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沟里的大智慧》伦理</p><p class="ql-block">✅四、夫妇道</p><p class="ql-block"> 男女结为夫妻成为家庭的核心。虽然有父母,子女、兄弟,但真正长时间生活在一起的,还是夫妻,所以家庭中的主要问题,如和谐与矛盾,快乐与苦恼,多数是源于夫妻关系之中。《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往往把男女与天地、日月、阴阳并提,可见古人把夫妻之道提高到何等重要位置。孟子也非常重视婚姻,曾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夫妻关系呢?凤仪先生说得很明确:“夫妇为人伦之始,造化之基。”人类有夫妻,除了为组织共同生活的家庭,仰事俯畜,服务社会,更为了繁衍后代。所以夫妇之道,非常有研究的必要了。</p> <p class="ql-block"> 婚姻的质量决定家庭的质量,家庭的质量决定下一代的质量。这是千古不易的一条真理。人们只希望有好的下一代,但不能注重自身的素质与品德上的提高,也不过是空想而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结婚把一男一女融合为一体,不等于把两个半圆合成一个完整的圆,而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在成婚之前,就必须都有个正确的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结婚,只是为了一己之享乐为主,仅从外貌的美丽作为选择配偶的标准,而忽视内在的精神素质,其感情极为脆弱,难以持久的。因为一个人美丽的容貌,是经不起岁月的剥蚀,时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会磨损她们容颜的秀美。这时,夫妻的爱情又靠什么来维系呢?这便是厌旧喜新心理的主要根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至于以金钱、地位、权势为前提的婚姻,均属买卖婚姻范畴之内,缺乏稳固的婚姻基础。这些前提一旦失去了,夫妻感情便会立刻失去保障。这是典型的“可与共富贵,不可与共患难”的夫妻。</p> <p class="ql-block"> 以道义相尚的夫妻,必须志同道合,打破财产、势力、地位、才貌等旧观念。即忠诚、朴实、心地善良、性格稳健、胸襟开阔、身体健康的男子与贤淑文静、通情达理、资性温柔、身体健康的女子,结为终身伴侣。不索彩礼,绝对崇俭。婚后,互不管束,互不依赖,男女自立,同甘共苦,互谅互助,为了共同人生目的而奋斗终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男子以刚正为主,性刚不动脾气,心刚没有私欲,身刚没有不良嗜好。女子以柔和为本,性从天理,心从道理,身从情理。打破古代的旧三从。要做到男刚女柔,所说的刚,绝不是刚暴,是刚正,所说的柔,并不是柔弱,而是柔和。所以男要领妻不管妻,女要助夫不累夫。</p> <p class="ql-block"> 男女通过结婚,虽然融为一体了,但是双方仍存在心理、性格、习惯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可强求一致。爱情的力量再大,究竟不能把另一方变成完全和自己一样的人。结婚不是单纯的躯体结合,彼此心灵的交融,性情的接触,感情的深化,千变万化,是非常微妙的。婚姻之中,蕴涵着苦乐悲喜。夫妻相处,强求一致,反而使差异扩大;过度亲密,反而造成疏远,物极必反。俗话说“淡中滋味长”,就是这个道理。那些不能“存异”,而将自己的想法,习惯强加于对方的人,势必会产生许多误会和苦恼。所以夫妻间要长短互补,刚柔相济,有个磨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凤仪先生说:“能会对方的道(即对方心性行为变化的规律)就叫作达彼岸。”又说:“看男人的心就可以知道他女人甚么样,看女人的意就可以知道他丈夫为人怎么样。”</p> <p class="ql-block"> 夫妻应有各自的独立性,而又配合得十分默契,恰似由于各自独立的两根琴弦,方能奏出美妙的乐章。刚柔相济是先生讲夫妇道的重要原则。世事很少由于单纯的刚或单纯的柔而能成功的。刚柔也可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因素。阴柔之文彩,是美的表现,阳刚之健美,是美的核心。如此夫妇方是真正的平等。假如两个演员,都要当主角,谁也不当配角,这台戏如何能唱得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而国家社会,小而工商团体,无不是以刚柔相济为用,方能取得最后成功,千百年来,历史昭然。何独作为人类社会细胞的家庭,而能例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假如男人性情粗暴,女蛮横不讲理,他(她)们所组成的家庭怎么会幸福,又怎能培育出理想的下一代?在日常生活中,用恨怨恼怒烦来支配他(她)们的言语和行动,则夫妻和睦,父慈子孝的家庭,又从何谈起?由此看来,男人刚正,女人柔和,才是家庭幸福的保障。然而欲做到刚正与柔和,又必须从先生常说的“去习性,化禀性”作起。</p> <p class="ql-block"><b> 孝悌慈是家道伦理中的主要环节。要想把这几条道尽得圆满,必须夫妻协调一致,夫要领妻尽道,妻要助夫成德。上孝父母,中和兄弟妯娌,下教子女,都是夫妻直接应尽的义务。夫妻和睦,家庭才能和睦。所以说夫妻是家庭的核心。</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培育好的子女,提高下一代的素质,不仅是父母的希望,而且是人类的最大的心愿。这就要求夫妻必须注重胎教,尤其是要研究好胎前教育。无数事实证明,孩子的性格与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先天因素。先天遗传因素是内因,是根本的根本,后天环境的因素与教育是外因,是个性与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先天因素是不太好改变的,而后天因素全在环境与教育。夫妇之道,涉及到人类的素质,所以先生才说它是“人伦之始。</p> <p class="ql-block">✅五、妇女道</p><p class="ql-block"> “姑娘提满家,性如棉,志为根;媳妇托满家,性如水,意为根;老太太兜满家,性如灰,志为根。这几句话是你们女界的真道,你们就应该本着正道去作。”这段话是凤仪先生为妇女明确提出的必行之道。话非常通俗浅白,但真能做到圆满是很不容易的。故万不可以为土俗无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妇女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家风形成的主要因素,培育理想的下一代的根本力量,是决定家庭幸福的源泉。“如棉、如水、如灰”等提法,虽然不是出自古圣先贤的圣经宝典,但确是行之有效的齐家良方。也是凤仪先生长期研究家庭道德的智慧结晶。真能照此做去,家庭未有不和乐幸福者。当然,男方的有力配合更是不可缺少的。</p> <p class="ql-block">1、姑娘道</p><p class="ql-block"> 所谓性如棉,即如棉之洁白,守身如玉;如棉之柔韧,不暴躁;如棉之温暖,不冷淡;如棉之绵长,恒久如一,不退志;如棉之平等性,一视同仁。志为根者,(志,即四大界中的志)立志不争不贪,(先生说:“志为根是不贪,性如棉是不争”)立志孝双亲,敬兄嫂,爱护侄男侄女,眼中有事,手中有活,多帮嫂嫂工作。立定志向,不为贪所动摇,这就是志为根的表现。不多嘴多舌,不挑拨是非,尤其在婆媳之间,不传闲话,不暗送“毒药丸”,只能化解矛盾,平息是非。使家庭转苦恼为和乐,使人位之间的情理、道理以及天理都得到提升,这便是姑娘提满家的实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女人为齐家之本,清国之源。姑娘道研究明白了,是正本清源。先生说:“姑娘是世界源头,源头不浊,水流自然清洁。”所以他的最终目的是“振兴女教,重立人根”。但这并非只是空喊口号,而是从清末时期就倡明妇德女道,首先创办义务女学,让女子读书明理,培育理想的下一代,诚可谓得治世之本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上有了受过道德伦理教育的姑娘,出阁之后才会成为贤惠的媳妇,只有贤惠的媳妇,才会当好母亲,培育出良好的孩子。如此,则改变世风,提高人类的素质,才有希望。这乃是正本清源之千年大计。</p> <p class="ql-block">2、媳妇道</p><p class="ql-block"> 研究姑娘道,是女子立身之本,姑娘道明白了,立下一辈子的根基。媳妇是来自姑娘,但和姑娘道大不一样了。媳妇在家庭中,要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教子女,还得助夫成德。媳妇要性如水,意为根(意,即四大界中的意),托满家。所说的性如水,即如水之柔和,不急躁,不好高骛远,随遇而安,不生气,不怨人,如水之随圆就方,合味合色,如“水之利万物而不争”,托底就下。如果家中有愚鲁的人,必先在他身上着意,把他托起来。从而托起满家人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丈夫无论为农、为工、为商、为士、为官,为妻的首先是要助夫尽孝,然后按他的职业助夫成德。如丈夫是商人,当助其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以义为利,才是商人的道德。如丈夫是读书人,当助其勤学好问,志在希圣希贤,立身行道,扬名显亲。如丈夫是为官的,则助其忠于职守,爱护人民,清正廉洁,绝不贪脏枉法。如此等等,正是水利万物之美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所说的意为根,即知足常乐,不可面带愁容,并能屈己待人。在公婆面前,和颜悦色,对妯娌间和睦相待,对侄辈不离慈爱,再能心存一家人的好处,处处给人以温暖,则家庭必能和睦,家道必然兴旺,这便是意为根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心存孝念,再能注重胎教,找好处,认不是,自然会培育出理想的下一代。贤妻良母,一脉相承,故曰“家庭的质量决定下一代的质量”。</p> <p class="ql-block">3、老太太道</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离不开三个阶段,由少年经过中年到老年,女子则为姑娘、媳妇、老太太。不明白道的,往往糊糊涂涂,苦苦恼恼地过了一辈子,明白道的则可痛痛快快,顺顺畅畅地走过人生之路。如能从童年就打好人生的基础,明确为人之道,肯定会少走许多弯路。人都愿意寻求一个理想的环境,但常常事与愿违。什么道理呢?关键在于不明人生之道,即使环境再好,物质条件再充足,如果你不存道心,耍大脾气,争贪不已,是非不断,那么再好的家庭,恐怕也被你搅得乌烟瘴气,苦恼不堪。尤其是女人,不明伦理家道,在家庭中是最苦的。所以先生才提出姑娘、媳妇、老太太的各种规范,正是为了解除苦恼,增进幸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女人一生辛苦,费尽心力,老年家成业就,儿孙满堂,这时候就当老太太了,这个名称最尊贵。老太太要性如灰,志为根(志,即四大界中的志),兜满家。柴火灰是温温暖暖,喧喧腾腾的,温而不藏火,好比老太太气度温和而无火气。知足常乐,闲事莫管,一切无说。永不生气,平心静养,把一切家务交给儿媳妇管理。但交出去还得放心,若是交给她还不放心,常好叙叙叨叨不住声,不但自己操心,反而惹得一家人都不耐烦,这样老人总在苦中。所以当学灰之温暖沉静,万不可灰中带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志为根者,巍巍不动,对儿女放心,对家务放下,不受情牵,不被物累。然而对家中每个人应行的道,还必须格物,常存在心,当晚辈问到时,及时指教,不问则不强说。倘晚辈人有了过错,老太太赶快兜过来,这正是行“不言之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犯了过错的人一定感激老人,知恩改过。对孙子们常说他父母的好处,导致全家和睦,彼此感恩,全家和顺。俗云:“老太太炕头坐,一福压百祸”,正是说老太太为兜满家的福星。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自会人财两旺,四季平安。</p><p class="ql-block"> 女人和男人所不同之处,男人一生始终是“志为根”,女人则少年时是志为根,打好基础,固住根本,不被情牵利诱,洁白如玉,结婚之后,则必“意为根”,生儿育女,仰事俯畜,应酬亲友,承担家务,所以要如水之柔和灵活,满面春风。否则,媳妇仍以志为根,冷淡对人,则家人外人都无法接受。到了老年,则仍回到志为根,是秋收冬藏时期,修心养性,缩本还原,以成道了道为主。女人是从“志”开始,中年以“意”用事,到老年仍归到“志”上,正是走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4、婆媳道</p><p class="ql-block"> 在家庭中,婆媳间的矛盾,几乎是普遍存在的。婆媳不睦,最难心的是儿子,一方面是母亲,一方面是妻子,都是亲人近人。出了问题,有的时候,怪媳妇,也有的时候,怪母亲。为儿子的不能轻易责怪哪一方,更不能随便批评妻子,用压制的方法,只能加重婆媳间的矛盾。媳妇口服心不服,后果更为严重。然而对母亲无法直接责怪。在这种情况下,为儿子的只有用自责的方法,来缓解矛盾。归根结底,家庭的问题,只有各正本位,各行其道,“找好处,认不是”(即找对方的好处,认自己的不是和缺点),才是解决家庭不和的唯一方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会当婆母的,绝不可当着亲友或邻里的面说儿媳的缺点,也不可背地里讲儿媳的不是。媳妇当然也不可议论婆母的是非。婆母要知道媳妇的心理及其为难之处,要体贴媳妇,要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的关心,时间久了,媳妇也自然会对婆母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儿媳妇有一点差错要容忍,要谅解,万不可吹毛求疵,抓住不放。如此天长日久,婆媳关系没有不好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婆母若不明白道,未先施恩,先揭短处,或以大压小,替儿嫌妻,总是使脾气管人。即使是个好媳妇,关系也不会处好的。所以“责己”是行道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儿媳的也应多为婆母着想,须知道老人的心理,能调换位了(改为“置”)想一想,辛苦劳碌,把儿子拉扯大了,娶了媳妇,只知和妻子一条心,对老人冷淡了,使老人寒心,老人能不难过吗?想到这里,儿媳自然会对公婆更加关心与体贴。其实,儿子夫妻和好,做为父母是高兴的,只要是不忘掉爹妈,父母就十分知足了。如此相处,婆媳关系怎能不好呢!儿媳尽孝道,婆母尽慈道,欢欢喜喜,家庭和乐,既显出婆母仁慈,又显出儿媳贤孝,日子哪能不发旺!</p> <p class="ql-block">5、继母道</p><p class="ql-block"> 人的尽道都有个根。先生说:“为继母的道根就在先房子女身上”。母亲早去世,父亲再继娶一位来,就是继母。本来在家里当姑娘的本分,出阁后,就给人家当母亲,这在婚前必须有充分地思想准备,了解夫家的人位情况,及其相处之道。婚后,对前房子女,还得格外尽心。稍一差点,旁观的便说长道短。尤其是亲戚朋友,没有不注意的,都恐怕前房子女受屈。到了自己生了子女,更有前后的比较,看看对待孩子有无明显差别,这是一般人的心理。在当继母的,对前房子女,固然有心偏的,然而不可一概而论。只要当继母的抱道而行,内外如一,不单纯做表面文章,对前房子女的关爱,发自内心,日久见心,虽然不是有意求人知,但终久在亲友邻里间,自有公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上,对前房子女和自己生的同样对待然而绝对不许打骂,虽然是好心,也必须掌握住尺寸,以免产生误会。只要拿出良心,教之以道,就可以了。大人无分别心,则前房子女,与自己生的子女,自然互相亲爱。等到儿子娶了媳妇,待遇上视如同母一样,只要我心真,儿女断乎不能假,将来必能尽孝道。语云:“一真一切真。”从此,愈可体现出真义了。</p> <p class="ql-block">孝乃德之本,</p><p class="ql-block">敬是德之光:</p><p class="ql-block">敬天敬地敬君臣,</p><p class="ql-block">敬亲敬师敬凡愚,</p><p class="ql-block">敬圣敬贤敬众生,</p><p class="ql-block">自然大道均需敬,</p><p class="ql-block">诚敬受益度一生。</p><p class="ql-block">[合十][合十][合十]</p> <p class="ql-block">人们都愿意生育聪明俊秀的孩子,但有时事与愿违,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好的愿望不等于好的行动,正如农人只盼长好的庄稼,而不改良土壤,不好好栽培,是同样道理。法国有句谚语说的好:“父母的品德是孩子的最宝贵财富。”这便是有力的说明孩子的先天因素是父母给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凤仪先生于清末时期就发现,改变人类素质问题是古往今来最重要的一门学问,可称千年大业。所以他提倡“胎教”是从创办女子义学开始,使女子普遍受教育,直到实行“崇俭结婚”。他常说:“讲‘母教’不如讲‘教母’”,即先教育未来的母亲。这就意味着“根本教”(胎前教育)和“胎教”的极端重要了。因此,他常用“翻转世界,重立人根”的豪言壮语来表达自己的远大胸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先生认识到古人讲胎教,多行之于权贵富豪之家。为此他现在讲胎教,便力求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是平民百姓均可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例一、孙××,五十四岁,男,某市机关属员,有五个孩子,次子孙×,自幼聪明沉稳,心细多疑,从不用父母操心。升到初中后,话语逐渐减少,喜离群索居,后来竟变成抑郁寡欢,闷闷不乐了。参加工作后,过分小心谨慎。由于疑心,常常无中生有。例如,他的饭盒出锅后,有时别人就便给他带回来,他竟一口不动,准备拿回家,求人化验一下,惟恐别人给下毒药。但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到医院就医。</p><p class="ql-block"> 据他父母回忆,次子孙×,先天在母腹形成阶段,适值一九五一年处在反贪污高潮时期,他父亲当时在某银行任会计,和他一起工作的主要人员,都是被打击的对象,已被隔离审察。因此,孙××虽然还很年轻,知道自己无任何经济问题,但也惶恐,成天低头不语,精神上十分紧张,同时也影响到妻子日夜不宁,忧虑重重,一旦丈夫下班晚归,她便忧恐的不得了。妊娠期因此患病多日。一九五二年次子孙×出生,他后来的气质与性格,不正是他出生前父母精神状态的反映吗!</p><p class="ql-block"> 孙家另外四个孩子的性格都很正常。(一九八一年其父孙××口述)</p> <p class="ql-block">先生又曾指出刘惠忱三个子女的素质与性格不同的生成来源:“生长女荣树时是心界(四大界中的心界,一心发财,专用心机),只知创业,人情很圆到,所以她花钱,你别不乐意,因你生她的时候,就是那么生的;生次女富久时,你的产业置多了,有脾气了,所以她也有脾气;生儿子富乾时,你们就办女义学了,一心办善德事业,所以他很听话。小儿子性情好,长女有心眼,次女有脾气,这是你的三界(性、心、身)生子女之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凡是多子女者,如能细心回忆,总结胎前与妊娠期的精神因素以及环境的顺逆便可查明子女个性与气质差别的根源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笔者多年来,用业余时间,做了一百多例同父母生的子女个性、气质和智力的差别与先天因素关系的调查。</p> <p class="ql-block">例二、戚××,女,六十岁,某市小学教师,丈夫冉××数年前即转到某大城市工厂工作。其妻戚××年岁大他七岁。生三个子女,性格与气质差距都很大。戚有两位母亲,她为嫡母所生,从小同她母亲即受庶母的气,怨气一直憋在心里,无处倾诉。结婚后,长子出生即是哑人(一九五О年生,原因不明)。</p><p class="ql-block"> 夫妻两地生活,年令(改为“龄”)相差悬殊,戚××对丈夫存有疑心,恐其在外另逐新欢,精神负担很重。此时正是怀孕二子的阶段。殊不知这种情绪,正是其二儿子后来多疑心的先天因素。次子结婚之后,总是信不着妻子,有时妻子和某人说笑,过后他便和妻子打架,闹得全家都不得宁静,父母为此甚为苦恼。这种秉赋不是明显来自先天吗!(次子生于一九五二年)</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孩子是女孩,一九六二年出生,此时夫妻早已结束两地生活了。家庭和睦幸福,所以女儿聪明、心细、稳准、安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干的很出色。</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孩子的禀赋,正是其母亲孕期的环境与内心世界的写照。(一九八二年戚××口述)</p> <p class="ql-block">六、胎教</p><p class="ql-block"> “胎教”之说,自古有之,据史记载:“太任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太任即《诗经》所说的“思齐太任,文王之母。”这是关于周文王的母亲注重胎教的最早记录。此后,历代医学家对于胎教,都有详细的论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的喜怒忧思,悲观惊恐,可使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孕妇便可直接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科学家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会使血液中产生有利健康的生化物质,而消极情绪则会使血液中增加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果是一位孕妇,与胎儿气血相通,必要贻害于胎儿的。</p> <p class="ql-block">所说的根本教即胚胎之前的教育,也就是对未来父母的教育。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父母的道德品质,思想感情,至关重要,怀孕前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男女交感之际的双方心理与情绪,尤为关键。这种七情六欲的应时感召,对未来的子女的气禀形成,起到根本作用,所以叫作“根本教”。先生常把夫妻比作天地,男子应如天之清,女子应如地之宁。若男子性情乖戾,好动气禀性,是为天不清;若女子性情浮躁,恨怨多气,是为地不宁。这样,怎能生育理想的后代呢?所以先生说:“天清地宁,生孩赛如神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很多事实说明人的个性与智力很大部分来自父母的遗传。那么同一父母的数个子女的个性与智力为什么各不相同呢?且有相差非常悬殊的?当然不排除后来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但也有的后天条件基本无大差别,何以孩子的素质差距那么大呢?从凤仪先生所讲的根本教与胎教便可找到答案。他曾以自家为例说:“子女什么样,要看有儿女时(开始受孕时),父母的性子,心理,行为都什么样,就知道了。有我儿子的时候,正是我迎养祖父的时候(祖父四个儿子,十四个孙子,无人奉养),所以我知他必贤孝。”</p> <p class="ql-block">凤仪先生认为妇女受孕之后,胎儿居于母腹,与母体本属一脉,经络相关,气血相通,日后小孩之成长寿夭,智愚贤否,胎教至为重要。因此,孕妇必须清心养性,举止大方,注意栽培心地,克服私心杂念,努力涵养性天,化除气火烦恼。尽量做到不听争吵之言,诽人之语及怪力乱神之说,多读些有益心身之书籍。不看邪僻丑陋,勿观杀害凶暴,不见奇形怪状,严防吸取不良信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孕妇要经常保持喜气欢悦的情绪,如春风和煦之阳光,常常照耀胎儿,使胎儿茁壮成长。切忌以气禀性用事,谨戒悲哀,勿生忧恐。然而,欲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孕妇单方面所能奏效的,为丈夫者,必须认真合作,全心相助,方能成功。先生特别反对丈夫打骂妻子,他说:“骂女人是显威风,女人虽不敢还口,而恼气已存在心里了,打女人是属杀气,女人虽不敢反手相打,而恨气存在心里了。女人恼气恨气,既不能施展到男人身上,最后泄到子女身上(直接影响胎儿),子女既感受不良之气,世世相传,贻害无穷,这不是打骂女人的害处吗!所以打骂女人的罪过极大。”</p> <p class="ql-block">11月20日作业:</p><p class="ql-block">正义组:姓名:张英建</p><p class="ql-block">我的什么优良品德或行为是可以传承下去的呢?</p><p class="ql-block">答:人善心善心宽理宽,不争不贪,性格柔和,有孝心慈悲心大爱之心是可以传承下去的</p> <p class="ql-block">11月21日作业</p><p class="ql-block">智慧组:张秀玲</p><p class="ql-block">父母一辈遗传给我们的;我们一辈遗传给孩子的;孩子辈将要遗传下去的好的或不好的性格、品徳甚至家道家风,要怎么落地、怎么去转?</p><p class="ql-block">答: 父母留给我们的“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风,本着这一家风,我们这一辈人老实本分做人,刻苦努力学习知识,提高学历,增长技能,努力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付出青春和活力。在家庭里各守本分,孝敬双方父母,不忘祖德。我们的的言传身教,孩子辈也得到传承,在社会和家庭里学着恪守本分,墩伦尽命。</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辈是进城第一代,最大遗憾就是前期全心创业,没有时间带孩子,隔辈抚养,孩子缺乏父母陪伴和爱,对缺失的爱,我们通过好好尽孝、连根,通过六步教育重新把自己梳理一遍等于把自己再重新养一遍,我们再把孩子重新养育一遍。通过学习家道文化,再把我们做错的修正过来,缺失的补上,我们修正好了,父母也会得到善终,往生善处。孩子也不会抱怨我们了,爱会让我们就会越来越好,我们家好了,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份正能量,就会照亮更多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11月21日作业</p><p class="ql-block">智慧组:胡洁英</p><p class="ql-block">父母一辈遗传给我们的;我们一辈遗传给孩子的;孩子辈将要遗传下去的好的或不好的性格、品徳甚至家道家风,要怎么落地、怎么去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父母一辈遗传给我们的;我们一辈遗传给孩子的;孩子辈将要遗传下去的好的性格、品徳甚至家道家风,要落地、去转:</p><p class="ql-block">1,家和万事兴,一定要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2,家庭伦常之道,治家格言,弟子规,祖训,优生优育六部曲,疾病的防治,素食等这些一定要传承</p><p class="ql-block">3,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4,每天重复立志发愿,时刻落地立志发愿到生活中。</p> <p class="ql-block">《大觉者王凤仪传》女义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先生提倡兴办女子义学,就是为的教女子读书明理,懂得妇德女道,才能培育出理想的下一代,不仅家庭能幸福,人类的未来也才会有希望。理想的后代是来自于家庭,所以家庭教育便是关键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五年古历九月一日在黑龙江省安达县开家庭教育大会,会期两个月。当时的女义学发展迅速,据统计,热河、奉天、吉林、黑龙江四省十九县有义务女学九十九处,教员206人,学生4397人(指在校生,不包括已毕业学生),诸多条件具备,机缘已成熟,所以开办这次大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会会场的屏风上大书“正本清源”四个大字,在礼堂上高悬“人道始基”的匾额,从这,也可知这次大会的宗旨了。所来的人关外的居多,自辽海一带来九节火车人,龙江省城来一节火车人,吉林省来四节火车人。食宿于会中者约一千余人,及本城听讲者约两千人。内有女教师及高材生八百人,清修的姑娘们七十二人。分五个讲厅,每厅都有主讲的人,共研究胎教、母教、继母、嫡母、庶母、父子、夫妇、兄弟、家长、妯娌、姑嫂、母女、主仆、朋友、邻里、家规、家政、婚嫁、丧祭二十个讲题。闭会后,将语录集成《家庭集锦》一书,是张云五主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非常注重躬行实践,反对空谈,如讲“母教”一题时,他强调先从“教母”入手。先生说:“我们办女学,教女子明道,正是教母啊!(意谓注重胎教并当好母亲)”研究父子道,孔雨三(清末举人,名宪龙)听说父亲有病急欲归省,先生说:“尽孝有大孝小孝之别,你要为社会服务,劝世化人,正是大孝于天下,还不能抵得小孝于庭闱吗?”雨三闻言乃止。不几日,他父亲病好,也到会听道来了。赠先生联语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人至善,感化乾坤光返照,</p><p class="ql-block">万国同心,重开宇宙本归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