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寅,努力活自己(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丢了所有,孑然一身的唐寅先是投入了释家门下,给自己精神一个可去安顿的地方,并取名六如居士,释云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其实是《金刚经》里最精髓的四句偈子,说这世上一切皆是空幻,劝世人不必执着。这或许就是此一时候唐寅对生命的态度以及这一态度下的生命选择。唐寅还给自己刻了两方印,一方是“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丛里醉千场”,一方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恃才风流,或许就是唐寅此生之后的活法?</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唐寅潜心两事,学画和修书。</p><p class="ql-block">唐寅没有师从名家沈周,而是选学了周臣。周臣画法宋人,为院体画高手。唐寅之前画风近似沈周、文徵明,有其时盛行的文人画影迹。而这一次唐寅却选择了被文人画不屑的院派画风。有人说,跟从市场需求是其一因。唐寅的当务之急是要挣钱养活自己的。另一个原因是,试案之后的唐寅已经没有了文人画中那种平和恬静的风轻云淡;有的是一股生命堕入底层的强烈反弹,如同偏于一隅的南宋画家复又遭画院束缚而在笔墨中表现出的被扭曲后的潜在的挣扎,这就使得唐寅在心灵上更容易对院画产生亲近感,而于笔墨中表现出如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一样的不屈而刚劲的力道。</p><p class="ql-block">如此,唐寅便成为了一位职业画家,而且就是为稻粱谋、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逻辑上说,这会让唐寅眼盯市场而致其画趋于世俗。然而,没有云淡风轻的唐寅心中装着块垒,他的笔下就能生发出一种再现其精神的不屈的力量,而使唐寅的画中弥漫出一股生命的张力。何况,唐寅的精神是自由的,甚至是放逸的,这也能让其画怡然而无俗致。</p><p class="ql-block">书法原本宗法赵孟頫,跟绘画一样,这回转师颜真卿。他要的是颜真卿刚直、中正的力量和人格魅力。然而,唐寅还是喜欢赵孟頫那种精致、飘逸、温润以及风流倜傥的贵族气,这种字确实极度吻合于一个风流才子的气质。用这种字写唐寅钟情的香艳诗词当然非常熨帖。晚年的时候,唐寅的书法吸纳了一些颜真卿以及李邕《云麾将军碑》的基因,以赵孟頫《三门记》之直朴抹去了赵孟頫的丽媚,而成就了朴实、含蓄中见端庄的书相,这或许就是唐寅的书法风格。</p><p class="ql-block">埋首三年,或许是调适好的情感、精神与心绪,唐寅有意无意的,算是重出江湖。与他的师长、同侪以及朋友们雅聚宴饮、游山玩水,赋诗、作画,鬻文卖画赚钱,忙得不亦乐乎。当然,亦不忘出入秦楼楚馆。</p><p class="ql-block">无论何处,若见一袭绿色长衫飘逸,那便是唐寅来了。</p><p class="ql-block">这一阵子,唐寅跟挚友文徵明绝交了,还写了一封很正式的“绝交信”,只是信中文绉绉堆砌了一大串比拟“典故”,而使人终不知“绝交”之要因。后来二人复又交好的时候唐寅再修书一封,说到与弟唐申“分炊”之事,才稍微明白是因此事让唐寅与徵明失和。然而,到底是“分炊”中的什么因素让二人分歧不能弥合,一直无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弟弟分家了的唐寅依然跟弟弟住在一起。弟弟一家三口,其实也不是很方便。何况唐寅还是一个自由不羁的人。弟弟不说,唐寅也觉得别扭。于是,唐寅选择了距离吴趋坊东北二三里处的桃花坞,造一处自己的园子。他给自己桃花坞的园子起了个名字,叫“桃花庵”。杜甫有诗“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定义了桃花不好的品行。其实在民间以桃花指代女子轻薄,是极普遍的价值取向。然而,唐寅偏爱桃花,他的《落花诗》吟咏的就是桃花。或许在唐寅心中有种“叛逆”,妓女又如何,就不应该有人喜欢了?当然,桃花不独暗喻轻浮、娼女,还可以联想到“桃花源”。唐寅《桃花坞》诗中有“风烟酷似桃源故”、“此中应有避秦者”之句。这一引申可是自由精神的意象。而唐寅执著一生所要的,恐怕就是自由,浪漫情怀的自由。</p><p class="ql-block">为造桃花庵,唐寅还写信给徐祯卿借钱,徐祯卿那时官做得困窘,口袋也干瘪,就写了一首乐府诗,自嘲了自己的尴尬。表达了无钱可借的主旨,化解了自己的难堪,而且很容易的让朋友唐寅接受了。当然还留给我们一首好诗,供我们欣赏。这就是唐寅挚友,明朝那位才情横溢的诗人。</p><p class="ql-block">于是,唐寅只能自己去赚钱,他给人画过春宫图,还远赴安徽,就是为了给人写一篇文章,鬻文挣钱。那些日子,唐寅忙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桃花庵还没造竣,唐寅娶了一房沈夫人,安顿着过起了自己安闲的日子。这位沈夫人叫沈九娘,后世关于唐寅妻妾成群、“九娘”就是唐寅第九个妻子秋香之“故事”,大概就是由此演绎而来的。</p><p class="ql-block">“九娘”官妓出身,是唐寅在楚馆里结识的。唐寅还给“九娘”写过诗 : </p><p class="ql-block">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门落布袍。</p><p class="ql-block">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p><p class="ql-block">九娘,或许是唐寅与弟弟唐申分家并努力赚钱谋建桃花庵的又一个动因。又或许是唐寅跟文徵明意见分歧而最终绝交的缘由?或许是。</p><p class="ql-block">这样一个九娘,陪伴唐寅走过了余下的二十二年的生命岁月,并为唐寅生了一个女儿。夫妻二人感情融洽,相濡以沫。唐寅有《感怀》诗记之 : </p><p class="ql-block">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p><p class="ql-block">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p><p class="ql-block">鏡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p><p class="ql-block">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p><p class="ql-block">“世上闲人地上仙”!我都羡慕唐寅的日子。</p><p class="ql-block">这是唐寅的第三场婚姻,而且是唐寅自己喜欢上的女人,桃花庵或许就是唐寅送给这个女人,也是送给他这第三场婚姻的隆重厚礼。</p><p class="ql-block">“桃花庵”竣工了。断断续续造了三年,其实也就是几间茅屋,有了唐寅诗意的赋名就雅致了许多,诸如“学圃堂”、“蛱蝶斋”、“梦墨亭”都是文人墨客的意境。院周桃花环绕,院中梅兰竹菊,半亩牡丹,一眼池塘,池中叶花掩映,金鱼游弋。唐寅写了一首著名的《桃花庵歌》明其造庵心志 : </p><p class="ql-block">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p><p class="ql-block">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p><p class="ql-block">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月下眠。 </p><p class="ql-block">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p><p class="ql-block">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p><p class="ql-block">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p><p class="ql-block">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p><p class="ql-block">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p><p class="ql-block">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p><p class="ql-block">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异类——唐伯虎画传》的作者陈书良对这首《桃花庵歌》的解读独有见地,录此共享 : </p><p class="ql-block">这首长诗写得痛快淋漓而又明白如话,它告诉我们:一、建庵动机是为了及时行乐,老死花酒,死而无怨,这是一种非功利的人生态度;二、“摘桃花” 与“写青山” 一样,都是指写生作画,作者醉卧桃花丛中,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充满了艺术气息和唯美色彩;三、“酒盏花枝”傲视 “车尘马足” ,反映了作者背时傲俗的生活态度。这无异于一篇宣言,唐寅宣告自己已获得彻底解脱,他将要不惜以标新立异、惊世骇俗之行,追求自己精神自由了!</p><p class="ql-block">这才是那个“世上闲人地上仙”的才子唐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1509年。</p><p class="ql-block">沈周辞世才两月,曹凤也去世了。隔一年,吕㦂也病逝于家中。同年三月,徐祯卿病亡于京城国子监博士任上。还有十二岁的侄儿长民,唐家唯一的子嗣,亦于近期走了。“余宗不繁,自曾大父迄先府君,无有支庶,余又不育,暨有此子,兄弟并肩倚之”,这是唐寅在给侄儿的《墓志铭》中的叙述。唐寅实指望侄儿长大成人重振家业,却不幸而亡。唐寅甚至怀疑这是自己人品造的孽的报应,“岂余凶穷极恶,败坏世德,而天将翦其宗耶?”又次指责上苍,“昊天不聪,翦我唐宗;冤哉死也,斯童!兄弟二人将何从?维命以穷!”</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什么年代,这是一个什么世道?这样悲戚的事情竟然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唐寅的生命日子里?沈周、曹凤、吕㦂,都是有恩于唐寅的先辈,岁月不饶人倒也是自然的规律。侄儿之后,好友徐祯卿也才三十三岁,就突然病死了?这年暮春,唐寅填了一首《过秦楼》,上阙首句: “潇洒才情,风流标格,脉脉满身春倦”,下阙首句 : “昨日朱颜,今朝青冢,顷刻时移事变”。写的是莺莺,寄情的是朋友徐祯卿。</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世界留给唐寅的希望之光,越来越少了。</p><p class="ql-block">也有好事发生,九娘给他生了个可爱的女儿,这是最慰藉唐寅生命的事情。还结识了新友王宠。王宠家也在阊门外,也开了一家酒店,两家酒店还相去不远。王宠“家本酤徒,生长廛市,入则楣枯塞目,出则蹄足摄履,呼筹握算之声彻昼夜,每一焦烦,心肠沸腾”。所以,他尤其向往“永怀丽泽兑,时歌角弓篇”的田园生活。是不是就是又一个唐寅?所以,两位年龄相差二十四岁的男人很快成了挚友。直到唐寅去世,王宠之友谊始终陪伴在唐寅左右,成为他凄凉暮年的重要慰藉。还有,王宠的儿子还娶了唐寅的女儿为妻。两人成了儿女亲家。有缘分吧!</p><p class="ql-block">又一件幸运的事情,就是跟王守仁有一次书画合作。王守仁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唐寅贿试案那年跟都穆同榜的进士。这一幸事是无锡富商华云撮合而成的。</p><p class="ql-block">华家是无锡三大巨富之一,另两家是安国安家和邹望邹家。彼时流传民谚云“安国邹望华麟祥,金银日夜用斗量”。华麟祥是华云的父亲。华家亦是文徵明几十年的诗文书画服务的顾主,华云七十大寿的时候,沈周、唐寅、王宠已辞世,文徵明率门下弟子二十多人赴无锡给华云祝寿。</p><p class="ql-block">唐寅应邀来华府做客,见案上有《山静日长》一则,颇觉美好;华云不失时机,遂请唐寅约略文中情景,绘画十二帧。唐寅兴致盎然,寄兴点染,三个月画成。《山静日长》是南宋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中的一则短文,写其山中闲居之恬淡生活。未久的某日,华云又邀王守仁做客。或许是华云之故意,让王守仁见到了唐寅的《山静日长图册》,王守仁见之即叹赏不已。华云于是请书《山静日长》文,王守仁欣然应允,行草书十二段落,分置十二帧画下。华云当然大喜,自书一段长跋,记这合璧之美 : “夫子畏得辋川之奥妙,而伯安行书磊砢有奇气,况二公人品才地皆天下士也。一旦得成合璧,岂非子孙世世什袭之宝耶!”遂装裱成册,为传家之宝。岁月流转,《山静日长图册》亦辗转多人,至八国联军入清而落入外夷之手,侍郎张燕谋以重金购回。张燕谋病故,沈敦得之,书跋并赞“唐子畏画法超妙”,“真极绘事之能”,“益以阳明先生之题字”,“珠联璧合”。沈氏后创办中国红十字会。至公元1989年6月1日,《山静日长图册》于纽约佳士得拍卖,以六十六万美元成交。只是不知买家何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概是1553年,唐寅忽然给文徵明写了一封信,先郑重其事的回顾了二人相交三十年之友谊;接叙当初年考受挫,是徵明帮忙周旋曹凤而被录取;又述会试案遭诬,远近不屑而妄议于街头,徵明敢为朋友仗义执言,“笑而斥之”;甚至对当初嘲笑的徵明不近声色也大加赞赏。唐寅一意显然要跟徵明一释前嫌,归于和好了。</p><p class="ql-block">其实三年前,二人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关系已开始缓和。那日,徵明喝了几口酒,性情或许甚好,便作一首《元日试 笔》: </p><p class="ql-block">晨光蔼蔼散祥烟,宝历初开第四年。 </p><p class="ql-block">井里萧条占岁俭,人情薄劣与时迁 。</p><p class="ql-block">雪残梅圃难藏瘦,日转冰池欲破坚 。</p><p class="ql-block">老大未忘惟笔砚,小窗和醉写新篇。</p><p class="ql-block">唐寅见了亦次韵一首 : </p><p class="ql-block">一曲阳春早为传,东风冉冉物华迁。 </p><p class="ql-block">梅花近水疑寒雪,柳色当门弄晓烟。</p><p class="ql-block">论道昔看重戴席,题诗今日乐尧年。 </p><p class="ql-block">餐霞应接安期寿,自适逍遥世外篇。</p><p class="ql-block">显然,同是步入不惑,而感受有别。文徵明感慨“人情薄劣与时迁”,心境似有萧索之感,大概与他数次乡试落第有关,但仍满怀“日转冰池欲破坚"的期待。而唐寅更看重的是“自适逍遥世外篇”,看来日子颇为自在,想的亦是“题诗今日乐尧年”的当下快活。落款 “友弟唐寅草”,透出雪化冰融,往年心结依然纾解。</p><p class="ql-block">不过这回唐寅示好并求拜师之想更见唐氏风格。</p><p class="ql-block">唐寅于信的最后讲了孔子认七岁项橐为师的故事,也就是启发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那个孩童。唐寅说他要学做的不是相橐而是孔子,说他在书法、绘画成就上跟徵明伯仲之间,只是学养、品行方面不如徵明,所以要如孔子师从小童相橐一样拜徵明为师,让徵明不要推辞。说如他唐寅这样才华横溢之人,竟然如此谦逊的拜你文徵明为师,那后人会是多么敬慕我做人的风度啊!如此自诩,还不允许文徵明推辞?或许在唐寅心底,徵明就是他至亲至敬的朋友,俩人如何“折腾”,都是允许的、直接的、不需要过度的。作为朋友的一方,才子唐寅是自我的,透明的,也是任性的。</p><p class="ql-block">作为另一方的徵明,答应为师了吗?不知道。然而徵明始终都是唐寅的挚友和兄长。</p><p class="ql-block">余唯有暖暖的祈祷 : 师不师的不重要,他们和好了就好。唐寅需要有一位如兄长一样的朋友,温暖他那颗清孤的灵魂。尽管余更希望这个时候照顾唐寅的应该是祝先生允明,而不是不解风情的文先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