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公元1272年,马可·波罗在前往东土的旅途中,曾经拜访过伊朗中部的古老城市<b>亚兹德(Yazd)</b>,并在他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评价它为<b>“杰出高贵之城”</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据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经济商务处网站介绍:“亚兹德位于伊朗中部,是亚兹德省会,琐罗亚斯德教文化的中心,介于卡维尔盐漠和卢特荒漠南部之间,7000年前已开始有人居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途站。早在马可·波罗从亚兹德经过之前,这座古老的城市就以丝绸和其他织物而闻名。根据2010年的统计,亚兹德人口数约464737,海拔1213米,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温差大,降雨量小。亚兹德是伊朗手工业的重镇,出产高质量的手工艺品,如丝织品。2017年其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亚兹德以其蜿蜒的小巷、林立的风塔、土砖老城等成为许多来伊朗旅游的游客行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站,常与伊斯法罕和设拉子组成一条历史文化(旅游金三角)路线。”</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亚兹德四周都是被高山环抱的荒漠,气候炎热,世界上有记载的最高温度就来自于这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9毫米,年降水天数也只有23天。严酷的自然环境不利于军队的集结和行动,使这里历次战争都不会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就为古老城镇的完好保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从现有的史料记载表明,亚兹德为萨珊王朝第十三任国王亚兹德吉尔德一世(Yazdegerd I,公元339~421,有些史书上称为伊嗣埃一世)下令建造的,距今近两千年,这一时期相当于中国的东晋南北朝。</p><p class="ql-block">当时萨珊王朝奉行宗教宽容政策,亚兹德吉尔德一世与罗马人维持着和平的关系。在这之前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和萨珊国王沙普尔三世将亚美尼亚瓜分给两国,导致了亚美尼亚基督教徒的反抗。兹德吉尔德一世就任后,停止了以往对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信徒的迫害,甚至对迫害基督徒的贵族和祭司进行处分。他还迎娶了一名犹太人公主,并与她生下了一个儿子。</p> <p class="ql-block">萨珊王朝在亚兹德吉尔德一世的统治时期内显得相对和平,东罗马皇帝也将他年幼的儿子狄奥多西二世交给他作为人质监管。 狄奥多西二世公元408年继任东罗马皇帝后,汇集东、西罗马法律汇编成著名的《狄奥多西法典》。这种和平的局面维持到449年,继任的萨珊国王亚兹德吉尔德二世终于命令亚美尼亚人放弃基督教,由此激发了亚美尼亚人的大规模叛乱。</p> <p class="ql-block">由于这里地处高原,气候及自然条件恶劣,自古就远离战场。因此阿拉伯人征服以后,许多祆教的教徒避难逃来这里。当时阿拉伯人并没有逼迫这里的人改宗伊斯兰教,只需要缴税就可以保持原有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蒙古大军横扫波斯,建立伊利汗国时,亚兹德也因远离战场,幸免于战争的破坏。只是在公元十四世纪,这里曾短暂做过莫扎法尔王朝(Muzaffarids)的都城。莫扎法尔王朝1353年由蒙古人创立,最初是伊利汗国的附庸国,1393年被帖木儿帝国所灭。</p> <p class="ql-block">由于亚兹德四周除了沙漠和泥土之外没有其他材料,因此这里的建筑自古都是用泥坯建成。所以伊朗有<b>“石之城波斯波利斯,砖之城设拉子,瓷之城伊斯法罕,泥之城亚兹德”</b>之谓。在亚兹德老城,行走在弯曲的小巷中,清一色的土坯建筑,颜色一样,形状也非常相似,马上就能感觉到这个“泥之城”确实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亚兹德还有个称谓:<b>“不死之城”</b>。不单是千百年的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而且千百年来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也延续着,人们在古老的土屋里以传统的方式经营着丝绸、地毯、波斯咖啡、手工艺品、食品饮料等,一代又一代,弥漫着独特的历史气息。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因为它千百年来仍活着,而且从未改变过。</p> <p class="ql-block">作为古老的商贸中心,《马可·波罗行纪》中也曾提到它。</p><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后,改走陆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伊朗沙漠,跨过帕米尔高原,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在1275年的夏天,他们离开祖国4年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开始了在中国的17年之旅。</p> <p class="ql-block">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阔阔真到伊利汗国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他们一行从泉州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到达波斯。1295年末,他们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故乡。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行记》。</p> <p class="ql-block">书的开头,对马可·波罗经历的旅程和事物作了介绍:“皇帝、国王、公爵、侯爵、伯爵、骑士和市民们,以及其他所有的人们,不论是谁,如果你们希望了解人类各种族的不同,了解世界各地区的差异,请读一读或听人念这本书吧!你们将发现,在这本书中,正如梅塞·马可·波罗所叙述的那样,我们条理分明地记下了东方各大地区——大亚美尼亚、波斯、鞑靼地方、印度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所有伟大而又奇特的事物。马可·波罗是威尼斯市民,聪明而又高贵,被称为“百万先生”,他亲眼目睹了这些事情。……所有读或听人念这本书的人,都应置信不疑,因为这里所记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的确,自上帝用他的手创造了我们的祖先亚当以来,直到今天,从未有过任何人,基督教徒或 异教徒,鞑靼人或印度人,以及其他种族的人,像这位梅塞·马可那样,知道并考察过世界各地如此众多、如此伟大的奇闻轶事。”</p> <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对亚兹德的描述只有寥寥数笔,但却用商人的眼光描写出当时的繁华程度:<b>“耶思德</b>(意大利语Iasd,即亚兹德)<b>在波斯边境,是一座很好的繁荣的城市,值得特别讲述,这里有各种贸易和最美的金和丝制成的衣料,这里制造的此种衣料叫耶思底(Iasdi),商人将其贩往东方各地售卖,获高额利润。”</b></p> <p class="ql-block">由于这本书向十三世纪的欧洲提供了最详细的中国及西亚、中亚的可靠资料,因此虽然不少学者对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存疑,但国学大师钱穆却说他宁愿相信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因为他对马可·波罗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2017年亚兹德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描述如下:</p><p class="ql-block"><b>“ 亚兹德历史城区(Historic City of Yazd),位于伊朗高原的中部,距伊斯法罕东南270公里,靠近香料与丝绸之路不远的地方。它为在沙漠中生存而使用有限的资源提供了鲜活例证。城市的用水是通过一个为抽取地下水而开发的坎纳特</b>(qanat,中国新疆的坎儿井也叫qanat)<b>系统供应的。亚兹德的土质建筑逃脱了摧毁许多传统土制城镇的现代化,有幸置身于这一潮流之外。这座城市的传统地区、 坎纳特系统、传统房屋、集市、土耳其浴室、清真寺、犹太教堂、琐罗亚斯德寺庙和多拉特-阿巴德花园被完好的保存下来。”</b></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组织对亚兹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普遍价值的论述如下:</p><p class="ql-block"><b>“亚兹德市位于伊朗沙漠,靠近香料和丝绸之路。这是一个活生生的见证,智慧地利用沙漠中有限的可用资源来生存。水是由坎纳特系统输送到城市的。城市的每一个街区都建在坎纳特之上,并有一个社区中心。建筑物是用泥土建造的。土在建筑物中的使用包括墙,以及用土建造拱顶和圆型的屋顶。房屋建有地面以下的庭院,为地下区域提供服务。捕风器、庭院和厚厚的土墙创造了一个宜人的小气候。部分被覆盖的小巷与街道、公共广场和庭院共同构成了宜人的城市品质。这座城市躲过了摧毁许多传统土制城市的现代化趋势。它幸存下来,今天有其传统地区,坎纳特系统,传统房屋,集市,土耳其浴室,蓄水池,清真寺,犹太教堂,琐罗亚斯德寺庙和历史悠久的多拉特-阿巴斯花园。这座城市享有三种宗教的和平共处:伊斯兰教、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组织对亚兹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论述如下:</p><p class="ql-block"><b>“从20世纪30年代起,制定了几个现代化城市政策。主要是建造几条宽阔的商业街,并提供方便的交通工具以到达现代化的住房,这主要发生在历史名城之外。除此之外,包括高阶层的亚兹德居民,像城市决策者一样,已设法保持历史名城的大片地区完好无损,包括一些大型房屋的修复和保护。”</b></p> <p class="ql-block"><b>“今天,亚兹德拥有大量传统沙土建筑的优秀例子,从普通的到非常大的和高度装饰的房屋。除了主要的清真寺和集贸市场处在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外,这座历史名城的每一个地区仍然保留着它所有的特色。如蓄水池、土耳其浴室、清真寺、陵墓等。在城市里,仍然有许多保持原有格局的街道和小巷,也有许多如军刀般部分或全部覆盖的小巷,和一系列交叉的拱门,以防止阳光照射。城市的天际线被捕风器、尖塔、纪念碑和清真寺的圆顶作为地标,提供了从远处观望的杰出全景。”</b></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组织对亚兹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的论述如下:</p><p class="ql-block"><b>“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亚兹德逐渐演变,但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变化。然而,亚兹德仍然有许多品质可以满足真实性的条件,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连续性有关的条件。”</b></p> <p class="ql-block"><b>“亚兹德是公认的宗教节日和朝圣之地。除了市政府和征服所代表的社会组织外,还有一个活跃的社会组织网络(宗教基金),这些组织在区一级仍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在用途和功能上,必须提到上述的宗教活动。集市仍在运作,还增加了一些专门针对旅游市场的商店。历史名城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有人居住(私人使用权占80%)。另一方面,有些元素失去了原有的用途,但它们的适应性再利用有了新的想法。亚兹德大学的一部分已经建立在历史名城中。还有一些旅馆和餐馆在一些现有建筑结构内营业。这些结构得到了修复和恢复,保留了它们的主要物质要素,并尽量减少干预。这对与地点、背景、形式有关的真实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设计和材料,除了整个20世纪所发生的变化,在所有的干预措施中,每当需要进行修复工作时,总是优先考虑传统技术。”</b></p> <p class="ql-block">从老城的高处往四周看,这里的每一座屋顶都冒出一个个泥制的小圆拱,像是刚做好的馒头。每个屋顶上还有一件或几件奇怪的烟囱,泥木结构的,像是开了许多口子的柜子高高耸立着,这就是亚兹德特有的风塔。</p> <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有700多座风塔,其中最古老的可以追溯至十四世纪,但人们认为这一建筑特点最早可追溯至2500年前。千百年来,在人类拥有电能之前,这里的人们就已使用这套天然的空调系统——风塔给住宅降温。因此亚兹德又被称为<b>“风塔之城”</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里自然条件极差,冷热变化巨大,缺少水,戈壁沙漠也长不出东西。但这座城市却是位于伊朗地图的正中心(古波斯疆域范围比现伊朗大得多,亚兹德也是处于正中心),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古丝绸之路上连通西亚和中亚行程的重要一站,是商旅队的停留处。一直到二十世纪巴列维王朝的时代,铁路修通,才结束了商旅驿站的功能。多亏了这些风塔,人们在炎热的夏天能够生活得很舒适。对这座城市的繁荣来说,风塔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风塔(Badgjr),又名捕风器(Windcatcher),是一种烟囱状的建筑结构,四面镂空。它本质上是带有开口的一座塔,最常见的原理机制是通过开口将来自各个方向的风引进塔中,下沉的气体带动建筑内的空气流通。在没有风的情况下,热空气的密度较低,会膨胀上升从风塔顶部的开口溢出,这同样也会带动空气流通。风并不一定是凉爽的,但如风扇的运作,气体的流动加快人表皮的水分蒸发的速度,而水分蒸发时会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能够降温。因此,风塔的高度越高,消暑效果越好。</p> <p class="ql-block">在这套空调系统中,风塔将新鲜空气引入建筑物中,风塔下面建有水池,温度较低,室外热风经过塔身吹到室内,再通过水池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为居民带来阵阵凉风。最后热空气通过巨大的垂直风管排出。</p><p class="ql-block">(风塔原理示意图。图片下载自网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亚兹德的另一个可持续的建筑特点是坎儿井。这坎儿井不是像风塔那样是单个的结构,而是一个暗渠系统,可把来自地下水井、地下含水层和山上的水组成一个系统输送到各处。这些地下水渠具有巨大效用。它们除了构成供水来源外,还与风塔结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用于住宅的降温以及在较低的温度下保存食物。</p> <p class="ql-block">据估计,伊朗目前可使用的坎儿井,与20世纪中期相比,呈大幅减少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坎儿井的减少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过度用水导致地下水源日渐枯竭。</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亚兹德的老城区,看到那些土墙的巷道,跟新疆吐鲁番等地的民居是非常相似的。而亚兹德的坎儿井系统,比在新疆所见到的要成熟、完备的多。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起源,到底是来自于中原、还是来自于西方的伊朗,一直是有争论的。从坎儿井在新疆和伊朗的时间与发达程度上来考虑,我估计坎儿井通过丝绸之路从伊朗传入西域的可能性要大一些。</p> <p class="ql-block">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亚兹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评述中所说:<b>“这座城市享有三种宗教的和平共处:伊斯兰教、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 </b>历史上,犹太人在亚兹德留下了其文化和社会痕迹,如犹太会堂、犹太人居住遗址等。</p><p class="ql-block">以色列前总统<b>摩西·卡察夫(Moshe Katsav)</b>于1945年12月5日出生在这里,1951年移居以色列。2000年7月,作为利库德集团推选的总统候选人,卡察夫在议会总统选举中击败工党总统候选人佩雷斯,当选为以色列第8任总统。</p> <p class="ql-block">自公元前七百多年北方的以色列国被亚述帝国灭掉,公元前五百多年南方的犹太国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以后,犹太人一直受到各帝国势力和宗教势力的迫害。唯独波斯人从居鲁士大帝开始,一直对犹太人很同情。两千多年来,波斯人从未迫害过犹太人,反而给与很多帮助。因此就像在欧洲一样,许多犹太人也世代生活在伊朗。以色列建国后,许多犹太人都搬回到他们的母国去了,但直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伊朗的犹太人仍高达15万人。</p> <p class="ql-block">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当时的伊朗巴列维国王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给了犹太人回归以色列以极大的帮助,包括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滞留在沙特和伊拉克等地的犹太人,就是通过由伊朗建立的秘密通道回归以色列。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伊朗和以色列处于蜜月期,伊朗提供了以色列90%以上的石油,而以色列提供了伊朗所需的军火并帮伊朗训练了情报组织“萨瓦克”(类似于美国的中情局和以色列的摩萨德)。</p><p class="ql-block">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与美国彻底翻脸,与以色列的关系也跌入冰点。但直到今天,仍有5万多犹太人居住在伊斯法罕等商业气氛较浓的伊朗城市,从事商业活动。历史上的密友如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不禁让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亚兹德老城中遍布的土房子貌不惊人,内部却常常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装饰。如用马赛克、瓷砖、壁画等装饰的几何图案、花卉图案、动物图案;形态各异的拱门拱廊及大小各异的穹顶;以鲜花环抱着一池清水的庭院等。虽然在萨法维王朝以后,和其他许多城市一样,亚兹德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变迁,但直至今天,亚兹德老城中这些古老的建筑仍呈现着马可·波罗笔下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酒店<b>DAD HOTEL</b>是亚兹德一家很有特色的酒店,由Haj Abdul Khaled-e Dad始建于1927年巴列维王朝初期,最初作为货物交易场所和客栈而建,2001年由其后代修复并改造成为一家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的酒店。该酒店虽然只有一百年不到的历史,但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的论述中所说,建在历史名城中的建筑,保留了老城的主要物质要素,并尽可能地减少干预。</p> <p class="ql-block">这家酒店采用传统的下沉式波斯庭院和回廊,具有浓郁的当地特色。</p> <p class="ql-block">阳光通过玫瑰窗射在地上,映射出梦幻般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屋顶餐厅在西方近代艺术的装饰点缀下,呈现出波斯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波斯花纹的铁艺栏杆装饰着旋转楼梯,又像是在上海外滩老洋房中似曾相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亚兹德老城,我们看到有几个不知什么形状的木架子,这叫<b>“塔齐耶(Taziyeh)”</b>,象征侯赛因的棺材。为了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外孙、第三伊玛目侯赛因·伊本·阿里于公元680年在伊拉尔南部卡尔巴拉,率领72名勇士与阿拉伯倭马亚大军拼搏牺牲,每年伊斯兰教历1月10日的阿舒拉节,全城的男性穆斯林都会抬着塔齐耶在城中举行规模浩大的游行纪念活动。参加游行的什叶派穆斯林,通常会身穿黑色或深色衣服,街道上到处装饰着红黑旗帜。红色为阿舒拉节的底色,象征着侯赛因的血,黑色是表达对侯赛因的哀悼。教职人员会嚎啕大哭并唱着悲哀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所有什叶派穆斯林会因为他们中的部分人软弱和背叛,导致侯赛因被杀并且身首异处,而内疚和自责,所以会以痛苦的自虐折磨如用铁链抽背等极端方式来为自己赎罪,以至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不得不呼吁信徒减少这种过激的行为,因为自残行为是违反伊斯兰教义的,而鼓励通过无偿献血来代替自虐。因此在伊朗,阿舒拉节去献血站献血成了新兴的什叶派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游行集会中,会有对卡尔巴拉惨案等相关事件的戏剧化重演。还有叫做<b>“Nakhl Gardani”</b>,即抬着这个叫做塔齐耶的架子游行。这个架子重达三百公斤,谁能抬得动这个重物,才有资格成为侯赛因的战士。一般游行是大家会轮换着体会做战士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传统运动所(Saheb Al-Zaman Zurkhaneh)</b>,也称之为<b>“力量之屋”</b>,位于阿米尔乔赫马克广场旁小巷中,一座由原蓄水池改造成的地下运动表演场所内。在这里我们欣赏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波斯武术<b>“巴列瓦尼与祖尔卡尼(Pahlavani and Zurhaneh)”</b>表演。Zurkhaneh是练习这种武术的传统体育馆,圆形穹顶中间有开口,正中有个园形的表演场地,周边是观众区。坐在高处的歌者一边打鼓,一边大声唱着高亢激昂的歌,鼓舞士气。</p> <p class="ql-block">这种运动据说起源于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相当于中国西汉、东汉)时期,在萨法维王朝时期首次以现名和形式出现。相传在阿拉伯人入侵波斯后,当局禁止当地人使用武器和练武,勇士们便以在“力量之屋”中健身为名转向地下练武活动。</p> <p class="ql-block">他们通过俯卧撑、苏菲旋转、挥舞棒槌、铁器等,展示他们健壮的体魄和勇猛顽强的斗志,并且通过此起彼伏地高喊“伊朗!伊朗!”表达他们强烈的民族意志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这项运动在十九世纪特别受欢迎,曾作为每年宫廷举办的比赛。二十世纪礼萨汗改革后该运动衰落。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将该运动作为伊朗文化的象征进行宣传,并于2010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在这波斯古老的武术传承场所,保留了许多古老的训练方式和文化元素,至今依然在亚兹德等伊朗多地有着500座左右的Zurkhaneh。通过这项运动,培养了习武之人坚韧、勇敢、谦逊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也成为培养伊朗国内摔跤、举重、拳击等运动员的重要途径。</p> <p class="ql-block">在亚兹德历史城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b>阿米尔乔赫马克建筑群(Amir Chakhmaq Complex)</b>。包括一个带有方形水池的广场,一个清真寺,还有客栈、公共浴室、冷水井、集市等。其中清真寺始建于1418年,由帖木儿帝国时代的亚兹德总督阿米尔乔赫马克历时二十年建造,被什叶派用于纪念侯赛因·本·阿里之死的阿舒拉节。十九世纪巴列维王朝的礼萨·汗国王曾对该广场进行了改造。现在这个清真寺已经没有宗教功能,只是一个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晚上的灯光夜景是亚兹德的一个重要的旅游看点。</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亚兹德历史城区,能够感受到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能够了解从曾经作为波斯国教的琐罗亚斯德教,过度到伊斯兰教的无奈和历史必然,或许从斑驳的历史痕迹中,还依然能够看到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本游记照片除注明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参考有关书籍、景区资料介绍,并少量引用网上相关文章,结合自己的心得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