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我国最早修建长城的是战国时的赵国和秦国。两国都在阴山修建了长城。</b></h1> <div><br></div><h1><b>内蒙固阳赵北长城(后期双重曝光处理)</b></h1> <div><br></div><h1><b>内蒙固阳秦长城(后期双重曝光处理)</b></h1> <div><br></div><h1><b> 当时修建长城有两个目的,一是汉族国家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二是汉族国家相互争霸各自设防。<br></b><b> 孙朝晖曾在其小说《大秦帝国》中描写过这样的场景:赵国因抗胡驰援其阴山长城而借道秦国,秦国君下令让道,不许秦军袭击赵军。当赵军得胜回军路过秦国时,秦军向赵军欢呼致敬。<br></b><b> 可见,当时战国诸国虽相互设防,甚至有时互为敌国,但保卫华夏的意识是清晰和一致的。<br></b><b> 战国时期修建的长城,现存已极少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长城绝大部分都是明长城。<br></b><b> 由于赵、秦两国都是战国诸侯国,又都在阴山修建了御胡长城,所以两处长城一并写入本美篇。</b></h1> <div><br></div><h1><b><font color="#ed2308">内蒙固阳赵北长城:</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font></b></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赵国修建的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所筑修建的长城,分为南北二段。</b></h1><h1><b> 赵国南长城修建早于北长城,为赵肃侯(?—前326年)所建。该长城在河北南部,其作用在于防止其它诸侯国的侵犯。</b></h1><h1><b> 赵国北长城修建于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故也称赵武灵王长城。</b></h1><h1><b> 赵北长城为土筑,横亘于包头辖区的中部,迤逦于阴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狭长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曾经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保留比较好的一段在包头至石拐公路10公里处。</b></h1> <div><br></div><h1><b style="color: inherit;">以下的图片是内蒙固阳赵北长城:</b><br></h1> 赵灵王塑像: <div><br></div><h1><b>赵北长城敌楼</b></h1><h1><b> 赵北长城大都是夯土建筑,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虽然长城基本走向仍然轮廓明显,遗迹清楚,但大部分已化为低矮的土陇。只有修复后砖砌的敌楼仍在耸立。<br></b><b> 所以,远远望去,赵北长城往往只见敌楼,不见长城。</b></h1> <div><br></div><h1><b>景点有木栈道直通山上的敌楼:</b></h1> 遗址石碑: <div><br></div><h1><b><font color="#ed2308">内蒙固阳秦长城:</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font></b></h1> <div><br></div><h1><b> 固阳赵长城只是沿阴山南麓而建,但固阳秦长城却建在阴山深山之中,两者南北相距60多公里。</b></h1> <div><br></div><h1><b>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七年后,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将匈奴逐至阴山以北,不但夺取河南地(今鄂尔多斯高原西北),并渡河占据北假地(即今之狼山、色尔腾山和明安川一带),向北越过了原来的北部防线赵长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阻止北方匈奴南下,命蒙恬在此另修建一道长城,作为第一道防线。<br></b><b> 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内蒙古固阳长城便是这道防线的一段,距今已有2200多年。本篇只介绍这一段秦长城。<br></b><b> 秦长城墙体多以黑褐色厚石片或石坯(未经加工的石头)交错叠压垒砌而成,而明长城则是用加工过的石块垒成。这是秦长城与明长城最大的区别。</b></h1> <div><br></div><h1><b> 秦长城横穿固阳县中部3个镇,自西向东走向,全长约85公里。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b> 固阳秦长城坐落在包头市固原县北部大庙、银号、西斗铺一带,多半修筑在山峦的阴面半坡上,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就地取材。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秦长城在固阳县九分子乡,长约12公里,城墙外侧有5米高,内侧有2米高;顶宽2.8米,底宽3.1米。<br></b><b> 阴山横亘中国北部东西约一千公里,是古时华夏北部边塞的天然屏障,历史上中原华夏族与漠北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乃至战争,都必须翻越阴山。阴山东段没有较平坦的峡谷,运输不便;中西段河套平原北部山谷多,穿越阴山或山高路险,或有沙漠阻梗;只有包头的昆都仑河谷(古名石门水)平坦宽阔,可通马车,是穿越阴山最理想的交通坦途,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秦长城修建于此,自然是防守的要点。<br></b><b> 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在原先战国时期的赵长城,燕长城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建。<br></b><b>秦国长城遗迹散布于内蒙、陕西等地。</b></h1> 阴山山脉掠影 <div><br></div><h1><b> 提起赵国和秦国在阴山修建的长城,不得不提到阴山山脉。<br></b><b> 在古代,阴山是山北游牧民族与山南农耕民族的分界线,战事不断。</b></h1> <div><br></div><h1><b>以下阴山图片在车中用华为手机的闪拍功能拍摄:</b></h1> <div><br></div><h1><b> 阴山山脉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由大青山(狭义的阴山)、乌拉山和狼山组成,主峰和最高峰为西端狼山的呼和巴什格,海拔为2364米。<br></b><b> 阴山山脉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主要由块状的中低山,山间盆地和丘陵组成。阴山山脉为内蒙古气候南北差异的重要分界线,导致山脉南北两侧的景观和农业生产差异显著,山南为富饶的河套平原农业区,山北为牧业区。<br> </b><b> 阴山横亘中国北部东西约一千公里,是古时华夏北部边塞的天然屏障,历史上中原华夏族与漠北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乃至战争,都必须翻越阴山。阴山东段没有较平坦的峡谷,运输不便;中西段河套平原北部山谷多,穿越阴山或山高路险,或有沙漠阻梗;只有包头的昆都仑河谷(古名石门水)平坦宽阔,可通马车,是穿越阴山最理想的交通坦途,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的赵国和秦国沿阴山山脉修筑长城,正是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br></b><b> 阴山山脉地区先后有荤粥、土方、鬼方、林胡、娄烦、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游猎驻牧。</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