“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牌,其实来之前,已知此幢建筑被列为市文保单位,我们也乐见被选评为文保,当然更希望,此建筑群,能长长久久,永彰其姿。</h3> <h3>有挂负责人牌子。</h3> <h3>正仰观瞻红石结构的大门,图彩斑斓,威严中又透出柔和,这些石雕,每一处,都是大国工匠的神奇之手笔。</h3> <h3>书卷展开图画,说明古宅主人对读书的重视。</h3> <h3>此宅去了二次,第一次去,门是锁的,还是用手机透过门缝拍。</h3> <h3>当时找到一个门大点缝,可以伸进手机,遂拍一张里面的。</h3> <h3>出来的时候,见当年蒋专员练兵场,已被周边工业用地紧逼,古建九井十八厅在四面工业及城市开发中,呈凹字形,大宅不远正南方原民国新兵练兵的九十年代弃宅,已浸水难泻。</h3> <h3>工业用地高出九井十八厅好几米,这些泥土,都是从别处拉来填平。</h3> <h3>大宅正南处,尚有一些空地,当地村民便还继续种了一些菜。</h3> <h3>这张是在对面马路所拍,可以看到,古建在凹形槽底,四周都是高出填平的工业及商住用地。</h3> <h3>九井十八厅向后徐徐坡高,一条进村路,两边都是凋零的八九十年代商铺。</h3> <h3>返到进村屋后,有一条进村路,当年也是商街,现在依然有人在开便利店,不过,随着物资化丰富,以前八九十年代建的商铺,基本上属于关门,难以再开。</h3> <h3>九井十八厅大宅后面约三百米远处,有一幢中等清宅已倾塌,唯余扁枋风中凌乱。</h3> <h3>从这张表,依稀分辨出,此宅八九十年代还是好好的,还有人住。</h3> <h3>散落红石。</h3> <h3>孤零马头墙似是不屈。</h3> <h3>残存未倒塌一点点,但无人居住。</h3> <h3>不远还有一幢清宅,唯余雕牖及土筑墙,遥见雕牖非常精美。</h3> <h3>远处,城镇建设推近,离古村近在咫尺。</h3> <h3>  第一次来是24年8月,正值酷暑,第二次来,是11月,相着几个月便悄然入冬,当然,第二次来,已拿到钥匙,终于可以一窥其内,见识庐山真面目。<br>  一打开门,首先映入眼帘是一进厅的门枋,画枋镂空,镶嵌大门之上,顿感美奂。</h3> <h3>到二进厅的天井两侧,豁见雕门雕牖,非常华美,精工雕刻,令人观之赞叹。</h3> <h3>尽管数百年过去,雕花已似沧桑,但气势犹在。</h3> <h3>内厅主壁采用泥砖而砌,此法避暑防寒,冬暖夏凉。</h3> <h3>此天井西侧,本来也是雕门雕牖,但后人用泥土封了,之前的门窗下落不明。</h3> <h3>上方可见一些榫卯结构的连接。</h3> <h3>夹楼木铺。</h3> <h3>后厅正堂的中堂。</h3> <h3>厅堂两侧的堂外,有若干厢房,侧房。</h3> <h3>红石槏窗。</h3> <h3>内厅侧拍。</h3> <h3>外厢房一字并开,隔房较多,说明此九井十八厅,可容纳几十人口一同居住。</h3> <h3>侧厢房的新旧乱搭。</h3> <h3>在外厢天井一侧,可见已经弃废不用的农耕农具。</h3> <h3>侧房长廊式,沿长廊,尽为一间一间厢体式房间。</h3> <h3>这些红砖,应该是八九十年代砌成隔断的。</h3> <h3>天井长廊中,古代有几道栏式墙体从中设计。</h3> <h3>外厢通房一角的雕棂。</h3> <h3>散落二进堂中的一块直径约60公分的柱础石,这块石,也可获知,当年还有一些粗大柱子,但估计已毁。</h3> <h3>听说梨芫背如今保存稍好的,除了九井十八厅,还有六一楼,闻知是当年屋主人六十一岁生辰,贺诞而建,故名六一楼,此楼当年蒋专员在梨芫背办公及协助其妻方良开办第二保育院,督练新兵的时候临时住过,我们第二次来梨芫背,本以为很难找会找不到,但无意中走到一块菜地,见到菜地尚有大宅的残留基脚时,豁然见到南边有座形似滕阁的古楼,且有飞檐外翘,我们初步判断或就是文史及众中口中传说的六一楼,当时问了一位正在种菜的当地妇女,她告知那幢就是,说往铁门进去,我们遂往。</h3> <h3>这些残存的墙基,范围非常大,估计是当年九井十八厅已倒房子,如不是,那也是非常庞大,祼露的夯土混鹅卵石,传说中的金包银,异常坚固。</h3> <h3>很长的基脚下面,是红石垫基。</h3> <h3>这幢已倒清大宅,侧边是水塘。</h3> <h3>水塘一用洗浣处,用废弃红石简易铺成玄阶。</h3> <h3>我们返到刚刚看过一栋密不透风大宅处,正巧见那位种菜的阿姨回来,原来此幢屋就是他们家的,她告知,六一楼正在里面,早年此楼随同大宅用于生产队粮仓,九十年代,生产队撤了粮仓,故将大宅及六一楼拍卖,做为萧氏后裔,见到祖业可归,遂将六一楼拍下,并进行检修,儿子成家在外,多次叫他们老人家搬出来,但想到祖业要人守,也住习惯了,遂一直未到城里住,每年对六一楼会查看检漏,收拾一番,说这是萧家祖业,也可以告诉后人先祖有过一段辉煌历史,也希望能代代传承这个先祖的基业与荣光。</h3> <h3>这位阿姨引领我们参观六一楼,并讲述一点点六一楼听到的历史及故事,她说,她所听到仅是一点点,知道更多的老一辈,如今基本上都陆续离开人世,并告知当年蒋专员办第二保育院时,其丈夫的二伯还曾入学就读过。</h3> <h3>六一楼仰观,倘是真正在现场,更会感受六一楼雄姿。</h3> <h3>九井十八厅前面的大榕树与池塘。</h3> <h3>侧拍九井十八厅,十分有气势。</h3> <h3>唯愿此幢古宅能长久保存好,也好让后人,直观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程度及先人智慧,工匠精神。</h3> <h3>文图/揭志勇<br>编辑/青剑<br><br><br>2024年11月20日于赣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