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斌椿与中文的标点符号》

振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朋友,您知道是谁把标点符号由英国引入中国的吗?倘若不知道,就请您看看《斌椿与中文标点符号》的故事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斌椿,男,1803年出生,满族正白旗人,清朝同治年间的朝廷命官。他的贡献就是把标点符号引进了中国,解决了中文“读书困难”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866年初,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要回国结婚。回国前,他向清政府建议,派若干名官员跟他一同到英国考察、顺便看看外面的世界,开开眼界。而朝廷大小官员一听说出国考察,都有恐惧心里,都不愿去,也不敢去,他们寻找各种借口推诿,有的说腿疼腰疼去不了,有的说家人有病离不开,有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总苦眩晕,无人敢应”。</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时,已经退休、赋闲在家的斌椿站了出来,他不顾家人、亲朋故旧说海上“云风险涛”和其“年老体弱”的劝阻,执意要求随罗伯特.赫德去英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朝廷批准了斌椿的请求,于是,他带领儿子广英和张德彝等三名学生,随罗伯特.赫德一起,从京城出发,踏上了去英国的旅程。斌椿被称为清朝走出国门看欧洲的第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斌椿是个十分注重学习、善于发现、处处留心的人。在英国期间,他每天坚持看报学习。一天,斌椿边喝茶,边在翻译人员的帮助下阅读英国报纸,发现英语句子之间有许多“小蝌蚪”和小圆圈等符号。他连忙问翻译人员其中奥秘。翻译人员介绍说:“这些符号叫做标点,是用来分隔句子和表示语气的,类似汉语的句读。”听了翻译人员的介绍,斌椿兴奋不已,像得到了宝贝似的,这又是为什么呢?斌椿读了一辈子圣贤书,深知古书阅读的困难,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断句,即句读上的问题。读者都是靠自己揣摩、理解古人的用意,极易发生误解。他觉得英国人发明的这个“小蝌蚪”和小圆圈等符号挺好,能够帮助读者阅读文章,能够统一标准。回国后,他就把这一重要发现禀报朝廷。他因此成了把标点引入中国的第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直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鲁迅等人提倡白话文,才开始大力推广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才在社会上普遍应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之,斌椿,一个几乎被历史遗忘的人,他的贡献是把标点符号引入中国,解决了“读书困难”的问题,我们不应忘记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