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刊发在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办公室网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科学家服务是我一生的骄傲</p><p class="ql-block">—访原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老兵张学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张学文和同期应征入伍的38名新兵从甘肃省武威市登上了西行的列车,来到风雪高原金银滩草原的221基地,成为221基地消防大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后征召的第五批消防兵。同月,221基地停止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819部队番号,启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839部队番号。221基地消防大队也开始启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839部队消防大队印章。</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张学文说:三个月新兵训练后,我和战友赵宝玉等被分配到直属消防大队部的特殊勤务单元——221基地司令部公务班。消防大队作为隶属221基地唯一的一支现役部队,从1965年起,就承担起基地司令部公务任务。1964年由四川入伍的老兵周连福和他的五位战友,是消防大队承担基地司令部公务任务的第一批公务员。张学文和其他5位战友则是承担基地司令部公务的第五批公务员。</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张学文说:我和战友们在基地司令部公务班期间,为后来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和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科学家提供公务服务,每天为他们整理清洁办公室,打开水,在他们忙的顾不上去食堂吃饭时,帮他们把饭打回办公室,在他们工作到深夜时给他们送去一小碟牛奶糖,在他们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时,通知司机班出车、并跟随他们一起到车间和工号。记得去的频次最多的是一厂102车间,二厂高能炸药压铸工号和产品(在221基地将原子弹,氢弹通称为产品,运输列车称为产品车)总装车间。陈能宽,王淦昌等科学家除了去上述几个单位,去的最多的是爆轰试验场。</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张学文说,消防大队老兵曾告诉过我们,一厂区102车间承担核部件加工有放射性污染,二厂区承担高能炸药熔炼、压铸和产品总装危险性很大,爆轰试验场进行核武器研制爆轰实验放射性污染很严重,牦牛沟有核废料存储库,这些地方既是221基地的核心,也是比较危险的地方。一开始我们跟着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几位科学家到这些地方心里很胆怯,可看到他们事必躬亲深入最危险的地方,久而久之,自己胆子也就大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张学文说,有一次我站在陈能宽身旁,眼看着二厂区高能炸药压铸工号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道,用液压机将两桶炸药压制成直径尺余,高度一拳头多的厚饼,然后搬到机床上加工。在爆轰试验场,我亲眼目睹陈能宽,王淦昌与实验队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道研究爆轰试验的细节,并进入工号参加爆轰试验,掌握爆轰试验的第一手资料。当年自己是一个农村娃娃,文化程度又不高,看不出什么门道,也就是看个热闹罢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3日,张学文参加老兵重返金银滩大聚会,在展览馆看到原子弹,氢弹的模型才恍然大悟,自己当年在产品总装车间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原子弹,氢弹。心中悠然升起对陈能宽等科学家不顾个人安危,每次亲临总装现场检查指导工作高贵品格的敬仰。</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张学文说,几年前,我在观看电影邓稼先时,看到邓稼先在去试验场基地时,顺路去看望下放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14岁女儿典典,给她带的礼物是于敏临行塞给他的一盒午餐肉罐头。邓稼先看着女儿吃着午餐肉罐头很开心,当女儿用勺子盛着一块午餐肉喂到他口中,邓稼先眼中泛起了泪花,他怕女儿看到急忙转过身的场面时,一段尘封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天中午下班了,陈能宽还没有离开办公室,于是我到他办公室提醒他该下班了。推开门看见他正趴在桌子上摊开的图纸和文件中忙着,看到我进来他抬起了头说:小张,今天我想麻烦你一件事,把这盒饭给我女儿送去行不行?我满口答应提着饭盒出了基地司令部办公楼,来到了他住的黄楼宿舍,用钥匙打开房门,却没有看见他的女儿。仔细寻找,看到她患精神疾病的女孩坐在房间与阳台的门口地上,一双眼睛呆呆的看着我,手腕上拴着一条用布条包裹着的钢丝绳,钢丝绳另一头锁在铁床头上。我连忙举起手中的饭盒晃了晃,走到她跟前打开饭盒盖,取出有油炸花生米,肉片炒竹笋,盛着米饭的饭盒和勺子,一起放到她跟前的地上,看到她端起饭盒开始吃饭,我就关门下楼,到食堂吃饭去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当年这件事我也没多想什么,以后许多年每每想起这一幕,我的心犹如刀扎般疼痛。陈能宽,邓稼先,朱光亚、王淦昌,他们是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啊,他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抛家舍业、隐姓埋名、无私奉献、奋战在风雪高原金银滩,只为震天撼地的那声东方巨响寰宇宇宙,只为中国人民终有挺起脊梁的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 张学文说:“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24个字概括的“两弹一星”精神不是想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是千千万万参与“两弹一星”研制事业的人们,以“舍我其谁”的奋斗精神,“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用汗水,泪水、智慧,热血乃至生命谱写的宣言书、生命力和源动力。参与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职工家属,外迁移民和驻防守备二二一基地的人民子弟兵,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发奋图强锐意进取,唱响了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传世壮歌!</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张学文说:1974年,公务班赵宝玉跟随陈能宽赴京向中央领导汇报即将进行的新的核试验准备情况。从北京回来后,赵宝玉对我说,那天晚上,按照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安排的时间,他跟随陈能宽23时提前到了人民大会堂,过了一个多小时才轮到陈能宽和其他部门领导进去汇报。他在会见厅外边等候,身为周总理夜以继日的为国事操劳而感动,身边的大会堂工作人员告诉他,周总理几乎天天都是这样,夜以继日的工作。陈能宽一行汇报完走出来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我当时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一年多后,当我从广播上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我们心中感到十分震惊和悲痛。周总理,一位年过70的老人,一位身患癌症的老人,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周总理对221人的殷切嘱托,“你们的事业是中国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的利益所在”。</p><p class="ql-block"> 张学文说:2023年8月,我和老伴从新疆飞抵西宁,与战友重回金银滩大草原。站在原221基地司令部楼前,站在二楼当年公务班办公室兼宿舍门前,站在朱光亚、王淦昌,陈能宽当年办公室门前,50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朱光亚,王淦昌,陈能宽等科学家熟悉的面容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在221基地新落成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缅怀大厅我和战友们列队依次向陈能宽等两弹一星元勋献上鲜花,望着他们睿智可亲的面容,久久不愿离去。</p><p class="ql-block"> 再见金银滩草原,生命中有过221基地当兵的历史,我一辈子不后悔!</p><p class="ql-block"> 再见敬爱的科学家,生命中有过为你们当公务员的经历,是我一生的荣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