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游的美篇

云中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金秋十月苏鲁辽游记(之三) </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朱家峪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章丘的朱家峪观光,若非有同学的亲戚引领,我们是绝对想不到、也找不到这个颇有地方特色、值得来瞧瞧的村庄的。</p><p class="ql-block"> 朱家峪是一个中国北方非常典型的古村落、也是山东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评定为国家级4A景区。</p><p class="ql-block">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明洪武初年,朱氏一族自河北迁于此地,因是国姓,与皇帝朱元璋同宗吧,故改名朱家峪。这里较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道、古桥、古祠、古庙、古校、古宅等建筑物,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p> <p class="ql-block">  特色一:走进村口文昌阁的门洞,只见一条石块铺砌的道路很是特别,道中央分别嵌有两长溜青石的条状路面向前延伸,犹似双轨。经了解这是在明代始建、山石铺砌的古道,并且村里立有规矩,行走、推车均靠右行。噫!了不得呢,这600年前在一个乡村所实施的,不正是与咱们现代的交通管理规则完全契合吗?</p> <p class="ql-block">  特色二:这是在清康熙年间,村里修建的双桥,桥上桥下两条道,均能行走和过车马。这被联想丰富的人誉为“世界立交桥原型”,应该不为过吧。</p> <p class="ql-block">  特色三:朱家峪历来重视教育,除办有私塾外,还先后举办山阴小学、淄博速师、章丘十中等多所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p><p class="ql-block"> 更值称道的是在民国21年(1932年)创办了女子学堂,办了一个班,招收20名女学生。 一个普通的乡村能有开先河之举,在当时、在山东、乃至全国,确是罕见、难能可贵的。</p> <p class="ql-block">  朱家峪古村落的一组照片集锦,凝聚和散发着北方农村浓郁的乡情。</p> <p class="ql-block">  朱氏家祠,清光绪八年(1882年)修建,后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闯关东”重要人物朱开山的旧宅。</p> <p class="ql-block">  大槐树,村民聚集议事之地。不由得想到山西的洪洞。</p> <p class="ql-block"> 二、闯关东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朱家峪,通过观看闯关东文化展览,对闯关东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关东,指山海关东门外的广袤地域,以此来界定关外东北三省和关内中原大地。清朝和民国时期,以山东、河北为主的关内百姓大规模迁徙关外,被称为“闯关东”。</p><p class="ql-block"> 2008年央视在黄金时段播出的《闯关东》电视连续剧,最先是在山东朱家峪开机拍摄的(故至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家峪还办有闯关东的文化展览)</span>。该剧讲述了清初民国时期,因社会变化、自然灾害和战乱不休,为谋求生存,山东、河北、河南等省的众多老百姓大规模移民东北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闯关东大概可分为几个时段:</p><p class="ql-block"> (一)、鼓励开发关东。1644--1667年间,滿清移都北京、八旗倾族入关后,导致关东人口锐减、广袤土地荒芜。当时的清政府还鼓励关内移民关东,《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至60者,也授相应官职。移民可自主开垦生地,并发配口粮、种籽和牲畜;</p><p class="ql-block"> (二)、封禁关东。1668年“康熙七年”,清廷改变政策,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地带实施封禁,以保“龙兴之地”原貌,并修筑长达约1300公里的东北长城--“柳条边”来实施阻隔(后附图片)。一来严禁关内汉族人前来垦殖;二来避免蒙古人游牧狩猎的侵扰,三来防止朝鲜人来盗挖参珠等土特产。</p><p class="ql-block"> (三)、重新开禁。处于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交困情况下,清政府不得已采纳黑龙江将军的“固边”建议而重新开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1860年鸦片战争后,一是沙俄一直垂涎和不断侵蚀我国黑龙江领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继签定,沙俄共强占了我国1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大片国土沦丧,致使黑龙江、乌苏里江由原属我国的内河变成现在的国境线,我国陆地版图也由原来的秋海棠叶状,被侵蚀缩减成现在的公鸡形态。(“世人只知雄鸡图,谁人犹记海棠泪”?《梦驼铃》歌曲中的“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就是针对这既成事实,唱出了无尽的悲愤和无奈);</span></p><p class="ql-block"> 二是19世纪下半叶,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连年遭灾,迫使成千上万的灾民离家外出求生、以山东人最多,从陆路和海路,纷纷涌往关外谋生,形成新一轮开放关东的浪潮。所谓的闯关东,应该主要就指的这一时段。</p><p class="ql-block"> (四)、闯关东尾声。1904年的日俄战争爆发,辽东半岛战火纷飞、尸横遍野,闯关东如履薄冰,逐渐消退;“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大批的日本人、朝鲜人涌入东北垦殖居留,而关内民众则为避日本人的统治迫害,不再前往东北,闯关东的移民态势也就基本落幕。</p><p class="ql-block"> 至于抗战胜利后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均派遣大批军队进入东北;还有建国后开发北大荒等,虽然也还是到关外,但与闯关东的概念则大不同了。</p> <p class="ql-block">  闯关东路线图:陆路由山海关东门赴关外东北,主体移民大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海路乘船渡渤海湾到辽东半岛,移民几乎都是山东人。</p> <p class="ql-block">  尚存的“柳条边”遗迹。</p><p class="ql-block"> 柳条边,即筑土堤高、宽各三尺,堤上每隔五尺植三株柳树,树间编织柳枝栅栏;堤外再挖壕沟注水而成,绵延长达1300余公里。</p> <p class="ql-block">  我国在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几次人口大迁徙,除闯关东外,还有:走西口(由山西、陕西、河北到内蒙和蒙古高原);蹚古道(陕西、四川、云南到川西和西藏,即茶马古道,又称西南丝绸之路);下南洋(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民众到东南亚诸国的海洋移民);赴金山(清朝中后期,美国太平洋西海岸的圣弗朗西斯科“又称三藩或旧金山”,发现金矿,诱惑招募大批华工去美国挖金矿);湖广填四川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