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抉择 一一由《苏格拉底的申辩》想到的

箕星文笔

<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深受其影响,成为世界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p> <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的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认识:</p><p class="ql-block">1.无知之知。</p><p class="ql-block">当人们称赞他知识广博,无所不知时,他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这也许是一种谦逊,他从不标榜他有多厉害,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老师,也不允许别人称他老师,而是用他的伟大的人格和高超的辩术影响人。他认为人应该谦虚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通过追问和探究来获得真正的知识,他这种思想奠定了哲学批判性思考的基础。</p><p class="ql-block">2,对道德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他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对道德的追求,主张通过思考和实践培养美德,达到内心的完善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3,对话和追问</p><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和追问的方式,引导人们思考并发现内在的真理,他说:讨论是真理的催生婆,能以此比喻,这大概与他母亲的职业有关。</p><p class="ql-block">4,不断自我反省</p><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强调个体的内省与反思,他说:认识你自己。与其了解世界,不如多了解自己,达到自我认知和道德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终生从事哲学活动,其哲学思考与雅典政治活动发生冲突,被人以败坏青年和不虔敬之罪名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为此在法庭上作了申辩,最终被雅典处死。</p> <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政治家、哲学家与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目标:追求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政治家必须维护自己及自己集团地位和利益,保持政治架构的平衡稳定的前提下,追求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哲学家是从全局出发,追求真善美,追求正义,方法与范围上与政治家有很大分歧。</p><p class="ql-block">老百姓一般从自身利益出发,哪里没有照顾到自己,由此产生怨恚。</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任何政治制度都不可避免存在问题,没有完美的政治制度,只有更好的政治制度,只能随社会发展逐步完善。</p><p class="ql-block">西方的理想国,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都是人们的理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申辩,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包括控告他的所有雅典人的正义和良知而战。其实他面对的有三种选择:</p><p class="ql-block">1、流放 </p><p class="ql-block"> 2、罚款</p><p class="ql-block"> 3、死刑</p><p class="ql-block">然而,流放到外邦,他失去了雅典这个研究哲学的环境,这是他最不愿得到的结果。罚款固然可以活命,但先决条件是从些不准研究哲学,这无疑是要他的命,因为哲学才是他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另外,他清醒地感到,活着绝不会是好的,同时他说他不知道死亡是不是不好。他为了他酷爱的哲学,为了雅典城邦的未来,他在法庭上有意激怒陪审团和法官判他死刑,免得伟大的灵魂受到侮辱。</p> <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为追求自我实现,为追求理想社会,毅然选择死亡,让控告者与审判者伤害比他们好的人而感到羞耻,以唤醒更多的人追求真理。</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那就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为同僚李陵辩护时触犯了皇帝的逆鳞,当时也有几种选择:</p><p class="ql-block">1,死刑</p><p class="ql-block">2,用钱赎免去死刑</p><p class="ql-block">3,宫刑</p><p class="ql-block">死是最简单的,赎罪对于一个廉洁的京官来说几乎不可能,他没有足够的财力。他最终选择了最难以忍受最屈辱的宫刑。</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并不是怕死,他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是最容易的,但这样死去是轻于鸿毛,太不值当。因为他还有许多未竟之业,他还未完成父亲的嘱托,还未完成自己写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如果司马迁被判死刑,这上下五千年史大概就不完整了。司马迁之伟大,不仅是留下了这部宏篇巨著,更在于他能忍人之不能忍之辱,受人之不能受之苦,为国人留下宝贵的刚毅坚卓,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忍辱生存和苏格拉底为真理而死同样受人尊重和爱戴。</p> <p class="ql-block">孟子在《万章下》中对他所敬重的古之贤者这样评价:“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p><p class="ql-block">无论西方先哲,还是东方圣者,他们在面临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生存还是死亡,出世还是入世,进取还是隐退,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力量,为世人敬仰,为后世所传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