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老家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我身边聚集了大约有七八个小伙伴(都是女孩子)最大的和我同岁,最小的比我小两岁多。在众多的小伙伴中,小思儿妹妹(她是有温叔的大女儿,我住在有温叔家与之朝夕相处)、灵甘子、小娇子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p><p class="ql-block"> 小思儿妹妹比我小了两岁多点儿,她还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妹妹和当年约七岁左右的弟弟。</p><p class="ql-block"> 小思儿妹妹长得很像她的母亲,个子不是很高,人看上去也比较瘦弱,肤色很白,也很细嫩。头发长的柔软且有些发黄、很少,并没有多少光泽,梳了两条刚到肩的细细的小麻花辫。两条淡淡的、细细的有点发黄的眼眉下,两只细细的单眼皮小眼睛,小小的鼻子和嘴巴都很精致。一点儿也不像她那有着黝黑粗糙的皮肤,大大的鼻头,厚厚的嘴唇,挺大的嘴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她说话也是细声细语的,而且从没有见她昂首挺胸的时候,无论是坐着站着或者走着,头基本都是稍微低着的,有时候一说话,两颊便会飞上红霞,让人看了总有一种她总是那么羞答答的感觉。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边都是这个样子。全然不像她的妹妹。</p><p class="ql-block"> 她的妹妹小苏子,不仅长得像她的父亲。而且还会在众孩子面前表现出一副居高临下,姐妹中老大的样子,说话也是霸气十足,她这个妹妹在外边是这样,在她面前更是这样,而且非常的要强,只要是姐妹俩有比功劳、分高下、见输赢的事,她总会是胜利者一方。</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们三人一起去地里寻找棉柴根。她见自己寻找的不如姐姐多,就对姐姐说是她的小镢头不好用,要与姐姐换小镢头。</p><p class="ql-block"> 小思儿妹妹二话不说,就将自己的劳动工具换给了妹妹,自己用妹妹用的那个。可是,等到我们各自在那片地里忙活了大半天,互相叫着回家的时候。我正巧看见小苏子,正在用手从姐姐的小框头里往自己的框里抓了一把棉柴根。</p><p class="ql-block"> 小思儿妹妹装作没看见,一声不吭的站在一边不去阻止。我当时见了挺生气,正要出面质问小苏子。</p><p class="ql-block"> 小思儿妹妹连忙把我拉到一边 悄悄地说:"她就这样,反正也不会背到别人家去。她喜欢多背。就让她多背吧。</p><p class="ql-block"> 小思儿的妹妹回家后,马上到有温婶子面前摆功。有温嬸子见了小苏子让她看的姐妹俩各自拾的柴火后,照样是用夸奖的口吻说:"俺苏子就是能干呀!"而小思儿妹妹照样是一声不吭去帮母亲做饭。</p><p class="ql-block"> 事后,我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有温嬸子。有温嬸子却笑着说:"俺这俩闺女都咋样?俺能不知道吗?小苏子从小就喜欢拔尖(争强好胜的意思),由她去吧,只要她姐俩不隔气(就是不吵架干仗的意思)就行了。俺思儿懂事儿,知道让着她妹妹。</p><p class="ql-block"> 我在有温叔家住了几个月,从没有见到过小思儿妹妹同她的妹妹和弟弟吵架拌嘴。</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小思儿妹妹的确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平时总是会默默无闻的帮助有温婶子干家务活,也从来不惹她的奶奶和父母生气。在我眼里,小思儿妹妹就是一个难找缺点的好孩子。</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在1967年深秋与小思儿妹妹见面时,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多么好。</p><p class="ql-block"> 那天到了孙龙家村二伯父家,吃过午饭后就想去有温叔家。二伯父告诉我说,那天下午全村的老少女社员,都去地里拾棉花了。因公社下通知说是明天有大雨,要赶快抢收棉花, 把全部棉花都拾回来。只要是能下地干活的,老的小的都要去参加抢收,让我晚去一会儿。</p><p class="ql-block">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想:天这么晚了,下地干活的人应该回来了,有温叔家应该有人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背着行李卷,拿着水果糖,走进有温叔家院子时,正听见小思儿妹妹喊着"奶(我们老家对母亲的称呼),给我拿个笸箩"。</p><p class="ql-block"> 我见她正蹲在屋门前,双手捧着一捧棉花,她脚边的地上还有棉花,脚面也被棉花盖住。看到这一幕。我立时明白了:那棉花是从裤腿里掉出的。</p><p class="ql-block"> 那天小思儿妹妹穿了两条裤子,里边一条,外边一条。里边的裤腿应该是扎着的,因为透过外边这条肥裤腿,可看出里边是鼓鼓囊囊的好大一截子。</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一幕,我整个人惊得呆若木鸡:"天哪!这是偷队里的棉花呀!这可是村支部书记的闺女呀!怎么能偷呢?!"</p><p class="ql-block"> 小思儿妹妹见我来了,却一点也不惊慌,高兴的朝屋里叫道:"奶,俺四大爷家二姐来了!"</p><p class="ql-block"> 有温嬸子手里拿了一只小笸箩走出堂屋门,见我呆立在院子里,连忙将小笸箩扔给小思儿妹妹,紧走两步来到我身边,边从我肩上拿行李,边尴尬地笑着说:"这事儿可千万别告诉你叔,他要是知道了,可就麻烦了!"</p><p class="ql-block"> 有温婶子说完就拽着我往堂屋走。当时,我还没回过神来,只是机械地点了点头,心中有点沉重的,随着有温嬸子向屋里走去。</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在同村里的众多小伙伴们的接触中,听她们像讲故事一样的给我说了,她们那些夏天里去队里爬瓜,是如何被看瓜人追!秋天去地里掰了棒子(玉米)扒了山药(村子里大部分人叫山药,也有叫红薯的,当时我们在德州叫地瓜),是如何的跑到远离棒子、山药地的地方,在地上挖坑,捡干柴火树枝点火,烤棒子、山药吃,夏天的时候烤青麦穗吃。</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同一小伙伴一块儿去拾柴火,她带我到那个挖坑烤棒子的地方去过。记得那是一个废弃不用的挺深的干涸大水沟,沟底挺宽,果然可以看到在沟底上有小土堆及没烧净的柴火等,那里离村子比较远。 当时大水沟两边的斜坡上和沟沿上,有很多一片片的枯死后,打着卷的黄褐色的尖草。我们在那里用耙子搂了满满的一筐头碎柴火。</p><p class="ql-block"> 尽管原来也来过几次老家,但那都是或者给母亲上坟,或者是陪二伯父过春节,每次最多也不会超过五六天。从来没有见过、也没听人说过社员们会捎(偷)生产队的棉花、偷队里的棒子地瓜吃。加之父母对我们从小的教育又是很严的,母亲在世时总是会拽着我们耳朵,嘱咐绝对不能有占小便宜的思想,不能干偷摸的事。父亲也教育我们公家的东西绝对不能拿。学校老师也是教育我们不偷一针一线,地上拾了钱要交给警察叔叔。</p> <p class="ql-block"> 可昰,在老家住的时间长了,见到又听到了,无论大人孩子都有人会偷集体地里长的东西,的确是很颠覆我的认知,特别是对小思儿妹妹捎(偷)队里棉花的事儿,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她可是村党支部书记的闺女呀!</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实在是觉得这事憋在心里太难受了,就悄悄地问二奶奶有温叔知道这事吗?</p><p class="ql-block"> 二奶奶哈哈笑着说:"你心思(老家的土话"认为"的意思)你叔不知道这事?社员们就发那么点布票,还想用它换点钱,不往家里捎点棉花,用嘛纺线织布呀?没有布穿什么?!他冬天不怕冷呀!他又不傻。只要他把上交(国家)的任务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说着,二奶奶稍停顿一下,加重口气的接着说:"这是最要紧的!上交(国家)的任务完不成,谁也别想往家捎!上交的能完成了,只要别让他抓住,他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吧!哪个村不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二奶奶还给我说:"你心思就小思子捎呀?拾棉花的老娘们儿和小丫头,哪个不捎点儿?"人们干这事儿,都背着人。谁看见了,也装看不见的闪开。"</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问:"你和俺婶子也捎?"</p><p class="ql-block"> 二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哪能不捎?俺俩是掖到裤腰里的,掖得少,看不出来。"</p><p class="ql-block"> 说着,二奶奶还专门打开屋里的一个大卧柜让我看,我还真看见那卧柜里一头放的是棉衣棉被什么的,另一头放的可不就是雪白的棉花吗?后来,棉柴分到家里后,从棉桃里扒出的红棉花也晒干了,放在了上面。</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听了真的是似懂非懂的。1977年到1978年,我参加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后。才有点儿弄明白了二奶奶当时说的话。因为我们工作队 驻扎的村子中,当时有一个叫枣齐林的村子,听说有一年秋季,每亩棉花只收了七斤。</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就住在公社驻地的西曹村那个村子里,一个女劳力的日工分值只有八分。可是社员们照样是有吃有喝。姑娘们还有钱买新衣服,就靠那每天的八分钱吗?肯定不是。直到我活到年过半百了。经历的事儿多了,也才完全彻底明白了二奶奶当时说的话。也更加明白了当年有温叔当这个支部书记有多么难!也更加理解了中国当时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为什么农村要搞包产到户。</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人们的思想境界还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让所有的人都全心全意为集体,没有一丁点儿私心,那是很难做到的。像大寨那样的农村毕竟是太少了。毕竟唯物辩证法讲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那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 </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现在有一些富裕的村庄,不再有老百姓去地里偷粮食、偷棉花、偷瓜果梨桃?因为这正像古人说的那样"仓实而民知礼仪"。</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 1日完稿发布于三亚市崖州区九九团公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