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雷1974年

<p class="ql-block">  最近,吃了媳妇送来的《梁弄大米》后,觉得胃口大开,连老伴也觉得又糯又香,难道是革命老区的缘份让她找到了吃饭的感觉?整理先父的旧照,看见《雪天的故事》未发表的旧稿,觉得透过历史的老花眼镜,还是值得一读的。因为大雷“黄泥拱”毛笋的鲜嫩名气,如雷贯耳,就是上海爷叔只有一颗牙齿,也不用愁…</p> <p class="ql-block"> 1974年2月14日星期四晴</p><p class="ql-block"> 上午7时,挑行李到宁波一中集合,乘汽车直驰大雷。在路上约50分钟。大雷原属凤岙,现为云洲公社所在地。这是山区,汽车可以直达,我第一次到,很新鲜。</p><p class="ql-block"> 两班同学都睡在大雷大会堂戏台上,很不错。</p><p class="ql-block"> 中饭是在供销社食堂里吃的。晚饭,则由我们自己开火做。</p><p class="ql-block"> 和公社及大队的领导人安排了最近几天的工作日程。</p><p class="ql-block"> 2月15日星期五晴</p><p class="ql-block"> 一早起来,用溪坑水洗了脸。</p><p class="ql-block"> 上午,听大雷大队汪存放同志讲队史,讲大雷解放前后的变化很显著。</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有424户(其中地主8户、富农24户、中农105户、贫农179户、僱工25、各种手工业105户。)水稻田1380亩(地主佔1050亩,佔水稻总面积76%)公营杂田164亩佔12%,剩下的约166亩田是贫下中农的,佔12.1%,相差达64%;山上毛竹田2240亩、地富佔1500亩、佔70%,贫下中农只有740亩,佔30%。</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农民翻身当家做主,整个大雷起巨变,现在有669户,人口2651人。(人丁两旺)</p><p class="ql-block"> 粮食,过去每人每年只有2~3百斤。现在有1070斤,耕田面积有1631亩。</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国家供应23万斤大米,现在我们有2万多斤粮食卖给国家。储备粮16万斤。</p><p class="ql-block"> 水库,大小32只,2只是大队造的,蓄水60天。</p><p class="ql-block"> 运输,过去靠双肩,现在进出乘汽车。</p><p class="ql-block"> 大雷的变化,的确很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雪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翁心惠 </p><p class="ql-block"> 1974年2月14日,根据宁波一中党支部的指示,我们以高二(9)班、(12)班师生组成的队伍,到(宁波横街镇)云洲(吕云洲烈士,余姚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鄞县武陵区狮岭乡党支部书记。安注。)公社大雷(朱敏。安注。)村和村民一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试点,来回共12天。想不到在最后两天,。了。第二天一早,天尚朦朦胧胧,我起身拿好盥洗用具,推开门一看:哟,漫天遍地,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好大的雪啊,还在继续的下呐!我一脚踏下去,积雪竟有3寸光景,一般冬雪也没有这么厚啊。我小心地、摸索地走向溪边,俯身洗好了脸,漱好了口,感到分外爽神。抬头眺望,只见群山环抱,银装素裹;竹海(宁波人喜欢吃的雷笋,就产自大雷。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松柏,分外醒目。我一看表,已近6时,就回到寝室(寝室者,云洲公社礼堂舞台之地铺也,男生在舞台上,女生在楼上。)我按亮了1千支光的电灯,只听我“瞿!”的一声叫子声…</p> <p class="ql-block">守卫在舞台前侧的王兴廉和冯振亚两位老师一骨碌坐将起来,男女生也都惊醒了,我放大嗓音告诉学生:“快来看大雷的雪景!起早的还可以去扫雪。”这时,大家都很兴奋,舞台上一片热气腾腾。但也有个别学生懒着被窝,嘟哝着:“明朝怎么回家呢!”</p><p class="ql-block"> 说时迟,还时快,王兴廉(他女儿是我老伴在东阳的宿友。安注。)校长已穿好衣服,脸也顾不上洗,就拿起扫帚,带头扫雪。冯振亚老师把我手里的扫帚夺了去扫;傅老师和韩姣娣等几位女同学,也都手持扫帚从楼上冲了下来。男生孙毅彪等也不示弱,急起直追。于是师生扫的扫,铲的铲,终于开辟出一条路线同街上商店职工和附近村民开出的路连结在一起了。大家感到:在山区遇春雪、扫积雪,确是难得的,也可使我们进一步体验体验过去革命先烈的艰苦生活。孙毅彪即景生情,当场写了一首诗:</p><p class="ql-block">“红色山村披银装,缅怀先烈正气昂。</p><p class="ql-block">小将持帚扫积雪,能文能武春来早。”</p><p class="ql-block"> 到8时正,我们师生齐集在(横街镇)云洲公社礼堂,由王兴廉老师作总结动员报告。王</p> <p class="ql-block"> 翁岩的朱敏</p><p class="ql-block"> 宁波一中全体师生齐集在云洲公社礼堂,由王兴廉(宁波市人大代表)校长作总结动员报告。王(一中数理化教师三王之一)老师把转变学生思想放在首位,首先从雪谈起,由文艺作品到现实生活。说明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世界观,对雪就有不同的看法。他还朗读了自己在扫雪时酝酿抅思的《雪天怀烈士》:</p><p class="ql-block">“红色根据地,竹海披银装。</p><p class="ql-block"> 当年朱敏士,雪夜住破房。</p><p class="ql-block"> 为济百姓粮,敢拔老虎毛。</p><p class="ql-block"> 前赴四明山,后继志更高。</p><p class="ql-block"> 一提到朱烈士,大家印象都很深,那就是指朱敏烈士。朱敏烈士,原名薛宗德,上海杨浦区人,父亲薛显庭是铁路板道工人。朱敏在地下党组织的教育下,学玍时代就参加了革命。搞学运,先后被复旦大学和之江大学开除。1947年2月,朱敏来到四明山鄞慈办事处担任民运工作组组长。刚来时,一身学玍装,后来换上农民装,腰间还围起蓝布大围裙(围身布蓝),但脸孔太白,手太嫩,外型不像本地人。经过3个月和农民一起劳动,皮肤晒黑了,心更红了,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了。</p> <p class="ql-block"> 三次借粮 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朱敏自己住的是“公馆”,岩石当办公桌,生活津贴每月只有6元,从不轻易化1分,他经常省下来接济贫困农民。1949年春荒严重,青黄不接,翁岩(现名爱中公社,陈爱中原名仇康阜,温州乐清县人,因叛徒出卖,在宁波英勇就义。为悼念烈士,将其生前战斗过的狮山乡命名为爱中乡。现在是横街镇爱中村。安注。)的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朱敏同志一方面要发动群众同国民党斗,一方面又要想方设法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他冒着生命危险3次召集当地的地主富农开会借食,经过思想工作,共借到3万多斤粮。当地的老百姓至今一提起朱敏烈士,总是无比激动地回忆:“如果不是朱敏烈士3次借粮,翁岩不知还有几个人活着!”</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雪夜,朱敏同志担心有几家寡妇生活是否还有问题,就深入走访帮助解决,不料在回“公馆”去的路上,竟遭遇了浙保烂眼。朱敏同志一边撤退,一边赶快把手中提着的灯笼吹熄,扔入溪中(因老百姓灯笼上标有姓氏,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后终于中弹被捕。在敌人的牢狱中,坚强不屈,歌声嘹亮,和同一牢狱中的肖璋等4个同志团结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他们2次捎信出来给外面的同志,表示:“我们的被捕是由于警惕性欠高,有天下即将太平的思想…!”浙江保安烂眼在黎明之前,把朱敏等4个同志押到石樟村大路山脚下被活埋!那时,离宁波解放只有十几天…(2004年,爱中与朱敏、狮丰、吼声等9个村合并,成为现在的朱敏村,而人们依旧习惯地称这里“爱中”。安注。)</p> <p class="ql-block">  一想起革命烈土的英勇事迹,每一个人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那天上午王校长动员后,大家都冒雪到大雷小学,分坐3只教室写个人小结和心得体会,有几个同学还激情洋溢附上动人的诗篇,如从未写过诗的杨驰,也情不自禁地写上这么几句:</p><p class="ql-block">“雪天忆朱敏,一中学农时。</p><p class="ql-block">拼命寻韵味,红色染我诗。</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雪仍未止。我们冒着严寒在大雷大会堂举行了爱国主义的文艺演出,当地1千多名村民从四面八方闻声赶来参观,大雷大队党支部傅书记汪小郎同志在演出前讲了话,认为“这不是一般的文娱演出,而是一场爱国主义的汇报演出。”我们宁波一中学生在近两个小时中,演出了21个节目,台上台下互动成一片,始终充满着昂扬的正气。会后,我写了一首鹧鸪天《借粮》以记盛:</p><p class="ql-block">纷纷白絮漫天飘,山舞银蛇冲云宵。</p><p class="ql-block">修竹更翠青松挺,迎风斗雪分外娇。</p><p class="ql-block">擂战鼓,作歌谣,三句半和马灯调。</p><p class="ql-block">为民服务演节目,三次《借粮》人如潮。</p><p class="ql-block"> 这里提到的“三句半”和“马灯调”等,就是我们下乡后,同当地村民一起同学习,同劳动,拜村民为师而设计的通俗的为村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宁波一中的节目深受大雷村民的欢迎。实践证明:“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民爱工 工爱民的插曲</p><p class="ql-block"> …老实讲,这次我同宁波一中两班师生一起,到朱敏红色根据地,所受到的教育,讲也讲不完,写也写不完,就以这《雪天的故事》来说,也还没有结束。因时间关系,不容我多讲,但我回校时的一段插曲,却必须讲一讲,那就是2月25日,雪霁放晴,红装素裹,山村风光,分外妖娆。我们辞别大雷,雪地行军来到半山腰的汽车修配厂,热情为工人师傅演出了一场文艺节目后,经我们要求,厂领导同意备专车,派最有经验的驾驶员送我们回校。那时,因天气关系,一般客车已停驶,经几个带班老师傅研究,让女生第一批回校,照顾我也先回来,並让我坐在司机室的皮沙发上。正要开车的时候,突然跳上一个身材魁梧的北方同志。</p><p class="ql-block"> “陈书记,您也去吗?”驾驶员问。</p><p class="ql-block"> “是的。”那位陈书记就在我身旁坐下:“我去观察一下,是否可行驶,如有危险,就开回来。”</p><p class="ql-block"> 汽车缓缓地发动了,山路陡而且滑,开下山,是颇不容易的。只见驾驶员全神贯注,掌握着方向盘,陈书记也全神贯注着前面路况,我也如坐针毡,如冒风险…</p> <p class="ql-block">…突然,车速变快了,原来,过了横街头,已进入平原,汽车以正常的速度,直达宁波市区。</p><p class="ql-block"> 🚌汽车终于在永宁桥边(宁波一中,现在是东恩中学,也是美篇笔者的母校。安注。)停下,50余名女生鱼贯而出,我紧紧地握着朱敏村汽车修配厂陈书记和驾驶员的手,向他俩道谢…(1974年2月25日的翁心惠不敢署名,一直到80年代中风后,才签上作者名。因历史的局限,《翁亭文集》与这篇旧稿擦肩而过,最近在网上看见老革命薛驹也在朱敏村题了字,再也不能让她束之高阁了。安注。)</p> <p class="ql-block"> 独家记忆王仙岗 </p><p class="ql-block"> 1974年2月18日星期一晴</p><p class="ql-block"> 今天走访王仙岗大队和大湾脑公馆。</p><p class="ql-block"> 到了王仙岗,如看到了江南的大寨。大家正在干劲冲天地。造大寨田,我以为是在造水库呢!他们大干苦干,在1969年开始,已投入20万工,开辟8万方顽石,搬去4万方泥土,在怪石重迭的悬崖峭壁造33亩大寨田,磨损钢钻445万千、炸药6千多斤、雷管5千多支、导火线5百公尺、煤炭2万5千斤、土箕3万2千只。他们还开辟2万5千多米公路。基本上结束了出门靠肩挑。</p><p class="ql-block"> 不过,他们大队也走过弯路,原有平原田,在横街头有136亩田,粮食基本自给。但受极左思潮影响,田送掉,竹林砍光,每年要国家供应15万斤粮食。在1968年,党支部派王明朗去大寨学习,回来后找了差距:</p><p class="ql-block">大寨 130人</p><p class="ql-block">王仙岗400人</p><p class="ql-block"> 条件还是王仙岗好,为什么反而做不到,关键在人的路线。于是掀起学大寨的运动,提出:“向荒山进军,要秃岩献粮。”的运动,终于改变了面貌,他们现在是学先进的试点单位。</p><p class="ql-block"> 我听了上述情况,很受感动,做了一首诗:</p><p class="ql-block">竹翠山青好风光,迈步登上王仙岗。</p><p class="ql-block">道路曲折忆当年,小九寨时换新装。</p><p class="ql-block">大干苦干劲头足,扶贫天地斗志昂。</p><p class="ql-block">科技建村弯路少,用人得手不迷航!</p><p class="ql-block"> 中午吃过干粮,为王仙岗村民演出了几个文艺节目之后,就到马联村找大湾脑公馆去。</p> <p class="ql-block"> 鸟瞰紅色公馆 </p><p class="ql-block"> 在海拔6百公尺的高山上,终于找到了鄞慈办公馆的遗迹。听了关于吕云洲烈士生平的报告,我也做了一首五律:</p><p class="ql-block">登上马联村,才知云洲乡。</p><p class="ql-block">当年草梦思,今日雷笋香。</p><p class="ql-block">就地造“公馆”,百姓当爹娘。</p><p class="ql-block">九寨学文化,科技报国家。</p><p class="ql-block"> 回到大雷,已傍晚多了。今天来往走了约五六十里山路,人虽疲劳,但收获却很大,精神也振奋。</p><p class="ql-block"> 2月19日星期二晴</p><p class="ql-block"> 宁波一中党支部派杨显和殷介良来,传达中央4.5号文件精神。</p><p class="ql-block"> 下午听一位毛老师介绍朱敏烈士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出版第1期《大雷简报》,由王克勤刻写。接下去就出第2期,王兴廉校长创作了《红色记忆王仙岗》的说唱词。</p><p class="ql-block"> 2月20日星期三阴</p><p class="ql-block"> 出版《大雷简报》第4期,我以高二(9)班写作小组名义写了篇报导。</p><p class="ql-block"> …下午,又出了《大雷简报》第5期。</p><p class="ql-block"> 2月21日星期四晴</p><p class="ql-block"> 在昨天的论坛中,我发了言,主要是谈今后对工农兵教育试点的体会。村民受苦越多,批判起来简明扼要,不象我们泛泛而谈,脱离实际。一提到要让他们吃二遍苦——坚决不答应!</p><p class="ql-block"> 出《大雷》简报第6期和第7期。</p><p class="ql-block"> 2月22日星期五晴(开雪眼)</p><p class="ql-block"> 出版《大雷》简报第8期。为宁波一中《教改通讯》写一篇报导。</p><p class="ql-block"> 下午为两班学生上语文大课,讲《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约串讲了两个小时,过去在教室串讲起码要4个小时,现在我用2个小时,扼要地讲完了。——抓主要线索而略去次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昨晚和写作小组同学一起走访当地水库领导谈甘童水库建造经过。今天孙毅彪写出了《大雪赞歌》。</p><p class="ql-block"> 2月23日星期六雨转雪</p><p class="ql-block"> 文宣队赶排节目,本来今晚演出,因下雪,没办法,只得推迟了。</p><p class="ql-block"> 指导学生编三句半。</p><p class="ql-block"> 出版《大雷》简报第10期。</p><p class="ql-block">召开第2次大雷论坛会议,接着出版《大雷》简报第11期。(龙泉《浙江大学》翁心惠主编《春雷》。在宁波大雷也主编简报,12天几乎一天一期,简直成了《大雷日报》,和宁波一中写作组一起忙得不亦乐乎?安注。)</p><p class="ql-block"> 女生赵越起草了一封给大雷村的感谢信,言情并茂,是我们教师写不出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囗囗孤囗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