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父亲求学地,——安顺军医学校

王旭东PPT美篇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谨以此篇纪念我的父亲和他的老师,同学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制作:王旭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音乐:无问西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别感谢:</span>安顺市文物局<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忠兴先生的鼎力帮助、指引和他的论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分图文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11月11日</span></p> <p class="ql-block">安顺到了,这是我此次行程中十分期待的一站。因为父亲就是在这里走上学医之路,开启了他70多年的医学生涯。他离开安顺后就再没回去过,没有想到他百年之后,他的儿子替他圆了这个梦!</p><p class="ql-block">探访他在安顺就读的军医学校,尽管已经过去近百年,但能循着校址,看一看,走一走,以慰他的在天之灵。</p> <p class="ql-block">安顺街景。</p><p class="ql-block">1922年,父亲王景阳出生于浙江丽水。儿时记忆中,刻入他骨髓的是父母亲的杂货店,还有每每成绩优异时得到祖父的一块银元奖赏。这些都是他早年生活中最温暖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安顺老街。</p><p class="ql-block">然而,战争的硝烟很快席卷了这片土地。日军的侵略,让家乡陷入了苦难的深渊。狂轰滥炸之中,年轻的父亲不得不四处躲避。一心求学的他,历经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p> <p class="ql-block">安顺老街。</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的成长之路异常艰难,但正是这些磨难,锻造了他坚不可摧的意志,坚定了他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安顺街景。</p><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的他,是一名具有爱国心的正义青年。他曾与小学同学、中共丽水地下党和游击队的负责人樊康平(解放后缙云县第一任县长,上海计量局局长),躲在山洞里谈论国家大事,分析抗战形势。</p> <p class="ql-block">随着日寇的铁蹄一步步逼近金华,他毅然决然地踏上南下求学之路,结伴同行的多为丽水、松阳、嵊州人。</p><p class="ql-block">从金华出发,坐火车到江西鹰潭,为避开日军封锁,步行绕道到大庾,再经韶关、衡阳到广西永福、桂林、柳州、南丹、荷池、都匀、平坝、清镇、马场坪,一路上餐风露宿,忍饥挨饿,一路上多次化险为夷,大难不死。</p><p class="ql-block">他清晰地记得,在从江西玉山到福建邵武的路上,敌机的一颗重磅炸弹,让一堵泥墙顷刻倒向一边,等他发现自己还活着时,墙另一边的许多人都已被掩埋,气绝身亡。</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他搭乘的大卡车在贵州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突然侧翻,他连人带行李被摔了出去,也巧旁边正好是水田,他竟然毫发无损,又躲过一劫!</p><p class="ql-block">在《永久的回忆》这本自传里,他写到,“为了学医,历经艰辛,几次有惊无险,大难不死。”</p> <p class="ql-block">终于辗转到达贵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身无分文的地步,饿了好几顿,连吃碗面条的钱也没有了。恰好看到安顺军医学校招生,一块大木牌子醒目地写着”作新军医者来”,免费入学还管吃管住,为了先有个栖身之处,报了名再说,从此走上了学医行医之路。</p> <p class="ql-block">贵州安顺陆军军医学校,此军医学校,全称中央陆军军医学校。</p><p class="ql-block">1937年南京陷落之后,该校先是迁到广州,并接收广东军医学校改为广州分校。1938年日寇侵犯华南之企图日益明显,该校迁往广西,择定桂林、大墟、阳朔三地为校址。半年后又迁往贵州安顺;同期,原广州分校人员,迁往西安改称第一分校。1939年云南军医学校,改隶属该校称第二分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这所军医学校是由广州、南京各校合并迁来,是当时唯一的一所培养医务人员高等学院,汇聚全国顶尖医务师资,后改为国防医学院,是解放后第二军医大学(现为海军军医大学)的前身。</span></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的安顺地瘠民贫,军医学校的张元春工程师描述为:“安顺乃一穷乡僻壤之山城,一进城门,如入时光隧道,倒退百年。”</p> <p class="ql-block">在去安顺之前,我就百度到安顺市文物局<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忠兴先生的两篇关于军医学校的文章,对军医学校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是安顺本地人,</span>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参与或承担过安顺文庙、武庙、圆通寺等多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设计工作,多篇有关地方文物价值研究的文章发表于省文化遗产杂志和地方报刊书籍,特别是对安顺文庙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研究的有关文章对文庙的向外宣传推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一到安顺,我就通过安顺博物馆辗转找到了他,向他说明了情况。他可以说是对安顺地区最熟悉,对军医学校最有研究的学者。</p><p class="ql-block">没想到他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亲自开车,和我一起寻访军医学校的旧址,向我介绍当年学校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医学校的前身为北洋军医学堂,1902年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创办,学制四年。</p><p class="ql-block">1906年,学堂由清政府陆军军医司接管,更名为陆军军医学堂。</p><p class="ql-block">1908年,增设药科,学制三年,此为我国创办药学教育的先声。</p><p class="ql-block">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更名为陆军军医学校。</p><p class="ql-block">1918年学校由天津迁至北京。</p><p class="ql-block">1933年,学校由北京迁到南京。</p><p class="ql-block">1936年更名为军医学校。</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全面抗战爆发,学校迁到广州,与广州军医学校合并。同年,战况恶化,学校迁到广西。数月后广西也遭侵袭。</p><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学校被迫迁到安顺办学。1940年总部位于安顺的军医学校设立西安第一分校、昆明第二分校。</p><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以后,学校复原上海江湾,改组为国防医学院。1948年,迁往台湾。</p><p class="ql-block">学校在安顺办学期间,校长是蒋介石,教育长是张建,学校工作由教育长主持。其间国民党要员陈立夫、何应钦、罗家伦、白崇禧、杜聿明、戴安澜、吴鼎昌等均到过学校视察或参加相关活动。而蒋却只是挂了个名,从未来过学校。</p> <p class="ql-block">这是吴先生给我看的安顺军医学校位置图,他对照着实地让我对学校旧址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p><p class="ql-block">军医学校南迁到安顺后,最后选定安顺城北门外武当山麓的大营房,民国时期亦称北兵营、<span style="font-size:18px;">贵西大营、北大营,是前清的练兵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北兵营,仍有解放军部队驻扎。</p> <p class="ql-block">对面白色围墙内就是教学总部所在地,至今仍是军队用地,没有开发利用。</p> <p class="ql-block">视频:站在安顺军医学校校本部对面</p> <p class="ql-block">当年安顺北门外的大营房为砖石建筑,正面向西,当面为办公的二层楼,大门即开于楼下。办公楼对面为“口”字形平房一座,作为授课教室。东北一角为图书馆,办公楼及平房之间,竖列四栋很长的二层楼房,为学生宿舍。如此广大营地,足可收纳数千人。只是年久失修,尤其楼板和楼梯破烂多处,窗户玻璃多被盗窃,一切均待修补。</p> <p class="ql-block">过去称北大营(图中对面的白色围墙内)作为校本部,作办公、基本教学、学生宿舍、食堂等之用;为避空袭,各科室的实验室散建于大营房南侧,即武当山麓的空旷地带。</p><p class="ql-block">后来以县文庙为中心,建立教学医院及临床教学中心,地藏寺及其各处小庙、小祠堂作为入伍生训练及学校医药器材、被服仓库。随即对现存建筑进行适合医学教学的修缮、改造及相关配套建筑的建设工作。</p> <p class="ql-block">教学总部所在地(白墙内)</p> <p class="ql-block">军医学校的组织规模相当庞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校在安顺办学七年时间里,</span>除了在西安、昆明、重庆等地设立分校之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设立了附属医院,开辟了药圃,由校本部直接管辖的还有生物研究所、药品制造研究所、血清疫苗研究所、卫生器材部,为培养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校教学结合中西兼及时局开展,用儒家的智、仁、勇武装师生的头脑,要求学生“知礼守法、好学力行” ,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用西方教学模式教授西医医学,使学生在思想和医学专业上都得到全面锻炼。学校围绕 “作新军医者来”,“力求学术的抬头”的办学思想,以对外开放的形式办学。</p> <p class="ql-block">西医虽在明末清初就随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但直至民国时期,中国的西医仍处于人员不足、药物紧缺、技术落后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军医学校在迁到安顺之前,其师资及技术水平仍很薄弱,迁到安顺后,学校很快网络了一大批全国顶级的医学专家来校从事医学教学、医药研究工作,很快把军医学校综合水平提升至当时全国实力较强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军医学校在安顺时的师资情况大致是:全校教务人员包括主任教官、副教官、助教、佐理员计有300余人,常年在校任教获得留欧美医学博士资格的教授专家有25人之多,而留学欧美、日本的医学人才也常在20多人以上,其余也大多为当时国内有名的医学院校如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医科、华西大学、浙江大学、河北医学院、湘雅医学院等毕业的高才生,学校还聘有数名国内知名医学专家学者及部分外籍教授(如德籍包若兰女士)。</p> <p class="ql-block">当时国际医学界就已有名的李振翩(1949年以交换中美学者的名义去美国,他的最大成就是与美国同行培育出了一株无毒1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全世界预防脊髓灰炎[小儿麻痹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校主持血清疫苗研究所工作。</p> <p class="ql-block">国内最有名的内科专家,有“南杨北张”之称的杨济时和张静吾教授也先后执教军医学校,张静吾并兼任军医学校附属医院院长。</p><p class="ql-block">后来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级,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口腔科教授,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多次荣立多次荣立军委三等功,终生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陈约翰教授在校任教直至1946年学校迁走。</p><p class="ql-block">当时在校执教过的专家学者如国内有名的生物化学专家万昕、病理学专家孔锡鲲、解剖学专家张岩马仲魁、外科专家梁舒文等等不胜枚举。“心电图”一词最早就随这些医学博士、教授传到了安顺。</p> <p class="ql-block">对于学校人才情况,当时安顺士绅黄尧丞称赞说:“贵校人才济济,气度非凡,去年我参加校庆时,曾计算内有十八个留美博士教授,真是战时罕有学府,我们贵州大学亦不能望其项背。” 某军董叔明将军也说“我们安顺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从未见过如贵校学者专家之多,真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p> <p class="ql-block">该校也和昆明的西南联大、成都华西坝的“五大学”、宜宾李庄的同济一道,构成了抗战期间云贵川“下江人”云集、高级知识分子扎堆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医学教学不能没有教学医院,而学校搬迁到安顺初期,只在东门坡租借了一处祠堂——安顺县学宫设立门诊为军民看病。</p> <p class="ql-block">安顺县学宫简介</p><p class="ql-block">安顺县学官(原普定县学宫),位于安顺城东门坡(安顺阳光未来国际学校校园内)。</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巡抚王燕题设县学,四十一年(1702)始建,距今三百余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改修如府制。民国三年(1914)改府设县,普定县衙署迁定南所另设县,学宫遂废。</p><p class="ql-block">县学宫建设规模略小于安顺文庙,既废以来,多处建筑被毁,现仅存棂星门、大成门明次间及大成殿。其云龙石柱、柱础、枋桁等雕刻工艺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体现了安顺古代建筑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庙内曾设安顺卫生院。陆军军医学校迁安后,设附属医院及门诊部于此。1949年后以其地建成安顺卫校。20世纪80年代初复以卫校,腾让之部分建筑改建为东林寺。</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安顺县中办学地——北兵营,民国时亦称为东门坡的孔庙(县学宫)及其附属的若干破旧房屋,北门的地藏寺(位于现安顺中华北路中段,安顺第三小学内,尚存一栋三开间悬山建筑)等场所当年均为军医学校所征用。</p><p class="ql-block">如今是在”安顺阳光未来国际学校”内,并不对外开放参观。辛亏有吴先生引领,我们才得以进入校区参观。</p> <p class="ql-block">当年实习学生在县学宫牌坊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吴忠兴先生为我指点这些穿白大褂医生的拍照合影处。</p> <p class="ql-block">经常说“安顺文庙”,其实安顺的文庙是有两座。而“庙在学校里”指的便是县文庙也叫“县学宫”。</p> <p class="ql-block">县学宫现在”安顺阳光未来国际学校”内,安顺县文庙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修建的在乾隆、道光年间都有过增修大成殿前正中的一对整石高浮雕龙柱其丝毫不逊色。</p> <p class="ql-block">县学宫教学实习点和附属医疗点</p><p class="ql-block">军医学校因军队而建,服务军队为其宗旨,而办学地安顺的百姓也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附院住院部有病床200张,管理工作,基本都是制度化了的。由于附属医院的技术力量比较强,医疗设备也比较好,所以本地或者外地的病患者慕名而来的就非常多,每天最少都有两三百人,多的时候有五六百人。</p> <p class="ql-block"> “外科技术”的实习,以狗为主。在安顺只能使用在城外捕捉的“野狗”。捉狗用一大铁钳,钳住狗颈拉回学校,常致沿途狗叫不止,所以军医学校捉狗便成众所周知之事。</p> <p class="ql-block">军医学校的学生不仅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生活,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组建各种文艺团体,开展抗日文艺演出活动,激起后方有志青年投身抗战。</p> <p class="ql-block">如今县学宫内的大成殿和孔子讲堂</p><p class="ql-block">1943年,学校为解决中国远征军急需的军医人员问题,由医疗专家带队,组织医疗队开赴前线。</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已经到了最惨烈的阶段,第十二重伤医院由桂林迁到安顺后,学校又承担了重伤医院伤员的救治工作,病人的突然增加,学校不得不考虑扩大医院规模。然而,资金及场地则是扩建医院的难题。</p><p class="ql-block">为此学校邀请安顺县长及地方士绅、乐于慈善者商议建院事宜,明确建设教学医院的宗旨“为给学生实习,以提高临床医学教育之水平;为地方民众提供医疗服务、造福百姓”后,获得安顺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1941年前后,在黄尧丞先生的组织下,安顺士绅们积极承担了建院经费,配合学校将东门坡外的孔庙大成殿及其附属建筑(即现在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安顺县文庙大成殿、大成门及学宫部分)改造成了教学医院。</p> <p class="ql-block">安顺府文庙(又名“府学宫”)位于安顺市区内城东北黉学坝,始建于明宣德8年,历代增建、复修,臻于完备。它是一组中轴对称,典制齐备,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庄严典雅,以石雕艺术为主要特色的坛庙与儒学合一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群巧妙利用坡地层层升高依次排列各档建筑物,仅前檐外部台阶及踏跺,既体现出礼制的规范,又充分表现了孔庙的威严和庄重。</p> <p class="ql-block">尤其大成殿前两根整石透雕龙柱,集深、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石雕技艺于一身,成为一件气势宏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独具个性的艺术佳品。其构思之独特,造型之优美,技艺之精湛,令中外专家、艺术家惊叹不已,被认定为“国宝”。</p> <p class="ql-block">龙柱与屋檐一样高,大逾十围,雕琢得十分精巧。双龙蟠曲对起,腾云驾雾,似活的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鳞片好像若隐若现,下面还有两只巨大的狮子在仰望双龙。</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确定“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方针,并把它作为安定边疆的基本国策,而同一时期,儒家教育在贵州兴起,可以说安顺文庙是屹立至今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医学校大学部,医科33期全体同学毕业纪念,1944年2月。</p><p class="ql-block">仔细看一下他们的合影地点,就在安顺文庙的龙柱前。</p> <p class="ql-block">我不禁猜想到父亲肯定也来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我也站在父亲站过的地方留张影</p> <p class="ql-block">龙柱视频</p> <p class="ql-block">抗战八年,陆军军医学校在安顺生存七年。学校第28届至33届学生均在安顺毕业,分往全国各地。历史的安排,让安顺小城在那段时期为中国的医学发展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军医学校为安顺、更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有名的医学专家。安顺城的名医刘玉书、陈履吉、李世凯、张德存、朱伯祥、王维扬等都毕业于该校。</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医学院院长张乃华、天津医学院院长杨济时、湖北医学院院长朱玉壁、江西省卫生厅厅长邱倬、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藉华人李振翩教授均来自军医学校,他们都在安顺工作、学习和生活过,为安顺这个边远小城的文化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著名学者潘光旦、著名化学家曾昭伦曾专程来安顺,到学校参观演讲,时任国民党中央军政部部长的何应钦、白崇禧也都来学校参观和训话。 1939年和1941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陈立夫曾两次到学校视察。</p><p class="ql-block">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1946年军医学校才从安顺迁往上海,在石城的岁月里,军医学校第28至33届学生都是在安顺毕业,培养了大批有名的医学专家。</p><p class="ql-block">建国后,西安医学院院长张乃华、天津医学院院长杨济时、湖北医学院院长朱玉壁、江西省卫生厅厅长邱倬,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藉华人李振翩教授都出自军医学校,也都在安顺学习和生活过。</p> <p class="ql-block">军医学校于1945年日冠降后迁上海江湾五角场翔殷路,改名国防医学院。1949年,该校大部师生、仪器设备转进台湾,于台北水源地原日本陆军炮兵联队营舍进行在台复校,与当时日式教育为主之台湾大学医学院,同为台湾早期医学教育及制度的奠基者。</p> <p class="ql-block">父亲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9年,父亲从国防医学院毕业,他拒绝去台湾,选择了留在华东军区人民医院(现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外科工作,</span>从一个实习医生做起,到住院医师、协理医师、主治医师到讲师、副教授直至主任医师教授。</p> <p class="ql-block">他将他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新中国的医学事业,特别是军队麻醉医学研究和建设的事业中。成为我军麻醉学科的著名专家,更是全军麻醉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父亲(前排右一)就读的安顺军医学校,回迁到上海改名为国防医学院(二军大的前身)。这张同班同学照片中的人物,大多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元老级医学专家。</p><p class="ql-block">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授、乃至新中国的杰出专家。仅新中国的“高教一级”和军队“专业技术1–3级”的教授就有:</p><p class="ql-block">- 胡乃钊(药物化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李承祜(国防医学院技术部主任、生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郑宝琦(吴孟超院士的恩师,外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马永江(泌尿外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张国治(国防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p><p class="ql-block">- 徐印坎(骨科专家,我国颈椎外科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叶天星(微生物学和免疫专家)</p><p class="ql-block">- 孔庆德(国防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p><p class="ql-block">- 方之扬(烧伤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苏中武(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张鹏翀(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洪民、周继林夫妇(口腔科专家,后调北京301医院)</p><p class="ql-block">- 龚念慈(内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徐化民(外科专家,后调南京军区总医院)</p><p class="ql-block">- 孔锡鲲(病理学专家,后调安徽医学院)</p><p class="ql-block">- 许月娥(血液病专家)</p><p class="ql-block">- 卢振东(生理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蒋峻仑(化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蔡用之(胸心外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楼方岑(传染病专家)</p><p class="ql-block">- 仇士杰(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邓琨(内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陈约翰(口腔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胥少汀(骨科专家,后调北京军区)</p><p class="ql-block">- 何德华(病理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王文崔(口腔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吴美枢(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吴中立(病理生理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奚寿增(眼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许丰勋(烧伤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余庆(微生物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张紫洞(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张奕栋(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周鼎耀(皮肤病专家)</p><p class="ql-block">- 周志华(骨科学家)</p><p class="ql-block">- 刘植珊(骨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陈思聪(心内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顾毓芝(外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史荫绵(神经内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王晋泉(耳鼻喉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王景阳(麻醉学专家)</p><p class="ql-block">这肯定是一份并不完全的名单,列出这么多第二军医大学的专家教授,他们不是我父亲当年的老师,就是43期同学。我无法准确地说出他们中有哪些曾经是国防医学院的教官或学生,但他们现在都成为建国后第一批军队医学界的领军人物。遗憾的是,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已经离开人世了!父亲高寿102岁,今年清明刚去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景阳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2年6月6日——2024年4月4日</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的陆军军医学校是旧中国最高的军医学府,在当时,这所学校和协和医学院、华西学院、湘雅医学院还有上海医学院并称为五大医学中心,享有很高的声誉。</p><p class="ql-block">在1939年,搬到了安顺,抗战胜利后,就搬回了上海,改组为国防医学院,但大部分的教职员工继续留在了上海,他们和我父亲一样继续在自己的医学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服务。</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留在大陆的部分人员连同所遗资源与华东医学院、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华东军区后勤卫生部医务干部轮训队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50年更名为上海军医大学,1951年7月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p><p class="ql-block">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p> <p class="ql-block">军医学校在安顺办学的历史是民国医疗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医学史发展的重要篇章。</p><p class="ql-block">在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战争状态下,军医学校得以在安顺办学,为抗战输送大批合格医疗人才和医用物资,对抗战取得胜利贡献不可低估;一些医学学科在安顺得以较快发展,也为中国的基础医学奠定了学术和人力基础。</p><p class="ql-block">安顺作为军医学校抗战时期的办学基地,安顺人民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安顺人民为抗战胜利书写的又一光辉篇章。军医学校在安顺的办学成就不可磨灭,也不应磨灭。</p><p class="ql-block">在当年军医学校校本部处树立“国民党中央军医学校总部旧址” 标志牌,让后人永远铭记、凭悼这段历史,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p> <p class="ql-block">在安顺火车站台上,遥望即将离开的安顺,我不禁又生出一番感慨。父亲,我重走了您的求学之地,你看到了吗?蓝天白云,锦绣安顺,国泰民安,和你当年来时完全不一样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