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中国游(澳门)

熊朝华

<p class="ql-block">  澳门特别行政区(英语:Macao,葡萄牙语:Macau),简称“澳”,是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西侧,是中国内地与中国南海的水陆交汇处,毗邻广东省,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距60千米,距离广东省广州市145千米。</p><p class="ql-block"> 澳门特别行政区西起东经113°31’41.4”,东至东经113°37’48.5”,南起北纬22°04’36.0”,北至北纬22°13’01.3”。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二岛以及路氹城(路氹填海区)组成,下辖7个堂区,截至2024年6月,土地总面积已扩展为33.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为85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关闸(葡萄牙语:Portas do Cerco),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广东省两个的陆路通道出入口的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原位于关闸马路中段,于1574年(明万历二年)由广东香山县所建,为中式闸门城楼一座,楼高三层,门楣刻有「关闸门」字样,并派官兵驻守。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关闸重修,增建官厅,设关闸汛。</p> <p class="ql-block">  大三巴牌坊(英语:Ruins of St.Paul's),澳门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圣保禄大教堂(又称“天主之母”教堂)正面前壁遗址,也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花王堂区炮台山下。</p><p class="ql-block"> 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圣保禄教堂,始建于1602年,直到1637年修建完成;后于1835年被大火焚毁,仅余下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及石阶,目前所见的大三巴牌坊就是教堂前壁的遗址;1990年至1995年间,澳门政府对教堂遗址进行了维修工程,并建成了一个天主教艺术博物馆,收藏各类画作、雕塑和礼仪饰物等展品。“三巴”是葡文“圣保禄”(São Paulo)的译音,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将之称为“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的建筑设计采用意大利巴洛克风格,而其中雕刻又具有东方特色;牌坊总共有五层,主要以花岗岩建成,宽23米,高25.5米,坊前有68级石阶,三至五层渐收构成一底边宽为8.5米的三角形山花。牌坊上嵌有耶稣会圣徒、圣母像、天使浮雕以及耶稣圣龛等雕刻,也有石狮、汉字以及日本的菊花雕刻等东方元素,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长期收到中外建筑人士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大三巴牌坊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品,又称“立体的圣经”。2005年,大三巴牌坊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他21栋建筑物文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竹仔室总督官邸(葡萄牙语:Palacete de Santa Sancha,原称圣珊泽宫;俗称澳督官邸)位於澳门西望洋山边,面对西湾。回归前为澳门总督官邸,现为政府礼宾府。为澳门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官邸大宅最初为澳门著名土生葡人建筑师托马斯.德阿基诺(José Agostinho Tomás de Aquino)住所,於1846年以前已建成。後来成为居於广州英租界的英籍商人Herbert Dent的物业。1923年,总督罗德礼以"政府财政厅"名义买下,并先後用作儿童医院及贾梅士博物馆。1937年,总督巴波沙把住所迁入圣珊泽,成为首位以圣珊泽作为官邸的澳督,以後历任澳督均以此作为其官邸,直至最後一任澳督韦奇立。</p><p class="ql-block"> 回归後行政长官并没有承袭圣珊泽作为官邸,而把它用作礼宾府。国家或外国元首来澳参观访问时,行政长官都会在礼宾府会见他们。</p><p class="ql-block"> 楼高两层,属於典型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式建筑,与澳督府同样以传统的蓬巴尔式粉红砖砌成,窗框、柱子等以白色衬托,大门前设有门廊,屋顶山墙原饰有葡萄牙国徽,回归後被区徽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  议事亭前地俗称“喷水池”,是澳门的一个广场,位居澳门半岛中区,是澳门四大广场之一。议事亭前地北连板樟堂前地,南临新马路,南阔北窄,呈狭长的三角形,为热闹的商业及文化活动区。</p><p class="ql-block"> 议事亭前地因地处议事亭(澳门市政厅前身)而命名。现今的议事亭前地,左侧为龙记酒家因位于澳门议事会(即今民政总署大楼)前,故而得名。上世纪七十年代,广场中央新建一座喷水池,本地居民又俗称此地为“喷水池”。议事亭前地为澳门中心区域,据说历来上任的澳门总督,必在此举行仪式。</p> <p class="ql-block">  澳门民政总署大楼(现市政署大楼)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新马路)163号,建于1784年,经过多次重修,最终于1874年形成今日的规模。该建筑立面简约,门窗比例得当,色彩自然,具有强烈的水平感。内墙自下及腰遍贴蓝白两色青花磁砖,墙上嵌有与澳门历史有重大关系的石碑。门厅后有一天井,以阶梯连通小巧别致的后花园、二楼的会议厅及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市政署大楼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建筑不仅是澳门的历史地标,也是了解澳门历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澳门邮政局大厦于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落成,标志着邮政局正式成立。大楼展示了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与民政总署大楼隔路相望,并和这里是议事亭前地,成为澳门一道亮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邮政局大楼每逢正点便会响起悦耳的钟声,好像述说着它悠远的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  岗顶前地(葡萄牙语:Largo de Santo Agostinho),古称磨盘山,又名圣奥斯定前地,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风顺堂区岗顶前地1号。岗顶前地是“澳门历史城区”内一个重要的广场,它将周边许多重要的纪念物和具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连接在一起,包括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共同组成了一个极具葡萄牙建筑风格和特色的前地空间。</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岗顶前地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圣奥斯定教堂(葡萄牙语:Igreja de Santo Agostinho),又称龙须庙、龙嵩庙,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岗顶前地2号,是澳门历史上第一座用英语布道的教堂,始建于1591年。</p><p class="ql-block"> 圣奥斯定教堂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于1591年创建。教堂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便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就称教堂作“龙须庙”,后又以粤音转称“龙嵩庙”。教堂于1874年重修后,形成现存规模;每年为期两天的苦难耶稣像巡游,有悠久的历史,是澳门天主教会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p> <p class="ql-block">  岗顶剧院(葡萄牙语:Edifício do Teatro D. Pedro V),原名伯多禄五世剧院,又称马蛟戏院、澳门俱乐部、岗顶波楼,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圣老楞佐堂区岗顶前地9号,为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于1860年落成。</p><p class="ql-block"> 岗顶剧院是澳门现存为数不多的新古典风格建筑,外观带明显的希腊复兴样式。剧院入口有一个户外平台,昔日能远眺南湾景色,大楼正立面以爱奥尼古典柱及罗马圆拱组成入口拱廊,有遮阳挡雨的作用。剧院上部是三角形古典山花,中央有象征音乐艺术的竖琴半浮雕装饰。</p> <p class="ql-block">  何东图书馆(葡萄牙语:Biblioteca Sir Robert Ho Tung),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岗顶前地的公共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何东图书馆为集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园林式图书馆,建筑物于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p><p class="ql-block"> 欧陆风韵的建筑楼高三层,前部有拱廊,是典型的花园式豪华住宅。</p><p class="ql-block"> 该馆藏其中有:刘承干嘉业堂的明朝嘉靖年间的中国文史典籍藏书16种、天主教文献、广方言馆书稿和《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等珍贵古籍。</p> <p class="ql-block">  圣若瑟修院圣堂,是澳门的一个著名地标,位于岗顶前地,是耶稣会士于1728年创办的修院的一部分。‌修院由修院大楼和圣堂组成,修院大楼以简朴的设计为主,而圣堂则以华丽夸张的巴洛克风格著称。圣堂于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于圣保禄教堂(即大三巴牌坊遗址),因此被称为“三巴仔”或“小三巴”。</p><p class="ql-block"> 圣若瑟修院大楼外观简朴,上层主要开有圆拱窗,下层则多为矩形窗,屋顶采用西式瓦坡屋顶,以三角形木桁架支撑,外墙除了凸出的饰线与拱顶饰物,几乎没有任何装饰物。大楼内部的空间设计亦非常简朴,地面层的铺地以橙红色广东大光砖为主,天花饰有木造假天花,一楼的地面则为木板地14</p><p class="ql-block">。圣若瑟修院教堂是澳门现存18世纪巴洛克风格最完整的建筑物,教堂外观采用双塔式设计,带有弧线、螺旋线的装饰线佈满建筑立面。教堂平面是一个拉丁十字形状,即是纵轴比横轴长的十字架,在两轴交汇处,教堂建有圆穹顶,是澳门教堂现存唯一的穹顶设计,穹顶中央是耶稣会会徽,周围开有窗孔。</p><p class="ql-block"> 三巴仔不仅是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圣若瑟修院于1728年由耶稣会士创办,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在近三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圣若瑟修院培养了许多天主教神职人员、传教士和本地学生。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熟悉多种语言、学有专长并具有献身精神,为澳门和中国内地、乃至亚洲的传教事业、文化交流、教育启蒙和科技发展作出过贡献。</p> <p class="ql-block">  亚婆井前地(Largo do Lilau),是位于澳门西望洋山北面的广场。</p><p class="ql-block"> “亚婆”或“阿婆”意即老婆婆,由于粤语的“亚”和“阿”乃同音字,因此很多粤语命名之地名经常出现“亚”与“阿”互换字的情况。澳门官方使用的名称为亚婆井前地。“亚婆”意即老婆婆。传说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筑水池贮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饮用,故人称呼水池为亚婆井,葡文意思是“山泉”。</p> <p class="ql-block">  大堂(葡萄牙语:Igreja da Sé),又名“望人寺”或“大庙”,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大堂前地1号,于1622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大堂是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堂,开埠以来,澳门总督都习惯在主教座堂举行就职礼。主体为一层,坡屋顶,木屋架;钟楼部分为三层,平屋顶,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设计,外形庄严纯洁,内部清丽简约。</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大堂(主教座堂)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圣安多尼教堂(葡萄牙语:Igreja de Santo António),又名花王堂,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圣安多尼堂区花王堂前地,始建于1558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圣安多尼教堂由耶稣会所兴建,是耶稣会会士最初驻扎在澳门之地。教堂奉圣安多尼为主保,以往葡人婚礼多在此举行,信徒皆身着白袍,手拥花枝,故又有“花王堂”之称。教堂多次毁于火灾而後重修,教堂于1875年重建而形成现在的面貌,外观水刷石饰面则为1930年改建而成。教堂正立面为新古典主义风格,而室内祭坛则为巴洛克风格。</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圣安多尼教堂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主教山小堂,又称海崖圣母小堂,位于澳门半岛最高点之一的西望洋山上,是一座向航海者的保护神祈祷的小教堂。</p><p class="ql-block"> 主教山小堂始建于1622年,初为葡兵弥撒祈祷所用,1835年重建后规模扩大。教堂以高耸的门楼为主体,三角形屋顶上立有圣母塑像,右侧为钟楼,左侧是1935年加建的主教府。教堂前有宽广的平台,竖立着大理石雕刻的圣母像,面临大海。下方的路德圣母岩洞内立有圣母像,象征圣母在法国路德城显灵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玫瑰堂(葡萄牙语:Igreja de S. Domingos),别名玫瑰圣母堂、板障庙、板樟(障)堂、圣多明我堂,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板樟堂前地,建于1587年。</p><p class="ql-block"> 玫瑰堂立面四层,构图形式对称,第三层多明我修会会徽居中,显得庄严神圣。内部建筑平面呈巴西利卡式,有中厅和侧廊。主祭坛深远开阔,层叠的壁柱间以扭曲的麻花柱,断山花辅以蜿蜒的线脚,形成巴洛克风格。</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玫瑰堂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仁慈堂大楼(葡萄牙语: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议事亭前地16号,始建于18世纪中叶。</p><p class="ql-block"> 仁慈堂大楼为一砖石建筑,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设计,一楼是仁慈堂会址,设有该会历史的小型博物馆。而地面层,曾经很长时间由政府法务部门租用,作为“公证署”。建筑物正立面上层有外廊,下层有宽两米的行人走廊。</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仁慈堂大楼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圣老愣佐堂窗画</p><p class="ql-block"> 圣老楞佐教堂(葡萄牙语:Igreja de S. Lourenço e adro),又名风顺堂、风讯堂、风信庙,是中国澳门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风顺堂区风顺堂街,创建于16世纪中叶,规模形成于1846年。</p><p class="ql-block"> 圣老楞佐教堂带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特征,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中间是呈矩形的主厅,无柱廊分隔并覆盖木制拱顶。主厅两侧设有多个小祭坛,端部的主祭坛和两臂的小礼拜室都是半圆形的空间,主祭坛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并以密集的科林斯壁柱作装饰。</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圣老楞佐教堂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卢家大屋(葡萄牙语:Casa de Lou Kau),别名金玉堂,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大堂巷7号,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落成。</p><p class="ql-block"> 卢家大屋是用厚青砖建造的中式两层建筑,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也是晚清时期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典型。大屋为三开间三进上下两层格局,建筑内设天井多个,中西风格并举,多种特色交融,反映了澳门特有的民居建筑文化风貌。</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卢家大屋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卢家大屋作为中式建筑在葡人住宅区中的孤例,在洋房遍布的上层葡人阶层集中之地,低调稳重而又特点突出。其建造背景、建筑主体及细部特征反映了当时澳门社会的剪影,是研究澳门19世纪居住建筑的重要历史遗存。</p><p class="ql-block"> 卢家大屋传统的院落式对称布局,反映了澳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民族自豪感,对华人生活模式的眷恋和坚守,中国汉民族文化形成的矩形对称住宅是为统一、连续的文化特征所决定,这种形式的住宅几乎遍布整个中国,且几千年不变,已成为一种最佳的美的权威概念。</p> <p class="ql-block">  港务局大楼(葡萄牙语:Edifício da 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de Assuntos Marítimose de Água),旧称嚤啰兵营或摩尔兵营,俗称水师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圣老楞佐堂区内妈阁山边,为政府部门的办公大楼,始建于1874年。</p><p class="ql-block"> 港务局大楼长67.5米、宽37米,是一座受阿拉伯色彩及哥特建筑特色影响的砖石建筑。港务局大楼是澳门现存不多具摩尔风格的新古典建筑物。港务局大楼的建筑风格,可能就是考虑到印度警察的思乡之情,亦见证了历史上澳门与果阿之间的联系。回廊环绕除了便于观赏风景外,同时也是建筑对本地气候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港务局大楼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澳门旧城墙遗址(葡萄牙语:Troço das Antigas Muralha de Defesa),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圣安多尼堂区圣方济各斜巷与大三巴右街交叉口西北约40米。</p><p class="ql-block"> 澳门城墙最早追溯至1569年葡萄牙人建造,当时整个澳门城除西部内港外,北部、东部及南部均建有城墙,并于诸要塞处建置炮台,使澳门成为一座军事防范严密的城堡。现存的旧城墙遗址,正是当时所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旧城墙遗址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哪吒庙(葡萄牙语:Templo de Na Tcha),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圣安多尼堂区大三巴斜巷6号(大三巴牌坊侧),为中国澳门现存两座哪吒庙之一,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p><p class="ql-block"> 哪吒庙由相连的门厅和正殿组成,山门屋顶为硬山式,正脊有鳌鱼和宝珠衬托;正殿则为歇山式,墙体以青砖建成。哪吒庙主要供奉哪吒三太子,也供奉地藏菩萨等其他多位神祇。</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哪吒庙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三街会馆(葡萄牙语:Templo de Sam Kai Vui Kun),又名关帝庙、关帝古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公局新市南街,至迟建于清乾隆年间。</p><p class="ql-block"> 三街会馆为一座二进三间的中式建筑,以青砖砌就,体量适中,结构为抬梁式。外壁上有砖雕、壁画,而屋脊也有灰雕装饰。在庙门前的土地神坛上刻有“荣宁社”,为昔日该区坊社的社稷坛所在,刻有对联“荣居康乐境,宁享太平年”。在三街会馆内亦保存不少古碑、牌匾和楹联等古物。</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三街会馆(关帝庙)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妈阁庙(葡萄牙语:Templo A-Má),古称海觉寺,又名妈祖阁,俗称天后宫,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妈阁庙前地,是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妈阁庙位于半岛西端内港入口处,背山面海,主要由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阁和正觉禅林组成,有石狮护门,飞檐凌空,饶有中国民族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包括妈阁庙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大炮台(葡萄牙语:Fortaleza do Monte),别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大三巴炮台,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花王堂区澳门博物馆前地112号。</p><p class="ql-block"> 大炮台占地约8000平方米,设施完备,炮台内设有蓄水池、军需储存库、官兵营房等一应俱全,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中心。炮台可架设多达32门大炮,与其他炮台一起构成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火力防卫网。</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大炮台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东望洋炮台(葡萄牙语:Fortaleza da Guia)又称松山炮台、东望洋山炮台,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东望洋山,建于十七世纪,为澳门八景之一的“灯塔松涛”。</p><p class="ql-block"> 东望洋炮台包括东望洋炮台、圣母雪地殿圣堂及东望洋灯塔。东望洋炮台位于澳门半岛最高峰东望洋山之巅,俯瞰整个半岛;圣母雪地殿圣堂教堂内的拱顶和墙身绘有彩色壁画,其绘画技巧融合中西艺术,彰显教堂之价值;东望洋灯塔为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5日,东望洋炮台(包括圣母雪地殿圣堂及灯塔)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东望洋灯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1864年(清同治三年)始</span>建,是由土生葡人加路士·维森特·罗扎所设计的,1865年9月24日塔正式开1865年9月24日塔正式开始运作。运作。是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其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标值亦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p><p class="ql-block"> 东望洋灯塔为白色,带著黄色的线条点缀。灯塔建筑为一圆柱形结构,底部直径为7米往上收分为5米,内部共分三层,有一回旋梯连接垂直空间。灯塔总高15 米,塔顶设置了巨型射灯,其射程可达16海浬之远。灯塔旁边设有一座具17世纪葡萄牙修道院特色的圣母雪地殿教堂。灯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坐标值,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松山又名东望洋山,灯塔坐落在位于松山西南部的山顶上,是东望洋炮台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峰景酒店,位于澳门何贤绅士街8-10号,是中国澳门的一家标准的五星级会议型酒店。</p><p class="ql-block"> 峰景酒店1870年作为公寓而建造,之后一直作为饭店使用,1990年经改装成为五星级酒店。原来的二星级饭店经过改装,40间客房变成8间,因此房间宽敞,设备豪华。酒店全部客房均为套间,每个房间的装潢均有各自独特的品味。专门为到此住宿而来澳门的人很多,因为只有8间客房,所以需提前预约。酒店拥有豪华客房,有标准房、双人海景房及主席套房。房间设施齐备,包括电视机、雪柜、迷你吧、保险箱、电脑门卡系统及先进的空调系统。酒店内有多间中西餐厅及宴会厅。为旅客提供舒适和最大灵活性的享受,适合短期住客和长期住客。此外,餐厅可以满足最挑剔客人的口味,适合中外不同阶层宾客居住。峰景酒店由文华东方集团管理,直至1999年3月29日终告结业。现今,峰景酒店大楼已被用作葡萄牙驻港澳总领事官邸。</p> <p class="ql-block">  蓝屋仔,是澳门社会工作局总部大楼的俗称,位于澳门西坟马路6号,毗连旧西洋坟场和望德堂,此栋两层楼高的葡式建筑约有七十多年历史。1960年代开始成为社工局办公地点并在1965年改建成现时的两层式,并于1980年代末漆成蓝色,其内部已多次维修,1984年本楼曾被列入《澳门文物名录》中,但在1992年修订“建筑文物名单”时被除名。2006年6月起曾因社工局有意拆建该建筑物而引起市民强烈不满,2007年1月因调查报告建议而予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  友谊大桥,1994年4月建成通车,位于澳函大桥以东,连接澳门半岛新口岸水塘北角与氹仔北安码头,往北以跨海大桥直通拱北。</p><p class="ql-block"> 友谊大桥为一座预应力混凝土箱型梁钢索斜拉桥,呈波浪形;主跨为钻孔灌注桩基础,预制安装工字块桥墩以及纵横梁,路面为现浇沥青混凝土。</p> <p class="ql-block">  澳门文化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国际级文化艺术表演场地,位于澳门半岛大堂区新口岸孙逸仙大马路。</p><p class="ql-block"> 澳门文化中心采用1994年国际设计竞赛的中选方案,建设期间是1995年10月至1998年12月,总造价达96亿澳币。1999年3月19日,时任葡萄牙总统桑帕约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为澳门文化中心主持揭幕仪式。</p><p class="ql-block"> 澳门文化中心建筑综合体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包含有澳门艺术博物馆、临时展廊、两个分别有1200座和400座的剧院观众厅、会议设施、音乐室与舞蹈练功房、餐厅及咖啡厅,还包括公共花园等。澳门文化中心由两栋大体量建筑组成,其间以一个高出街道45米的开敞式中央广场相连,这个广场可通向两栋建筑主入口。人们还可饱览珠江口全貌,并能欣赏到南侧的路环、仔两岛以及北侧公共花园等景色。澳门文化中心的设计基于尽可能不使用过多种类建材这一思想,它的外部饰面仅用7深灰色花岗石和铝板,内部装修也只选用花岗石、白色石膏板以及樱桃木板等材料,整座建筑给人以朴素感和现代感。由于当地强烈的自然光线,建筑柱梁等在结构上也被设计成相互穿插和尽量伸展形象,以探索一种潜在的能够产生明暗对比光影效果。在文化中心观众厅一侧建筑体块的顶部,有一个金属质感的巨大器状造型,它与周围写字楼和住宅楼的单调大盒子形成鲜明对比,并且作为澳门文化中心的象征突出于城市天际线之上。</p> <p class="ql-block">  澳门综艺馆(简称综艺馆;葡萄牙语:Forum de Macau)是位于,是一个体育比赛、文娱、康乐和表演场地,现由澳门民政总署管理。</p><p class="ql-block"> 澳门综艺馆由葡萄牙籍工程师设计,于1985年5月27日启用。1999年澳门回归前,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仪式,澳门综艺馆由中国工程师周绪楷负责改建工程。为举行2005年东亚运动会,体育场地曾进行修葺工程,加设新闻媒体工作间、广播室等。</p><p class="ql-block"> 澳门综艺馆包括第一馆,主前厅,贵宾室及展览室,占地面积7280平方米,设有4062个单人座位。第一馆:体育场地合符国际标准,可举行多项专业性或体育活动。主前厅:占地面积680平方米,可提供作展览及各项活动用途。展览室: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可供作各类大型展览用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