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完了12脏腑,接着是12经络,接着是12经别,还有12皮部……人身上有太多的12……比如人身上有长骨12根,有胸椎12节,肋骨有12对,腰椎加颈椎还是12节……这个12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和地球差不多,地球竖着排列的叫经,横着排列叫纬,放在人体之上,竖着排列也叫经,横着排列就叫络,人们说的经络经络,就是这个意思。地球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通过经纬度定位来准确找到,同样的,人身上每一个痛点,也有与之相对应的经、相对应的络,并且没有盲点。所以说,在经刺经,在络刺络,也是施针的一种方法,只要不失经,刺之均有疗效,经之所过,主治所及嘛,只要不失经,都不算拜错码头。至于这一针,要扎在哪一点才是最优选,这个就涉及穴道了。人身上到目前为止,人们常规运用的一共有365个穴位,(这里还不包括奇穴),每一个穴位,又同时能治几种,多至十几种疾病。这就是中国针灸的理法方针。也是中医针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刮痧,挑针疗法,按摩推拿的理法。差别只不过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 那么,是不是知道了经络,记住了几个穴位,你就会扎针了?那还远远不够,起码你得有点最基本的解剖知识,明白心肺在胸腔是如何安放的……你还得弄明白什么是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还要明白三焦的划分,还要明白经络的流淌方向,知道子午流注,知道补泻,知道奇经八脉……还要掌握下针的禁忌,许多穴位是禁止扎针、禁止灸的,你若不整明白,就成了医圣孙思邈所说的:虚而损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 ,寒而冷之,热而温之。被你完全整反,结果就是重加其疾,那是要人老命的。</p><p class="ql-block"> 医者,小道也!这句话是对于得了大道的先圣们而言的 ,对于我辈凡夫俗子,那是个至精至微之大道,必须精勤不倦,终其余生,博极医源,方得一二,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更不能用至粗至浅之思,去解读至精至微之道。</p><p class="ql-block"> 总之想要学好中医,学好针道,学好中医五术中的每一术,成为一个合格的医者,都需要太多太多的知识作为铺垫,甚至包括了《易经》。尤其是拟方抓药,也就是毒药这一术,更是难上加难……为此人们才感叹,中医是好,就是好的中医太难找!为什么,它难学!准确点说 ,它难学精,因为它太广阔,太博大精深,典籍多如牛毛,门派复杂多样,理法方针层出不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山更比一山高……</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用医者一词,而不用医生两字,是遵循传统,中历史上的读书人大都懂医,都可以算做一个医者,新中国成立之前 ,只要你有治病救人的本事,你都可以开医馆,开不走就让市场淘汰……中医在过去,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再远一点的中国,厨房就是药房,那时的民间不乏身怀绝技的顶尖高手,但他们不是医生。依照今天中国的法律制度,取得医师资格证的才算医生,不过,你真的认为有资格证的人,就是一名合格的医者吗?就能救死扶伤吗?</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只想单表十二经别,经别,就是岔路口的意思,十二经别,就是十二正经上,每一条经,通往其表里经的岔路口,通过这个岔口、这条岔路(也叫络),表里之间得到了另一种沟通,这种相通,其实也是阴经和阳经之间的一种沟通渠道,体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朴素哲学思想。例如,1,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别走手阳明也。</p><p class="ql-block"> 列缺穴就是手太阴经岔到手阳明经的岔路口(也称为络)。这两条经之间是互相影响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到什么程度,表的病(大肠的病变)可以从里(肺经)来治,里(肺)的病变,可以由表经(大肠经)来下手治疗。在此,肺属于阴,大肠是阳,这不就是中医学念念不能忘的,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的诊疗思想吗?2,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别走太阳(手太阳)。3,手厥阴之别,名曰内关,去掌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手少阳)4,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内注手少阴经,5,手阳明之别,明曰偏历……别入太阴肺经。6,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合于心主。7,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别走足少阴。8,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穴,别走足厥阴肝经。9,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穴,别走足太阴。10,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别走足阳明胃经。11,足少阴之间,名曰大钟穴,别走足太阳膀胱经。12,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穴,别走足少阳胆经。</p><p class="ql-block">十二正经环环相扣 ,如环无端。一句如环无端,古人何等生动地描述并揭示了人的生命循环,之所以能得与延续,首先得靠血脉经络永不间断的循环往复,不停歇的运行,人才能活着。</p><p class="ql-block"> 外加,13,任脉之别,名曰尾翳穴。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搔痒。14,督脉之别,名曰长强。15,脾之大络,名曰大包穴,出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若罗络之血者,皆取脾之大络脉大包穴也。罗络就是指众多的络,也就是全身的络,不然就不会实则身尽痛,尽痛,气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浑身都疼。</p><p class="ql-block"> 读到这里方明白,这十二经别,就是十二个络穴,加上任、督二脉之络穴和脾之大络大包穴,就是大名鼎鼎的十五络穴,他们分别能治愈不同部位的病症。如在表里之经,有可能你扎一针,还可以表里同治,真是妙不可言,妙不可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