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见过太多需要爬很多很多阶梯,才能抵达的圣地,进入金山,就会发现有点不一样。在这里,走进金山寺就等于登上了金山。寺与山人融为一体,是这里独具特色的存在。远远望过去,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只见寺庙不见山体,极为壮观。而隐藏在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寺庙底下的,就是金山。金山实际高度只有40多米,原来只是江心的一座小岛,由于“大江东流”,南岸航道被长江泥沙淤积,至清朝同治初年(1861年),这个“千载江心寺”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水上风光变为陆上胜境。人们上金山不再登舟驾船,“骑驴上金山”盛行一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山自古名称很多,曾叫过泽心山、浮玉山、获茯山、龙游山、紫金山等。相传唐代高僧法海云游来此,为子修复寺庙,每日在山间披荆斩棘,一日挖到黄金数镒,于是就将黄金上缴朝廷,皇帝敕令将黄金交法海作修复寺庙之用,因山下挖出黄金固而得名金山,寺庙也就叫金山寺了。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游历至此,将金山寺更名为江天寺,并题写“江天禅寺”匾额。但后人还是喜欢叫金山寺。金山寺是水陆道场的发源地称为祖庭,清代的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为中国的四大名寺。</span></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建筑风格独特,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全部依山而建,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将金山密密地包裹起来,慈寿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巅,直指云天,寺塔与金山浑然一体,造成视错觉,无论近观或远眺,总见寺而不见山,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构成了“寺包山”的景象,故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海内外,充分体现了古代杰出的建筑艺术。值得一提的是,其“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艺术,还被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借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国,寺庙山门一般是朝南的,金山寺却打破寺院坐北朝南,分三路的布局,依山就势,大门西开。金山寺山门朝西是有原因的。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登上山顶的慈寿塔,俯在四面门开的塔顶栏杆,江天一览的况味汹涌奔来。振臂一呼,回音流宕,古寺萧庵,清静幽深,淡于人间烟火的方外生活,令人顿生禅意。下山信步塔影湖,逸静之趣油然而生,据说当年王昌龄送别辛渐的芙蓉楼就在湖畔,脍炙人口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曾令众多文人为之动容。</span></p> <p class="ql-block">金山以绮丽著名,如此神奇美景,吸引了历代墨客骚人慕名而至,观景揽胜。唐代张祜描述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北宋沈括赞颂曰:“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清代书画家张问陶写道:“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将金山与焦山比为美丽的莲花,因而金山也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誉。“万川东注,一岛中立”,金山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就是当年金山的写照,金山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动人的神话传说,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山蕴含着很多人文典故,引人流连忘返。法海洞、白龙洞、天下第一泉、芙蓉楼、玉带桥等40余处景点和古迹,而每一处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一场传说中的“水漫金山”,让金山在京口三山中知名度最广。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岳飞中途访金山,在金山寺详梦;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苏东坡妙高台赏月起舞打赌输玉带于金山;《西游记》唐僧出家在金山寺。《水浒传》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镇江)……关于金山的传说可以说数不胜数,金山寺裹山,走进去你会发现,包裹着的不仅是金山寺,还有这座江南名山古刹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与金山寺高僧结友,留下许多佳话,据说,当年苏东坡与佛印长老友情甚合,金山寺内的藏经楼、妙高台、愣枷台,都留下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金山四宝之一白玉带,原是苏东坡身上之物,何为收藏在金山?这里有段故事:一日佛印正与众僧讲经说法,东坡走了进来,佛印见东坡进来便说:“学士从何处来,此间无坐处”苏东坡自恃才高,引经据典答道:“暂借四大为坐。”佛印听罢笑道:“学士有意论佛,我有一问若学士能答,我便让坐,否则,留下腰间玉带以镇山门”东坡欣然允诺,佛印问:“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学士何处坐?”苏东坡一时答不出来,只得把玉带交给佛印,佛印回送一件衲裙,为此苏东坡写了《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极次韵》以记其事,诗云:“病骨难堪玉带围,纯银仍落剑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p> <p class="ql-block">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十万金兵,乘数百艘战船,朝镇江杀来,浙西制置使南宋名将韩世忠,驻防镇江,他率八千水师,负责阻击金兵,夫人梁红玉与韩世忠订下了利用有利地势,将敌诱黄天荡,然后围而歼之的方略,为了鼓舞士气,梁红玉在金山妙高台上,为将士们击鼓助威,这一仗韩世忠大破金兵金兀术损失惨重,败北而去,“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金山的后山有座“御码头”,因康熙皇帝陪其母游览金山时在此登岸而得名。据说当年,康熙皇帝由上岸,登临金山顶峰,及目处,大江东去,水天一色,气势雄伟,情不自禁地说:“这里可谓江天一览。”即兴提起御笔,要留下“江天一览”四个字,当康熙写到“江天一”时,提笔忘字,竟一时想不起"览"字怎么写,正当康熙御笔难收之时,一随行大臣急中生智,出班高声道:“臣今见驾。”康熙听见“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字繁体正是由“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康熙,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特别细小,这就是今凌云亭内御碑上“江天一览”四个字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名山,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它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缕风都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登上金山,俯瞰太湖的壮丽景色,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始建于东晋时期的金山寺,历经多次战火与重建,至今仍保持着古朴庄重的风貌。寺内的钟声悠扬,禅意浓厚,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心灵栖息地。无论是游客,还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学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启迪。金山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精神寄托。它见证了镇江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文徵明《金山图》</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