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晨笛</b></p><p class="ql-block"><b>图:自拍网载</b></p><p class="ql-block"><b>音:冬之思</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84665546</b></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也就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质量。” </p><p class="ql-block"> 一一潘光旦(梁启超的学生) </p><p class="ql-block"> 品德教育是一个古老但富有生命力的话题,在小学教育中尤为重要,良好的品德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石。好品德的养成不能仅靠思品课来完成,那些高深的说教往往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把思想品德的教育融入到书法教育中,通过对汉字形体美的解读,展现出中国人文化思想、审美思想。通过欣赏玩味书法作品,从而塑造小学生爱美、知美与书美的心灵。点滴渗透,潜移默化,让每一节书法课如春风化雨,在静等花开的过程中收获优秀的品德和完善健康的人格。 </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说“字如其人”,其实通过字,只看出写字人的心理状况,至于品行是无法从字里显露出来的。我国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人品历来高于书品,书法是一个人的学识、才能、品质高度融合的体现。担任书法教学期间,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孩子书品人品同增长。</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书法故事贯穿始终,激发孩子浓厚的书写兴趣。</b></p><p class="ql-block"> 讲故事是对孩子品德教育最好的形式。在书法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能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孩子的思想,从而让他们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书法老师必须博览群书,积累丰富的学养,用信手拈来的小故事为教学激趣。如唐太宗练字的故事就能让孩子心生敬畏,他们从皇帝的顿悟中牢牢记住练习书法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必须狠下功夫。唐太宗李世民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他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仔细看了一遍,含笑不语。最后魏征才被迫上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 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远”。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大书法家柳公权发奋练字的故事更能激发孩子刻苦习练的热情。当年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他用来夸耀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却受到了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的奚落:“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柳公权跑了很远的路拜访了一个书法老人,老人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给予他很深的教育,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题扇桥”、“戒珠寺”的故事,都能让孩子们懂得王羲之取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法艺术成就,跟他一心一意钻研书法是分不开的,更与他正直善良的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只有“德艺双馨”,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艺术大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书写圣人、伟人、名人有一种天然的崇拜,自然对书法课倍感兴趣,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就一定能习练出好书法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二、笔画结构潜移默化,培养孩子踏实的做事风格。</b></p><p class="ql-block"> 学好基本笔画,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工程,应该多下功夫。汉字的基本笔画到底有多少,说法很多。根据历来的传说,基本笔画只有八个,实践证明也是正确的。只要孩子们真正掌握了这八个基本笔画,所有的汉字也就能够按书法的要求写出来,历来学习八个基本笔画,都是先从点画开始,比如在”横“的教学中,起笔、行笔、收笔,要做到每一过程都不能应付,一定要认真完成每一步骤,每一个步骤都要交待得清清楚楚,马虎不得。有的孩子,老师在旁边看着就认真写,离开时就随意写,也有的心浮气躁,不能静心完成,这时候老师要在讲解和指导中渗透品德教育,天长日久,他们都会懂得,潦草敷衍不是迎合老师,是欺骗自己。做人也一样,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做了,就认真做好,只要是认真去做的,不管做成什么样,做事的态度都是让人欣赏的。</p><p class="ql-block"> 在所有的习练中“永”的习练,更是一个渗透品德教育的典范案例。“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了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反复习练“永”字,师生共同研讨,共同进步。所谓“永”字八法,包含了8个笔法(点横竖撇捺提钩,撇有两种:竖撇、斜撇),它代表了练习书法的起点和功底。我们引申书法家沈尹默的评价,吟诵加练习,在书写的潜移默化中做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和朝气;做人要像“永”字的“竖”,挺胸,充满力量与美;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飘逸潇洒,看轻一切成绩和荣誉;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课。”(《书法漫谈》(沈尹默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三、评价手段常换常新,激励孩子永远向上的精神品格。</b></p><p class="ql-block"> 评价是最好的教育,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老师通用的画圈评价在他们眼里平淡无奇,自然也就无法激发他们的书写热情。教学实践中,使用过很多种评价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我用自制表扬卡奖励孩子的书法作品,一方面让他们拥有了一份实的荣耀感,另一方面也激励了孩子的创作欲望,他们也会动手制作自己心仪的奖品、奖状。书画同源,在长期的坚持中更多了一份绘画的能力和鉴赏力。由于儿童认识的发展尚处于无意识阶段,对于书法学习缺乏目的性,不能在意志上主动做出种种努力。这就有赖于老师增强刺激强度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如搞一些班级书法比赛、小展览、转换角色等形式激发孩子学习书法的兴趣。多用“评价等级”调动学习欲望,字写得好的,获了奖的,参加过书法表演的,都可以命名为“书写能手”,有梯度的晋级比赛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竞争性。用不断变化的评价手段使孩子们永远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对写字永远保有一份热度。长期坚持,每个孩子的书写优点,个性中的闪光点都能发掘出来,让学生从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培养出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阳光品格。汉字是唯一一脉相承至今不曾断绝的文化,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汉字形美如画,意美如歌,汉字就是一道光,它照亮了人类历史的愚昧和黑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p> <p class="ql-block"> 总之,在小学书法教学中注重挖掘这些德育资源,把它作为珍贵的教育内容,再恰当地渗透到书法教学实践中,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培养出一批批品格高尚的孩子。书法教学尝试是无止境的,育人功能也是无穷的,还需要书法老师不断的实验挖掘,相信在潜移默化中,一定能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书法教学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在静等花开时一定能看到书法教育更美的前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