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的传说

白艳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佛教地藏王菩萨的道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九华山原名九子山,传说因李白的诗句“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九华山。九华山上寺院林立,文物古迹众多,有著名的有化城寺、月身宝殿、百岁宫等。除寺庙外,九华山群峰如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植被茂盛,云雾缭绕,</span>环境清幽,<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然风光十分秀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不同于五台山、峨眉山和普陀山三大道场直接以三大菩萨作为供奉对象,九华山是通过传说的新罗(今韩国)王子金地藏出家修行的应化事迹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19年,也即唐开元七年,九华山迎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行脚僧。他举目远望,发现这里峰峦挺拔,风景秀丽,是个修行的好场所,于是决定留驻于此修行。《九华山化城寺记》中详细记录了这位僧人来到九华山的故事:新罗僧人金乔觉,法号地藏,是新罗国的王子。样貌奇特,身长七尺,力大无穷,24岁落发出家,航海来到中国求法。此时的中国正值盛唐,佛教的发展处于繁盛时期。国家非常重视国际性的商贸文化交流,不仅向佛教的发源地派遣留学僧,还向朝鲜、日本等国积极传播佛教。金乔觉就是来华交流的异国僧人。虽然那时佛事兴盛,但九华山尚处在原始状态。在九华山的东崖禅寺旁边有块巨石,传说就是当年金乔觉初到九华山的依止之处。他每天都要在这块岩石上,坐禅诵经,息止妄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九华山上有一个叫闵公的老员外,布斋好善,经常供僧。金乔觉找闵公化缘,闵公问金乔觉要化什么,金乔觉说要化山头。闵公问他需要多大地方呢,金乔觉说,我只要一个袈裟之地。闵公心想,一个袈裟能有多大地方,于是便答应了。金乔觉于是把袈裟向空中一抛,袈裟瞬间变大,将九华山99座山峰都覆盖了。闵公见金乔觉佛法无边,便把整个九华山都献给了他,并和他的儿子拜入佛门,成为地藏护法。我们今天所见的地藏菩萨像,两旁有一老一少两胁侍,便是闵公父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朝至德初年,青阳县的乡绅贤达诸葛节等人上九华山赏秋,他们走过东崖石室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僧正在石室闭目打坐,身旁支着一个断足的鼎,里面有夹杂着少量米食的白土。这个老僧就是已经在九华山修行了36年的金乔觉。诸葛节等人看见这番场景,非常内疚,于是说,和尚在如此苦行,这是我们的过错啊。遂号召众人乡亲为金乔觉新建禅居,也就是九华山的第一座开山祖寺化城寺。金乔觉入住化城寺后,开始收徒纳众,广施教化,所以后来化城寺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乔觉大师在九华山期间,苦心修炼。唐贞元十年(794年),大师99岁,忽召众徒告别,随后圆寂。相传圆寂之时“山鸣石陨,扣钏嘶嘎,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大师圆寂后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僧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金地藏以后,九华山名声远扬,逐渐形成了与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并称的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在历代信徒的拥戴与朝廷的支持下,九华道场日益兴盛,最终形成了与其他三大菩萨道场平分局面的态势。鼎盛时期,九华山寺庙达到三百多座,僧众四五千人,香火旺盛,烟雾缭绕,经久不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九华山,既是一座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也是一块中国百姓精神生活中的心灵圣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