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绝·道佛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通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风沥雨登仙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驾雾腾云走金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跃龙门伊水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尽瞻万洞众佛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辰孟冬于莱芜)</div> <font color="#ed2308">题记:一水一窟一高僧,一寺一佛一白公。冬已至秋未远,六百里凡尘奔赴向往已久的仙山佛地——老君山、龙门石窟。</font> <p class="ql-block">次站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p><p class="ql-block">龙门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p><p class="ql-block">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360百科)</p> <p class="ql-block">10号,早起,车上早餐,赶往龙门石窟。先到售票处扫码购电子票,既然电子购票,以后可以不必现场。</p> <p class="ql-block">伊河,源于栾川县陶湾镇三合村闷顿岭,为洛阳众多河流中的一条,与洛阳洛河的水流湍急相比,它水流平稳,更有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两岸不是沙土,而是坚固的岩石。这一独特的优势,成就了它千年的艺术演绎天堂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汉明帝夜梦金人,太史傅毅对以或为西方之佛。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18人使西域。永平十年(67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是为中国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佛学在东汉得到了快速传播。</p> <p class="ql-block">北魏举国崇尚佛教。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伊河两岸的石壁进行了开凿,400多年后,形成了伊河美丽奇观一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今天走在初冬的伊河边,石窟倒映,杨柳轻扬,越发显得壮美和深邃!走在栈道上,仿佛置身于一幅古老的画卷中。即使我不懂佛教,也不由得去回忆过往、审视现今、展望未来,不由得深思自己来到世上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很多佛我都不能道出法号,只能暗暗膜拜轻轻走过。</p><p class="ql-block">这座洞窟挺特别,窟顶穹隆雕有一朵莲叶-莲花-莲蓬,据他们说是莲花洞。</p> <p class="ql-block">某学识浅陋,实在看不出这些石窟的深意。只是感受到先辈的虔诚与执着,看到法相庄严的诸佛心生敬畏,也为千多年来有些佛像损毁可惜而已。</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p><p class="ql-block">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360百科)</p> <p class="ql-block">在奉先寺逗留了比较长的时间,后面就走马观花,匆匆而过了。</p> 准备过河,转往对面的香山寺。 远望绿树掩映中的香山寺。 过伊河,水平如镜,不时拍下东岸西岸全景。 东岸看向西岸的石窟, 前面来到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香山寺位于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而立,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div>香山寺已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一直以来法音绵延,香火炽盛。</div>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此外,白居易还搜集了5000多卷佛经藏入寺中。(360百科) 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佛祖如来、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香山寺与佛教禅宗亦有很大渊源:二祖慧可禅师即在此跟随宝静禅师学佛,后来又回到香山寺精修。<br> 佛光普照的大雄宝殿,庄严巍峨。 清康熙年间重修香山寺后,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御碑亭矗立着镌刻了乾隆御笔《香山寺二首》,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 香山寺望西岸石窟。 雕梁画栋,危楼飞檐。 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蒋宋别墅”。<br> 鼓楼看钟楼,鼓楼看钟楼。似乎仍然悠悠传来1400年前的钟鼓声,晨钟暮鼓,警醒着僧众世人。只是现在很多寺庙已是景区,这梵钟已经成了景区创收的工具了。 出寺门,去白园。 <div>阿辉走在前面,已经要过河去会合大部队了。赶快喊回来。</div>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作品通俗易懂,流传广泛,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遵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为民发声,忧国忧民。 元和十年(816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br><div>白公沉稳安坐,儒雅仙风。</div>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笃信佛教,与香山寺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自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div>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去世,葬于香山寺北侧,即今之白园。</div> 绕墓一周,拍下全景。 阿辉总在担心时间,匆匆走完白亭、翠樾亭、诗廊,品味诗人高洁的人生、欣赏诗人不朽的诗文 翠樾亭,刻有白公著名的《琵琶行》。 诗廊:有立石38块,有中外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诗仙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领略大家书法艺术之美。 白居易身为大儒,又兼通佛道,作为此行的圆满结束,是“儒释道”的圆融和合吗?偶然耶?必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