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游重庆之五:精美的大足石刻

Benxin

<p class="ql-block"><b>石窟历史人文风光</b></p><p class="ql-block"><b> 在重庆市区两天半时间,老顽童一行游览了十几处网红打卡景点,10月22日一早便开始了大足石刻景区的游览。</b></p><p class="ql-block"><b> 大足石刻在国内外还是比较闻名的,但是并没有入列“中国四大石窟”,知名度也差了许多,这可能是被严重低估了。综合各方面条件看,大足石刻并不逊色其他石窟:大足石刻是1999年继莫高窟之后,中国第二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大足石刻与“中国四大石窟”同列世界八大石窟之中,且位列麦积山石窟之前,排名第七;大足石刻在三教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特别是艺术成就方面,也是比较重要和突出的。这次游览之后,更是加深了一些认识。因为比较喜欢大足石刻,这里选的照片多一点,介绍的也细一点,意为大足石刻多鼓吹几句,期望大足石刻能够早入中国”五大石窟”之列。</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足石刻博物馆 ↓大足石刻华严三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宝顶山石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b>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五山”石窟为代表,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列为国家5A级景区。</b></p> <p class="ql-block"><b>大足石刻始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时昌州刺史韦君靖在北山开创石刻艺术先河,之后各阶层纷纷效仿。历经晚唐、五代、北宋,至南宋时赵智凤在宝顶山传教并建造佛像上万尊,大足石刻达到巅峰,后延续至明、清,历时千余年。</b></p> <p class="ql-block"><b>石窟艺术公元3世纪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分别于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在中国北方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至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b></p> <p class="ql-block"><b>在此续绝之际,大足境内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没有再建一处石窟。因此也有大足石刻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的说法。</b></p> <p class="ql-block"><b>大足石刻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从唐末至宋代中国石窟艺术的风格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b></p> <p class="ql-block"><b>大足石刻有二个很突出的文化特色:一是三教融合。雕刻造像集释、道、儒“三教”为一体,虽总体以佛教造像为多,却也是世所罕见,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二是非常世俗化。造像内容和表现手法力求生活化,如报父母恩、重经变相、牧牛图等,富有教育意义。</b></p> <p class="ql-block"><b>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也非常高:一是规模宏大,现存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 二是雕刻精美,融合多种雕刻技法,菩萨造像俊俏秀美,千手观音像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被誉为天下奇观。</b></p> <p class="ql-block"><b>宝顶山的地狱变相图,表现了恶人恶报所在地狱的情景:地狱变相图共四层,上层刻有十斋日佛,中层中间为地藏王菩萨,其两侧是十殿阎王,构成阴曹地府的十二殿,下层则是十八层地狱的恐怖景象.</b></p> <p class="ql-block"><b>通过各种生动逼真的雕刻,展现了刀山地狱中,罪人被刀刺穿身体趴在刀山上的痛苦;寒冰地狱的寒冷;油锅地狱里罪人被油炸的惨状;拔舌地狱中对生前说空话、假话者割舌的惩罚;截膝地狱里小鬼举刀砍向双手反绑者膝盖的场景;铁轮地狱中罪人被带有锯齿的大铁轮反复碾压等。</b></p> <p class="ql-block"><b>石刻表现了不同身份和神态的人物来丰富地狱情景,如等待下油锅的人蜷缩着身体,满脸恐惧;被马面抓着往油锅里丢的人挣扎的状态等;还有养鸡女等世俗人物,她虽面带微笑,但因养鸡导致杀生,也被认为要下地狱。</b></p> <p class="ql-block"><b>地狱石刻想象设置了业镜和业秤,寓意着人的善恶行为都将被记录和衡量,作恶多端者会因坏事做多而在业秤上显示出重量,无法抵赖,最终接受地狱的惩罚。</b></p> <p class="ql-block"><b>雕刻造像中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形象地雕刻了“投佛祈求嗣息”“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乳哺养育恩”“洗濯不净恩”“为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等十组逼真的画面,把家庭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了人间的世俗生活。</b></p> <p class="ql-block"><b>大足石刻中对天堂情景的表现,以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 3 身主尊像为中心,通过雕刻展现出西方极乐世界的宏大场景,刻画出亭台楼阁、宝池莲花等元素,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天堂盛景,展现出生活在天堂中的自在与祥和,体现了天堂众生的超凡境界。</b></p> <p class="ql-block"><b>孔雀明王:宋代作品。其造像中,孔雀明王呈一面四臂之态,头戴七佛宝冠,后有五彩头光,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莲座安置于孔雀背上,孔雀则昂头张翅,作欲飞状。明王身后分三层雕刻诸多神像和动物,表现的是相关的传说故事。</b></p> <p class="ql-block"><b>卧佛:大足石刻卧佛表现的是释迦牟尼经过多年修炼,八十岁时得正果即将涅槃的场景。卧佛全长31米,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为半身像,下半身隐入石岩之中,其面部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详平静,展现出释迦牟尼涅槃时的超脱境界,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半身卧佛造像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在释迦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形态各异,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皆作悲恸状,表现出对逝者的崇敬与眷恋之情。佛像正中有一香案,摆着香花水果等供品,香案上香烟缭绕,上达云端,云端上有9位女像,有说是天女,也有说是释迦眷属。</b></p> <p class="ql-block"><b>千手观音:雕刻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高7米,宽12.5米,面积88平方米,观音坐高3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千手观音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寓意着观音菩萨以大慈悲和圆满智慧,度济众生、解除苦难,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三教合一、密宗教义等宗教文化内涵.</b></p> <p class="ql-block"><b>大足千手观音以富家女子为蓝本,面部饱满,五官比例真实,头戴宝冠,衣饰繁丽,坐于二力士举抬的仰莲台上,胸前刻12只手,左右及身后浮雕830只手,呈扇形对称分布于背光上,掌心外露者皆刻有眼睛。</b></p> <p class="ql-block"><b>据记载,古代有四次妆金记录,分别在明隆庆四年、清乾隆十三年、乾隆四十五年和清光绪十五年 。200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抢救加固保护项目,历时近8年修复完成,投入各类修复材料约一吨、金箔44万张.</b></p> <p class="ql-block"><b>华严三圣造像:主尊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普贤菩萨,右为文殊菩萨,三尊造像皆高7米,肩宽2米,身躯前倾20多度,面目慈祥宁静,眼目下视,脚下踏莲台。三圣图的雕刻工艺精湛,佛像的头部加大,胸部缩短,小脚部位加长,身躯前倾20多度,正好符合造像与观者之间的透视关系,使人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好像正亲切地俯下身来,关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一般。</b></p> <p class="ql-block"><b>三圣造像中托塔的是文殊菩萨,其手中所托的塔高约1.85米,重约800多斤,历经八百余年而不坠,足见设计之精巧。三圣图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b></p> <p class="ql-block"><b>六道轮回图:六道轮回图是大足石刻的代表作之一。此整图以一个直径为2.7米的圆形巨轮“六趣轮”为核心,外刻“无常鬼”,头顶“三世佛”,脚踏鳌头,口衔轮沿,双臂环抱巨轮,象征人生“业力”不可逆转。</b></p> <p class="ql-block"><b>鼠猫图:寓意求不得苦。猫欲捕食老鼠,老鼠却窜到竹梢,猫食鼠不得,急躁难耐;鼠处危险高处,想逃生无路;二者都为所求而烦恼,生动展现了佛教中“求不得苦”的教义,即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是烦恼产生的根源。以此告诫人们要洁身自好,收敛妄心,节制欲望,不为物欲所困,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牧牛图:龛高5.7米,宽29.1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根据北宋杨次公的《证道牧牛颂》打刻,以牧牛的过程来表现佛门弟子调服心性的修炼过程。</b></p> <p class="ql-block"><b>全龛造像共分12组:第一组“未牧”,喻未经调服的心性桀骜不羁;第二组“初调”,象征心性开始在清规戒律约束下收敛;第三组“受制”,寓意贪执心性虽受制约但仍需警惕;第四组“回首”,表明心性有所转化但仍需约束;第五组“驯服”与第六组“无碍”并列,两牧人亲密交谈,牛在一旁或偷听或饮水,说明心性驯化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b></p> <p class="ql-block"><b>第七组“任运”,寓意无需时刻约束但要提防外界干扰;第八组“相忘”与第九组“独照”并列,显示人的心性对外界诱惑不再执着但仍有需求,需继续修炼;第十组“双忘”,表明修行者已心体澄静;第十一组“禅定”,牛消失,修行者结趺而坐,象征贪恋心欲消失,但还未达最高境界;第十二组“心月图”,人和牛都消失,只剩皓月,寓意修行者思想达到空灵如皓月、一尘不染的境界。</b></p> <p class="ql-block"><b>这大概是宝顶福寿石刻旁边的圆觉洞,是大佛湾的第29号窟,大概是明代整修过的,石刻雕像保存的都比较好。</b></p> <p class="ql-block"><b>雕像都很精美</b></p> <p class="ql-block"><b>世界八大石窟排名:1、柬埔寨·吴哥窟 2、中国敦煌·莫高窟 3、阿富·巴米扬石窟 4、中国洛阳·龙门石窟 5、印度·象岛石窟 6、中国大同·云冈石窟 7、中国重庆·大足石刻 8、中国天水·麦积山石窟</b></p> <p class="ql-block"><b>关于赵智风:赵智凤生于大足县米粮里,5岁时入古佛崖削发为僧,16岁外出云游,师从晚唐奉佛居士柳本尊,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返乡.他决心以石刻造像的方式建佛教密宗道场,经数十次考查,最终选定宝顶山。1185年以后,赵智凤秉持济人救世大愿,筹集资金,聘请工匠,在宝顶山雕琢佛像,历经70余载,建成广大宝楼阁即大佛湾。</b></p> <p class="ql-block"><b>作为大足石刻的主要推动者,赵智凤传承和发展了晚唐川西柳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让密宗教义在大足石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传承,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圣寿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b>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右后侧,是重庆市重点开放寺院,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原称五佛崖,是由南宋高僧赵智凤主建的密宗禅院,后历经多次兴废与重建 ,明代为其全盛时期,现寺院多为明清建筑。</b></p> <p class="ql-block">圣寿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宝殿、经殿、燃灯殿、维摩殿等,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升高,寺内还有僧舍利塔三座以及各类碑记17块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圣寿寺里的济公活佛,像是新塑的,很年轻。</b></p> <p class="ql-block"><b>殿宇有镂雕彩绘数千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维摩殿内有石刻维摩诘居士卧像,大雄宝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与宝顶山石刻造像相互呼应。寺内刻有大佛湾造像雏形,是研究大足石刻及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足石刻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b>博物馆成立于2011年4月,2015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该馆是由既有建筑90年代所修建的宾馆改建而成,地上3层,下吊3层,建筑最高28米,总规模16929平米,占地4457.8平米。</b></p> <p class="ql-block"><b>博物馆展陈面积近5000平方米,包含中国佛教艺术陈列厅、大足石刻艺术陈列厅、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展示厅等陈列展览馆,以及配套展示馆、石质文物保护中心等项目。</b></p> <p class="ql-block"><b>主题展览“艺术涅槃——大足石刻展”分为魅力、传承、圆融、流响、保护、重生、宝藏7个单元,通过大量文物、资料、图片、影像等,全面展示石窟艺术从印度到大足的发展脉络、大足石刻在石窟艺术中国化进程中所开创的典范之美以及大足石刻的研究保护历程。</b></p> <p class="ql-block"><b>博物馆内的环幕影院内径30米,面积700平方米,可容纳600位观众观影,是全球最大、首次使用激光投影的环幕影院,其播出的《千年佛足》是世界上首部石窟艺术类360度环幕电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昌州古城</b></p><p class="ql-block"><b>位于大足区东部新城核心区域,是一座以“宋风宋韵”为主题打造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午时间,老顽童一行特地赶到昌州古城,午餐并顺便一游。</b></p> <p class="ql-block"><b>唐乾元二年正月始设昌州,大足曾是昌州州治所在县,此地因遍植海棠,被称为“海棠香国” 。2013年大足区按照4A 级景区标准再现昔日古城风韵,将其打造成为配合大足石刻旅游开发的新景点.</b></p> <p class="ql-block"><b>古城占地约300亩,街道宽敞整洁,两旁建筑充满韵味,有百家祠堂、戏台、官府、城墙等,尽可能还原了古城最初风貌,空间形态延续宋代传统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山石刻</b></p><p class="ql-block"><b>北山石窟在大足区城北2公里的北山上,以大佛湾为中心,涵盖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等五处。在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处沿崖造像。其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共有造像264龛窟。</b></p> <p class="ql-block"><b>北山石窟始刻于唐景福元年,由昌州刺史韦君靖开创,历经前、后蜀及两宋时期,至南宋绍兴年间,历250多年形成现有规模。</b></p> <p class="ql-block"><b>北山石刻南端</b></p> <p class="ql-block"><b>重要碑刻:现存碑碣7通,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b></p> <p class="ql-block"><b>孝经亭:北山石刻中段等孝经亭,亭内有一块刻有孝经的石碑,被著名史学家马衡先生称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碑刻于南宋孝宗年间,由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篆文,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书写。</b></p> <p class="ql-block"><b>北山石刻北段</b></p> <p class="ql-block"><b>北山第155窟的孔雀明王像雕凿于北宋靖康元年。此窟中,孔雀羽尾上张,如柱承接窟顶,明王服饰华丽,两壁遍刻千佛,与窟中央的孔雀和明王相互呼应,造像主次分明,气氛热烈。</b></p> <p class="ql-block"><b>北山石窟造像中,最著名的是第136号转轮经藏窟造像,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该窟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石刻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内心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身份高贵, 人物造型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窟内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谢谢你的浏览欣赏和关注!</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11月2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