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口语交际:安 慰<br>[教学目标]<br>1.在别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具有安慰他人的意识,学会倾听对方难过的原因。(倾听)<br>2.能够设身处地想一想别人的心情,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安慰,学习用同情、委婉、鼓励的话语去安慰别人。(表达)<br>3.安慰别人时能借助语调、手势等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应对)<br>[教学重难点]<br>1.能设身处地地想被安慰者的心情,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安慰。<br>2.能借助语调、手势等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br>[教学课时]<br>1课时<br>一、视频导入,引出“安慰”<br>1.同学们,今天有两位好朋友来到了咱们的语文课,他们就是和大家一起成长的淘气和笑笑。(出示淘气、笑笑的图片)淘气和笑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下课还经常一起玩。这一天,淘气信心满满地去参加学校运动会4×100米的接力赛,准备给班级拿一个好名次。笑笑在一边给淘气加油。紧张、激烈的接力赛开始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br>视频内容:在接力赛当中,淘气摔倒了,班级在这个项目上没有取得名次。旁边有一个调皮的男同学带头起哄,埋怨淘气:“就怪你,不然我们班就是第一名了。”淘气听了,一边哭,一边说:“都怪我,我要是没摔倒就好了。”<br>2.看完视频后,提问:“如果你就是接力赛中摔倒的淘气,当同学们埋怨你、指责你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br>(1)采访学生:“淘气,我看当时你都哭了。能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吗?”<br>预设:①我很想告诉大家,我不是故意摔倒的,同学们责怪我,我很难受。②对不起,因为我让大家的努力白费了,影响班级荣誉了。<br>(2)小结:“当我们把自己当作那个在接力赛上不小心摔倒,又被很多同学埋怨的淘气时,我们就能体会淘气的心情了。淘气其实是很难过,很自责,很伤心的。这样真正地去在乎别人的感受,去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叫‘设身处地’。”<br>3.我们设身处地感受到,此时此刻的淘气很难受,很自责,还有点委屈。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笑笑,你会怎样安慰他呢?请小组内讨论一下。<br>(1)采访学生:笑笑,你会怎样安慰淘气呢?<br>预设:①淘气,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已经很努力了。②淘气,如果我是你也有可能摔倒的,没有关系。你有没有摔伤啊?疼不疼啊?③淘气,不要那么难过,这一次失败了不要紧,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可以做好!<br>(2)总结:“你们都很会设身处地去理解淘气的感受,去关心淘气、鼓励淘气,相信淘气听了你们的话,心情一定会好起来。”<br>4.那我们来看看笑笑是怎样安慰淘气的吧。<br>视频内容:笑笑急忙跑过去,扶起淘气,着急地问:“淘气,你疼不疼啊?哪里摔伤了?”淘气垂头丧气地一边哭一边说:“我没事,就是心里很难受。”笑笑拿出纸巾,递给淘气,一边轻轻拍着淘气的背,一边轻轻地说:“你已经很努力了,摔倒只是个意外,这一次没有拿到名次没有关系,下次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br>(1)笑笑在安慰淘气的时候有没有做到“理解、关心和鼓励”呢?<br>(2)笑笑在安慰淘气的时候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br>预设:①笑笑在安慰淘气的时候,轻轻地拍打淘气的背,就像小时候妈妈哄我睡觉的时候一样,会让淘气感觉到温暖。②笑笑给淘气递纸巾擦眼泪,也能让淘气感受到朋友的关心。③笑笑在安慰淘气的时候,声音很温柔,我觉得这样会让淘气觉得好受一些。<br>(3)总结:“是的,如果我们在安慰的时候能够看着对方的眼睛,温柔、关切地说一些话语,如果还有一些递纸巾、拍肩膀或者拥抱等动作,会让我们的安慰更有效。”<br>5.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安慰别人的话。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课件出示)<br>你一定很难受/伤心/委屈吧……如果换作是我,也可能做不好的……<br>没有关系的,下次你一定行,我相信你!<br>这就是我们从笑笑身上学到的安慰的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设身处地很重要,言语关切少不了,如果再把手势加,安慰别人效果好。)<br>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淘气和笑笑,学会安慰。 <br>二、创设情境,学会安慰<br>1.笑笑安慰了淘气后,淘气的心情一点一点地好起来。他们在操场上给其他参赛的同学加油,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呢?我们接着看视频。<br>视频内容:这时,笑笑发现自己的手表丢了。这个手表是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笑笑难过地说:“我特别喜欢这块表,丢了好心疼啊!”<br>2.当好朋友遇到着急的事情,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对方,去考虑好朋友的感受。同学们,你们丢过心爱的东西吗?(学生说)<br>3.你们结合自己丢东西的体会去将心比心地考虑笑笑的感受,特别棒!那你们会怎样安慰笑笑呢?<br>预设:①笑笑,丢了心爱的手表一定很难过吧。我们一起去操场找找吧。②笑笑,别着急,我们可以通过广播站寻找丢失的手表,说不定会找回来的。<br>相机点评:“同学们用上了安慰的话语,还用实际行动帮助笑笑。(板书:提供帮助)笑笑心里好受了一些,和淘气一起到学校的红领巾失物招领处找到了丢失的手表。找到心爱的手表,笑笑的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同学们,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帮助和给出建议有些时候比安慰更有效,你是否用过这种方式去安慰别人或者别人曾这样帮助过你呢?”<br>预设:①我的铅笔丢了,我同桌主动借给我一支铅笔,让我能够完成作业。②我生病了,很难受,还吐了一地。我的好朋友帮我清理身上的脏物,我很感动。<br>看来这个方法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用,让我们一起读——(课件出示:提供帮助要及时,开动脑筋想办法)<br>三、选定情境,实战“安慰”<br>1.运动会开完了,很快就要期末了。期末考试完,淘气对笑笑说:“我爸爸调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了。下学期,我就要转学了。我不想走,走了就可能见不到你了。”笑笑听完,很难过。两个小朋友一起小声地哭起来。如果你是他们共同的朋友,看到两个好朋友在哭,你会怎么做呢?请在四人小组内分别扮演淘气、笑笑和同学,一会来展示。<br>预设:四人小组上台展示。(淘气和笑笑说完话后哭起来)同学对淘气说:“淘气,我知道你很舍不得我们,我们也很舍不得你。(走过去抱抱淘气)你转学到新学校后,我们可以在QQ上联系啊。我会把班上发生的事情都告诉你的!”说完拿纸巾帮淘气擦了眼泪。<br>2.采访一下淘气、笑笑,两位同学的安慰有没有效果?(学生说,略)<br>相机点评:“是的,有些事情在安慰的时候,需要我们给朋友们加油打气。这就是——”(课件出示,全班一起读:加油打气增信心,将心比心为人好。)<br>四、总结提炼,升华安慰<br><br>1.下面,我们一起总结安慰的金钥匙。(出示,教师引读“学会安慰”,全班齐读)<br>2.课前,我们都写了自己的烦恼。下面请拿出小纸条,念给大家听听。同伴之间交流,可以走到同学身边去安慰他。<br>3.上台展示汇报。<br><br>[教学反思]<br>本次口语交际以创设生活情趣的方式,列举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了以上情况,要设身处地想一想他的心情,然后考虑怎样安慰他。”<br>课前导入时,我通过播放关于安慰的视频,唤醒学生已有的安慰经历,让学生明白开导其实就是安慰,同时对本课学习充满期待。紧接着,我通过创造情景,引导学生在实例中学会如何安慰,并选定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战“安慰”。并在交流中,进一步归纳总结安慰别人时要真心实意,多多鼓励,话语得体。这节口语交际课选择的话题十分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交流成了这节课的亮点。 语文园地六<br>[教学目标]<br>1.能梳理、总结批注的方法和意义。【语文要素】<br>2.运用作批注的方式,自主识记“韭、芹”等7个生字。【语文要素】<br>3.能正确理解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打头阵、挑大梁”等惯用语。<br>4.能仿照例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的心情。【语文要素】<br>5.能积累6个八字成语。<br>[教学重难点]<br>1.在交流情境中复习巩固“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的学习方法,达到互相启发学习、补充提升的目的。<br>2.运用作批注的方式,自主识记“韭、芥”等8个生字。<br>3.能仿照例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的心情。<br>[教学课时]<br>2课时<br>第1课时<br>[课时目标]<br>1.能梳理、总结批注的方法和意义。(重点)<br>2.运用作批注的方式,自主识记8个生字。(重点)<br>一、走进“交流平台”,复习批注方法<br>(一)整体感知,了解学习目标<br>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语文园地》安排四个板块,每个板块想让我们学习什么知识,增长什么能力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这四个板块。<br>(指名说,课件相应出示每个版块的学习目标)那我们就按照这些目标,跟着“小语”和“文文”一起进入学习吧。<br>(二)复习批注的学习方法<br>1.“小语”和“文文”是同桌。今天语文课前,她俩就“交流平台”的内容展开了讨论——(出示微课)小语:文文,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的学习方法,你还记得吗?<br>文文:当然记得,我们阅读的时候,可以对课文内容、写作方法、文中人物进行评价,还可以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对文章内容进行补充等。<br>小语:真不错,你说的是我们批注的角度问题。你知道批注有哪些方法吗?<br>文文:嗯,可以标画出相应的词句,也可以在空白处写上眉批、旁批或尾批。呵呵,你问了我这么多问题,我也考考你吧。你知道批注时要注意什么吗?<br>小语:知道的。批注时要把课文读通读熟;要使用一支细铅笔,把字写小点;还要注意保持页面整洁哦!<br>2.根据微课相机出示课件,指名读:<br>批注的方法:标画相应的词句;在空白处写自己的眉批、旁批、尾批。<br>批注的角度:理解看法、写法欣赏、产生疑问、读中感受等。<br>(三)交流、补充、修正批注内容<br>师:上节课,老师让大家阅读冯骥才先生的《捅马蜂窝》,并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请把批注的内容读给同桌听听。听的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然后补充、修正自己的批注。<br>(四)汇报交流后的收获<br>二、走进“识字加油站”,批注识字的规律<br>(一)寻找识记生字的方法和规律,作批注。<br>师:这个板块的识字通常都有规律可循。同学们自己读读看,找找它们有什么规律,自己用什么方法进行识字,并作批注。<br>预设:生字都是蔬菜类的,这些生字大部分都是“艹”字头。<br>(二)交流识记的方法或规律。<br>预设:①象形字:“韭”字,结合实物记忆;②“艹”字头的形声字:“芹、蒜、藕、薯、芋”,注意区别声旁。“椒”字,难点是建立音与形的联系。 <br>(三)复习巩固:连一连。(学生在课本内将生字与图片连接。)<br>(四)拓展同类生字。蔬菜类带有“艹”字头的字:“菠菜、萝卜、芦笋、茄子、莴笋、芸豆、菠菜、苋菜、葱、茭白。”<br><br><br>第2课时<br>[课时目标]<br>1.能正确理解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打头阵、挑大梁”等惯用语。<br>2.能仿照例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心情。(重点)<br>3.能积累6个八字成语。(难点)<br>一、走进“词句段运用”,批注延伸的内容<br>(一)积累三字熟语<br>1.说一说——词语意思<br>师:(课件出示课本中的8个熟语)这些词都很有生活气息。读一读,你知道哪个熟语的意思,跟同桌说说。并说说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它们。<br>2.猜一猜——根据意思猜熟语。<br>(1)比喻冲在前边带头干。 ( )<br>(2)比喻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 )<br>(3)指占据有力地位、处于优势。 ( )<br>(4)借指事物第一次出现。 ( )<br>(5)比喻遭到拒绝或者受到挫折时。 ( )<br>(6)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 )<br>(7)比喻准许做某事或为某事提供方便。 ( )<br>(8)比喻失败或出丑。 ( )<br>3.填一填——情境中运用。<br>4.读一读——积累更多的三字熟语。<br>(1)比喻敷衍了事。(走过场)(2)借指不及时的举动。(马后炮)<br>(3)借指解雇、辞退。(炒鱿鱼)(4)指工作时拖延时间(磨洋工)<br>(5)比喻暗中对人进行刁难或施加约束、限制等。(穿小鞋)<br>(二)仿例句写话<br>1.(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读例句,说发现。<br>师: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发现这两句话写法上有什么特点。<br>预设:①用动作描写表现害怕的心情。②可以出现“害怕”二字,也可以不出现这两字,但从动作上能感受到害怕的心情。<br>师:这样的描写让我们感同身受,如亲临现场,有很强的画面感。<br>2.回忆、交流。<br>师:你一定也有过害怕的时候。你害怕时跟作者的表现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回忆一下你害怕的画面,跟同学们说一说。<br>3.选择一种心情,说说自己的表现。<br>出示:“生气、自豪、快乐、着急、伤心。”<br>师:相信你也有生气、伤心的时候。你会有哪些动作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br>4.小试牛刀。<br>师:选择一种心情,先回忆当时的场景再用上动作写出来,批注在书的空白处。<br>5.全班展示,评价修改。<br>二、走进“日积月累”,批注疑难处<br>1.读一读,作批注。<br>师:读读八字成语,读准字音。在不会、不理解处作批注。<br>预设疑难处: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相差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例如,测绘工作常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②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告诫人们饮食要注意卫生,说话要谨慎。<br>2.交流成语意思。<br>3.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你会用到哪个成语?<br>4.背诵积累。<br>师:自己试着背一背,看看谁有好方法。不会背的可以借助课件背诵。(出示)<br>尺________,寸________ 机________,时________<br>差________,谬________ 病________,祸________<br>一________,驷________ 比________,比________<br>5.同桌间互背。<br>6.读一读,积累更多的八字成语。(出示)<br>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r>智者千虑,必有一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br><br>[教学反思]<br>基于单元整体的考虑,本教学设计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教学。<br>一、养成批注习惯。《语文园地》四个板块的内容虽然互不相连,但因本单元是学习“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的学习方法,这一方法不应只是体现在阅读课上,在语文园地的学习中也要落实,让学生养成作批注的好习惯。因此,在设计时,每个版块都安排有学生批注的环节,有时是补充提升,有时是质疑问难,有时是拓展延伸……以帮助学生养成作批注的习惯。<br>二、促进知识能力的发展。本年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所增长,但坚持时间仍不够长久。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变换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br>(一)复习在整合归类中落实<br>教学“交流平台”时,通过微课的形式整合归类“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的学习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复习巩固旧知。<br>(二)识字在探索规律中落实<br>汉字不是单个教,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自己寻找生字的规律,自主识字。这样,既训练了思维,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br>(三)写话在运用中落实<br>引导学生发现句子表达的规律,回忆自己情绪发生时的样子,打开思路,仿照例句进行表达,这样能将用动作表达人物心情的写话要求落到实处。<br>(四)积累在拓展中落实<br>好词佳句的积累不是局限在语文园地里的学习,而是拓展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行积累,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br>总而言之,《语文园地》的教学既要揣摩每个板块的意图,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思维发展状况,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br><br><br> 23* 梅兰芳蓄须<br>[教学目标]<br>1.会认“蓄、迫”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br>2.运用提取文中词语的方法概括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多个事件,并串联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br>3.在品读故事中感受梅兰芳坚定的民族气节。<br>4.勾连“阅读链接”,在拓展训练中进一步巩固方法,提升概括能力。【语文要素】<br>[教学重难点]<br>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br>[教学课时]<br>1课时<br>一、图文对照,初识大师<br>1.舞台上的梅兰芳。<br>(1)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梅兰芳。<br>(2)通过预习,你对梅兰芳有什么了解?(学生结合资料交流预习收获)<br>(3)出示舞台上与生活中梅兰芳的图片:虽是一个俊朗儒雅的七尺男儿,却在京剧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仪态万方的女性形象。<br>(4)出示第1自然段第1、2句,指读。<br>(5)质疑:堂堂男儿,为什么要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br>随机了解“旦角”,出示梅兰芳塑造的各种旦角图片。<br>小结: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就是为了塑造这一个个优美的旦角形象。<br>2.蓄须时的梅兰芳。<br>(1)出示蓄须时的梅兰芳图片。<br>(2)理解“蓄”的意思,并积累与“蓄”相关的词语:蓄发、蓄辫子、蓄指甲。<br>(3)预习过课文后,你们知道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吗?<br>二、阅读故事,厘清事件<br>1.借助导读提示明确要求。<br>(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需要我们关注导读提示。课前导读告诉我们本课的学习任务有哪些?单元导读提示我们还有什么学习任务?<br>(2)梳理学习任务:梅兰芳拒演的方法;梅兰芳经历的困难和危险;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br>2.聚焦拒演方法,厘清事件。<br>(1)默读课文,思考梅兰芳拒绝演出的方法,作批注。<br>(2)交流反馈,引导概括。(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设法大病)<br>(3)引导理解方法与事件的联系:梅兰芳用了这些方法拒演,课文写了几件事情?(明白梅兰芳拒绝的方法就是课文的主要事件。)<br>(4)抗日战争胜利后梅兰芳又是怎么做的?(剃须登台)<br>(5)课文中的六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不可以调换?为什么?<br>不可以。原因:①这些事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②梅兰芳经历的困难越来越大。<br>三、品读故事,感受气节<br>1.到底有什么危险和困难呢?请默读第2~7自然段,画出相应词句,作批注。<br>2.交流反馈,点拨提炼。(预设:学生从藏身租界、深居香港、不再登台读出虚度艺术生命;从准备卖房度日读出生活穷困;从设法大病读出险丢性命。)<br>3.师生合作读。<br>曾经,他作为四大名旦之首,在舞台上万众瞩目,如今只能藏身租界、深居香港、不再登台——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br>曾经,他拥有花园般精美的住所,可现在因为蓄须明志,他生活穷困——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br>曾经,他为了保持柔美的身段,日日健身,可为了拒绝演出设法大病——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br>4.感悟民族气节。<br>(1)为什么日本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梅兰芳上台演戏?<br>拓展资料,明白日本侵略者的真实目的:日本帝国主义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梅兰芳登台演出,妄想通过梅兰芳的影响力,掩盖他们侵略中国的事实。<br>(2)梅兰芳正因为知道了他们的真实目的,才誓死拒绝。<br>回读感受誓死拒绝的决心:他宁可(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设法大病),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威逼下登台演出。<br>(3)艺术生命可以虚度,生活可以穷困,性命也可以失去,但什么决不能失去?(板书:民族气节)<br>5.这些事情都是梅兰芳不失民族气节的表现,为什么独独要以蓄须这件事为题呢?<br>明白蓄须是梅兰芳独有的爱国行为,这个行为贯穿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是他民族气节的集中体现。<br>四、串联事件,尝试概括<br>1.串联事件,把握全文内容。<br>梅兰芳先生拒演过程中的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深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我们该怎样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br>(1)回顾方法:我们学过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br>①学习第四单元,知道了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文章大意。<br>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按“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来概括主要内容。<br>(2)小组合作,尝试着用这两种方法说说每件事的主要内容。<br>“藏身租界”“深居香港”可以在了解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因为侵略者不断纠缠,梅兰芳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虚度艺术生命。<br>“蓄须明志”既可以按“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来概括,也可以在了解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来概括:在侵略者多次逼迫、随时骚扰的情况下,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演出;因为侵略者多次逼迫、随时骚扰,梅兰芳蓄须明志坚决拒演,导致生活困顿。<br>(3)串联事件概括。<br>梅兰芳经历的困难和危险在不断升级、加剧,要把这些层层递进的事情串联起来有什么方法?(紧扣主要人物,排列有序,事件整合。)<br>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梅兰芳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蓄须明志、虚度艺术生命,不惜卖房度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设法大病,直至抗战胜利,才剃须登台。<br>2.小结:把握由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内容,在了解每件事情内容的基础上,还需紧扣主要人物,厘清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概括。<br>五、阅读链接,学以致用<br><br>1.自主阅读,尝试概括。试着用多件事串联的概括方法连起来说说《难忘的一课》的主要内容。<br>2.交流反馈。<br>(1)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几件事?<br>第一件事:“我”看到年轻的台湾教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br>第二件事:年轻的台湾教师领“我”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br>(2)串联事件概括。<br>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之后又领“我”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br>六、交流分享,总结提升<br>1.回顾单元学习所得。<br>回顾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难忘的一课》,它们各写了几件事?引导梳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先概括每件事,然后厘清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紧扣主要人物,将几件事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串联起来,最后将串联好的内容根据文章特点说完整。<br>2.联系本册相关内容。<br>(1)引导学生回顾第四单元写一件事的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br>(2)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也可以在了解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来概括?(《麻雀》等)<br>3.自主阅读,交流拓展。<br>(1)自主阅读“交流平台”,明白对话介绍了三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br>(2)从课题《观潮》《盘古开天地》中,怎么读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br>《观潮》课题写的事情,可以问:什么时候、谁、在哪里观潮?看到的潮水有什么特点?<br>《盘古开天地》课题写的是“谁干什么”,可以问:盘古为什么开天地?怎么开天的?结果怎样?<br>(3)归纳从题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br>提问法:针对题目提问。可以先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点等方面发问,也可以从起因、经过、结果几个方面发问。然后将这些问题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稍加整理,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br>(4)小组合作研读本册目录,尝试从课题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交流分享。<br>4.回归“交流平台”,形成知识系统。<br>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有的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有的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有的可以先概括每件事,然后把几件事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br>[教学板书]<br><br><br>[教学反思]<br>京剧大师梅兰芳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此,我以图文资料形式呈现,一则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位大师,二则通过比较,聚焦梅兰芳蓄须这件事,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借助导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br>在“品读故事,感受气节”环节,让学生批注梅兰芳拒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发现事件和困难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表述主要内容会更加清晰。同时也凸显了梅兰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使语文要素与人文内涵有机结合。<br>在学习活动“串联事件,尝试概括”时,我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从回顾方法、尝试概括到串联事件概括,实现从精读课文上习得方法,在略读课文上实现巩固的目的。<br>最后,通过勾连“阅读链接”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有步骤、有层次的训练中运用所学方法,找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金钥匙。<br>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br>[教学目标]<br>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会写“肃、默”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默默”等15个词语。<br>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br>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br>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br>[教学重难点]<br>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多件事情串联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br>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br>[教学课时]<br>2课时<br>第1课时<br>[课时目标]<br>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会写15个词语。<br>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归纳出课文讲述的三件事。(重点)<br>3.圈画出文中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br>一、出示图片,揭题导入<br>1.有一位伟人,他胸怀祖国,心系人民。逝世后,举国哀痛,十里相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少年时代的故事。<br>2.齐读课题,提示“崛”的读音。思考:“崛起”是什么意思?“崛”字呢?“崛”和“起”的意思相近,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词,所表示的语义更深了。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br>二、检测预习,梳理事件<br>1.词语教学。<br>(1)重点指导读好“分量”,理解“抱负”“光耀门楣”。<br>(2)找出与“崛起”构词方式相同的词语。(清晰、胸怀、赞叹、疑惑、训斥)<br>2.自读课文,感知内容。<br>(1)课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期的几件事,标出相关自然段。<br>(2)指导把握第一件事情的内容。<br>回顾第四单元把握一件事的方法,说说本文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思考:周恩来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关注主要人物及表现,可以说得更简洁。)<br>(3)自主把握第二件和第三件事的内容。<br>学生尝试从主要人物周恩来的角度,关注人物表现,把握另两件事的主要内容。<br>小结:关注课文主要人物,想想“他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内容。<br>三、圈画“中华不振”的语句<br>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地阐述了“中华不振”?先来关注后两件事情。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走进那段沧桑的历史。一边读一边将表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br>第2课时<br>[课时目标]<br>1.将课文中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br>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难点)<br>3.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br>一、体会屈辱,感受志向<br>1.聚焦人物,体会“中华不振”。<br>(1)默读第16自然段,圈画人物表现的关键词,与同桌交流感受。<br>(2)妇女的指望与巡警的训斥进行对比品读。这些人物中多次提到的是妇女。对于她,你圈画了哪些关键词?妇女多么渴望巡警能够为她撑腰,为她做主,然而事实却是——巡警把她训斥了一通。你有什么感受?<br>(3)围观的中国人内心的愤恨与无奈相碰撞。围观的中国人尽管气愤不满,紧握拳头,但敢怒不敢言,只能安慰一下妇女,什么办法都没有。你又作何感想?<br>(4)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个外国人”的表现,你能否也通过关键词,想象当时他的表现?<br>(5)师生对读。正因为“中华不振”,那位妇女——(生接读)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只能哭诉;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巡警——(生接读)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生接读)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br>2.结合资料,体会“中华不振”。<br>(1)是呀,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信息。<br>(2)学生结合伯父“沉郁”的表情和“热闹非凡”的场景谈对“中华不振”的理解。<br>(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中华不振”的资料。教师播放影像资料,并简述这段屈辱的历史。<br>小结:“占据地”就是“国中之国”,外国人可以无视中国的主权,哪怕撞死了人也能免除中国司法的审判。在那个年代,它仅仅是当时“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br>3.回读“明志”,感受周恩来伟大的抱负。<br>(1)正是“中华不振”的现状让少年周恩来思考怎样拯救中国、拯救人民,于是就立下了宏大的志向。让我们回到那节修身课,再去感受他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br>(2)体悟周恩来的内心,读好人物语言。<br>引导学生抓住“默默”“若有所思”“清晰而坚定”等词走进周恩来的内心,思考:周恩来当时会想些什么?<br>(3)指导分角色朗读。<br>(4)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情感。<br>二、厘清事件关系,把握全文内容<br>1.结合板书,厘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br>我们了解了每件事的内容,感受了“中华不振”,体会了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那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能否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前需要我们先弄清三件事情之间的关系。结合板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第一件事是结果,后两件事是原因,第二件事也是第三件事的原因。)你准备按怎样的顺序串联这三件事?<br>2.串联三件事,把握全文内容。<br>预设1: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听伯父说起“中华不振”又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一幕。<br>除了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用上关联词串联三件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串联?<br>预设2:周恩来初到奉天,听伯父谈起“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目睹了一位中国妇女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件后,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新学期的修身课上,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br>把握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时不能按照写作顺序串联,要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串联,这样会说得更清楚。<br>小结:把握由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内容,先要明确课文主要人物,从主要人物角度梳理每件事情的内容,再厘清事情之间的关系,最后按事情的相互关系或先后顺序进行串联,注意事项与事间的连接语。<br>3.了解倒叙的写法。<br>作者将“表明志向”安排在前,把“耳闻目睹‘中华不振’”放在后面,你觉得有什么用意吗?(设置悬念,激起读者兴趣。突出少年周恩来伟大的抱负。)<br>三、反思“成长”,书写志向<br>1.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br>(1)这是周恩来远赴日本求得“济世穷”良方时立下的誓言。指读。<br>(2)简单了解诗句意思。再读。<br>(3)出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生平。<br>2.小练笔。<br>(1)周恩来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如果今天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又会怎样回答呢?学习倒叙的写法,先写志向,再写清楚理由。<br>(2)交流点评。<br>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有家国情怀,树立人生理想,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前行。让我们记住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吧!齐读课题。<br>[教学板书]<br><br>[教学反思]<br>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首篇精读课文,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把握每件事情的内容是把握全篇课文的基础。基于学生第四单元把握单件事情内容的学习基础,我通过“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的支架,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br>首先,我通过“聚焦人物”“结合资料”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伟大的抱负,这一过程,也为理清事件间的联系、把握全文内容打下了基础。<br>然后,引导学生尝试串联事件的过程,明白应该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把握全文内容,并注意连接语,实现了串联事件的难点突破,也落实了语文要素。<br>最后,以“反思‘成长’,书写志向”收尾,将文字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让文字转化为学生的言语,凸显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人文主题。借鉴文章倒叙的写法,让学生将文本的领悟转化为自己实践中的运用,在发挥文本育人价值的同时,学会了言说,体现了多维目标的融合。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br>[教学目标]<br>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br>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br>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br>[教学重难点]<br>1.关注诗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及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br>2.通过查找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br>[教学课时]<br>1课时<br>一、追寻什么——厘清主要事件<br>1.读题设疑:追寻什么——厘清主要事件<br>2.自由朗读全诗,要求:<br>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②诗中写了诗人在追寻什么?<br>3.指名分段朗读全文,随机正音。<br>4.引导发现韵脚“ang”。诗歌读起来有节奏感还在于诗歌讲究韵律,你能发现这首诗押什么韵?<br>5.交流:诗人在追寻什么?<br>(1)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四个方面。<br>(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河叮咚地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请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br>(3)边讨论边交流,补充视频和图片。从“南泥湾开荒”明白了什么?(短短三年,三五九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遍地牛羊、处处庄稼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开荒的镢头”代表什么?(让学生明白“镢头”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br>“延河叮咚地流水”其实是在追寻人们在延河边度过的美好革命岁月。(引导: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为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边讨论革命的岁月是多么美好!)<br><br>“枣园梨花的清香”是在追寻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枣园展开革命工作。(引导:正是他们坚持不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br>“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在追寻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引导:当年党中央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在这里作出了许多决策。有了正确的领导,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r>6.小结:可见,诗人追寻延安,其实是在追寻延安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br>7.指导朗读诗歌第2节。(关注排比句、押韵、朗读语气越来越强烈,心情越来越激动,语调越来越高昂。)<br>二、为什么追寻——追溯事物本源<br>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请从文中找出答案。<br>1.现在与昔日对比。<br>(1)如今的延安和当时战争时期的延安有什么不同?<br>(2)诗人是怎么描写的?(出示第3、4节)<br>(3)从诗句里分别读懂了什么?<br>要点一:“一排排高楼大厦”“一件件家用电器”说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科技发展迅速,给人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数量、种类很多。<br>要点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br>(4)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br>引读:因为延安人民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了——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br>2.丢弃与继承对比。<br>(1)我们继承了延安精神,我们丢弃的又是什么呢?相继出示:<br>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br>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br>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br>“破旧的茅屋”指过去贫穷的生活;“老牛破车”指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亲热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br>“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指延安精神。<br>引读:我们丢弃的是——贫穷落后,继承的是——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br>(2)指名朗读,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br>3.拥有与失去对比。<br>(1)为什么一旦失去延安精神,就仿佛没有了灵魂?读诗歌第5节。<br>(2)想象说话:如果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的延安可能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br>可能是一座座低矮的住房、一件件破旧的家具、一条条泥泞的小路……<br>4.创设情境,朗读诗歌第3~5节,然后教师引读。<br>小结:延安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难怪诗人要追寻延安。<br>三、怎么追寻——升华终极主旨<br>1.诗人怎么追寻?<br>(1)出示诗人创作背景资料。<br>(2)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诗人目睹了延安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变化,心情无比激动。)诗人知道使延安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延安精神。<br>(3)体悟诗人如何追寻及追寻时的心情。(像燕子追寻春光、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心情是急切地、迫切地。)出示诗歌第1节,自由读、齐读。<br>2.我们怎么追寻?<br>(1)今日,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仿照诗歌第3、4节写一写。<br>(2)所有这些变化是因为什么?<br>因为我们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了——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br>(3)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br>如: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要勇敢面对,不退缩,不低头;学习上要勤奋,肯吃苦;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节约粮食、纸张,不浪费一粒米、一张纸……<br>(4)全班朗读整首诗,最后一节师生合作重复朗读。<br>(5)总结:延安精神不但在过去发挥作用,而且在如今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将来都会一直发挥重要作用。延安精神不光诗人在追寻,我们也在追寻,将来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追寻,它是永不停歇的脚步,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更是中国发展必备的战略武器。拥有它,如同拥有了灵魂,能使我们国家更富强,人民生活更美好!<br>[教学板书] <br><br><br>[教学反思]<br>诗歌教学以学生自主读懂为主。教学“追寻什么——厘清主要事件”版块,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自读、听同伴读中初步明白诗意,发现诗歌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押韵特点。本首诗是革命文化题材,内容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诗中描写到的很多事件比较陌生,课前我让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课内用好资料,既体现先学后教,又降低理解难度,通过抓关键事件,明白作者在追寻什么。<br>体悟诗情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教学“为什么追寻——追溯事物本源”环节,我采用对比方式,通过延安的今昔比较,在一次次的对比、想象、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明白延安精神在战争年代的伟大作用以及建设年代的意义。这一环节的学习,层次分明,既让学生体会到继承延安精神的重要,又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激发了学生拳拳报国之情。<br>以读悟情、以写抒情是诗歌教学重要策略之一。教学“怎么追寻——升华终极主旨”版块时,我从诗人急切追寻延安切入,在时间轴上让学生明白延安精神鲜活的生命力,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会熠熠生辉。再延伸到我们怎么去追寻,在目睹生活变化中书写今日之繁华,体悟延安精神不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作用,在未来建设中还将发挥作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回环朗读中,使延安精神驻扎心间,发扬光大。<br> 语文园地七<br>[教学目标]<br>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语文要素】<br>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br>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br>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br>[教学重难点]<br>1.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br>2.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br>[教学课时]<br>2课时<br>第1课时<br>[课时目标]<br>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重点)<br>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重点)<br>一、交流平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br>1.谈话导入:平时上课,老师总会问大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弄清楚全文讲的是什么,可是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br>2.引导学生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小组交流,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最好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形成小组汇报单。<br>3.交流不同小组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常用的方法:<br>(1)借助文章题目;<br>(2)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br>(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br>(4)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br>……<br>4.让学生自由朗读教材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练习,形成能力。<br>二、词句段运用: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br>1.学生借助拼音正确认读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点拨读音:“阿”在词语“刚正不阿”中读“ē”,不读“ā”;“凛”是前鼻音;“秉”是后鼻音。<br>2.让学生默读词语,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阅词典理解含义。<br>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教师适当追问学生相关人物的事迹。<br>点拨:一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形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如,志存高远的周恩来,视死如归的戍边将士。<br>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将这些词语与相关的人物对应,如,志存高远的钱学森,大义凛然的李大钊,英勇无畏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江姐,铁面无私的包青天。<br>4.同类词语拓展。课件出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舍生取义;高瞻远瞩。<br>第2课时<br>[课时目标]<br>1.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br>2.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难点)<br>一、词句段运用:体会不同的语气<br>1.学生自由朗读两组句子,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br>预设:<br>(1)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这样表达能加强语气;<br>(2)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形式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上。<br>2.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比读(同桌对比读、男女生对比读、师生对比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知道反问句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br>3.表达练习,用语言或者图片营造生活情境。<br><br>(1)第一个练习,出示商场或广场等公共场合的图片,请一位同学扮演小明,乱扔垃圾后还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教师提醒“小明”时用陈述句“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丢垃圾”,或用“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吗?”,让学生对比不同的表达效果。<br>(2)第二个练习,学生对比陈述句“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和反问句“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的不同表达效果,体会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语气说话最合适。<br>二、日积月累:《别董大》<br>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古诗读正确,重点关注“曛”的读音。<br>2.学生自主学习《别董大》,交流古诗主要写了什么。<br>师点拨:“曛”是“昏暗”的意思;“莫愁”指不要发愁;“知己”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君”是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br>3.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和关键词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根据“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物想象塞上壮阔而又荒凉的情境,体会古诗传达的离别之情。<br>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读出离别的难舍之情,反复朗读后背诵古诗。<br><br>[教学反思]<br>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为主,只进行适当的点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br>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交流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循序渐进,既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又让学生掌握了把握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可谓一举两得。<br>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讨论交流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词语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这有利于让学生明确词语该如何运用。<br>在比较学习陈述句和反问句时,也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语言实践”的模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会学会用。<br>在“日积月累”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让学生先自己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br><br>25 王戎不取道旁李<br>[教学目标]<br>1.会认“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br>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br>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语文要素】<br>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br>[教学重难点]<br>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尝试演一演。<br>2.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br>[教学课时]<br>1~2课时<br>一、课前热身<br>1.老师听说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古诗名句,让我见识一下好吗?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欲穷千里目——( )读书破万卷——( )一言既出——( )<br>2.刚才我们交流的这些语言都叫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br>二、揭示课题<br>1.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文言文小故事。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br>2.教写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两部分合起来就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br>3.指名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br>(1)王戎是谁?(相机出示简介)(2)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br>4.搞清楚“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是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br>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br>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br>(1)自由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br>(2)不理解的字词看注释,问同桌。<br>2.同学们发现今天读的文章和前面哪一课很相似?(引导学生联系《精卫填海》一课的语言特点,归纳出这两则文言文的特点:文章短小、语言简练。)<br>3.指导学生读好课文。<br>(1)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来读一读?(出示:“诸小儿”“竞走”)<br>①“诸”是什么意思?(众,许多。)<br>②“诸小儿”就是指许多小伙伴。在座的许多同学我们可以用“诸位同学”来表示,还可以简称“诸生”。<br>③理解“竞走”的意思。观看“竞走”视频。现在,竞走是田径比赛的一个项目。在文中“竞走”是什么意思?<br>④“竞”和哪个字特别像?出示“竞”和“竟”的字源知识,学生分辨,学写“竞”字。<br>⑤从“诸小儿”“竞”“走”这几个词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古文多单字,解释可以组成词语。)再考考大家,(出示“尝:曾经;道:道路;取:采摘;游:游玩;唯:只有”)古文多单音词,今天多用双音词,所以古文语言凝练简洁。<br>(2)字词理解了,相信大家会读得更通顺。谁再来读?(指名读)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在哪里?(读得很有节奏,注意了停顿。文言文和古诗一样,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二停顿,二三停顿,主谓之间停顿。)自己读读,在哪儿停顿好?对照范文,看看你的停顿是否合适?(生齐读)<br>(3)古时文章是竖排,从右往左竖着写的,谁来像古人一样读?<br>(4)其实文言文在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需要自己根据语义断句。现在老师去掉标点符号,谁来挑战读一读?(指名读)<br>(5)读的真好!让我们穿越到古代,学着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景,一起来诵读《王戎不取道旁李》。<br>四、借助注释,读懂课文<br>1.理解这个故事了吗?同学们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br>2.(指名讲述)刚才有两位同学把这篇文言文改编成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br>3.我们试着来对读。那何为对读呢?就是老师读白话文,你们来读文言文。这对读啊,可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就行了,还要读出味道来。听的时候要注意老师语气语调的变化。咱们试试,注意力要集中啊!(师生对读)<br>4.初次合作就如此默契。话说看到路边李树上的李子又大又红,把枝条都压弯了,此时诸小儿心里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王戎他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出示任务单:六人一组,一人当导演,一人演王戎,其他人演小伙伴。)<br>5.合作前采访导演:诸位导演,你们知道导演的职责吗?交流补充中明确导演的三大职责:解读剧本、分派角色、宣传新剧。<br>(1)剧本中有三处出现了“之”,意思是否一样?导演可以与演员商量一下。<br>“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指李子,“人问之”中的“之”指王戎,“取之”中的“之”指李子。<br>(2)作为导演,你觉得该如何分配角色,为什么?引导学生演出时将王戎的冷静思考与诸小儿迫不及待摘李、尝李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王戎的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合理推测的性格特点。(学生练习,全班展示。)<br>(3)采访表演成功的小组导演:你们小组演出很成功,作为导演,你们组是如何宣传主角王戎的呢?(引导学生感受王戎这一主要人物的核心品质)<br>6.感受着王戎的聪慧,我们再来学着古人读书的姿态,一起来读一读课文。<br>7.学古文就要熟读成诵,我们试着背一背课文。<br>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br>1.今天这节课我们徜徉在美妙的文言文中,体会到了少年王戎的智慧之美,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更欣赏了同学们妙不可言的演绎。<br>2.喜欢这篇小古文吗?它出自——《世说新语·雅量》。(出示《世说新语》简介)<br>3.小结:《世说新语》记载了2000多个这样的小故事。喜欢的同学可以读一读,里面有原文、有注释,还有译文。你们一定能在读书中喜欢上这些故事、这些人物,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br>[教学板书]<br><br>[教学反思]<br>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虽只有49个字,因学生对于文言文接触较少,文章的理解对学生而言依然存在一定难度。上课伊始,我用学生熟悉的文言文进行热身,并在初读感知环节与《精卫填海》一课的语言特点进行类比学习,从而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减轻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br>揭示课题环节,相机教学“戎”字,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br>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之处是“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环节,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后,引导学生将文言文改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师生合作读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机进行故事编导与表演,将课堂氛围引爆至高潮。<br>由于时间原因,对《世说新语》的拓展延伸只是进行了简单介绍,若能拓展一些相关故事,想必教学效果会更好。<br> 26 西门豹治邺<br>[教学目标]<br>1.认识“豹、娶”等11个生字,会写“豹、派”等15个生字,会写“管理、人烟”等12个词语。<br>2.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语文要素】<br>3.能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br>[教学重难点]<br>1.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语文要素】<br>2.能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br>[教学课时]<br>2课时<br>第1课时<br>[课时目标]<br>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br>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并简要复述课文内容。(重点)<br>3.再读课文,运用四字词概括故事大意。(重点)<br>一、明确学习目标<br>1.读单元导读。<br>本单元导读页面提出了这个单元阅读学习的目标,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件出示: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br>2.解读目标中的关键词。<br>大致明确了目标还不够。请看目标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简要”,什么是“简要”?(指名说)都对,词典中的说法为“简单扼要”。<br>二、认识西门豹,了解事情概况<br>1.初谈人物印象。<br>(1)今天,咱们学习一个历史故事,名字叫——《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主要人物,那就是——西门豹。“西门”是一个复姓,“豹”是他的名字。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高举你的小手。(生举手)谁来说一说故事中的西门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发言)<br>(2)粗读就能对人物留下这样的印象,不简单。其实西门豹的人物特点正是通过一件事情——治邺感受到的。今天,咱们就走进这个故事。再读课题。<br>2.理解题目的含义。<br>师:关于课题中的“治”,老师给同学们几个选项,你们认为选择哪个意思,用手势告诉我。(随机出示选项,生用手势指1)<br>①治理 ②指安定或太平 ③惩办 ④医治 ⑤从事研究<br>师:所以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西门豹治理邺县。)<br>师:对了,治理包含“整治、管理”的意思。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生:邺县。)<br>师:他就成了邺县的——(生:县令。)<br>三、确定简要复述的重点和序列<br>1.借助交流平台。<br>师:怎么做到简要复述呢?我们先看看教材中的“交流平台”,这里有非常清晰的步骤、方法。请大家读一读,然后思考简要复述可以分为几步。<br>明确:分三步。第一步,复述前多读几遍;第二步,在复述时,要抓住主要内容多复述,其他内容可以省略或少一些复述;第三步,搞清楚顺序,按顺序复述。<br>2.借助课后练习。<br>(1)请看课后第一题。大家快速阅读故事,之后填写故事的情节进程表。<br>课件出示:<br>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简要复述课文。<br>( )→( )→兴修水利<br>(2)那么,在这三个情节中,哪个是主要情节呢?哪些又是次要情节呢?(“惩治贪官和巫婆”是主要情节,其他两个是次要情节。)区分好主要和次要情节的同时,我们也找到了顺序。<br>四、运用四字词,概括故事大意<br><br>1.西门豹到了邺县到底了解到什么?又做了什么呢?我们再去读一次课文,边读边画出四字词语。(生齐读,师巡视)<br>(随机提示四组词语:第一组: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第二组: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第三组:开凿渠道、灌溉庄稼)<br>(1)分小组读词语,全班齐读词语。<br>(2)观察这三组词,分别写的是什么?<br>生1:我发现第一组表达的是邺县这个地方人很少,很穷,庄稼收成也不好。(师点拨:写的是邺县的环境)<br>生2:第二组写的是官绅被西门豹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师点拨:官绅的神情和动作,那最后一组词写的是谁?西门豹。)<br>(3)指名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br>(4)师:那咱们能不能借着这些词概括课文内容?(随机出示填空题)<br><br>师:用上你想用的词,有些地方没办法用到上面的词,可以自己想、自己写。(生练习,教师巡视)<br>师:好,就请你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刚刚你的动作特别快。(生说)<br>(5)过渡:刚刚这位同学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用了一个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词语,那就是——打听情况。<br>①找找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西门豹打听情况,了解事情起因的?(生:第1~9自然段)<br>②第10~15自然段写故事的经过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生:惩治恶人)<br>③第16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结果,即西门豹带领百姓开凿渠道、灌溉庄稼,课后第一题用了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生:兴修水利)<br>小结:我们把一篇长文章说成了一段话,又把一段话缩成三个词,这就是概括。<br>2.点拨易错汉字书写。<br>注意“灌”和“溉”字,都是三点水,右边笔画数多,其中“灌”是形声字,声旁念“雚”,上面一个草字头,中间两个“口”,下面一个“隹”表示短尾巴的鸟。“溉”字右边是一个“既”,注意与“即”进行区分。<br>第2课时<br>[课时目标]<br>能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难点)<br>一、次要故事内容的复述<br>1.自读,熟悉课文。<br>师:接下来,我们尝试一下复述故事的“开篇”部分。请大家自读课文第1~9自然段,看能否找到一定的规律,让自己的复述更加轻松。(以对话描写为主)<br>2.寻找规律,走进故事。<br>(1)接下来,我们就按照“分组别—找话题—记答案—完成复述”的顺序,一步步来,看看能否成功复述。这几段中,有几次对话?(4次)每次都有哪些话题?<br>明确:<br>第一问:“是怎么回事?”(问到当地的实际情况,问的主题是“地”)<br>第二、三问:“这话是谁说的?”“新娘是哪儿来的?”(这两问,问到了“人”)<br>第四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漳河发不发大水,都是河神的管理结果,问到了“神”)<br>(2)接下来,我们再看老大爷的回答,对每一个问题,老大爷大概回答了些什么?<br>明确:<br>①第一问,老大爷说——“都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河神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说出了田地荒芜的原因。<br>②回答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时,老大爷说了巫婆,介绍说新娘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而且“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一起沉下去了”,可见新娘都死了。“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说出了人少的原因。<br>③最后一个问题,老大爷说得很奇怪,“没有发过。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干旱”,给人感觉河神有用。<br>师:大家读了课文,也发现了“地”“人”“神”三个话题和答案,现在,完成这一部分的复述,有把握吗?(生尝试复述,与课文内容相似)<br>二、主要故事内容的复述<br>1.借助课后练习,巩固学习路径。<br>(1)自读课文的第10~14自然段,了解本故事最重要的情节,准备复述。要复述这个部分,除了按照“交流平台”中说的“多读几遍课文”,还有没有其他方法?难道我们只能纯粹依靠强记?(找规律)<br>(2)这一部分的写作规律啊,就藏在课后的第二题中。请看——(出示)找出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说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br>点拨:如何完成这道练习呢?规律就是四个字:“读”,好好读;“找”,查找,拿出笔圈画;“想”,想一想好在哪里;“说”,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说出来。<br>明确:好就好在看起来是帮助巫婆给河神送礼,实际上是在惩罚巫婆。<br>2.梳理重排,改变记忆模式。<br>师:说得不错,但是这样说太笼统。我们试一试,再将这部分进行分组、梳理、归纳,之后复述。老师整理了一个表格。(出示下表)看,西门豹有五次说话,期间做了四件事,这样排,一目了然。大家读一读,男生读“言”,女生读“行”。<br><br>师:西门豹说要看新娘,就推说新娘不好看,要换新娘,说要换新娘,就把巫婆投入漳河,把巫婆投入漳河后,就说要催一催巫婆,就把官绅的头子投了进去,投了官绅的头子后,就要其他官绅继续去催;大家磕头求饶,才假装放他们一马。大家发现规律是什么了吗?<br>生:西门豹每说一句,就做一事。<br>师:不过,我还发现,西门豹说话时“心口不一”。这样做好吗?<br>生:我觉得不大好,但又觉得可以。<br>师:其实,这一切和故事的原文有关系。这个故事选编自《史记·滑稽列传》。其中所举事例,是在当时看来属于以“无厘头”方式进行劝谏的故事。“滑稽”,意指言辞流利,思维敏捷,正言若反,后用为诙谐幽默之意。发现了吗?许多关键词是“正言若反”“诙谐幽默”。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西门豹这叫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大家再读读,应该就能明白。<br>生:我懂了,这其实是高超的说话和做事的技巧。<br>3.配合课后选做题,借助巧记完成复述。<br>师:请大家再看看课后的选做题,演一演。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剧本的故事,跟之前老师整理的“言”“行”分组呈现,很相似,就是把最关键的内容展示出来。这样一来,我们不但可以复述,课后还可以排练成课本剧呢。(深读课后选做题内容,熟悉剧本)<br>师:接下来,让我们借助改变语言呈现的方式巧记内容,完成复述吧。其实,在完成的过程中,大家还可以适当地“添油加醋”呢。例如,文中的“河神”,真的是“神”吗?复述时可以加上你的观点,为大家解开谜团。(生简单复述主要情节,适当增添创意)<br>4.板块串联,完成复述。<br>师:将之前的次要情节复述和现在的主要情节复述组合起来,再加上最后一个最为简单的情节——“兴修水利”,请同学们完成整个故事的复述吧。(生复述整个故事)<br>[教学板书]<br>26西门豹治邺<br>有几次对话?<br>有哪些话题?<br>地 人 神<br>内容是什么?<br>地:荒<br>人:少<br>神:灵<br>抓住关键 简要复述<br><br><br><br>[教学反思]<br>本课作为阅读课,集中指向“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一目标,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简单复述。我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分步走”的推进序列,从非重点内容复述到重点内容复述,再到全文总体复述,还作了一些提升指导,进行了创造性复述。<br>教学设计中,我对教材中的“助力系统”(交流平台和课后习题)进行了充分运用,这样一来,<br>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更为清晰,重点分明,有助于有序且集中的学习。在复述环节,我分为次要内容复述和主要内容复述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中并没有单纯求得复述的结果,而是让学生逐步掌握复述的方法。因此,学生对于复述这一技能的掌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br> 27* 故事二则<br>[教学目标]<br>1.认识“拜、候”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纪、扎”。<br>2.能抓住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故事。【语文要素】<br>3.能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br>[教学重难点]<br>1.能抓住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故事。<br>2.能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br>[教学课时]<br>1课时<br>一、揭示课题,明确学法<br>1.回顾寓言的学法。<br>(1)说一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br>(2)连一连。把故事和寓意连起来。(课件出示)<br>(3)交流。你是怎样学寓言故事的?<br>(4)小结:每一个寓言故事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学习寓言故事时,就是要先读懂故事的内容,再从内容中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br>2.揭示课题,思考问题。<br>(1)依次出示课题《扁鹊治病》《纪昌学射》,把课题读正确。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纪昌是一个人名,“纪”作姓氏时读“jǐ”。<br>(2)这两则寓言故事分别讲了什么?又蕴含着什么道理呢?<br>二、教学《扁鹊治病》<br>(一)概括讲故事<br>1.检查预习。课件出示词语,抽读,齐读。<br>2.一句话概括。<br>师:课文讲了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br>如果我们讲故事也像这样用一句话讲给别人听,你觉得别人爱听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学怎样讲故事。(板书:读懂故事)<br>(二)学会讲故事<br>1.快速默读《扁鹊治病》,圈出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br>2.故事的开头,通常都是“有一天”,这一天发生了什么呢?(师生分角色朗读第1~2自然段)蔡桓侯的病症在哪里?(皮肤上)<br>采访学生:蔡桓侯,你的皮肤上生了病,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教师扮演扁鹊,学生扮演蔡桓侯)<br>3.刚才我们弄清楚了,有一天,扁鹊发现蔡桓侯的皮肤上有点儿小病,而蔡桓侯却不以为然。那么“过了十天”“十天后”“又过了十天”,故事情节是怎么发展的呢?(板书主要情节)我们可以画箭头式的思维导图,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也可以选择用表格的方式呈现。<br>4.再次默读课文,找到主要情节,在学习单上选择箭头或表格方式完成。<br>5.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示意图,并借助示意图上的情节,简要复述故事内容?<br><br>(三)讲故事,明道理<br>1.谈谈听完故事后得感想。<br>师:看来扁鹊不仅医术高明,口才也是相当了得呀!不知众爱卿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呢?(板书:明白道理)<br>2.考证寓意,深化理解。<br>师:真不愧是我蔡国的栋梁之材呀,你们的想法跟大思想家韩非子不谋而合,因为他在《扁鹊治病》这个故事前还引用了《老子》中的话。一起读——<br><br>“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就是想告诉后人——“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错不改,大祸不远……”<br>(四)拓展讲故事<br>1.读懂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是我们学习寓言故事的常用方法,我们要善于运用。<br>2.《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出自《韩非子》,里面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建议大家去读一读。<br>三、自学《纪昌学射》<br>(一)巧用思维导图,简要复述故事<br>1.在《扁鹊治病》一文中,我们通过找到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关键词,抓主要情节,绘制思维导图,简要复述故事。接下来用相同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纪昌学射》,具体要求如下:<br>(1)默读《纪昌学射》,边读边在文中圈出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语。<br>(2)小组合作画出故事情节示意图,把故事理清楚。(可以用表格或者箭头的方式,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br>(3)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复述故事。<br>2.小组汇报,采用喜欢的方法复述故事,可以一人复述一段,可以派一个代表复述,也可以边表演边复述。<br>预设:(十五分钟的小组学习后)学生呈现出的思维导图:传统的箭头式、树状图,还有四格漫画以及富有创意的“眼睛式”。<br><br>(二)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中的显性寓意<br>1.感悟人物形象<br>(1)想一想。纪昌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br>交流汇报一: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不眨—下。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纪昌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从练习时间和日常练习感受到纪昌勤奋好学、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等)<br>交流汇报二: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他用一根牛尾巴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从动作描写感受到纪昌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等)<br>(2)教师指导朗读相关句子。<br>(3)学生交流寓意。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哪里读出来的?(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它的基本功入手或名师的正确指点等)<br>2.比较发现,寻找故事中的隐性寓意<br>(1)填空。飞卫教纪昌学射,先教(练习眼力),再教(开弓射箭)。这两部分中,(练习眼力)写得详细,(开弓射箭)写得简略。<br>(2)思考问题。为何详写练习眼力,略写开弓射箭?反过来安排行吗?(教师引导:题目是纪昌学射,“学射”本应该是重点,但是在文中却只用了一句话来写,而练习眼力却足足写了两大段,这是为什么呢?)<br>(3)小结。作者通过故事结构的详略安排,揭示寓意。练习眼力是学习射箭的基本功,进而告诉人们,学习任何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br>(4)联系生活,深化寓意。光是学习射箭需要练好基本功吗?举例说说我们要想练好某项本领,需要练好哪些基本功呢?(学习游泳,教练要先让我们练习憋气。学习写毛笔字,老师要先让我们练习基本笔画)<br>(5)小结: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学会技艺。<br>(三)运用表达,创编故事<br>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第2、3自然段中夸张的写法和连续动作的描写。<br>(1)描写纪昌练习眼力的过程中抓住(动作)进行描写,第一次的动作是(躺、睁、盯),第二次的动作(拴、吊、站、盯)。<br>(2)描写纪昌练习眼力的结果运用了(夸张)的写法:<br>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不眨一下。<br>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br>2.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中写练习眼力的方法,写一写纪昌开弓练习臂力或是放箭的过程,注意用上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和夸张的手法。<br>出示小练笔:<br>①纪昌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的眼力已经练成功了,但你开弓放箭的臂力还不够。等臂力练到家时再来见我吧!”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练到后来,( )。<br>②纪昌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开弓的臂力足了,但你(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练到后来,( )。<br>3.学生交流小练笔,师生评议。<br>[教学板书]<br><br><br><br>[教学反思]<br>本课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br>1.自行设计思维导图,把思维形象化。<br>思维导图可以将阅读内容以结构化的图形呈现出来,非常适合中高年级学生梳理段落和篇章结构。采用开放式思维导图,学生自己梳理篇章结构,充分参与了课堂。<br>在《扁鹊治病》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两种思维导图的范式,再在《纪昌学射》中全面放开。从扶到放,让学生自行设计思维导图,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成果。要想制作出一份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必须对课文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感悟,厘清课文的脉络,把握课文的内涵。<br>2.团队共享思维导图,收获知识合力。<br>在不同的思维导图中,学生抓住的关键信息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有的关注了纪昌求教的次数和练习的结果,有的则关注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具体方法。从小组汇报的效果来看,不论他们选择的关键词是什么,简要复述课文的目标都达成了。<br>小组成员合作创作思维导图时,彼此交流看法和修改意见,不同的想法互相碰撞,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得到升华,在分享讨论中成为彼此的学习伙伴。<br>由于小组内每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都不相同,借助思维导图就能较好地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在借助思维导图分享自己对文本独特解读的过程中,在与同伴交换观点,质疑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对文章进行了解读,小组内的每一位参与者的理解、思考、概括、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br>因此,今后在进行中高年级的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积极、大胆地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阅读思路,并通过小组合作画思维导图的方法,让学生在绘制和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br> <br><br><br><br><br><br><br><br><br>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br>[教学目标]<br>1.能够借助小卡片讲历史人物故事,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br>2.学会使用小卡片,了解把故事讲生动的一些方法,感受历史人物故事中的智慧。<br>3.听故事,讲故事,在活动中培养听说能力,感悟历史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br>[教学重难点]<br>能够借助小卡片讲历史人物故事,并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让故事更生动。<br>[教学课时]<br>1课时<br>一、谈话导入<br>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书吧?都读过哪些书?(指名说)这本书里你最喜欢哪个故事?<br>2.那么今天你敢不敢在大家面前把故事讲给大家听?(个别学生响应)这好像不是全体同学的声音哦!到底敢不敢?(生齐答:敢)这才是勇敢的孩子。<br>二、回顾课文名人<br>1.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位老朋友。(西门豹、扁鹊、纪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指名回答。生复述课本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其他学生评价。<br>师:看来,同学们对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掌握的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说说课外的历史名人吧,你们知道哪些呢?<br>2.同学们,在这些名人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或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讲历史人物故事。<br>三、动画激趣<br>1.播放动画《望梅止渴》。边看边想,这里的曹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br>2.提问:有趣吗?谁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聪明、机智)从哪里看出来?听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想法吗?(生自由回答)曹操听了你们的话非常高兴,他一定很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出来。<br>3.生自由说故事。<br>4.指名讲故事。(着重指导一个学生)<br>预设:总是想不起故事发生的过程,忘词现象严重。(师:当故事很长时,你可以把故事中的重要信息写在小卡片上,想不起来了就看看。嗯,你很会把握故事重点,完成得不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断断续续讲完故事,再完整地讲一次。)<br>师:掌声送给她,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一个故事讲得这样精彩,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谁来说说,她讲故事的时候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br>5.还有谁想试一试?再指名让1、2名学生讲故事,适当评价。<br>四、表演讲故事(师提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不同的故事材料)<br>1.现在我们来开一个历史人物故事会吧!请同学们按照之前的分组,在小组内认真地练一练。当一个同学在说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仔细听,学习他的优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br>2.自由练习讲故事,在巡视中选出讲故事选手。<br>3.配乐,宣布故事会开始。<br>4.选手上场,其他同学当评委,用手中的笑脸举手牌进行评价。<br>五、小结<br>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每一位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创造者,他们高贵的品质、无穷的智慧,都是留给后人们的精神财富。愿我们都能牢记历史,借古鉴今,共创未来。<br><br>[教学反思]<br>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读一些历史人物故事,侧重于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讲故事中要从表情、语气、动作等方面去表现故事内容,利用小卡片记录重要信息,以保证故事的讲述能够流畅、具体。重点指导其中的一个学生,给学生以示范,引导其他学生学着评价。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我设计了“讲故事”环节,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讲,再由每个小组自己挑出讲得好的同学参加班级的讲故事比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br><br>语文园地八<br>[教学目标]<br>1.能交流、总结简要复述的方法。【语文要素】<br>2.能借助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纲、授”等12个生字。<br>3.能正确抄写易写错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汉字中的易错字。<br>4.能体会写具体和写简略的不同表达效果。【语文要素】<br>5.能在横格里正确、工整地抄写文段,提高书写的速度。<br>6.能积累描写人物精神风貌的四字词语。<br>[教学重难点]<br>1.能交流、总结简要复述的方法;能体会写具体和写简略的不同表达效果。<br>2.能积累描写人物精神风貌的四字词语。<br>[教学课时]<br>2课时<br>第1课时<br>[课时目标]<br>1.能交流、总结简要复述的方法。(重点)<br>2.能借助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12个生字。<br>3.能正确抄写易写错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汉字中的易错字。<br>一、交流平台<br>1.谈话导入:平时上课时,老师会让大家复述课文,有的同学复述有详有略,很有条理,很多同学对此羡慕不已。其实做到这些也不难,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其中的方法。<br>2.明确复述课文的含义。所谓复述课文,就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复述课文时要注意什么呢?<br>3.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交流在简要复述练习中获得的经验。如,学习《西门豹治邺》时,是如何梳理主要内容的?次要内容怎样做到简略?《故事二则》中有哪些关键词句可以表示故事的发展顺序?是怎样做到不遗漏情节的?<br>4.学生自主默读简要复述的注意要点,用笔勾画关键语句,梳理出简要复述的方法并和同学交流。<br>5.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尝试简要复述第四单元中的课文《普罗米修斯》。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故事情节:“盗”取天火——遭受严惩——重获自由。然后进行交流,可以用到哪些方法进行简要复述。在小组内练习复述。<br>6.再次总结简要复述的方法,结合儿歌进行补充。<br>课件出示儿歌:复述之前读几遍,熟悉内容很关键。主要内容是重点,次要内容恰当减。抓住顺序关键词,复述有序才圆满。<br>二、识字加油站<br>1.学生自主练习读生字,并在小组内进行扩词练习,加深对生字的印象。<br>2.运用多种方法交流词语的意思。<br>(1)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键盘、泡沫、乐谱、俱乐部”等词语。<br>(2)结合习作中的列提纲点拨“提纲”一词的意思。<br>3.引导学生关注偏旁,词义。<br>课件出示:记忆生字的方法:熟字+部首=生字<br>4.拓展、巩固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br>冈+钅=钢,冈+刂=刚;建+亻=健,建+毛=毽<br>三、词句段运用:易错字<br>1.前侧活动。<br>(1)先让学生独立练习抄写词语,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词。<br>(2)在全班做好统计,将书写有误的汉字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全班学生梳理几种易错的情况:增减笔画,改变笔画,与形近字混淆,与同音字混淆。<br>2.学生自行改正写错的字词。<br>3.拓展交流易错字:引导学生交流还有哪些字容易写错。从本学期要求书写的字中选取几个易写错或易混淆的字,说说容易写错的原因,讨论如何避免写错别字。<br>点拨:避免把犹如的“犹”写成“优”,就要关注偏旁,正确区分字义;要正确书写“嗅”,就要关注关键笔画,不要少写“、”。<br><br>第2课时<br>[课时目标]<br>1.能体会写具体和写简略的不同表达效果。(重点)<br>2.能在横格里正确、工整地抄写文段,提高书写的速度。<br>3.能积累描写人物精神风貌的四字词语。(难点)<br>一、词句段运用:写具体和写简略的不同表达效果<br>1.学生自主朗读三组句子,和同桌交流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收获:第一个句子具体生动,第二个句子简洁明了。<br>2.结合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梳理长话短说的三种方法:一是借助提问“什么人干什么”提取主要信息,省略具体描述的部分;二是将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三是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提炼概括。<br>3.全班交流在什么情况下要像第一个句子那样表达,什么情况下要像第二个句子那样表达。<br>二、书写提示<br>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说说在横格里书写文段的要点,并结合学生平时的书写练习进行点评:字的中心要写在横格中间,不要挨着上下两条线;做到每一行字的大小、高矮一致;字与字的距离要差不多,做到整体美观。<br>2.出示本次书写训练的目标(课件出示: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学生自主交流怎样才能提高书写速度。教师出示具体方法,学生读一读,说说明白了什么。<br>3.学生练习书写文段,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运笔方式。可以在学生书写时进行计时,促使学生加快书写速度。<br>4.注重书写反馈,引导学生从又快又好两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展示学生书写的作品,进行激励性评价。<br>5.可以再选本单元的文段练习书写,做到又快又好。<br>三、日积月累<br>1.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词语,再在小组内展示读。检查反馈时,重点关注“眸、凛”的读音。<br><br>2.引导学生交流对词语的大致理解。可以让学生一边读词语一边说想到的画面,也可以说说通过某个词语会想起谁,可以是生活中熟悉的人,也可以是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br>3.引导学生选用几个词语说一段话,描述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br>4.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说说自己积累的描写人的外貌、精神品质或其他方面的四字词语。<br><br>[教学反思]<br>语文园地主要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五个部分,共两课时完成,现反思如下:<br>一、充分把握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br>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才能让课堂产生事半功倍的功效。在“词句段运用”环节,我先让学生独立练习抄写词语,同桌互相检查,相机发现学生容易写错的字词,梳理几种易错的情形,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写错的字词。<br>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br>在“识字加油站”以及“词句段运用”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学习小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这样学生学得自由,学习有空间,自主性更强。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扩词,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所学,这样学习的目标更明确,学习的动力自然就更大。<br>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积累描写人物外貌的四字词语时,我应该把这些词语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