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韵唢呐

蓝桥

在我记忆深处,童年乡村的红白喜事,总有唢呐声相伴。那声声唢呐,宛如岁月长河里的明珠,璀璨而夺目,轻易地穿透悠悠时光,铭刻在每一个村民的心间。<br> 那时,村里若有红白之事,主家定会提前派人翻山越岭,去请那些民间的 “鼓吹” 艺人。艺人们一到,主家便满脸热忱地迎上前,将他们引至客厅走廊边的桌旁落坐。桌上,摆满了白酒、香烟、茶水与水果,那是对艺人的敬重与感激。稍作歇息,艺人们便会根据场合的不同,奏响手中的乐器。<br> 幼年的我,总是乖巧地依偎在艺人的桌旁,好奇地看着他们摆弄那些大号、中号、小号。长大后才知晓,那中号便是大名鼎鼎的唢呐。自那以后,心中便对这小小的唢呐,有了一种特殊的偏爱。<br> 犹记得三十一年前,我成婚的那一日。特意请来两位来自庙街西山脚下小白村的师傅。按照当地的媒妁之礼,他们一路上吹吹打打,那迎新的唢呐调,高亢激昂,清脆悦耳,似林间欢快的鸟鸣,又如山间奔腾的溪流,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喜悦。到了新娘家,师傅们更是使出浑身解数,他们站在人群之中,一边吹奏,一边舞动着脚步,那灵动的音符,仿佛是一群欢快的精灵,在空气中跳跃、盘旋,引得在场的宾客个个喜笑颜开,那幸福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繁花,灿烂而绚丽。<br> 而在白事之中,唢呐声则又别有一番韵味。出殡前夜的 “雪白” 仪式,在朝向村西北角的路边举行。孝子孝眷,在亲朋好友的搀扶下,脚步沉重而缓慢,伴随着那如泣如诉的唢呐声,一步 一步地向前挪动。此时的唢呐,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低声呜咽着,那声音,充满了哀伤与不舍,仿佛在诉说着逝者一生的辛劳与奉献,又似在表达着生者对逝者深深的眷恋与缅怀。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惨白而冰冷。燃烧的筛盘前,孝子孝眷们悲痛欲绝,伏地痛哭。那幽幽的唢呐声,与这悲痛的场景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人世间最为凄楚的画面。<div> 待仪式结束,唢呐声又缓缓地由悲转喜,像是在与逝者的灵魂对话,告知他们一路走好,莫要牵挂。那悲戚的音符渐渐舒缓,恰似阴霾过后的一缕阳光,虽仍带着淡淡的忧伤,却也透露出一丝希望与慰藉。<br> 唢呐,这一传承了一千七百年的古老乐器,虽仅在这片山区里流传,却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它用那或欢快或悲切的旋律,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承载着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那一声声悠扬的唢呐,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岁月的长河里,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成为我心中永远无法忘怀的一抹乡愁,一段深情。<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