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生和老同学们这次晋陕自由行,酝酿了几年,为什么一直都没成行,又为什么始终坚持要实现这一夙愿呢?</p><p class="ql-block">其实答案有三个,首先晓芬姐、小林姐、李粤姐和云肖姐都是1969年同一批去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川县插队的知青,她们一直有个心愿,一定要去当年插队的地方看看,但因家有老人需服伺等原因,脱不开身,所以一直在等待时机;其二,海燕兄虽身在太原,但北京的老母亲有嘱托,一定找机会代老人家去她参加革命的地方看看;第三,便是我先生一直有个想法,要把同龄人(老三届)当年离开学校奔赴社会的第一站都去看一看,以便更了解这一代人。</p><p class="ql-block">这次各项条件都成熟了,所以才满怀希望迅速成行。</p> <p class="ql-block">这是到延安后的第一个参观景点~杨家岭革命旧址</p><p class="ql-block">杨家岭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当年的简陋窑洞及办公设施,无不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艰辛与执着,他们在这里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战略方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了自已的全部力量和智慧。</p><p class="ql-block">杨家岭是一个充滿故事的地方,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楊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贺敬之《回延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旧居</p> <p class="ql-block">朱德旧居</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旧居,因少奇同志在白区工作时间长,在楊家岭时间相对短,所以,他旧居的位置离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旧居位置相对远一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1946年毛泽东接见美国记者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的地方,也是在这里他提岀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现在七十八年过去了,一定要在这里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延安枣园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被改名为“延园”。1944年至1947年,中央书记处由楊家岭迁驻此地。</p> <p class="ql-block">“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滾滾喊前进” 贺敬之《回延安》</p> <p class="ql-block">中央五大书记塑像前合个影,“共产主义接班人”也已经两鬓斑白了。</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是中国革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今天我们也来了!</p> <p class="ql-block">走马观花参观完楊家岭和枣园革命旧址,我们又来到第二个参观景点~北京知青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北京知青博物馆是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2014年筹建时叫“延安北京知青文化展览馆”,2016年正式更名为现用名。</p><p class="ql-block">馆内现有藏品共计5783件,其中知青捐赠实物2151件,社会征集1867件。</p><p class="ql-block">它共分6个单元展示对象是,健在的现代人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8000多名北京知青和北京干部陆续到延安14个县插队,成为继战争年代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的又一个来延群体,是又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融合,它构成了延安历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的7位同学里,当年她们四位姐姐都是睡在一个坑上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北京知青落户点图示</p> <p class="ql-block">当年知青离开北京时在天安门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展示知青到达陕北后生活劳作的图片和雕塑</p> <p class="ql-block">幅幅作品件件实物,令我们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半个世纪前……。</p> <p class="ql-block">海淀区中学各校在宜川县插队图示</p> <p class="ql-block">宜川县阁楼公社北京知青名单,其中有晓芬姐她们同学50多人,如果同龄人中有你的同学或兄弟姐妹的名字,不妨仔细找找,也许能喚醒尘封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令很多知青动容,陕北缺水,赶驴驮水或自己挑水,大多数知青都有过这种苦难经历。</p> <p class="ql-block">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了阔别26年的延安,他下飞机后对前来迎接的同志说: “我又回到家了”。</p> <p class="ql-block">夜宿延安市,品尝延安美食。</p> <p class="ql-block">55年前的1969年1月,晓芬姐她们和50多位同学,乘上北京开往陕西延安的火车,结束了学校生活,迈开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这是她们当年的合影,16~17岁,都出生在高干、高知家庭,脸上稚气未消,迎接这几位“大小姐”的将是怎样的磨难?</p> <p class="ql-block">图后排左起第一人名叫杜丽亚(已故)</p> <p class="ql-block">我们自驾从延安到宜川县阁楼镇庄头大队距离130多公里,车程2个多小时。在车上几位知青姐姐开始讲述她们当年的经历,情绪十分激动,让我这个没插过队的,真是几分感慨几分心酸。</p><p class="ql-block">原来当年她们被分配的宜川县是延安地区最贫穷的县,而阁楼公社又是宜川县最穷的公社,庄头大队又是阁楼公社最穷的村子。特别是当年延安是革命圣地时,这里还是国民党晋绥军的地盘,其落后程度和农民素质实在是无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星移斗转55年过去了,这里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地理地貌早已不是她们记忆中的样子了。</p><p class="ql-block">道路畅通车辆疾驰,她们几位回忆说,火车离开北京后,到达陕西富平下车吃饭,吃的馒头大烩菜。然后分乘多辆大卡车经澄城、黄龙等地前往宜川,一直开到新市河没有公路的地方下车,见到了有当地农民牵着驴车在等待。按名册她们的行李被按排装上驴车,然后跟着驴车开始爬山到塬上,大约走了60多里地,天黑了才到村里。</p><p class="ql-block">今日下车见一老农,笑问客从何处来?</p> <p class="ql-block">遇人询问当年事儿,大多数一脸茫然,别看这些“老人”,细问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那时的“娃”,难怪一问三不知。</p> <p class="ql-block">这位当年的“娃”,对知青情况还有些了解,遂带领我们寻找当年居住过的窑洞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娃”很热情,听说当年的知青回来了,主动停下农用车,和我们搭讪。并告之当年知青窑洞的这条沟,大多已经给填了,只剩下这几孔残窑尚存。目睹这一切,晓芬姐她们又给我们进行了现场讲解。</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庄头非常缺水,吃水需赶驴去30里地以外驮水,别说洗澡连洗脸做饭都需节省着用,水质浑浊就像浑汤,需沉淀以后才能勉强使用。</p><p class="ql-block">还有一回,小林姐做饭煮面条,刚拿碗准备盛时,不小心碰倒了灶台上的煤油灯,煤油全洒在了锅内,没办法撇撇也得吃,要不就饿着。😭😭</p><p class="ql-block">她们从前没有真正干过农活儿,到这儿以后也只能学着干。在磨房让驴拉磨,连驴都欺负她们,用普通话怎么吆喝,驴就是不动,后来学会用陕北话喊“的咻”,驴才开始干活。</p><p class="ql-block">赶驴驮水实在爬不上坡儿了,拽着驴尾巴想省点劲儿,结果驴拉稀溅了一身驴粪,都是苦涩中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蹉跎岁月似水流年,晓芬姐她们在庄头过了几个月的知青生活,便先后参军离开了陕北,云肖姐则转插到山西垣曲了,在一起的女同学只有董平又坚持了两年多才被招工。另一位女同学杜丽亚则是在进村没多久,就被传染上黑热病,因缺医少药最后成为败血症不幸去世,年方20岁,扼腕叹息,呜呼哀哉。</p> <p class="ql-block">留下的同学更难了,如果家中有事回北京,需从塬上的村子步行几十里下山到黄河边,坐羊皮筏子由纤夫拉纤再摇到河对岸山西吉县地界,再爬山到吉县的村庄住下。第二天步行几十里到县城,再坐长途车到襄汾,然后乘火车回京。如果家境不好,只能咬牙忍着,太艰难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庄头和全国一样,发展得还可以,乡改镇窑洞改砖瓦房,自来水也通到各家各户,荒山禿岭变成了花果园。</p><p class="ql-block">年过古稀夙愿得偿,此行非常值得!</p> <p class="ql-block">离开陕西宜川阁楼镇,我们经壶口瀑布又折返回山西临汾,顺路去刘村让海燕兄替母亲实现夙愿。</p> <p class="ql-block">海燕兄母亲去延安前参加培训的八路军学兵大队遗址。</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学兵大队”是当年周总理高曕远瞩提出的战略主张,并得以建立的我党壮大抗日队伍并知识化的实践范例。</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学兵大队”旧址介绍</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它山高水又深……”这首耳熟能详的游击队歌,原来创作于这里~山西临汾刘村。</p> <p class="ql-block">这些革命前辈都曾是学兵大队的教员,海燕父亲是开国少将谢振华,生前曾任69军军长、山西省军区司令、北京军区副司令,昆明军区政委,他当年也是这里的教员。海燕兄的母亲是学员,因日军突袭紧急撤离,师生同赴延安结为伉俪。后转战南北革命一生,现老人家初心不改,在京颐养天年。</p> <p class="ql-block">党旗居中,我们合影,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五星红旗庇佑,愿山河无恙,祖国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