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一日——山西晋城篇(二)(2024.9.19.)

落英

<p class="ql-block">9月19日住晋城</p><p class="ql-block">王莽岭——今天细雨绵绵,开始雾大,能见度很低,犹豫中还是上了景交车。行走在山中小路,图上标的景点不容易看到,倒是望见山中云雾缥缈,绿树鲜花色泽鲜明,又是另一种景致。<span style="font-size:18px;">呼吸着潮湿新鲜的空气,舒适惬意。</span></p><p class="ql-block">王莽岭在陵川县古郊乡境内,总面积150多平方千米,海拔1700米,是南太行的最高峰。王莽岭景区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清凉圣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誉。国家AAAA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山上雾好大,对面不见人。</p> <p class="ql-block">相传在西汉末期,王莽篡汉称帝后,刘秀起兵反抗,王莽率兵追赶刘秀至太行山南端,并在陵川县与河南辉县交界的这座山上安营扎寨,因此得名王莽岭。</p><p class="ql-block">古城寨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芽”峰丛——27亿年前,这里还是海底世界,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逐渐抬升,行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四种形态在太行山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奇松怪石</p> <p class="ql-block">石库天书是王莽岭上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它是由4—6亿年前下古生代沉积的碳酸岩(白云岩)经过亿万年的风雨剥蚀和溶蚀作用形成的。从单体来看,这些石峰有的几米高,有的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高,外表看似由层层迭迭的薄板组成,酷似书本,群众因此俗称它们为“千层岩”。这些石峰往往几十尊连成一片,形成峰林,即为“石库天书”。</p> <p class="ql-block">千层岩</p> <p class="ql-block">天授兵书——相传王莽追刘秀到此下起了大雨,士兵把天神授予他的兵书藏在石头底下,雨停后天书全无踪迹,化成了一层层叠加的石头。王莽没了天书,就注定最后败给了刘秀。</p> <p class="ql-block">云雾飞舞,远山时隐时现。</p> <p class="ql-block">雨停了,山里成了雾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山花烂漫,绿草如茵。</p> <p class="ql-block">远近山景,苍翠欲滴。</p> <p class="ql-block">锡崖沟挂壁公路——锡崖沟挂壁公路位于陵川县锡崖沟村,全长7.5公里,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奇险公路。‌锡崖沟挂壁公路的建设始于1962年,历时30年,由锡崖沟村的村民利用简单的工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p><p class="ql-block">公路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悬崖峭壁,每隔一段距离开设侧窗以便自然光照明,从远处看去,这些侧窗勾勒出隧洞的走向,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这条公路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也成为了连接晋豫两省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车观山景,险峻陡峭。</p> <p class="ql-block">西溪二仙庙——又称真泽宫,位于晋城陵川崇文镇岭常村,唐代为祭祀上党地区特有的神祇“二仙”而建,二进院落,2954平方米。庙内碑碣记载金元明清民国都有修缮。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拜亭、中殿、后殿,山门和中殿之间的东西两侧设廊,中殿至后殿之间的东西两侧建梳妆楼及配殿,后殿两侧各置耳房三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存正殿、东西梳妆楼为金代遗构。</span>2001年国保5。</p> <p class="ql-block">西溪二仙庙建在山窝里,掩映在苍松翠柏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门——建于清康熙年间,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廊式悬山顶,上建戏楼三间。</p> <p class="ql-block">进山门回望。</p> <p class="ql-block">献亭和两侧唐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献亭为清嘉庆年间维修时添建,小巧精致,造型优美。献亭面阔三间,单檐卷棚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方心,四周敞开,不设墙体。前檐明次间额枋和花墩透雕龙、凤、狮、鹿等吉祥图案,以及人物、花卉,画面饱满,形象生动,雕工精湛,是难得的木雕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两侧唐柏,上面形态各异的树瘤据说形似十二生肖,甚至同一个树瘤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生肖,堪称西溪二仙庙一绝。</p> <p class="ql-block">中殿,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殿里精致的小木作楼阁——殿内正中及两山置三座小木作神龛,平面呈“凹”字形,龛内奉二仙及侍女塑像,神龛构造复杂,比例匀称,雕刻题材丰富,雕刻技艺高超,是一处珍贵的小木作遗物。二仙为乐氏二姐妹,商微子之后,虽受继母百般虐待,却事继母甚孝,因“孝感动天”而成仙,百姓凡有感求,应而不拒。宋崇宁年间,二仙显灵边戍,有功于朝廷,被宋徽宗敕封为“冲惠”“冲淑”真人,庙号为“真泽”。二仙信仰起源于晚唐时期,是上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西溪二仙庙则为上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二仙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两侧侍女及楼阁木作</p> <p class="ql-block">殿顶彩绘</p> <p class="ql-block">中殿后墙嵌元好问诗碑,勒石于元延佑四年(1317),此时他去世已经61年。元好问青少年时期曾求学于陵川郝天挺门下,随养父元格(时任陵川县令)至此。此碑记录了元好问15岁时游西溪二仙庙所写的一首诗: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出门依旧黄尘道,啼杀金衣唤不回。</p> <p class="ql-block">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金皇统年间重建,历经元、明、清多次维修,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金代风格。如四椽栿前压乳栿的梁架结构、五铺作双昂计心造的斗栱、琴面式真昂的使用等等。正殿柱网排列与中殿一样,只于前檐明间设金柱和檐柱各两根,山墙和后墙无柱,体现了独特的地方建筑手法。正殿屋面举折较缓,弧线优美,外观比例得当,用材科学合理,构件加工规整,体现了早期建筑高超的建造工艺。</p> <p class="ql-block">正殿内二仙和侍女像</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斗拱</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柱间彩画</p> <p class="ql-block">梁架上的彩绘</p> <p class="ql-block">两侧耳殿</p> <p class="ql-block">东西梳妆楼是二仙庙中较具代表性的建筑物,金代建筑,建于后殿与中殿的东西两侧。均为两层三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是晋城地区最早的阁楼式建筑。</p><p class="ql-block">梳妆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副阶周匝,平面呈方形。上下两层间皆有回廊,上层廊下置有平座,于檐柱间设勾栏,并融缠柱造与叉柱造为一体,结构独特,具有早期建筑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梳妆楼飞檐上的角神。</p> <p class="ql-block">碑碣二十多通,有的记录了二仙故事。</p><p class="ql-block">其中勒石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碑呈长方形,长 104厘米,宽59厘米。碑文记录了张瓒、都仲良、徐钺等人游览西溪二仙庙所作的诗。碑文楷体竖书,607字,计 34 行。</p> <p class="ql-block">西溪美景</p> <p class="ql-block">“栖凤”——回程途中,从二仙庙拐过弯来,过陵川县城,附近观景台。二仙庙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是陵川八景之一,自然景色优美,所以会吸引很多文人来庙中吟诗作赋。</p><p class="ql-block">元好问晚年,曾写下咏西溪的诗句:“松林萧萧映灵寺,砾石流金不知暑。太平散人江表来,自讶清凉造仙府。不到西溪四十年,溪光林影想依然。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尘土浣毕颠”。</p> <p class="ql-block">远望南太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