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里箬村,最美的渔村,</p><p class="ql-block">强化了有趣的屋顶,晾晒的衣服,鱼虾,</p><p class="ql-block">富有当地的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选用了细纹水彩纸,水痕迹比较明显,还是不够强</p> <p class="ql-block">流水坑村,现在叫曙光村,在我们住的民宿旁边,原生态的,住的民宿高于这个村子,所以到石塘第一张速写,就是在慕然山海餐厅画的,透过渔村,一直可以看见远处渔港,箬山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村民在做红薯粉等特色食品~</span>丸子的名字忘记了,有点类似汤圆,一家主妇,好像年龄接近60,她还不肯告诉我,不认字,有几个工人给她打工,专门供应附近的餐馆。我们约好了晚上8点去吃丸子,到了八点,看到他们家黑灯瞎火的, 徐老师敲门敲窗,把主人从被窝里叫出来,煮了两碗丸子,香糯可口。</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美叫石塘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塘因火山喷发而成山海,世代的石塘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于是依山就势造就了当地的特色建筑——石头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塘的石头房不仅墙体是当地的石块砌筑,而且在屋顶上点缀了形状各异的石块。据当地老人说,这是为了防止台风把屋顶的瓦片吹掉,同时也起到导流气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头墙比我们现在的砖墙厚出许多,约60公分左右。咬合砌筑,当地叫做“石钉”。住在石头房里冬暖夏凉。现今由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执行,禁止开山取石,已经很少人在修建石头房了,多数是在渔村民居的修缮,或者改造为民宿时会用一些石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地的山石是火成岩,颜色呈黄色,浅黄、蛋黄、棕黄等。当我慢慢走近石塘,远看海边的石屋,高低错落,在阳光下金黄一片;而在阴天时又会变成深浅不同的褐色。走近时,发现房屋的墙上色彩搭配极舒服,有的上浅下深,有的渐变……听当地石匠说,他们在砌筑时,都会根据石头的色彩进行排布。天长日久,这些石头墙上,慢慢就留下各种痕迹。有烟熏的黑色,有雨水流淌的痕迹,也有青苔和爬藤的绿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塘的黄,是火山喷发时山海的沉淀,也是长年自然打磨出的独特色彩,沉着、坚毅且不张扬,同时有着丰富的变化。这种色彩恰似石塘人的个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住了两个民宿,其中一个住在“海山生活”是由当地民宿协会会长张先生投资经营的,也是石塘的第一家民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起多年经营民宿最大的困难时,我猜测可能是资金、疫情等,他却说:是人,是团队管理。说到服务客户,他很动情地说起,有一次一大家人,包括老人、孩子等,包了整栋。入住前两天风和日丽,大家都很开心。第三天晚上突然台风大作,老人住的房间进水停电。他半夜冒雨带着水果开车赶到现场,淋得像只落汤鸡一样向客人道歉,处理排水停电,一直忙到凌晨3点。张先生最后感慨道:“我这么苦逼,究竟是为啥?如果要赚钱,我可以做很多不同业务,都可以赚钱。当我得到这个客户的理解时,我又有了动力。应该是责任才是我能坚持做这么多年吧。” 60多岁的他,本可以在家带孙子,颐养天年。他却绝绝然选择继续创业、选择日复一日劳作奋斗的生活。让我非常敬佩。</p><p class="ql-block">张老板的人生,如诗意的“鲸落”。用一生的奋斗,带起了石塘的民宿产业。人生最美,不过鲸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塘人的个性,如石塘黄一样,因为大海,坚韧而且开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与我居住的第二家民宿“慕然海谷”老板张三妹聊天中,得知他们家六姐妹家都是做海鲜生意的。她的父亲开设了石塘第一个冷冻工厂,然后又开始发展大连、武汉等地市场,海鲜产业经营至今。她姐姐一家利用广西资源,建立海鲜生产加工、仓储基地,进口越南海鲜到内地,弥补了近海水产资源的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三妹18岁开始在父亲的冷冻厂工作。第一次拿到1万元之后,她父亲就建议她把这一万元投资到厂里,并承诺给她三分利。张三妹就是这样带着石塘企业家传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塘有句方言,形容一个人能力很强,叫“从船尾走到船头”,意思是指一个人在成为船长之前,要从船上的各种工作开始,包括做饭,电工,轮机等,最终才能成为一名船长。如今在石塘镇就有12家上市公司,主导产业涉及数控机床、五金、水泵等。当年培养船长的办法,依然有效的养育一批企业的“船长”——企业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参观里箬村石头房时,偶遇一位老人,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在得知他以前是渔民后,我问他打鱼辛苦吗?他爽朗说不辛苦,因为以前他打鱼的船是木帆船。当时船上没有电话,没有GPS, 天气预报不及时,经常遇到台风。所以石塘人的辛苦,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在汪洋海上遇到台风,桅杆断了,船漏了,人死了。这就是城里人说的,除了生死,其他皆为小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石塘,有个特别传承300多年风俗,也是这里的非遗项目——大奏鼓。大奏鼓以前是在渔民返航到家时,一种伴有击鼓的舞蹈表演,动作粗犷诙谐。男扮女装,边舞边奏,接近于秧歌的表现形式,反映的是渔民求神祈福的愿望。在我看来,大奏鼓是对石塘人大海一样豁达勇敢性格的赞歌,是对勇者与豁达人生最炙热的拥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石塘人身上,我们感受到对于人生不确定性的接纳。出海打鱼时,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收获?会有多大的风险?大家只有一句话,一个信念:干,出发后再说!所以石塘人从不规划孩子的人生。他们坚信,最壮丽辽阔的人生从来无需规划!</p><p class="ql-block">是呀,与亲人的每一次挥手告别,驶向大海的旅程,从来都是充满挑战。他们的出海,短则半年,长则几年。船上的那群人,那支队伍,有的只有内心的坚定、对彼此的绝对信任、还有拥抱不确定的喜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有一抹色彩可以代表石塘,那就是石塘黄。</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这里一种美,那就是石塘黄。</p><p class="ql-block">她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石塘人的积极人生态度、开放豁达个性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里箬村写生</p> <p class="ql-block">老街写生</p> <p class="ql-block">曙光村写生</p> <p class="ql-block">民宿老板,张先生</p> <p class="ql-block">赶海的人</p> <p class="ql-block">满载蔬菜,粮食,煤气罐的渔民坐驳船,去渔船出海</p> <p class="ql-block">屋顶上的石块。因为海边风大,压石块防止瓦片被吹走。</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美学,叫石塘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