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法海寺《帝释梵天图》

碧云竹客

北京法海禅寺山门前全景<br>2024年11月14日,初冬的北京天气晴朗。笔者选择了这个好天气尽情游览了北京法海禅寺。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脚下,一座500多年前的明代寺庙,这里有可以媲美敦煌、甚至远超敦煌的精美壁画,代表了现存中国明代壁画的最高水平。随后,花费了一周时间,选取照片三百余幅,配以近十万字介绍,制作成《美篇相册●法海禅寺游记》四集。下面分享给大家的是第三集《细说法海寺帝释礼佛护法图》。<br> 北京法海禅寺地形航拍图<br>北京法海禅寺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北,翠微山南麓,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法海寺壁画是我国现在保存下来的最完好而鲜明的明代壁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壁画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深受文物界和美术界推崇。所绘内容全部是佛教世界中的十方佛众、二十诸天、天龙八部、飞天仙女、动物花卉等,面积达236.7平方米,由明代宫廷画师绘制,手法高超,线条流畅,神韵生动。法海寺周围群山环抱,山势和缓,漫山遍野覆盖着苍松翠柏和其它树丛,郁郁葱葱,清凉幽静。现已建成森林公园,内设景点多处。园内有一处冰川擦痕遗迹,集园林、文物、地质、文学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园,是郊游、探古、赏秋的好去处。<br> 北京法海禅寺大雄宝殿前全景<br>北京法海禅寺大雄宝殿是法海寺的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法海寺大雄宝殿内,除了大殿南侧是窗户和大门,东、西、北三面墙与三尊佛像背后的墙面,都是整墙面的壁画。10幅完整的明代壁画,内容为3幅《祥云图》、3幅《三大士图》、2幅《佛众赴会图》和2幅《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壁画面积共计236.7平方米,人物共77位,历经600多年,保存相当完整。法海寺壁画在完整程度、工艺繁复、用色考究等方面,超过敦煌石窟壁画和山西永乐宫壁画。 法海禅寺大雄宝殿内壁画布局示意图<br>北京法海寺壁画的布局气势宏伟、内容多样。现存的法海寺壁画共十铺。大雄宝殿的东西两壁均绘有《佛众赴会图》,北壁的前后分别绘有三铺《祥云图》和三铺《三大士图》,北壁的两侧绘有《帝释梵天图》。《佛众赴会图》两幅大致相同,采用散点透视法,上绘仙界场景,下画人间景观,四周祥云弥漫。《帝释梵天图》采用长卷式构图,增加了画面中三十六个人物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祥云图》作看繁杂无序,其实祥云是分组别的,疏密得当。《三大士图》除人物和细节不同,构图基本相似。<br> 法海寺大雄宝殿北墙《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二铺拼接图<br>法海寺大雄宝殿的后墙,是法海寺壁画中场面最为宏大的部分——《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分为两铺,就在北墙后门的左右两侧。二铺壁画均高3.2米、长7米,面积共44.8平方米。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绘二十诸天及侍从共36身。其中北壁东侧绘梵天诸部19身,北壁西侧绘帝释天诸部17身。有头光者为诸天,其余为侍从部从。整幅画面以大梵天、帝释天及其统领的四大天王为主,呈对称式布局,二十诸天、神、鬼的身高约在1.2米~1.6米之间。其三五成组,互相呼应,气势森严,各显其能,纷至沓来,浩浩荡荡向前行进。他们不但衣饰、表情各异,丰富的肢体语言,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帝释梵天礼佛图》在人物布局和衣貌形象方面,都明显传承了唐代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中玉皇大帝率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场景。而且大梵天、日天、娑竭罗龙王和阎摩罗王均被处理成中国化的帝王形象,帝释天、月天、功德天、菩提树神、坚牢地神则被描绘成中国化的后妃形象,使得壁画展现出浓浓的中国韵味。壁画将铁线描、钉头鼠尾描、游丝描和行云流水描结合起来,笔法丰富多变,用笔一气呵成,竟无半点描摹补涂的痕迹。而沥粉贴金技艺绘制的诸神身上佩挂的璎珞、头饰、法器等,更是将整面壁画渲染得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成为法海寺壁画最为光鲜亮丽的二铺。<br> 北京法海寺北墙东(右)侧《梵天礼佛护法图》全幅 北京法海寺北墙东(右)侧《梵天礼佛护法图》全幅标注图 《梵天礼佛护法图》大梵天及侍从图组<br>北墙东侧壁,自西(左)至东(右),起首为“大梵天”及三天女。大梵天一组共四身。大梵天中年帝王形象,头戴通天冠,头后有圆形项光,身着天帝衣,足登云朝靴。另有三侍女,一人捧宝瓶珊瑚,一人持宝盖,一人捧香盘。大梵天原为印度教神祇,后被纳入佛家系统,位居诸天之首,统治三千世界,“是色界初禅诸天之王”。法海寺壁画中,大梵天右手持长柄香炉,左手从侍女手捧的香盘取香丸。这一形象几乎是元明壁画中梵天的标准图像。<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大梵天及侍从图组临摹白描<br>大梵天的梵文名摩诃婆罗贺摩,意为清净、离欲,与湿婆、毗湿奴合称三大主神,他主创造,同时又是毁灭神。他从“金胎”中产生出来,把蛋壳分为两半,创造成天和地。梵天创世说也很有趣,他的妻子是文艺女神,或称智慧之神,是从他的左手大拇指上生出来的,还传说梵天的前额、胸乳、背部等都能生出儿子,能创造宇宙万物。佛教产生后,关于他又有不少新的佛教神话。佛经上说,释尊从兜率天下生时,大梵天王是最亲近的侍者,手执白拂尘在前面作引导。释尊成道后,大梵天奉献自已的宫殿,请佛尊在殿上说法。大梵天入佛门之后,被吸收为护法神,成为释迦牟尼佛祖的右胁侍,位居诸天之首。大梵天的形象,有一面双臂、三面双臂、四面四臂多种。四臂,右手一持莲花、一持拂尘、念珠,左手一持水瓶,一手作净者吉祥印。佛教传入中国,在各寺庙里的梵天形象,汉化为中年帝王像,完全失去了原来模样。法海寺壁画中大梵天为帝天像,头戴通天冠,身著衮服,衮服上有十二章纹,日、月、星辰、粉米、黼、黻等纹饰,清晰可辫。梵天左、右、后面各有一侍女,左侍女双手托一花瓶,瓶内插红色珊瑚;右侍女双手托一圆盘,盘内盛著香丸(也有说是莲子),后侍女持幡。整幅画面,显示了帝王的至尊地位。<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大梵天及侍从图组临摹彩绘<br>大梵天右手持莲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佛教再生、纯洁和免受轮回之苦的主要象征。大梵天的拇指和前三个指尖中的一个指尖常放在胸前,呈说法印或施予印,指尖优雅的握著莲花低处的茎。左手捻如意宝:如意宝作为转 轮王七珍之一,可以使拥有者实现一切利他的愿望,会把吉祥的祝福传递到四面八方。在本质上,如意宝是佛陀及其教法的表现形式。红珊瑚为九曜之一的火曜星。藏族传说中的五宝,红珊瑚为前四宝之一。在佛教壁画中,表现“帝释、梵天”的作品,唐代就很流行,不少有名的画家都表现过这一题材。像吴道子、杨庭光、杨仙乔、瓌师、赵温奇、赵德齐等画家,在唐代两京、成都等地寺院就画过不少释梵天众图像,而成都大圣慈寺一处当时就有赵温奇、赵公祐、范琼等所画帝释梵天图68间。宋元以后,特別是明清,寺院的壁画与幡画中释梵天众图像更是流行。同时由于后期佛道掺杂,佛教图象中有了不少道教的神像。如山西右玉宝宁寺的水陆画和河北石家庄上京村毗卢寺的壁画就是如此。因此晚期的“帝释梵天图”就显然与早期作品有着不少差异。而其中也自然有部分图像比较多地保留着早期的某些面貌。<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大梵天局部<br>根据早期记载,所画“帝释、梵天”或者称为:“神及帝释等”、“天帝释侍从”,说明当时所表现的并不只是释、梵二天,而是以帝释、梵天为中心的诸天图象。并且这种图象多画于相对的两个壁面,如历代名画记所称:“安国寺……西廊南头,院西面堂内南北壁,并中三门外东西壁梵王帝释,并杨庭光画。三门东西两壁释天等,吴画,工人成色,损。”按照这些图像所画部位以及流传下来的一部分唐宋表现天神“赴会”活动的图象来考察,北京法海寺壁画“帝释、梵天图”是更接近于早期作品的,这不仅由于它所表现的人物较单纯,没有道教神像,而且在人物结构与形象处理上与早期作品有着更多的联系。<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大梵天图组<br>法海寺在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离城四十里。原为龙泉寺,明正统四年到八年间(公元1439-1443年)改建成“法海禅寺”,正殿北壁的“帝释梵天图”就是这个时候画的。寺院在明弘治十七年到正德元年(公元1504-1506年)间又经过重修,但这铺壁画并没有经过重绘。法海寺正殿北壁的“帝释梵天图”,是表现的佛教“护法神”“释、梵等二十天”像。“护法”二十天像常见于明清佛教寺院壁画或塑像中,但是,一般所塑绘的“二十天”像,并不完全一样。这些差异有的是由于作者或者流传粉本的不同所决定;有的则因形象塑造的依据不同而有差异。梵天亦称梵王,是佛教所谓八大天之一,也是“十五镇方天”中的“镇上方神”。此处据《贤劫十六尊轨》所记形象,画手持红莲花,身侧画天女三人,同时为了适合画家所理解的“帝王”性格,以及为了加强人物相互间的联系,梵天右手持莲花,左手放天女所托盘中,三天女所持器物各不相同。在梵天后是“持国天”,是通常所称“四大天王”的“东方天王”,手中持琵琶。<br> 《梵天礼佛护法图》东方持国天王<br>“持国天”,是通常所称“四大天王”的“东方天王”。“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称:持国大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这里的形象,脸面作青绿色。东方持国天王,怀抱琵琶,用于护持东胜神州,是主月神。表明东尊王用发音来护住众生。<br> 《梵天礼佛护法图》东方持国天王的临摹彩绘<br>佛教的宇宙构论,把世界分为佛国世界和世俗世界,并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欲界中又分为六类。六类中人是第五类,“天”是第六类。“天”有六重天,诸天神中四大天王居住在六重天的最低层,最接近于人类。佛教还说,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的山腰有个犍陀罗山,犍陀罗山有四个山峰分佈在东西南北四方,四大天王及其部属、眷属各占一山峰,称“护世四大天王”。山峰周围是七香海和七金山,七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中有大洲、中洲和小洲。四大天王率领各自的九十一个儿子和八位大将,守护著所属地域的生灵河山。<br> 《梵天礼佛护法图》东方持国天王的临摹白描<br>东方持国天王,音译是提多罗吒,意译“持国”,是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的意思。印度传说持国天王原是帝释天的主东神。佛教创立后,吸收他为护法神,居须弥山东方黄金埵,率领香神和颠狂鬼诸神将,保护弗提婆洲(东胜神洲)人众。他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门。一说持国天王有听觉之毒,凡被他听到声音的发音者就要受到伤害。因而,他总是不停地弹拨琵琶,使音乐悦耳,以免听到别的声音而伤害人民。法海寺壁画中,持国天王,披甲戴盔,手持琵琶,绿色颜面,横眉怒目,威风凛凛。琵琶古典精致,底部有精致刻纹,与天王脸均为绿色。持国天之左为“增长天”,为“南方天王”,右手持剑。<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南方增长天王<br>持国天之左为“增长天”,为“南方天王”,右手持剑,面青色,也符合上述同一经文的记载:增长天王,其身青色,持宝剑。南方增长天王为四大天王之一,音译为毗琉驮迦,“增长”的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居於须弥山南方琉璃埵,率领雍形鬼、饿鬼等神将,保护阎浮提洲(又称南瞻部洲)人众。他手持宝剑,表明要斩除烦恼邪丝,只有铲除邪恶,方能增长善根。一说,增长天王具有灵敏的触觉,万物沾身即将伤害,因而他手持宝剑,即职防近身之际物,以免伤害人畜。<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南方增长天王临摹彩绘<br>法海寺壁画中增长天王,青蓝色颜面,披甲戴盔,胸铠上描绘著三团龙头,右手持剑,左手下垂翘掌,瞠目斜视,武将风度十足。南方增长天王所持宝剑为“智慧剑”,其作用是斩断和摧毁一切魔障和怨敌。智慧剑是用铁、水晶、铜、金和琉璃制成,剑柄用黄金制成,顶端有一个半截五股金刚杵球饰。<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南方增长天王临摹白描<br>南方增长天王所穿戴整套盔甲,其护肩与腰封上,皆衔有饕餮。饕餮也为龙之九子之一的五子。饕餮在记载中只有头部与双手的征貌。因为尘世间的饕餮面貌源于文殊菩萨为其所画画像。相传文殊菩萨劝说隐身的饕餮展示其神性,当他在云中展示其上半身时,文殊菩萨秘密地为他画像,当饕餮发现文殊菩萨要画下自己的神秘画像时,他立刻再次变成无形的样子,只给文殊菩萨留下了他画下的头和双手。在持国天身后为三眼八臂的“大自在天”及天女。<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大自在天<br>南方增长天王之后为摩醯 [xī] 首罗天,即大自在天,三眼八臂,主手合十,其余六臂持白拂尘、金刚铃、矩尺、杵等法器。大自在天为“镇东北方神”。画里图象与《大智度论》所述“如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相近,只是省去白牛。大自在天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湿奴、毁灭神湿婆合称为印度神话中的三大主神。大自在天,音译为“摩醯首罗天”,为三千大世界之主,在三千世界中得到大自在,即神话中的湿婆神。传说湿婆主管毁灭,又是苦行者的舞蹈神,他凶猛异常,被称作天国野猪。有五头、四手、三只眼,第三只眼在额头上,如果一睁,能喷出火焰、烧毁一切,他曾烧赤三座城市,也曾将爱神化为灰烬。<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大自在天<br>“烧毁爱神”的传说很有意思。传说大梵天要诸天请湿婆和雪山神女结婚生子降妖,可这时湿婆正修苦行。诸天商议,派爱神去挑 逗湿婆。当爱神正要使用花箭射向湿婆,湿婆知道有变,于是睁开了第三只眼,一道神光把爱神烧成灰烬。从此,爱神被称为“无形”,只存在人们心里,而无具体形象。为什麽“湿婆的脖子呈青黑色”也有一段故事。传说诸天神和恶神共同搅乳海时,曾搅出一团可以毁灭世界的剧毒。在危急时刻,湿婆赶来,一口把巨毒吞下去,拯救了世界,而他的脖子却被巨毒烧成青黑色。佛教创立后,把他吸收护法天神,称他为“大自在天”,是护世八方和十二天之一,守护东北方。<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大自在天临摹彩绘<br>大自在天的形象有多种,在佛教传入中国,经过汉化,大自在天多为菩萨相。法海寺壁画中大自在天,颜面慈祥,身著菩萨服饰,三目八臂,脚踩绿色莲花。双手合十,左上手持拂尘,次手持距尺,右上手持金刚铃,次手持杵。大自在天原是身不著衣、只在下部围一兽皮的威猛天神,而壁画美化了这一歌颂对象,使善像更为女性化,把威猛寓于端丽之中,给人们一种优美的真实感。大自在天即为摩醯首罗,佛教视之为色界顶部的究竟天之主。法海寺中所画大自在天,三目八臂,左手分别持三股金刚杵和法铃。<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大自在天临摹白描<br>金刚杵是金刚乘坚不可催之道的典型象征。“金刚”二字即是金刚杵的名称,也是一群以金刚冠名的神灵、器物和性质的称号。在印度吠陀时期,金刚杵最初是大天神因陀罗的主要武器或“霹雳闪电”,因陀罗神运用神力控制季雨期的电闪雷鸣并杀死了810条龙。作为“霹雳闪电”,金刚杵可能相当于条顿民族雷神的流星斧、希腊天神宙斯的霹雳王仗、罗马朱庇特神的三道霹雳闪电。三股金刚杵主要象征战胜“三毒”(嗔、痴、愚),掌控三时(过去,现在,未来)和三界(天,地,地下)。法铃代表著“般若波罗密多“的阴性,它直接体现著空性。据说,每次摇法铃都在“宣告空性之声”。该铃也被称作金刚法铃。<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大自在天<br>神或修持者总是拿著阴性法铃与阳性金刚杵相配。它们合在一起象征智慧或空性(铃)与方法或方便(金刚杵)的完美结合。大自在天右手分别持尺与矩。《淮南子.天文训》曰:“西方金也,执矩而治秋。”矩尺属金,肃杀之气以治秋日之落景,与尺相配则象征大自在天的责任:制定宇宙间的秩序,平衡并丈量宇宙间的是非观以及伦理道德。大自在天,双脚各踏绿色莲花。大自在天身后,有侍女为其举宝盖。<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功德天<br>大自在天左前方是“功德天”,是“司福德”的神。据《陀罗尼集经》称:“其功德天像,身端正、赤白色、二臂。画作种种缨络、环钏、耳珰、天衣、宝冠。天女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施咒无畏,宣台上坐。左边画梵摩天,手持宝镜。右边画帝释天,如散华供养天女。背后各画一七宝山,于天像上作五色云,云上安六牙白象。象鼻绞马脑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罐(灌)于功德天顶上。天神背后画百宝华林,头上画作千叶宝盖,盖上作诸天伎乐散华供养。其像底下右边复画作咒师形,着鲜白衣,手把香炉,胡跪供养,于白素紬上坐。”图中功德天改为立像,左手持“如意珠”,并放出五色云,云中白象也画成文中所说的样子。右边咒师改作立像,仍然是着白衣持香炉。左边画持宝镜的天女,如文中所记“梵摩天”形。“梵摩天”应即“梵天”,唯图中另有梵天帝释像,此处不过依形画一般天女,作为功德天之部属而已。 《梵天礼佛护法图》功德天局部<br>功德天(吉祥天女)大自在天之后为功德天,又名吉祥天女,原为婆罗门教中命运、财富、美丽女神,掌管财富,散布吉祥,有大功德,故名。在佛教中为护法天神,汉化后,作后妃相。此处功德天一组三身,功德天左手放出五色云,云中有白象,象鼻绞玛瑙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灌于功德天顶上。功德天,梵文音译“摩诃室利”,“摩诃”意译为“大”,“室利”意译为“功德、吉祥”。所以功德天也叫吉祥天。原为婆罗门教中命运、财富、美丽女神,是毗湿奴的妻子。功德天的来历有个传说。一说“吠陀”时代,天神和恶神共同搅动乳海,以便取得可以长生不老的甘露。搅乳海的结果,先后出来十件宝物,其中有一美女,坐于莲花上出世,这就是吉祥天女。天女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说她是财神毗沙门天王(即多闻天王)的后妃(一说她是毗沙门天王的妹妹),住在毗沙门天王城附近妙花福光园内。她专司福德,故称功德天。她能给众生以快乐和财富,不管是七宝、衣服、饮食,还是其他物品,要什么有什么给什么。功德天的形象,佛经上说她容颜端庄,两臂有各种璎珞环钏,坐于莲花台上,一说坐骑是金翅鸟和猎头鹰。<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功德天临摹彩绘<br>法海寺壁画中的功德天像,作后妃相。眉目修长,神情宁静,凤衣宝冠,端庄富丽。右手施无畏印,手相自然真实秀丽。左手放出五色彩云,云上托出白象,象鼻绞出玛瑙宝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天女施功德,宝物现吉祥。”功德天身前为随侍之咒师,头系白巾,右手持香炉。身后为天女,双手捧宝镜。天女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说她是财神毗沙门天王(即多闻天王)的后妃(一说她是毗沙门天王的妹妹),住在毗沙门天王城附近妙花福光园内。她专司福德,故称功德天。她能给众生以快乐和财富,不管是七宝、衣服、饮食,还是其他物品,要什么有什么给什么。功德天的形象,佛经上说她容颜端庄,两臂有各种璎珞环钏,坐于莲花台上,一说坐骑是金翅鸟和猎头鹰。<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功德天临摹白描<br>功德天右侧一老年咒师,头扎白带,两眸下翻,身著黄袍,胡人装束。右手持长柄莲花香炉,左手空拳在胸口,焚香礼拜,默颂咒语,祈求吉祥快乐。画家描绘人物,咒师和功德天并列。两种形象,一粗壮一秀丽,一怪一美,一安祥自如,一诵念不止,相互反衬,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咒师头系白巾,右手持香炉(或莲花宝灯)。功德天左侧一侍女,手持如意宝镜。捧镜天女手持铜镜,镜子代表视觉和眼睛这个感官器官。其功能是能够使人清楚的看清自己。因为镜子是空性和心识的完美象征。镜子洁净明亮,闪闪发光,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万物,但又完全不受镜中之物的影响,本质上诠释了万象皆空。功德天(吉祥天女)手指呈说法印,象征水元素的蓝白色波浪从功德天的“智慧”左手的掌心发出,缠绕在呈说法印的上翘的中指间,波浪间幻化出的白象乃转 轮 王七政宝之一,是因陀罗(汉传为帝释天)的坐骑。<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功德天图组<br>从词源学上来看,白象的名字“蔼罗筏拿”一词源自梵文“iravat”,意为“水生”,指它是从搅拌大海中生成的。象头神是大自在天(湿婆神)的长子。星宿神的盯视使其头颅落地。在绝望中,大自在天用他巧遇的第一只动物的头颅替换了其子的头颅,这就是象头神。象头神也被称为“除障者”,这样的称谓源于大象具有用鼻子和四肢清除荆棘之路的能力。图中的白象用鼻子蜷曲著宝瓶,向功德天洒出宝珠,寓意著福泽普照。白象左旁有成群的如意树,如意树也是大海被搅拌时从浩瀚的水面露出来的。据说它开在帝释天五大天堂花园最中央的须弥山山顶上。此处功德天左手放出五色云,云中有白象,象鼻绞玛瑙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灌于功德天顶上。白象左旁有成群的如意树。<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日天<br>功德天身后为日天,即俗谓“日宫天子”,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在佛教中为护法天神,主司乾坤运转。汉化后为帝王相,壁画中作王者像,双手持笏,冠上有红色日轮。日宫天子是印度古代宗教的太阳神,乃“西方之金精,日中之阳魂”(黄帝,《阴符经》)。其责乃死守凡人修仙善身之道,掌登仙之桥也。日天日天又称日宫天子,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据说乌霞(黎明女神)是他的妻子。他乘金色马车巡行天庭,驱除黑暗,赐福于人类。<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日天局部临摹彩绘<br>佛教产生后,吸收日天为护法天神,佛经上说他是观世音的化身,主管乾坤之运转。日天的形象是赤红脸膛,手持莲花,乘四驾马车。汉化后,日天常作中年帝王像,手持红莲,冠上有一日轮,日轮中绘有乌鸦。法海寺壁画中,日天仍为中年帝王像,头戴通天冠,身著帝王服,袖肩有云龙,垂带上绣有十二章纹。通天冠上有日轮,但日轮中没有乌鸦,双手持玉圭而不持红莲,在壁画中突出了帝王的威严形象,没有拘泥于原有模式。“日天”,即俗谓“日宫天子”,作王者像,双手持笏,冠上有红色日轮。<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摩利支天<br>日天左前方为摩利支天。“摩利支,隋言阳炎”,意为日月光明,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光明女神。她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能利用隐身法救人苦难,在佛教中为护法天神。壁画中选择了《佛说大摩利支菩萨经》卷七所描述的形象:深黄色亦如阎浮檀金色,或如日初出之色,顶戴宝塔,著红天衣。耳环、腕钏、宝带、璎珞、种种庄严。八臂三面三目。唇如曼度迦花色,放大光明。于宝塔内有毗卢遮那佛,戴无忧华鬘。左手持羂索、弓、无忧树花枝及线。右手持金刚杵、针钩、箭。正面善像微笑,深黄色或檀金色,眼相修长,唇如朱色,作大勇猛相,左面猪容,忿怒丑恶,利牙外现,出舌颦眉,令人怕怖,右面深红,如莲花宝色,出最上光明,慈颜和悦,如童女相。手作毗卢印。乘彼猪车,立如舞蹈势。此处壁画用“八臂三面三目”的形象来隐喻阳光之神。<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摩利支天局部<br>摩利支天常骑猪车,身边复有群猪围绕。画像时,仅以腿后站一野猪代之。摩利支天是梵文音译,亦称“摩利支提婆”,意译为“光”或“阳光”、“阳焰”,为印度神话中的光明女神。传说摩利支天神通广大,她会“隐身法”。她出现在太阳之前,太阳看不见她,她能看见太阳。没有人能见到她,没有人能知道她。对她无人能害,无人能欺诳,无人能缚,无人能债其财物,无人能罚。火不能烧毁她,水不能漂走她。佛经上说,众生如果念诵“摩利支天陀罗尼”,能令众生在道路上也能隐身,不在道路上也能隐身,还能在人群中隐身。佛经上还说如果有人供奉摩利支天,随身携带摩利支天像,就可以避难消灾。表现了人们避恶从善的美好愿望。摩利支天的形象,一般寺院中为天女模样,手持莲花,乘金猪车,站立或跪坐于车上,身边围绕一群野猪。也有的绘作坐金色猪身之上,还有群猪围绕。<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摩利支天全幅临摹彩绘<br>法海寺壁画中摩利支天像为三面八臂,面有三目,菩萨身。菩萨服饰一应俱全。八臂中左上手捏针,右上手捏线,左次手持弓,右次手持箭,两手合十,右下手持无忧树枝,身后脚边站一金色野猪。三面中,正面善相,菩萨面目。左面是黑色猪容,出獠牙,伸舌头,皱眉,作大丑恶相,令人恐怖。右面作童女相,如秋月圆满。三面各有所用。多头多臂给人们视觉上的感受,似乎是摩利支天在舞蹈时,头臂晃动时产生的效应,既是优美的,又具有真实感。该摩利支天像为三面八臂,每面面相各异,且有一面为猪面,尖嘴獠牙,中间双手合掌,左边三支分别持针、弓、套索。右边三支分别对应持线、箭、无忧树枝。针与线,分别象征智慧和方法。<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摩利支天全幅临摹白描<br>弓与箭相配,弓被握在代表“智慧”的左手中,箭被握在代表“方法”的右手中。“智慧”左手所握的套索代表捕捉或捆绑行动,代表把智慧或觉识束缚在修持者心中。从比喻上来看,套索先是索住“自我”,然后将其捆住,之后将其扼杀。这三个降伏活动分别代表著佛教的戒、定、慧“三事”。“方法”右手所持的无忧树,是神圣之物,也为佛教中摩利天女的标识,传说善良德高或心地纯洁的女子触摸它时,花果就会盛开。摩利支天像为三面八臂,面有三目,菩萨身。八臂中左上手捏针,右上手捏线,左次手持弓,右次手持箭,两手合十,右下手持无忧树枝,身后脚边站一金色野猪。三面中,正面善相,菩萨面目。左面是黑色猪容,出獠牙,伸舌头,皱眉,作大丑恶相。右面作童女相,如秋月圆满。<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坚牢地天<br>“地天”在摩利支天之后,是大地之神。坚牢地神又称地天。《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言:“佛告坚牢地神;汝大神力,诸神少及。何以故。阎浮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苇、谷米宝贝,从地而有,皆因汝力。”壁画中地天为持“稻谷华”之女天,是祈“得五谷丰登成就”之意。身后有侍女擎华盖。坚牢地神又名“地天”,梵文音译为“比里底毗”,原为婆罗门教中的地神,职责是保护土地及地上一切植物,免受灾害。职责和我国民间的“土地爷”、“后土娘娘”差不多。<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坚牢地天图组<br>佛教产生后,吸收坚牢地神为护法神。据说,魔王曾问释迦牟尼:“汝功德谁为证明。”释迦牟尼将右手直伸垂下,作无畏手印指地,表示这一切唯有大地作证。这时大地出现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坚牢地神由地中涌出半身,唱言:“我是证明。”魔王见势不妙。惊慌逃散,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坚固地天仪轨》记画地天像法为:“男天肉色,左手持钵盛华,右手掌向外。女天白肉色,右手抱当心,左亦抱当股。” 《梵天礼佛护法图》坚牢地天临摹彩绘<br>佛教传入中国直到唐代,坚牢地神形象,常以男天为代表,后来汉化为女神形象。法海寺壁画中坚牢地神形象为女神像,右手持一谷穗,左手虚托于谷穗之下,象征主管大地和一切植物的生长。坚牢地天手持谷穗,谷穗是大丰收后繁荣的象徵,而大丰收是生长在须弥山北俱卢洲的长生无壳谷穗的标识。据说,富饶大地上尚未收获的庄稼会在收割的那一天自动再生。谷穗干净、完美、美丽、香甜,令人愉快且易于收割。<br> 《梵天礼佛护法图》韦陀天图组<br>韦陀天,即韦陀菩萨,人们最为熟悉的佛教护法。壁画中作年轻武将相,戴盔披甲,手持降魔金刚杵。韦驮天,梵文音译“私建陀提婆”,音译为“阴天”,“私建陀提天”,后写作“韦陀天”。据说韦驮原为婆罗门教一位天神,他是古印度三大主神之一湿婆(即后来的大自在天)的儿子,是天兵天将的统帅。<br> 《梵天礼佛护法图》韦陀天局部<br>佛经中有“韦驮天擒贼护佛”的故事。据说佛祖涅槃时,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对,当时被韦驮发现,急迫追回。捷疾鬼跑不过韦驮的“飞毛腿”,韦驮终于抓住盗贼,夺回佛牙。因韦驮擒贼有功,佛教吸收他为护法神,担任保护释迦坟墓、灵塔的任务。佛教中还有一位韦天将军,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下属八大将之一,位居四天王部下三十二将之首,后来把韦驮与韦天将军混淆了。<br> 《梵天礼佛护法图》韦陀天临摹彩绘<br>法海寺壁画中韦驮像为中国青年武将形象,白面丹唇,头戴金盔,身披金甲,双手合十,金刚杵横于两腕之上。韦驮天身披盔甲,两袖上禳有“衔宝饕餮“。腰封也为“饕餮”,双手合掌,捧韦陀杵(单股金刚杵,又称降魔宝杵)。双手合掌捧杵,此为接待之意,凡四方游僧前来挂单(借宿)必受供养。<br> 《梵天礼佛护法图》韦陀天临摹白描 《梵天礼佛护法图》娑羯罗龙王(水天)<br>地天身后有侍从天女一人。其后为“水天”,是“镇西北方神”。一般作白色善相,两手持蛇索。此处图中作王者像,两手持笏。盖与民间常见之“龙王”像同一类型。身侧有二龙妖,持珊瑚等水中珍物。梵天赴会图最后为水天,密教将其作为守护西天的龙王。壁画中为王者像,两手持笏。身侧有二水妖持珊瑚、宝珠等水中珍物。珊瑚放置在瓶中,有明显的明暗变化。鱼精腰间还拴着一三脚蟾蜍,趣味十足。<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娑羯罗龙王(水天)<br>龙王(海龙王)与龙精都是代表龙族,统管水族。龙众为佛教天龙八部之一,此族员若持善念修持,也可登列仙班。娑羯罗龙王,为八大龙王之一,而且为降雨龙神,乃千手观音之眷属,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娑羯罗是梵音,意译为“咸海”,娑羯罗龙王即大咸海中之龙王,原为印度神话中的雨神。古印度把龙王分为多类,娑羯罗龙王是其中之一,传说他是一切蛇龙之主,勤于于兴云布雨。佛经上说,娑羯罗龙王皈依佛教后,龙宫供奉著佛法三宝,如佛舍利、佛经等,所以佛吸收他为护法神。<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娑羯罗龙王局部临摹彩绘 《梵天礼佛护法图》娑羯罗龙王临摹彩绘<br>法海寺壁画中,娑羯罗龙王呈帝王像。身著衮服,肩绣云龙,手捧绿圭,脚穿如意卷头白底红鞋。龙王身后有一鱼精和长发夜叉,暗寓这一形象与海水的联系。鱼精、夜叉,是龙王的部下,是水族中的鬼怪。鱼精形象是鱼身人形,头戴红色花巾,腰围彩色花裙,红腰带上拴一蛤蟆,鹰爪手,举红珊瑚。夜叉形象是三点眉、鸭蛋眼,鹰爪手,托白山石,石上有一红宝珠。二者虽属鬼怪,但刻画得妙趣横生。鱼族中能修仙成道的为鲤鱼,代表掌控生命与呼吸的自主权。<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娑羯罗龙王中鱼精临摹彩绘<br>三脚花斑金蝉,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淮南子. 天文训)。此处壁画,三脚金蟾倒箍向下,捆绑扎实,表示稳定与大地之束。金蝉意金,五行之中,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虽克金;金体愈坚。《参同契》曰:“金入与猛火,色不夺金。”总而言之,金蟾取意金液还丹,谓之长生不死,谓之返本还源。夜叉形象是三点眉、鸭蛋眼,鹰爪手,托白山石,石上有一红宝珠。鱼精形象是鱼身人形,头戴红色花巾,腰围彩色花裙,红腰带上拴一蛤蟆,鹰爪手,举红珊瑚。<br> 北京法海寺北墙西(左)侧《梵天礼佛护法图》全幅 北京法海寺北墙西(左)侧《梵天礼佛护法图》全幅标注图 《梵天礼佛护法图》帝释天及侍从<br>北墙西侧壁,自东(右)至西(左),起首为“帝释天”及三天女。帝释天主,一组四身。帝释天为印度教之神,梵文音译为“因陀罗”,为“欲界三十三诸天之主”,居住在忉利天,佛祖下忉利时,“帝释作七宝金阶,在佛左边执七宝盖侍佛而下”。汉化后,帝释天常作少年帝王像,男人女相。后又作女后像。画中作后妃相,合掌恭敬。三侍女,一名举盆花,一名擎宝盖,一名双手捧山石。此处北墙西侧帝释天及三侍从,与北墙东侧梵天一组形成对称。第三名侍女所捧之山石,正象征帝释天的居处——忉利天。 《梵天礼佛护法图》帝释天及侍从<br>帝释天或称为天帝释,“释”是“释迦”姓的略称。帝释天是佛教八大天之一,也是十五镇方神中的“镇东方神”。记述帝释天形象的经文很多,而这里所表现的与《十二天供养仪轨》相近:东方帝释乘白象王,往五色云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股当心,左手托左胯。左脚垂下。三天女各手持莲花。或以盘盛杂花等、盘盛青莲花。画面上白象省去,帝释天作女天像。作二臂合掌恭敬像,左右及身后三天女各持盘花、山石等物,与西侧壁之人物相对称。是和《陀罗尼集经》所说“右边画帝释天,如散华供养天女”相符合的。<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帝释天及侍从<br>帝释天,梵文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原为印度神话中的最高天神,其统治地位大体相当于我国民间诸神中的“老天爷”。传说他统治一切,既是战神,又是雷神。印度诗集《梨俱吠陀》,内有古诗1028首,其中赞扬帝释天(因陀罗)的颂诗近250首。佛教产生后,吸收他护法神。佛经上说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释尊从忉利天一级一级地下来。下来时,帝释天在释尊的左前方,手执宝盖,和右手前方的大梵天,一起侍候释尊,为释尊引路。他还曾请诸佛在自已的宫殿里多次讲经说法。佛陀解除瘟 疫时,他协助驱除恶 鬼。佛陀涅槃时,他悲哀地念颂诗。他由最高天神改变为护法神,仍能尽职尽责,始终不渝地保护著佛祖、佛法和佛僧。<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帝释天的临摹彩绘<br>关于帝释天的来历,佛经上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说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个女人发心为他修建宝塔,并有三十三个人帮忙。后来,这三十三就同生于忉利天,成为三十三天。在三十三天中,那女人居中为首,化为帝释天,这就是帝释天的来历。一说帝释天在忉利天修建宫廷,并拥有三位夫人。帝释天的形象,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吠陀”时代,他是手持金刚杵、骑著白象、投掷雷电的战争之神。佛教产生后,说他是女人变成的帝王。佛教传入中国后,他在有的寺庙壁画中作少年帝王象,男人女相,有的作青年女后像并附有侍女三人。<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帝释天的临摹白描<br>法海寺壁画中,帝释天凤冠霞帔,双手合十,象征她既有帝王女后之尊,又有虔诚护法之心。三位侍女可能象征他在忉利天时的三位夫人。侍女中一位给帝释天打方顶幡盖,以示庄严神威。另一侍女,右手拈一牡丹盆,艳丽富贵。最有趣的是第三位侍女,双手捧山石盆景,据说是象征忉利天之山颠,浓缩为盆景,寓意帝释天居于忉利天之巅为三十三之主。女后、侍女,脸胖而俊,继承了唐代女性风度。侍女情态自然,容颜姣好,玉指素臂,丰腴圆润,服饰细腻,绘制技法真可谓巧夺天工。帝释天手势呈合十印,这个表示尊崇的手势可能是所有手印中最古老的一个。<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帝释天托花仙女的临摹彩绘<br>托花仙女手捧鲜花,鲜花代表纯洁污染,也代表法的意思,意思是花很美,想要美丽的花首先要种下善的种子,然后才会有美丽的花,所收穫的果自然是甘甜的。托宝天女手捧辰砂,辰砂在佛陀时代广泛用于礼仪中,其颜色象徵著权力,特别是具有磁力的爱欲,是经血的具体表现。在汉地的象徵意义中,黄金和辰砂被视为表示愉悦和繁荣的两大相互协调的色彩。<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多闻天<br>帝释作女天像,在帝释天后为多闻天,亦称“毗沙门天”,为北方天王。《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称:“北方毗沙门天坐二鬼上,身著甲胄,左手掌捧塔,右手执宝棒,身金色,……”图画所表现的是进行行列,因此把足下二鬼略去。多闻天之右为广目天,为西方天王。《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称:“广目大天王,其身红色,执羂索。”北方多闻天王,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左手持供释迦佛的宝塔,右手持幡盖。西方广目天王,右手抓蛇,左手执珠。两天王形象亦与公主寺壁画相似。<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多闻天图组<br>北方多闻天王是四大天王之一,梵文音译“毗沙门天”,他常守护佛法,维护如来道场,因此常听闻如来说法(梵文“毗沙门”即多闻之意),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多闻原为婆罗门教的财神,世上一切财富的守护者,大体相当于我国民间诸神中的“财神爷”。多闻天王常左手托一吐宝鼠,口中能源源不断吐出各色珠宝。佛教产生后吸收他为北方守护神,位于须弥山水晶埵,率领夜叉罗刹诸将,保护北俱卢洲人众,画像一般为右手执摩尼珠,左手握鼠。<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多闻天临摹白描<br>四大天王中,多闻天王在唐代极为显著。传说唐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现新 疆 库 车 县)被番 兵围困。唐明皇让高僧——不空和尚请北方多闻天王神兵救援。于是多闻天王让“金鼠”咬断敌军弓弦。结果,神兵击退了番 兵。唐玄宗由于自己得到“天神相助”,下令“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凡立城寨,必先立像”,天王庙、天王像,由此广为流传。四大天王进一步汉化后,不仅服饰为中国式武将装束,所持法物也赋予了中国寓意。<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多闻天临摹彩绘<br>法海寺壁画中多闻天王像,身著七宝金刚庄严铠甲,头戴金翅宝冠,左手托供释佛的宝搭,右手持形雨伞形的幡幢。颜面金黄,双目炯炯,眼珠一高一低,好像眼珠正在转动,颇有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他右手执尊胜宝幢拄地,左手擎佛塔。尊胜宝幢是佛陀战胜四魔的象征物。作为多闻天王的手持器物,手持宝幢表风调雨顺,手持佛塔于诸佛净土坛城中,司北门守护之职,主增益法门。佛塔代表佛的“意”(法身)并存有他的灵骨。在象征意义上,佛塔有一整套的肖像意义,每个组成部分都代表通往圆满之路的某个具体方面。塔基为称作“狮座”的多阶方座或勒脚(底座)。“狮座”上有一个塔状半圆形拱顶、一个方形佛龛和带有十三层“伞轮”的塔尖及莲花伞状顶饰、月牙和太阳圆盘及滴焰。北方多闻天王两只眼珠一上一下,颇为奇特。<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广目天<br>广目天王,四大天王之一,梵文音译“毗留博叉”。他是由印度神话中狩猎之神演化而来,“广目”意为能以清净天眼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佛教吸收他为护法神,他居须弥山白银埵,率领一切龙类及饿鬼诸将,保护西方矍耶尼洲(西牛贺洲)人众。<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广目天<br>广目天王形象有多种,法海寺壁画中广目天王为红色颜面。怒目直视前方。虯须飞动,雄伟坚定。身披铠甲,铠甲中“掩膊”、“胸甲”等部位,绘有双狮兽头。右手握蛇,也有说是持蜃七寸,“蜃”[shèn] 谐音顺,俗称紫金龙。蜃身缠绕其小臂。左手捏一宝珠,举至左胸。兽头、蜃头,凶猛可畏;白色宝珠,神奇莫测,衬托出广目天王形象,显得更加威武壮观。<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广目天临摹彩绘<br>两天王之后为菩提树神,身后有擎宝盖的侍女。目天王之后为“菩提树神”,也称“药草树林神”,画一女神持树,身后为侍从天女。<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广目天临摹白描 《梵天礼佛护法图》菩提树天<br>菩提树天,又称“草药树林神”,原为印度神话中的神。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又译作道树、成道树、觉树、思维树,因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成道而得名。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此树下不吃不喝,冥思苦想,并发誓:如不成佛,决不起来。佛尊在树下打坐七天七夜,遇到风雨,树神就用枝叶做伞,为佛挡风遮雨。可见菩提树神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就守护着佛尊,是最早的护法神之一。<br> 《梵天礼佛护法图》菩提树天<br>法海寺壁画中,菩提树神像作后妃形象,手托绿叶黄花的菩提树枝,身穿描金凤衣,身后有一侍女为其举幡。“菩提”二字出自梵语音译,原意为“觉悟”、“智慧”、“知识”、“道路”、“成就佛果”。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天便以树叶为其遮风挡雨,保护佛祖安心修道。故此,菩提又名“道树”,菩提天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护法神。<br> 《梵天礼佛护法图》菩提树天局部临摹彩绘<br>菩提树天,手持菩提树枝。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花隐于花托中,树籽可作念珠。放大看,菩提树神衣服上用金线勾勒出凤和莲花,还有勾线设色的云纹和牡丹,其细密程度,叹为观止。<br> 《梵天礼佛护法图》辩才天<br>与菩提树神相邻的是辩才天,也称妙音天,是音乐神。《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七,婆罗门赞辩才天的形象时称:“面貌容仪人乐观,种种妙德以严身。目如修广青莲叶,……常以八臂自庄严。各持弓箭刀矟斧,长杵铁轮并羂索。端正乐见如满月,言词无滞出和音。”赞颂她的行迹、威力的时候说:“或在山岩深险处,或居坎窟及河边。或在大树诸丛林,天女多依此中住。假使山林野人辈,亦常供养于天女。以孔雀羽作幡旗,于一切时常护世。师子虎狼恒围绕,牛羊鸡等亦相依。振大铃铎出音声,频陀山众皆闻响。”壁画形象大体是依照这一经文所描绘,八臂二手合掌,其余六手中所持物为轮、刀、弓、箭、羂索、斧,皆与经文相符。为了表现音乐神对野兽的驯服,特地照颂辞画上了“师(狮)子虎狼恒围绕”。<br> 《梵天礼佛护法图》辩才天临摹彩绘<br>辩才天又名“大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原为大梵天的眷属,名“萨罗斯瓦提”,她聪明而有辩才,善于巧说法义,故名。她还能发出美音而歌咏,所以又叫“妙音天”、“美音天”、“妙天音乐”,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有的佛经说辩才天是男天,有的佛经说是女天,还有说她是阎罗王的姐姐,说法不一。佛经说她住在深山里,“或在山岩深险处,或在坎窟及河道,或在大树丛林”。她的形象是“目如广修青莲叶”,“常以八臂自庄严”。法海寺壁画中,辩才天像,为菩萨相,两目八臂,头戴宝冠,身佩八饰。袒胸赤脚,红裙绣有描金葵花。八臂中两双手合十,左上手食指顶一火轮,右上手持一宝刀,左次手持弓,右次手持箭,左下手持羂索,右下手持金斧。腿左侧站一雄狮,腿右侧站一金钱豹,腿后站一狐狸。它们都在恭听辩才天美妙的歌声,恋恋不舍,一步也不愿意离开,“狮子虎狼恒围绕,牛羊鸡等亦相依”。<br> 《梵天礼佛护法图》辩才天临摹彩绘<br>壁画中对动物的刻画,同样具有专精的技艺,辩才天美音对野兽驯服的主题,野兽被辩才天美音驯服的神态,表现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画工精细,用金描绘。狐狸耳朵上的毛细血管,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妙音天女一面八臂,胸前一双主手合十。其余六臂,左手从上到下分别持风火轮、弓、铁链(羂索)。右手对应持宝刀利刃、箭、斧头。喷火金轮:轮是早期印度的太阳的象征,最初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遗址出土的泥印章上。轮是吠陀时期保护神毗湿奴的主要器物。喷焰金轮代表著宇宙万象之轮,宛如天界圆形天体一样永远旋转向前。<br> 《梵天礼佛护法图》辩才天临摹彩绘<br>利刃:在这里作为妙音天的武器,据说象征斩断轮回,因为它切断了芸芸众生的内脏(固有存在的空性)、鳞(相对境的显现)、头(轮回与再生)和尾(业的倾向)。弓与箭:代表“智慧”的左手握弓,与代表“方法”的右手中的箭相配。它们搭配在一起表示智慧与方法的结合,代表著圆满的智慧。板斧:月牙形藏式斧的斧身外形与怒相神“钺刀”或弯刀的刀身相似。板斧的手柄用红檀香木製成,底部有一小块珠宝饰。作为右手“办法”所持的武器,板斧象征:灭断心中一切谬见和妄念;如此就能斩断生死纠缠。<br> 《梵天礼佛护法图》辩才天临摹白描<br>金刚铁链:铁链是一种降伏器物。妙音天挥舞著金刚铁链,象征从“十二因缘”中得以解脱。雄狮:万兽之王狮子,是古印度君权和护佑的象征。妙音天女的狮子实际上就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妙音天女是文殊菩萨的明妃,明妃表示本体的智慧显现,其实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金钱豹:有一种说法,法海寺壁画是皇家壁画,金钱豹取意国富民强,国库充盈。狐狸:此处所说的狐狸是佛教中的一种“像狐比狐小”的动物。佛经《长阿含经》记载:野干称狮子,自谓为兽王,欲作狮子吼,还出野干声。独处于空林,自谓为兽王,欲作狮子吼,还出野干声。跪地求穴鼠,穿塚觅死尸,欲作狮子吼,还出野干声。狐狸耳朵上的毛细血管,都能看的清清楚楚。<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月天<br>在辩才天身后为月天,也称“月宫天女”,双手持笏,冠上有银白之满月。月天月天又称“月宫天子”,或称“宝吉祥”,梵文音译“旃陀罗”、“战达罗”。佛经上说他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是主司令患热病者得救的护法神。<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月天<br>月天的形象原为男孩,佛经上说他是白色脸膛,手持一仗,仗上有半月形柄把,乘坐三鹅拉的车。佛经还说,他有妃子,妃子同样白色脸膛,手持青莲花。佛教汉化后,有的寺庙将月天改作女神或后妃像,冠上嵌满月,月中常有兔形。<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月天临摹彩绘<br>法海寺壁画中,月天像为青年后妃形象,头戴凤冠,冠上嵌有银色满月,而月中没有兔形。身著白色后妃服,大袖袍衣绣有团凤、牡丹图案。团凤或仰或俯,或升或降,变化多端,在绘制上采取多种用金技法,色彩绚丽,光彩夺目。月天身著白色后妃服,大袖袍衣绣有团凤、牡丹图案。团凤或仰或俯,或升或降,变化多端。月天的右侧是鬼子母(诃利帝母),傍膝画其爱子。<br> 《梵天礼佛护法图》鬼子母<br>鬼子母,即“诃利帝母”,也称“欢喜母”、“爱子母”。据《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所记像法:“随其大小画我欢喜母,作天女形,极令姝丽,身白红色,天缯宝衣,头冠耳珰,白螺为钏。种种璎珞,庄严其身。坐宝宣台,垂下右足。于宣台两边,傍膝各画二孩子,其母左手于怀中抱一孩子,名毕哩孕迦,极令端正。”<br> 《梵天礼佛护法图》鬼子母<br>与此处图像大体相同,只是作立像,“毕哩孕迦”依身傍。孩子的“端正”,爱子母的“姝丽”,被画家赋予给观众一种母子之爱的感受。<br> 《梵天礼佛护法图》鬼子母临摹彩绘<br>鬼子母,又名诃利帝母,作贵妇人形象。右手持宝扇,宝扇上绘有大海浮云、红日白月。左手轻抚爱子——毕哩孕迦的头顶。毕哩孕迦,又名冰伽罗,是鬼子母的爱子。红绸束发,佩带耳环、项圈,身著红袍,腰系玉带,双手合十,脚穿白底布鞋。<br> 《梵天礼佛护法图》鬼子母临摹白描 《梵天礼佛护法图》散脂大将<br>紧接着鬼子母之后,为散脂大将,或称药叉大将,北方天王八大将之一,管领二十八部众。汉化寺院中常塑成金刚武将状,手持金刚戟。散脂大将又名“散脂修摩”、“散脂伽”、“半支伽”,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密”(密神)、药叉(夜叉)大将军,原为印度教中的火神。佛教吸收他为护法神后,说他是北方多闻天王八部之一,管领二十八部众、鬼帅神将,巡行世间,赏善惩恶。<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散脂大将局部临摹彩绘<br>关于散脂大将的来历,有的经书说他是鬼子母的丈夫,有的经书说他是鬼子母的二儿子,说法不一(所以此处壁画将散脂大将画在鬼子母之后)。我国寺院中,常把散脂大将塑画成武将形象。<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散脂大将局部临摹彩绘<br>法海寺壁画中,散脂大将形象为武将像。遍体金色,头戴红缨宝圈,金面,怒目侧视,左手紧握龙头月牙白斧,右手下按,翘掌分指,赤脚用力著地。激动的面部表情和坚实欲动的手足肌肤,充分显示了散脂大将威风凛凛、锋芒毕露的威武特征。<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散脂大将局部临摹白描<br>散脂大将,左手持板斧。与妙音天所持板斧相比,不同的是,斧身与斧头是用一个摩羯张开的大嘴连接在一起的。摩羯是吠陀神话中水神和恒河女河神的坐骑,作为武器上的摩羯,象征韧性和力量。在民间,也有塑画工匠常把散脂大将和密迹金刚作为一组形象塑造。<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散脂大将局部长发鬼<br>散脂大将身后为一夜叉,怒发上扬,口露獠牙,双手持白色风幡。法海寺壁画中的马面赤发鬼与牛头力神,黑暗色皮肤的马面与白浅色皮肤的牛头形成了鲜明对比。<br> 《梵天礼佛护法图》散脂大将局部长发鬼<br>散脂大将身后为一夜叉,怒发上扬,口露獠牙,双手持白色风幡。法海寺壁画中的马面赤发鬼与牛头力神,黑暗色皮肤的马面与白浅色皮肤的牛头形成了鲜明对比。 《梵天礼佛护法图》密迹金刚<br>密迹金刚又称金刚密迹。他是手持金刚杵、给佛担任警卫的夜叉王。在早期印度和中亚艺术中,金刚杵通常被画成短而坚硬的棍棒,两端各有一个尖利的股叉。这或许是对这个令人生畏之武器的最精淮的描述。据说,佛陀从因陀罗手中接过这个武器,将股叉折在一起使之变成了一根和平王仗。金刚密迹右手所持的金刚杵,由天铁制成,象征神灵的方法或方便。<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密迹金刚<br>密迹金刚又称金刚密迹。他是手持金刚杵、给佛担任警卫的夜叉王。在早期印度和中亚艺术中,金刚杵通常被画成短而坚硬的棍棒,两端各有一个尖利的股叉。这或许是对这个令人生畏之武器的最精淮的描述。据说,佛陀从因陀罗手中接过这个武器,将股叉折在一起使之变成了一根和平王仗。金刚密迹右手所持的金刚杵,由天铁制成,象征神灵的方法或方便。<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密迹金刚临摹彩绘 《梵天礼佛护法图》密迹金刚临摹白描 《梵天礼佛护法图》阎摩罗王<br>帝释天一组最后为阎摩罗王,原为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佛教沿用其说,称为管理地狱的魔 王。汉化后,多为浓眉巨眼虬髯王者像。阎摩罗王旁为地狱鬼卒,牛头人身,手持大锯。“焰摩天”,也称为“阎罗王”,是地狱之主。《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称:“南方焰摩天,乘水牛。右手执人头幢,左手仰掌。有二天女侍,二鬼使者持刀持戟。赤黑色,垂右脚。”而图中焰摩天作一般习见之帝王像,旁有“牛头”持锯刀。<br> 《梵天礼佛护法图》阎摩罗王<br>阎摩罗王阎摩罗王,是梵文译音,也可称“阎摩”、“阎罗”,俗称“阎王爷”,意译为“双王”。据说他们是兄妹二人,兄治男事,妹治女事,都是管理地狱之王。阎摩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佛教产生后沿用其说。中国民间所传说的阎王即来源于此,据说他属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层地狱。法海寺壁画中,阎摩罗王形象为帝王像,浓眉巨眼、虯髯,头戴冕冠,前后有玉旒。身著衮服,肩上绣有日月星辰山云,袖上绣有云龙。与皇帝衮服不同之处,是袍袖上另绣一蹲着的狗和一板斧,可能是藉以显示阎王的特征。<br> 《梵天礼佛护法图》阎摩罗王<br>印度古诗《梨俱吠陀》第十卷第四首,专颂阎摩,诗中有二段:“阎摩啊!你的那两只狗,一对护者,长了四只眼,看守道路,视察人间,王爷啊!请把这人交给他们,并请赐福给他,使他无灾无病”。“长著大鼻子,贪求生命,威武有力,阎摩的两只狗追随著人们。愿这两位使我们得见旭日上升,今天在此处降福,再给我们生命”。从这两段诗里可看出,画师在阎摩袍袖上绘制狗的形象,具有特殊含义,狗既是阎摩的护卫者,又是人们的赐福者。<br> 《梵天礼佛护法图》地狱鬼卒<br>阎摩罗王旁为地狱鬼卒,牛头、人手、人身,两脚牛蹄,手持大锯,力壮排山,此狱卒名叫阿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