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西部景区

独行者

<p class="ql-block">豳风桥滨坐落在颐和园昆明湖西堤,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为了避咸皇帝奕詝的名讳改为豳丰桥。桥亭作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豳风桥的桥身与界湖桥的桥身相比,除尺寸略小外,桥洞的造型也稍有不同,中间的桥洞为方形,两边为圆形。桥洞有调节湖水的作用,中间宽大的桥洞下还可穿行小船。通过桥体形态及所处环境的变化,让游客在观赏过程中产生一种新异的感觉。新旧两个桥名都是与农业有关的。因为在这座桥的西部,原来还有耕织图,机织房,络丝房,水村居一组模仿江南农村景色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豳风桥周围存活着少量百年以上的桑树,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提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园时代,这座桥叫柳桥,而西提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重建颐和园时,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易了。</p> <p class="ql-block">玉带桥</p> <p class="ql-block">听鹂馆原是氏慈禧小戏院,为著名的宫廷风味饭庄,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92年重建以后成为慈禧太后常来欣赏戏曲和音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北如意门是颐和园的一个重要入口,始建于乾隆年间,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门外可见“红山口”这里是魏巍太行,美美西山与华北平原的衔接处。位于颐和园的北部,紧靠北宫门。北如意门一般多被作为四合院的院门。门簪上雕刻有“如意”两字,侵润着人们对于万事如意的愿景。从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后,可以沿着昆明湖畔向南漫步,欣赏湖畔的美景,然后可以沿着万寿山脚下的长廊向南行走,经过排云殿等景点,最后到达乐寿堂等景点。这样一条路线可以充分欣赏到颐和园内的主要景点,并且能够体验到皇家园林的历史和文化气氛。</p> <p class="ql-block">宿云檐城关位于颐和园西北部,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至1795)。原为一座城关,又称贝阙。它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之一,与万寿山东边的文昌阁形成一文一武的布局,象征着文治武功。这个城关不仅是颐和园的重要建筑之一,还在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中入选。其建筑风格独特,城关上供奉关帝,与文昌阁供奉的文昌帝君形成东西呼应的传统布局。宿云檐的命名来源于乾隆皇帝受孔稚圭《北山移文》中“至于还飙入幕,写雾出楹”的启发,提名着重强调“宿”字,有停留,寄宿之意,形容城关高耸,落日夕晖,常有云雾笼罩其间,仿若归宿檐际。它不仅是颐和园的重要景点之一,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建筑风格和命名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雍容气度和诗情画意,成为北京城独具特色的一座城关。</p> <p class="ql-block">大船坞位于颐和园万寿山西路。小苏州河以北为皇家。驳船直说。1860年,这座船坞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来,慈禧在清奇园。原址修建颐和园。从福建原有船坞外,还在旁边新建了两座小船坞。</p> <p class="ql-block">荇桥位于颐和园石舫的西北面,横跨在武胜池岛与寄澜堂之间的河道上。荇桥以西有一个条状小岛,叫“小西泠”,模仿的是杭州的孤山,西冷桥一带的景观,它与万寿山西麓隔岸夹峙,形成一条呈万字的小河。所以这条河就叫做“万子河”。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光绪年间重建。东西走向,桥高2.53米。占地面积约237平方米,桥面铺设方砖,东西两侧各有25步台阶,桥身两侧有108块勾栏板,16个望柱。桥为三孔石梁桥,中孔宽大,上置平梁,旁侧的两孔稍小,上至斜梁,与石台阶组成的引桥相连接,形成中间平两边坡的形式。桥上有亭,庑殿顶,檐下各部有彩绘装饰。</p> <p class="ql-block">荇桥两侧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迎旭楼位于颐和园小西泠岛上,五圣祠北面。可能是在乾隆年间宝兴楼的基础上建成的。“迎旭”是迎接清晨阳光的意思。谢灵运《登石室饭僧诗》有“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的诗句。始建于光绪年间,是一座坐西朝东的两层楼房,周围有嵌什锦窗灯的花墙,门外就是荇桥的西桥翅。建筑上,下共6间,左右各有3间配房,前后有廊。楼西北有房3间硬山顶西房,迎旭楼两层匾额“迎旭楼”,下有联“玉彻朱阑不雨亦润,池台金碧倒影斜阳”。一层有联“丽藻星铺,雕文锦褥,揄扬盛美宴集横汾”。迎旭楼虽然在万寿山西侧,但楼前楼后比较宽阔。想必也可以做到“楼迎旭日,窗沐斜阳”。</p> <p class="ql-block">清晏坊又名石坊,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路19号。原是明朝门圆静寺放生台,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55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清晏舫全长36米,三面临水,船体为青石雕刻而成,船头靠岸,船尾朝湖面。船舱部分仿法国游艇“翔凤号”。船楼为两层西洋式,约8米高,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船体两侧各有一个石质机轮。清宴坊是颐和园中独特的水上建筑,对研究乾隆和光绪时期的皇家园林建筑有较高的参考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61年3月4日,包含清晏舫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长廊的西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