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现在都什么年代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何还有人推荐手动老镜头,它有什么魅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对此,结合我的体验也来谈谈我的一知半解。</p> <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摄影菜鸟,但也可以说是有点老镜情怀的菜鸟,因为我摄影的初期也是从玩手动定焦老镜头开始,期间曾捣鼓了镜头一段时间。那时我DIY玩改口了一些不同牌子的老镜头在我的数码单反上体验过,包括宾得、禄来,施耐德,莱卡、蔡司和东蔡斑马头等等。如果不是因为我眼睛有问题,迫不得已要换自动镜头,我到现在也许还继续在用手动老镜头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有句话说,“科技产品买新不买旧”,我换自动镜头的时候本来是一个转折点,一般人会考虑买尽可能新一代的镜头,跟上潮流。而我当时在那种挥之不去的老镜情怀下,依然还是选择了尼康第一代自动镜头的D头系列,要知道在如今林林总总的新潮镜头层出不穷的时代,D头也算是老镜头,尼康D头当时是在Ais的基础上加进了自动对焦功能而已,它仍然是尼康单反最早期的老镜头,光学性能基本没改进。</p> <p class="ql-block">尼康的D头其实还是胶片时代的镜头,直到接下来的G头才开始进入数码镜头而有所改进。</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说我有老镜情怀,换自动镜头时依然还选择了尼康最早期的自动头,但我绝对配不上老镜头党,很多很多经典的铭镜我没接触过,我玩过的充其量只是六七十年代的那么几支老镜头,再早期的很少,及至后来还换了D头,我所说的老镜情怀,不过是相对于时下不断推陈出新的数码镜头大潮不太感兴趣而言的。</p> <p class="ql-block">在我早前进进出出尝试体验过的手动老镜头中,莱卡502是我最后淘的手动镜头,还有一支早期改口的东蔡手动斑马头135/4,这两支镜头是我从手动定焦玩起至自动变焦镜头过渡后,至今仍不舍得出手的两支手动定焦镜头。</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不舍得出手,是因为我老镜情怀未了,我总是难舍手动老镜头,是因为它们都蕴含着现在的镜头所无法替代的独特魅力,从独特的成像风格、对焦的掌控感,到精湛的机械工艺,它们都曾经赋予过我走过一段用老镜头手动对焦拍摄的日子,它们都给我在摄影的路上留下过一段难以忘怀的DIY捣鼓镜头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图是莱卡502镜头 RAW格式原片)</p> <p class="ql-block">说到老镜头的成像风格,我觉得老镜头在层次、色彩、反差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是数码镜头无法比拟的。优秀的老镜头镜成像色彩凝重,画面空间感强,所呈现出的空间感与立体感,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令人看着舒服,我至今仍难以忘怀我曾经用过的蔡司康泰时50/1.4标头,所拍出来照片的那种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老镜头设计通常比较简洁,镜片数较少,通透性很好,以前由于不用考虑自动调焦问题,绝大部分成本都用在与光学有关的地方,其中最注重的是玻璃,当年老镜头的牛头必须实打实地用昂贵玻璃及优质的金属材料。所以这时期的镜头几乎每一支都是精品,堪称是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然而,科技的日新月异,当现代镜头可以成功地把各种光学失真控制在最低水平时,成像越来越“完美”、越来越“写真”了,但其焦外成像却日益同质化,缺乏个性。现在无论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生产的现代镜头,都不再具有老镜头那种活跃灵动、差异性较大的焦外风格了。</p> <p class="ql-block">老镜头与现代镜头的区别不仅在焦外成像,焦内成像也有不少区别。现代镜头普遍比老镜头锐利,但是却锐得硬邦邦,以大反差来获得锐利感,导致暗部细节欠佳,立体感、高光控制、层次和色彩过渡等方面都明显不如老镜头。所以画面给人带来的美感和耐看度明显是老镜头更优,老镜头用了好玻璃是很关键的。</p> <p class="ql-block">我认为,老镜头的魅力在于色彩和氛围方面,而不是锐度,我见过我弟弟和一些朋友买了新版的蔡司镜头,我看其照片的成像风格很难再找回蔡司当年康泰时镜头的那种味道了。</p><p class="ql-block">不是说新版蔡司怎么的不好,而是新蔡司就好比如听CD,康泰时就犹如听黑胶碟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现代工艺无疑比过去先进很多,但当为了适应市场营销需要,把制造要求和标准都降低了之后,工艺的进步已无法体现在光学质量上。这些取巧降成本的潜规则,正解释了为何镜头在某些方面今不如昔的原因,明明工艺技术进步了许多,可是现代镜头的成像却未能在各方面都完胜老镜头。</p> <p class="ql-block">现代镜头高反差、高锐度、高饱和度,失真小,抗逆光性能强,但焦点以外是简单呆板的模糊,而老镜头焦外则活泼多样,其实是源自镜头各种光学失真,实际上是一种缺陷美。人们在使用避免了这些光学缺陷的现代镜头之后,转过头来会发现,老镜头是那么的有味道、生动而耐看。但其致命弱点是见光死。</p> <p class="ql-block">关于老镜头就如一位收藏家所说的:现代镜头更加准确、能全天候使用,但美感是难以量化的,技术指标永远无法囊括使人类肉眼产生美感的全部条件,就如同印刷字体最为工整、均匀、准确,却永远无法带来手写书法那种美感。而老镜头的活泼焦外,源自各种光学失真,是一种缺陷美,人们在使用避免了这些光学缺陷的现代镜头之后,回过头来却发现老镜头是那么有味道、生动有趣。这种特别的味道,也就是收藏家们所说“老镜头的毒”的吧。</p> <p class="ql-block">再说老镜头机械工艺,</p> <p class="ql-block">很多手动老镜头,无论是徕卡的50/2,还是蔡司康泰时的标头50/1.4,这两支最便宜、性价比最高的老镜头我都用过,都是具备极高光学质素的好镜头。这些镜头的设计经过了长时间的验证,镜片的打磨、组装都很精细。它们使用的材料比现在的镜头更为昂贵,甚至采用一些现在已经停用的特殊玻璃,例如钍玻璃和铅玻璃。这些特殊玻璃不仅能够提供更高的折射率,还可以改善镜头的色差控制和整体成像质量。它们带来的画面锐度和色彩表现力,即使在今天的标准下,成像也并不差,且具有老镜头与现代镜头不同的成像风格与味道。</p> <p class="ql-block">手动镜头的机械工艺我是非常赞赏的,我在捣鼓老镜时曾经被深深的折服过,对老镜头那种精雕细琢的制作工艺也曾惊叹不已。那些金属镜筒和手感顺滑的对焦环与现在大量使用塑料制造的自动镜头是根本没法比的,老镜头的机械感更强更耐用,它们的质感、重量和手感都能给拍摄者带回到以前胶片时代的感觉,这也是手动老镜头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然而手动老镜头再怎么说,也不是干活的,只是适宜用来把玩的。再且各花入各眼,什么德味什么味的说法,在很多人看来或许都是胡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也。</p> <p class="ql-block">我发现近两年摄影圈好像掀起了一股老旧镜头上主流微单相机的热潮,似乎有点复古风潮。微单因为没有反光板的设计,像场较短,有安装转接环的物理空间,不用改口便可以用转接环转接老镜头玩玩,确实是很方便。如果可以接受老镜的那种成像风格,不妨有空拿来转接把玩体会一下,这也是玩摄影的一种乐趣。</p> <p class="ql-block">最近我想起了我还有两支已吃灰几年的手动老镜头,于是拿出来缅怀一下,拿在手上那种沉甸甸的手感与手动对焦时的顺滑感,顷刻间好像是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宝贝,忍不住马上装上相机上摆弄一番。我试着在目镜中观察手动对焦时景物由模糊到清晰的对焦过程,是否看得清晰,判断是否准确,OK哦,一种久违了的手动镜头的操控感不禁又油然再生。</p> <p class="ql-block">很久没用手动镜头了,于是近段时间我有时会刻意不带自动镜头,而带手动定焦去拍照,或在家找点东西拍拍,虽然有点费神也慢一些,但从依赖相机自动对焦和变焦的快餐寻回了手动对焦的慢拍照,让拍照时有更多的思考,用手动老镜头拍摄成功后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感觉更有摄影的乐趣,这就是老镜的情怀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插图照片拍自 莱卡50/2 东蔡135/4</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11/2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