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腾冲市区北有一个瑷珲公园,当第一次坐公交车路过这里,颇感惊讶!瑷珲在黑龙江,而腾冲地处西南边陲,两地导航相距4686公里,怎么会在腾冲建这样一个公园呢?于是,我带着好奇走进了这座“腾冲—瑷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p><p class="ql-block">这个公园2017年建成,免费开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赭红色火山石建造的高大的雕塑,雕塑一面刻印着中国地图,上面画着从瑷珲至腾冲的一条直线,地面中轴线上依次镌刻着沿线经过的9个省、28个城市名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胡焕庸教授在1935年为创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时考定的对比线,作为中国人口地理上科学的概念定位,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被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在地 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这条线从黑龙工省瑷珲县(1956年改称爱辉县,1983年改称黑河市,1993年改爱辉区,2015年恢复为瑷珲区)到云南省腾冲县(2015年改腾冲市),大致为倾斜45度的等直线。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了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p><p class="ql-block">其次,它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它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人文迥异,此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所以它不仅是 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的自然地理分界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次,它是一条历史地理分界线。从历史上看,这条线是中原王期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还是中国历史地理分界线。从这条线的周边,可以清晰寻找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如何从中原地带,一点点拓展到西部与北部的踪迹。</p><p class="ql-block">第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条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焕庸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具有高度稳定的科学规律。建国后,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西移,如屯垦戍边、三线建设、上山下乡等,令人震惊的是,人口分布结构竟然基本稳定。从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字看,此线东南,西北的人口比例仍是94.2%比5.8%。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童的结论:东南部省份仍然是人口流动和劳务输出的主要区域,而西北部地区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仍然非常有限。</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胡焕庸线”不仅基本稳定地存在着,而且对其他人文地理景观也很适用,具有广泛的科学价值。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杨吾扬教授多次强调,无论是上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的“实业计划”,还是上世纪30年代胡焕庸提出人口资源分布理论,都是值得借鉴的区域开发理论,对中国经济发 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焕庸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具有高度稳定的科学规律。建国后,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西移,如屯垦戍边、三线建设、上山下乡等,令人震惊的是,人口分布结构竟然基本稳定。从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字看,此线东南,西北的人口比例仍是94.2%比5.8%。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童的结论:东南部省份仍然是人口流动和劳务输出的主要区域,而西北部地区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仍然非常有限。</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胡焕庸线”不仅基本稳定地存在着,而且对其他人文地理景观也很适用,具有广泛的科学价值。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杨吾扬教授多次强调,无论是上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的“实业计划”,还是上世纪30年代胡焕庸提出人口资源分布理论,都是值得借鉴的区域开发理论,对中国经济发 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片绿树成荫的开阔空间内,矗立着一座名为“地理学报”的雕塑。它不仅象征着地理学的辉煌成就,更是对胡焕庸先生一生贡献的纪念。雕塑上的“地理学报”四个大字,仿佛在诉说着地理学的厚重历史。下方的介绍文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胡焕庸先生的生平与成就,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地理学报”雕塑的另一面是胡焕庸先生的雕塑及生平介绍。</p><p class="ql-block">胡焕庸,字肖堂,1901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宜兴,是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重要奠基人。1923年,他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文史地部。1926年,胡焕庸赴欧洲留学,在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深造,专攻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回国后,他先后在中央大学任教,担任地理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等职。1943年,胡焕庸被推选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成为中国地理学界的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1946年,胡焕庸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担任地理系研究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在政务院技术委员会工作。1959年,胡焕庸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开启了他在上海长达4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1957年,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创办了全国首个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并担任主任。1981年,胡焕庸成为中国人口学会顾问,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继续致力于人口地理学的研究与推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焕庸先生不仅是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开创者,还是当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创办学术刊物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胡焕庸先生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这条分界线不仅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主题公园内的景观设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元素,游客在这里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条分界线的意义。漫步在公园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地理学蓬勃发展、胡焕庸先生孜孜不倦探索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p><p class="ql-block">《地球妈妈》(领唱、童声合唱)</p><p class="ql-block">作词:徐荣凯 作曲:万里</p><p class="ql-block">英文翻译:杨振宁 翁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