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未央岁月长,——打卡陕西历史博物馆

旷野流星

<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国家十大博物馆之一。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p><p class="ql-block"> 藏品170余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镇馆之宝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4日,如愿走进了这座“心之所想,梦之所念”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门外水池里的这块石头,你可千万不要小看了。</p><p class="ql-block"> 这块石头其实是汉武帝时期雕刻的石鲸鱼,是“国宝级文物。长4.9米,是西汉大型圆雕作品,虽然外观不像鱼,但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雕刻中的眼睛,这件低调的文物充满了历史感,被认为是第一低调文物。</p><p class="ql-block"> 这件国宝石鲸鱼被放在水池里,受到不少质疑。现在,已换成了复制品,原件已放置到博物馆内的草坪上,并得到妥善保护。</p> <p class="ql-block">  一清早,等待进馆的人就排起了长队。陕西历史博物馆不需要购票,但需要预约。这里是国内比较难以预约的博物馆之一。</p><p class="ql-block"> 得益于国家对老年人的照顾,我也才能免预约进馆。我是由衷的谢谢社会和国家的体谅与照顾。</p> <p class="ql-block">  作为现代化的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其内部条件也还是不错的。但与2000年以后新建、扩建及改造完成的山西,河南,南京,湖北等博物馆相比,博物馆空间,接待能力都显得拥挤与不足。</p><p class="ql-block"> 没办法,现阶段的博物馆热,是前几年根本无法预测的。按中国国情,也许几年后博物馆可能都会采取收费制,这对降低博物馆拥挤及更好的保护文物都是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  顺陵石走狮,被放在大厅里。这是我国历史石狮中,最大的一尊,被誉为“东方第一狮”。</p> <p class="ql-block">  尽管这是一尊复制品,但仍然还原出盛唐雄壮豪迈的时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  石狮背面的“国宝厅”,因为今年是龙年而被布置成了一个龙年特展厅。</p> <p class="ql-block">  展厅的核心就是这件“鎏金铁芯铜龙”。</p><p class="ql-block"> 鎏金铁芯铜龙是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场坡的一件唐代的国家一级文物。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p><p class="ql-block"> 龙的形象成熟于汉代,盛于隋唐,这件鎏金铁芯铜龙可谓经典之作。唐代金属铸造工艺品中极为少见,而龙为铁芯铜壁铸造,实际是复合材料制成,技术处理是相当复杂困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特展厅布置的喜气洋洋。</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与龙有关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  武汉的龙王阁也上了展板。</p> <p class="ql-block">  《陕西古代文明》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展厅。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况。该陈列展厅面积4600平方米,共包括第一、第二、第三这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选的2000余件珍贵文物,系统地展现了自115万年前至1840年陕西地区的古代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进入第一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中国蓝田人模型。</p><p class="ql-block"> 中国蓝田人是中国的直立人,生活在约80万年前至75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他们的化石发现包括公王岭和陈家窝两个地点,体质特征包括前额低平、头骨高度较小、眉骨粗壮、嘴唇突出等,使用简单而粗糙的方法制作石器,并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蓝田人的发现为研究古人类进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并揭示了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以及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p> <p class="ql-block">  三足罐·新石器时期。</p><p class="ql-block"> 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最早的陶器之一,属于老官台文化陶器,早于仰韶文化。</p> <p class="ql-block">  彩陶罐</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期]</p> <p class="ql-block">  穿孔玉斧</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期]</p> <p class="ql-block">  陶斝</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期]</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斝</p><p class="ql-block"> [商]</p> <p class="ql-block">  兽面具</p><p class="ql-block"> [商]</p> <p class="ql-block">  铜甗</p><p class="ql-block"> [商]</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鼎</p><p class="ql-block"> [商]</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分裆鼎</p><p class="ql-block"> [商]</p> <p class="ql-block">  (女丧)鼎</p><p class="ql-block"> [商]</p><p class="ql-block"> 此鼎敦实稳重,有较为清晰的两行共七字铭文,“(女喪)作父庚鼎, _册”。旁边隐约还有其他文字符号。</p> <p class="ql-block">  垂叶纹贯耳壶</p><p class="ql-block"> [商]</p><p class="ql-block"> 此壶整体呈椭圆形,敛口,口下两侧有小贯耳,垂腹,器腹最大径在腹底部,平底,器腹极深,下承圈足。口下两贯耳之间饰有三道弦纹,弦纹下接兽面纹,兽面纹下为一周八组垂叶纹,圈足阴刻斜角云纹。兽面耳卷曲,两目圆突,尾部由阴线卷云纹构成。垂叶纹内填以云雷纹。</p><p class="ql-block"> 这种壶的造型和纹饰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趋势‌</p> <p class="ql-block">  羊首勺</p><p class="ql-block"> 商代晚期的文物,长形,勺体为半球状,扁柄。柄端为大角羊首形,作瞠目张口状。柄面一前一后铸圆雕立犬与行虎.立犬两耳直竖,目视前方。犬身后行虎长尾曳地,张口作捕食状。这件铜勺设计机巧,做工精细,各种动物刻画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羊瓿</p><p class="ql-block"> [商]</p> <p class="ql-block">  旟鼎</p><p class="ql-block"> [商]</p><p class="ql-block"> 旟鼎的造型敦厚雄伟,形体厚重庄严,鼎身上部口沿之下的装饰是饕餮纹,这是一种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具有凝重、庄严、夸张、神秘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旟鼎的铭文是其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所在。铭文记录了周康王后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并转赐给旟的过程。这段铭文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表明周天子是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臣属,但受封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利簋</p><p class="ql-block"> [商]</p><p class="ql-block"> 又名“武王征商簋”,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  五祀㝬钟</p><p class="ql-block"> [商]</p><p class="ql-block"> 五祀㝬钟是一枚甬钟,横截面为椭圆形,口扁圆,鼓腹。铭文在钲间、钲部的两侧边缘、篆部的上沿及鼓部左右两侧,共八十九字。内容是一篇周厉王为祭祀天地祖先而作的祭文。</p> <p class="ql-block">  几父壶</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父壶,</span>一组两件。器形为长颈、圆鼓腹下垂,双耳作螺角兽首衔环状,盖顶作圈足形。通体饰波曲纹三周,每组波曲纹间填以三角、口、眉等纹样。盖缘及器腹第一、二曲纹间均饰有目窃曲纹。盖顶饰团鸟纹。环饰浮雕重环纹。圈足饰斜角龙纹。</p><p class="ql-block"> 器颈内壁铸刻有五十五字的铭文。铭文内容记述的是几父在五月庚午这天,在西宫得到同仲赏赐的臣仆,甚感荣宠,作了享孝亡父的铜壶以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  柞钟</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这组编钟共有八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是现存西周个数最多的一组编钟。柞为铸钟主人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柞钟前四件各铸一篇铭文,后四件合铸一篇铭文,内容相同。大意是说:柞在三年四月甲寅这一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赏赐,感到非常荣幸,因此铸钟纪念。</p> <p class="ql-block">  五年师史簋</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又名《师旋簋》。铭7行95字。此铭以绵密浑劲的笔意见称,筋健骨硬,无一处松懈,无一笔失败,某些字偏旁或组合字各部分之间的并画连接(如“霸、登、败”等),尤能加重这感觉。这是一件以形势、力感、气、神兼备的力作,是金文规范而端美的上品。其章法均衡朴实,节奏平和,是写大幅长篇金文作品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多友鼎</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多友鼎,通高51.5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重35千克,蹄形足高20厘米,径7厘米。鼎腹底部附着厚达0.2厘米的墨灰,是长时期的炊烹留下的痕迹,内壁后方铸有22行铭文,共计279个字。</p><p class="ql-block"> 西周多友鼎是铭文中涉及到猃狁的铜器最为重要的一件,铭文内容对研究西周晚期的历史、西周晚期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古文字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师丞钟</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师丞钟,通高76.5厘米,甬长25.5厘米,铣间43厘米,鼓间29.5厘米,舞修35.5厘米,舞广25厘米,重90公斤。</p><p class="ql-block"> 体较宽,枚较高,干饰兽面纹,鼓部饰云纹和鸾鸟纹,舞上饰大窃曲纹,篆间饰斜角双头兽纹。钲间和鼓部左侧共有铭文48字。</p><p class="ql-block"> 铭文比较简单,大意就是师丞为祭祀先祖,作出大钟,用以祈求长寿多福。但这件青铜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件西周青铜钟,仅仅比现存纽约的大镛钟小一点。</p> <p class="ql-block">  盠方彝</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盠方彝,盛酒器。高22.8厘米,口长14.3厘米,口宽10.9厘米。其造型典雅庄重,纹饰繁缛缜密,层次清晰,极具艺术感染力,是西周青铜艺术品中的成功之作。</p><p class="ql-block"> 器内壁铸铭文10行107字,记述了周王册命作器者之事,文中提及西周职官中的“司徒”、“司马”、“司空”与军队编制中的“六师”、“八师”。</p> <p class="ql-block">  牛尊</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通体为牛形,身躯浑圆壮实,四足粗壮有力,伸舌作流,背开方口设盖,盖钮为一立虎,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脱落,腹背及足部满饰云纹和夔龙纹。整器设计匠心独运,造型雄健生动,纹饰华美流畅,为西周青铜艺术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  梁其壶</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椭方形器腹,颈两侧有一对象鼻兽首衔环耳,平盖,上有一圆雕卧牛捉手,通体装饰花纹。器口和盖缘共铸铭文45字。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其盖顶的镂空环带纹装饰,形似莲瓣,可能是东周时期青铜器上莲瓣装饰的最早来源。</p> <p class="ql-block">  日己方尊</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日己方尊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场合。‌它与日己觥、日己方彝等器物一同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这些器物都是“天氏”家族为纪念其父亲“日己”而铸造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不仅是实用的酒器,还具有象征身份和地位的作用。日己方尊作为其中的一件,其造型和纹饰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日己方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西周]</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己</span>方彝为长方形,四壁较直,四角有扉棱,器上有四坡形的盖,器的四面以兽面纹和鸟纹为装饰。这种方彝在器形上和西周早期流行的方彝有所不同,其年代可能略晚。</p><p class="ql-block"> 日己方彝华美富丽,雄伟端庄,以饕餮纹为主题纹饰,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的器盖和内底各有铭文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日己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西周]</span></p><p class="ql-block"> 觥是商周之际众多酒器中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兼饮酒器。</p><p class="ql-block"> 这件日己觥通体由盖和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p><p class="ql-block"> 日己觥,器、盖同铭各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p><p class="ql-block"> 该件日己觥不论从造型、纹饰和铭文看,都是不可多得的西周青铜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垂叶夔纹罍</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罍,在文物中其实指两类器物。一类是比较高壮的盛酒器,流行于商代西周;另一类是比较矮胖的盛水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有研究者认为后一类不应该称为“罍”,而应该归入“瓿”。但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概念。</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铜罍为一对,属于第一类高壮的盛酒器,通高47.5厘米、口径23厘米,小口微侈,直颈较短,圆肩斜溜,深腹下收, 圈足较高。</p><p class="ql-block"> 颈部饰波曲纹,波峰波谷之间有A形纹。波曲纹是西周中期才产生的新纹饰,在壶上见到较多,在罍上很少。</p><p class="ql-block"> 肩部饰夔龙纹间涡纹。夔龙曲体成C形,圆眼凸起,大角如刀,张口伸爪。涡纹圆饼状,内有四条旋向圆心的曲线。</p><p class="ql-block"> 肩部两侧设牛首环耳,下挂绞丝圆环。牛首很憨厚,大角弯起,牛眼朝天,吻部上翘。</p><p class="ql-block"> 肩腹交界处有一道凸棱明显分界。这里也是器身最宽处。这一点是铜罍最重要的造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顺应下收的形态,腹部饰八组由夔龙组成的垂叶纹。两条夔龙相对而立,身体下伸,尾部相交。大角和头部宽宽的,身体窄窄的,尾部尖尖的,构成三角垂叶。</p><p class="ql-block"> 两条夔龙身体之间,还填充一个由对称图案构成的三角几何纹! 圈足外撇,饰一道弦纹。</p><p class="ql-block"> 大概因为线条粗犷,再加上没有底纹,主体纹饰显得舒朗清爽,自有一股豪迈之气。</p> <p class="ql-block">  它盉</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这件盉,盖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盉。</p><p class="ql-block"> 盉是酒水调合器,也是温酒器。龙形流管细长,龙角曲折,张口瞠目,四足屈曲紧贴流壁。鋬为回顾式立体龙纹,曲角吐舌,尾巴上卷。盖作鸠鸟形,钩啄,张翼,短尾,尾部系有活链和肩部的系相套铸。腹呈扁圆鼓型,股侧饰连续式鳞纹,鼓面中部饰涡纹,周以重环纹和斜角云纹各一圈。这是西周晚期造型特殊的一种盉,仅见数例。是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外叔鼎</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叔鼎,</span>高89.5厘米,口径65.5厘米,腹深44.2厘米,重量99.250千克。</p><p class="ql-block"> 这件“外叔鼎”可以说是一件“重器”,是西周有铭文的鼎中,仅次于“大盂鼎”(高101.9厘米)、“大克鼎”(高93.1厘米)的第三件鼎。</p><p class="ql-block"> 鼎内有六字铭文“外叔作宝尊彝”,知其作器人为“外叔”,故名“外叔鼎”。</p><p class="ql-block"> 整器体型巨大,雄伟而厚重,纹饰华美而庄重。一件非常珍贵且重要的青铜重器!</p> <p class="ql-block">  卣</p><p class="ql-block"> [商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  四足调色器</p><p class="ql-block"> [西周]</p> <p class="ql-block">  夔纹方座簋</p><p class="ql-block"> [西周]</p> <p class="ql-block">  “饣夫” 卣</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这尊卣,主纹为龙纹。全身各处都是龙。曾有人数出了20条龙🐲,你也可以试试,能数出多少条龙。</p><p class="ql-block"> 整器敦实而大气,威严而华丽,是一件珍品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  嵌错螭纹虎耳铜壶</p><p class="ql-block"> [春秋]</p><p class="ql-block"> 八瓣莲花形套口,口沿外侈,长颈、鼓腹、圈足。颈部有对称的虎形双耳。虎身回首卷尾,口含圆环,作攀缘状。此壶纹饰华丽,造型奇特是春秋晚期三晋地区的典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  鸟盖瓠壶</p><p class="ql-block"> [战国]</p><p class="ql-block"> 壶盖为一只鸟的形状,壶腹呈瓠瓜形,所以称之为鸟盖瓠壶。鸟盖处有环扣,可以自由开合。壶颈部至腹部装饰有精美的两道宽带纹和六道蟠虺纹。壶盖上的鸟尾与壶把手用链环相连接,链分四节,每节链环均饰有头朝上,尾部卷成圆环形的蛇纹。</p><p class="ql-block"> 设计应参考了北方草原皮囊壶的造型。其细密繁缛的纹饰,生动形象的装饰,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青铜龙</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不可忽视的文物,两条盘曲缠绕的青铜龙。龙体中空,头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张口,身饰鱼鳞纹,尾盘卷为中空的锥体。龙体分铸焊接成型,形体巨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p><p class="ql-block"> 这是1993年冬天,在打击盗窃机动车犯罪行动中,西安市公安局查获了一辆赃车,在其后备厢内发现一堆包裹严实的青铜残件,铜锈斑驳,总共8块,重92.5公斤。后经专家拼接修复成现在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由于发现时是被文物贩子肢解了准备外运的。我们无从知道它们的出土资料,无从了解它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兵器</p><p class="ql-block"> [战国~秦]</p> <p class="ql-block">  石铠甲</p><p class="ql-block"> [秦]</p><p class="ql-block"> 秦石甲胄是秦代的石器,石铠甲通长75.00厘米,共有甲片612片。秦石铠甲的材料为青灰色岩溶性石灰石,质地细密,色泽均匀,经过磨制和钻孔以青铜丝串系。</p><p class="ql-block"> 秦石铠甲制作精致,且规格、形制、编缀方法都与实用甲胄一样,它的出土,为研究秦代的甲胄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是秦代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填补了秦代考古资料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错金杜虎符</p><p class="ql-block">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符”是中国古代的凭信之物,通常分为两半,两半相合,视为做某件事或定约、践约的凭证。</p><p class="ql-block"> 虎符则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子兵权和调兵遣将的信物,在战国至秦汉年间盛行,“虎口衔君命,尺寸掌万兵。”杜虎符虽然个头不大,却透露出一股庄穆之感,堪称执于掌心的千军万马。</p><p class="ql-block"> “错金杜虎符”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虎符。这件杜虎符是由青铜铸造,整体呈一个虎形。在它的背上以错金的方式刻了9行40个字的铭文。这铭文就好像一篇说明书,它讲了这件虎符如何使用,它体现了当时人们希望军队中的军人像老虎一样勇敢,充满了探索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错金杜虎符”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之一。不过,有点遗憾的是我当天看到是一件复制品,真品不知是借出去了,还是密藏起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镇馆之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彩绘跪射俑</p><p class="ql-block"> [秦]</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秦陵二号陪葬俑坑。</p><p class="ql-block"> 俑的脸、颈部均为黄绿色,双耳为浅绿色,头发、发髻为赭石色,发带为朱红色,眉毛、胡须为黑色,眼睛黑白分明,表情自然而神气。为秦始皇兵马俑中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  文官俑</p><p class="ql-block"> 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p> <p class="ql-block">  铜车马(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p><p class="ql-block"> 秦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p><p class="ql-block"> 原件存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青铜鹅 </p><p class="ql-block"> [秦 ]</p><p class="ql-block"> 2001年,秦始皇陵考古队在秦陵K0007陪葬坑中发现了46件彩绘的鹤、鹅、雁三类青铜水禽。我们眼前这两只可爱的水禽就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它们被放置在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水塘小景中,并配备了奏乐的陶俑,展现了秦始皇难以割舍的家乡小景。</p> <p class="ql-block">  青铜雁</p><p class="ql-block"> [秦 ]</p> <p class="ql-block">  瓦当,古代瓦头装饰。</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秦汉瓦当藏品是非常丰富和精美的。瓦当上一般都刻有文字、图案、花纹。</p><p class="ql-block"> 文字瓦当是汉代的主流,其内容之丰富自不必说,其高妙的书法价值更被历代文人墨客推崇备至。</p><p class="ql-block"> 上图主要是一些文字瓦当,多为吉祥话。</p><p class="ql-block"> 如果对瓦当有兴趣,西安还有一个“秦砖汉瓦博物馆”,也可以参观。</p> <p class="ql-block">  四神瓦当</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四神,又称四灵、四象,是四种神秘化的动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古代,它们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灵。这些瓦当常被用于大型宫殿群,以彰显不同方位和用途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欣赏这些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感受四神带来的神秘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  凤纹空心砖</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2000多年以前,中国的古代工匠就开始制造和使用空心砖技术,让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  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方砖</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喇叭裙女立俑</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高31厘米。头戴风帽,身着紧身曳地长裙,裙裾舒展呈大喇叭形,衬托出腰身的窈窕轻盈,是一件风格独特的汉俑佳作。</p> <p class="ql-block">  不知,是否有人研究过这个时期的服饰。难道喇叭裙也曾经风靡一时。</p> <p class="ql-block">  彩绘步兵俑</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 <p class="ql-block">  皇后玉玺</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枚西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p><p class="ql-block"> 西汉皇后之玺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p class="ql-block"> 更为出奇的是这枚国宝玉玺竟然是一个14岁的男孩,无意中捡到的。</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该熏炉1981年出土于汉武帝茂陵阳信长公主墓陪葬坑。</p><p class="ql-block"> 该熏炉形制典型,具有博山炉的特点,象征着长生不老和羽化成仙的精神追求。熏炉上有九条栩栩如生的浮雕金龙环绕器身,炉柄呈竹节形,共五节,象征着帝王之相和皇权帝位。重炉口沿和圈足上有铭文字样,推测它原本属于未央宫,后被汉武帝送给阳信长公主和卫青大将军使用。</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彩绘茧形陶壶</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茧形壶是战国秦汉时期常见而又造型别致的容器,又称为卵形壶、蚕茧壶、茧形瓮,体现出先民对天虫桑蚕的崇拜,蕴含祈愿农蚕丰产之意。</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钫</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鼎、盒、壶、钫是宴飨中常用的饮食器皿。</p><p class="ql-block"> 该彩绘陶钫,器形个体较大,纹饰精致,色彩鲜艳,是同类器物中难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囷</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彩绘陶困是一种模仿地面粮仓的陶制模型。</p><p class="ql-block"> 讲求“事死如事生”的古人,将生前的粮仓以模型的方式陪葬在墓中,祈盼在彼世可以粮食富足、生活无忧。</p> <p class="ql-block">  汉代陶制家禽,家畜等</p> <p class="ql-block">  褐釉鸡盖囷</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 <p class="ql-block">  玉雕卧牛</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 <p class="ql-block">  金饼</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金饼,又称饼金,为汉代货币之一,主要用于皇室贵族间的赏赐与馈赠。</p> <p class="ql-block">  双鱼铜杅</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铜<span style="font-size:18px;">杅</span>中间有“君宜子孙”字样,两侧饰以双鱼图案,而鱼又寓意多子多福。</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铜铺首</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铺首就是古代铜器上衔环的兽首形耳,所以也叫“兽首衔环耳”。后来用在门上,作为门环的底座,也做成兽首形,其所衔之环就是门环了。</p> <p class="ql-block">  熊、虎等各式带钩</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 <p class="ql-block">  青铜钟</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铜牛灯</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 <p class="ql-block">  彩绘车马纹铜镜</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彩绘铜镜是铜镜中的珍品。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面汉代彩绘铜镜颇具故事性。这面铜镜1992年由绥德公安部门在破案过程中发现,当时铜镜碎成多块,后经陕西历史博物馆专业人员精心修复后才得以重现光彩。</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安博物院以及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分别还保存着一面珍贵的汉代彩绘铜镜。其中西安博物院的那一面彩绘铜镜色彩保存的最完好,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只是据说原件一般也不在线展示。</p> <p class="ql-block">  “尚方”镜</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圆钮,四叶纹钮座,座外方框内排列十二地支铭,内区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鸟、兽、羽人等。外区自内向外依次为一圈铭文带,一圈三角锯齿纹,一圈流云纹。镜铭为“尚方御竟大毋伤,…… 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敝金石如侯王兮。”之类的吉祥语。</p> <p class="ql-block">  陶博山炉</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 <p class="ql-block">  三足铜灯</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独特的三足铜灯,造型古朴,散发着神秘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其实它还是一盏环保灯,因为过去烧的是动物油脂,烟大,做成这个造型,油烟顺着管道飘到下满的灯肚里,灯肚里面装满清水,于是烟雾融于水中,起到净化作用。所以现在也称它为最早的环保灯。</p><p class="ql-block"> 异曲同工的还有著名的《长信宫灯》、《雁鱼铜灯》,更加的漂亮,更加的让人叹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陶·兵马俑方阵</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 <p class="ql-block">  石雕:马踏匈奴(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石雕马踏匈奴是一件国宝级文物,得到过很高的评价,其雕刻于汉武帝时期,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体雕刻,原件现收藏于茂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铜沐缶</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沐缶,是用来洗澡的盛水器。这件沐缶通体鎏金鋈银,纹饰细密。器身以八条银制的倒三角形凹带分成八瓣瓜棱形,生动华美,极其少见。</p><p class="ql-block"> 这件沐缶是西汉皇家沐浴用的盛水器。盖刻有“太后家,重六斤十三两,第巳”、“元成家,沐缶,盖重七斤”、“太后”等铭文。</p> <p class="ql-block">  春神“句芒”画像石</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石高116厘米,宽33.5厘米。画面上部有一双层楼阁,阁楼内有两人相对而坐。中下部为句芒像。句芒为人面、人身、鸟足、兽尾形象。他头戴三羽冠,五官清晰,唇施朱彩;上穿宽袖衣,下着鸟羽裙;右手执矩,左手捧日。日轮中部涂红,立有一只三足乌。句芒身后立一苍龙,脚下有一只走龙,与《山海经》所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较相符。</p><p class="ql-block"> 2000多年前的画像石,还能保存的这样完好,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技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绿釉陶楼</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这件绿釉陶楼为三层楼阁式建筑,从下至上逐渐缩小,外观颇具气势。再现了墓主人的生前住宅,也是当时豪族势力日益壮大,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的实物见证,展示出东汉建筑艺术的时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  铁棘轮</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客观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古人对机械装置的初步应用。</p> <p class="ql-block">  铜刺猬</p><p class="ql-block"> [战国~西汉](公元前475~公元9年)</p><p class="ql-block"> 刺猬低头缩颈,躯体隆起呈球形,满身饰锥形棘刺,吻尖耳短,四肢瘦小,立于銎上。</p> <p class="ql-block">  铜匕首</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 <p class="ql-block">  鹿形金怪兽</p><p class="ql-block"> [战国~西汉](公元前475~公元9年)</p><p class="ql-block"> 金怪兽为纯金质地,圆雕立体状,造型为一弯颈低头作角抵状的怪兽站立在一四瓣花形的托座上。</p><p class="ql-block"> 金怪兽为一级文物,出土于古匈奴人墓葬,反映了匈奴人对勇猛强悍动物的崇拜,其在制作上综合运用了多种工艺,全面反映了匈奴金银器制作技术的高超水平,这件金怪兽造型奇异,线条优美,被誉为最有代表性的匈奴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有专家把这件金怪兽与希腊神话中的怪兽格里芬相联系,也有一定的道理,这里就不展开说了。</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马</p><p class="ql-block"> [汉](公元前202~220年)</p> <p class="ql-block">  彩绘贴金安伽墓石门及围屏石榻</p><p class="ql-block"> [北周](公元557~公元581年)</p><p class="ql-block"> 石门及石榻,生动展示出北周时期沿丝绸之路来华粟特人的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从侧面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交融,为隋唐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  石门门额图案:三头骆驼踏在覆莲基座上,驼背上的圆盘内燃烧着火焰。火坛两侧各有一舞弄箜篌和弹奏琵琶的乐神,下方骆驼两侧各有一位人身鹰足祭司,面前是摆放祭祀用品的供案。</p> <p class="ql-block">  围屏石榻图案:狩猎图、出行图、宴饮图、乐舞图等。画面中既有高鼻深目的胡人,又有汉人的形象;既有凉亭、回廊等传统中式建筑,又有毡帐这类草原民族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武士俑</p><p class="ql-block"> 西魏、北魏</p><p class="ql-block"> 造形生动,诙谐可爱。</p> <p class="ql-block">  彩绘胡人持盾武士俑</p><p class="ql-block"> [北魏](公元386~公元534年)</p> <p class="ql-block">  彩绘甲马武士俑</p><p class="ql-block"> [北魏](公元386~公元534年)</p> <p class="ql-block">  骆驼、武士俑等</p><p class="ql-block"> [北周、西魏]</p> <p class="ql-block">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p><p class="ql-block"> [西魏]</p><p class="ql-block"> 这枚组印是由煤精刻制而成,宽4.35厘米,呈多棱体,共有二十六个面,其中正方形的面有十八个,三角形的面有八个,其中十四个印面上共刻有四十七个字,是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印面最多、印文最多的一枚印章。</p><p class="ql-block"> 煤精也称为煤玉,是褐煤的一种变种,为碳的结晶体,比煤轻,通常为质密的块体,细腻坚韧不透明,所以经常被用于制作工艺品。</p><p class="ql-block"> 这枚印章的主人独孤信,是西魏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地位显赫,官职很多,所以将印章制成多面体,上面刻上各种官职,使用起来十分方便。</p><p class="ql-block">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枚印章,又是一位中学生捡到的,陕西遍地是宝吗?</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国宝级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晋归义羌王”金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晋]</span></p><p class="ql-block"> 金质,驼钮,正方形印面,篆书阴文“晋归义羌王”。羌是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西汉时期与汉朝廷时战时和,最后接受朝廷管辖,为附汉的羌民。东汉时期以后,羌人势力变强。到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乘天下大乱,分起争雄,部分羌族首领依然认为晋朝是正统,归附晋朝。这枚金印应是晋朝廷颁赐给归顺晋朝的羌王印绶。</p> <p class="ql-block">  “神平三年”鎏金弥勒像</p><p class="ql-block">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p> <p class="ql-block">  佛菩萨三尊铜造像</p><p class="ql-block"> [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p><p class="ql-block"> 整体造型为一佛二菩萨,由主尊、背屏、左右胁侍菩萨、底座及两侧的翼形饰件等七个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以榫柱与卯眼相插组合。这尊佛菩萨三尊铜像构思奇特,铸造精湛,装饰华丽,堪称佛教造像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北周佛造像</p><p class="ql-block">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p> <p class="ql-block"> 释迦佛造像</p><p class="ql-block">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p><p class="ql-block"> 该造像以激美、微笑为特点,展现了深邃和慈爱的美感。这也是北魏佛造像的独特之处。</p> <p class="ql-block"> 汉白玉佛菩萨三尊造像</p><p class="ql-block">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p> <p class="ql-block">  彩绘人面镇墓兽</p><p class="ql-block"> [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6年)</p> <p class="ql-block">  十字形高髻女俑</p><p class="ql-block">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p> <p class="ql-block">  骑马吹号俑等</p><p class="ql-block"> [十六国](公元304年~公元439年)</p> <p class="ql-block">  坐姿女陶俑</p><p class="ql-block"> [十六国](公元304年~公元439年)</p> <p class="ql-block"> “西坊天宝”等铭文砖</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方砖</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铺首</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绘跪拜女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三彩牵马俑及三彩马</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贞顺皇后石椁线刻仕女图</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仕女图色彩鲜艳,采用彩绘、线刻的技法,保存完好。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生活气息浓郁,流畅的线条将仕女形象勾画得惟妙惟肖,连眼神等细微的面部表情都表现得酣畅淋漓。尤其那一点双唇,历经千年,依然鲜艳妩媚。</p><p class="ql-block"> 此石椁壁画是被盗墓贼拆分之后经由香港卖到美国,流失美国长达6年之久,2010年4月被追回,同年6月17日移交陕西历史博物馆。唐玄宗贞顺皇后武氏,又名武惠妃,为玄宗宠妃。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寿王李瑁的生母。38岁去世,唐玄宗追赠其为贞顺皇后,葬于敬陵。</p> <p class="ql-block">  红衣男装仕女图壁画</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与上一张图为同一出处。</p> <p class="ql-block">  高髻持如意仕女图壁画</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与上一张图为同一出处。</p> <p class="ql-block">  三彩仰头马</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绘贴金武士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三彩文官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此陶俑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p> <p class="ql-block">  彩绘文官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这件实物很大,典型盛唐风格是同类里的精品,这种类型的造型和审美的的陶俑也是长安特有的,与别的地区出土的同类陶俑在审美上有很大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还有不少专业学院的学生在实习。</p> <p class="ql-block">  彩绘贴金甲马骑兵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组玉佩</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服饰,在腰部以下的装饰品主要是玉佩和绶,男女均可佩戴,并以玉佩所使用的玉料和绶的尺寸、质地、颜色不同区别等级高低。</p><p class="ql-block"> 展览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的组玉佩,2004年出土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刘智夫妇墓,共两组,分别展览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形制大小基本相同。</p> <p class="ql-block">  镂空缠枝纹银香囊</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2008年征集</p><p class="ql-block"> 唐代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大批西域香料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香囊成为唐代贵族妇女的流行饰物。这件镂空银香囊顶部设有环链和挂钩,熏球分内外两层,外壳镂空缠枝花鸟纹,内层用轴心相互垂直的平衡环支撑一个小香盂,以圆环转轴和香盂的彼此制约,使香盂始终保持水平,所盛香料不会倾覆。这件1000多年前的香囊装置原理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相同,其设计之科学巧妙,体现了古代中国发达的科技与工艺水平,令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  嵌银瑞兽纹菱花镜</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嵌银瑞兽纹菱花镜,整体呈菱花形,镜背边缘隆起,缘内嵌有菱花形银片,在银片内有几只浮雕式的瑞兽,在枝蔓之间奔走嬉戏。</p><p class="ql-block"> 贴金、贴银镜又称金银壳镜,最早见于汉代。主要流行于唐代,武则天至玄宗开元时期最为盛行。</p><p class="ql-block"> 看过许多博物馆,感觉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铜镜样式繁多而且特别精美。</p> <p class="ql-block">  四神十二生肖镜</p><p class="ql-block"> 隋(公元581年一公元617年)</p><p class="ql-block"> 背内区装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外区纹饰分为十二格,每格各置代表十二时辰的生肖动物图案,是隋唐之际广泛流行的典型铜镜,具有避邪祈福之意。</p> <p class="ql-block">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金银平脱是唐代器物装饰的一种方法,其工艺流程是把金银箔纹片粘贴在器物上,然后髹漆打磨,使纹片与漆面平齐,突显出漆地上的金银图案,以取得华丽夺目的艺术效果。此镜以4只口衔绶带、昂首展姐的鸾鸟为主题纹饰,四周以金丝同心结环绕,贴饰花叶形银片。鸾鸟自古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吉祥鸟,“绶”与“寿”谐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p> <p class="ql-block">  双凤衔枝纹镜</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这种以对鸟为主题纹饰的铜镜主要流行在盛唐和中唐时期。在丝织品、金银器以及石窟、建筑的装饰上也十分常见。唐诗中对这类纹饰有许多精彩的描述,如“愿得化为红绶带,许教双凤一时衔”,“画裙双凤郁金香”,“机中有双凤,化作天边衣”,“曾见双鸾舞镜中,联飞接影对春风”等等。可见这种象征美好爱情的对鸟纹饰在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瑞兽葡萄镜</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瑞兽葡萄镜是唐代新出现并最有影响的镜类之一,流行于唐高宗、武则天及唐玄开元时期。镜背纹饰高浮雕,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机。瑞兽是以狮子为原形,经过艺术再创作的特别形象。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它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多福”。这类铜镜将来自西方的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故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p> <p class="ql-block">  “千秋”铭龙纹镜</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千秋龙纹镜,是唐代皇帝寿辰时赏赐大臣的珍稀礼物。这款镜子以八出葵花形为造型,圆钮设计独具匠心。巨龙腾越在三朵流云之间,细节精致,气势磅礴,仿佛随时都会跃出镜面。铜镜外区装饰有花叶、流云、方胜等纹饰,其中方胜内的“千”“秋”二字,寓意着长寿与永恒。这款镜子不仅美观,还蕴含着辟邪、鉴万物的寓意,是盛唐时期的流行之物。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等地均有出土,见证了其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唐代铜镜在合金成分中增加了锡的含量,使得镜子更加坚硬且光亮,为龙纹增添了一抹生动的气息。这款千秋龙纹镜,不仅是皇帝寿辰的伴手礼,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双鸾双兽纹镜</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双鸾双兽镜,直径22.2厘米,重1.22千克。八出葵花形,圆钮,花瓣形钮座。镜背纹饰为浅浮雕式二鸾二兽环钮排列。两只鸾鸟挟钮相对而立,羽翼丰满,双翅展开,尾羽上翘,似在翩翩起舞。钮下方一瑞兽,肩生飞毛,四蹄腾空于一朵祥云之上,前后有两枝折枝花。钮上方一瑞兽,肩生飞毛,身披鳞甲,四蹄腾空于三朵祥云之间。</p> <p class="ql-block">  真子飞霜纹铜镜</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此镜的纹饰以及镜铭取材于我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真子”即是真孝子的简称,“飞霜”应是古琴曲调十二操之一“履霜操”的别称,纹饰的内容是尹伯奇放逐于野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这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子飞霜纹铜镜”</span>直径30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目前同类铜镜中,尺寸最大的。</span></p> <p class="ql-block">  双鸾衔绶纹镜</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镜面图案以双鸾衔绶为主题,两只鸾鸟(古代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又名青鸾、青鸟、鸾凤,被视为吉祥瑞鸟)各自口衔绶带,栩栩如生,动感十足。鸾鸟铸工细腻,制作精细程度几近于手工刀刻,给人以高浮雕般的唯美立体感。</p><p class="ql-block"> 双鸾口衔绶带相对起舞的图案,寓意夫妻恩爱、爱情永恒。“绶”与“寿”谐音,双鸾口衔长长的绶带,亦有祝福人们“长寿”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三彩梳妆女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女俑发髻高梳,身穿小袖腰襦,外罩绣花半臂,裙褶处遍绣柿蒂花。她左手半握举于胸前,正持镜照面;右手伸指似要妆点额头。简单的动作、简洁的造型,将一位举止优雅,衣着华丽的唐代女子刻画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这件三彩梳妆女坐俑雍容的气质,丰腴的体态,华美的服装集中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意识。</p> <p class="ql-block">  三彩三花马</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三花马高72厘米,长88厘米,被塑造的头小、臀圆、腿长,典型良马造型。</p><p class="ql-block"> 所谓三花马是指马鬃经精心修剪后形成三缕堞垛状的鬃毛。是唐代宫廷和贵族间流行的时尚,也是良马和等级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三彩罐</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三彩双龙柄执壶</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这件文物高28.5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9.1厘米,具有双龙造型,龙身挺拔矫健有力,龙口紧紧衔住瓶的口沿。器身的上半部分施黄三色釉下半部分素胎留白,由于唐三彩的釉流动性大,上釉后经低温烧制,釉汁流动的瞬间被定格在白色的陶胎上,静中有动,动静相宜,这是唐三彩器物上独有的极富美感的一幕。象征着中华民族崛起奋飞的精神面貌,是唐代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  彩绘釉陶贴金文吏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彩绘釉陶贴金文吏俑高69厘米,头戴进德冠,上身穿红色阔袖短袍,下身穿乳白色长裤,脚蹬黑色如意云头履,领子、袖口、襟边均装饰花纹贴金。双手合抱于胸前,浓眉高鼻,面目俊秀。</p><p class="ql-block"> 该俑和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均出土于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马寨村郑仁泰墓,并且出土的都是一对。其中各有一件,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三彩女立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帔帛是唐代女性服饰搭配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肩披帔帛的风俗可能源自希腊罗马及波斯地区,波斯萨珊时期的金银器中常见肩披被帛的女子形象。长安地区出土的唐代壁画和陶俑中的女性,几乎人人都披着长短宽窄及质地不同的各色帔帛,与各式裙襦搭配,真实展现了唐代女性的时代风采。</p> <p class="ql-block">  彩绘釉陶戴帽女骑俑</p><p class="ql-block"> 彩绘帷帽女骑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唐朝是一个宽容开放的时代,妇女摆脱了礼教的羁绊,可以经常外出着、婚姻、表达感情都甚少受限制。尤其是中唐以后,妇女出门不再坐轿,而扬鞭策马在街市穿行。考古发掘出土的众多骑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彩绘女立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三彩骑马乐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p> <p class="ql-block">  三彩天王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绘天王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天王俑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起镇墓作用。它与镇墓兽一起,多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成对出现,左右各一,文献中将它们合称为“四神”。</p><p class="ql-block"> 天王俑多置于墓门两侧,起镇恶驱邪的作用,以保护墓主的尸首、财物及灵魂不受侵扰。所以天王俑皆作武士装扮,身材魁梧,头戴盔冠,身穿铠甲,但也未能掩饰住其发达肌肉。</p> <p class="ql-block">  彩绘十二生肖俑</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白石释迦坐像</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咸阳市礼泉县出土,其背屏上的一对飞天,特别生动精美。</p> <p class="ql-block">三彩载乐骆驼俑 </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开放包容的唐代迎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能歌善舞的各国艺人在都城长安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演绎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件载乐骆驼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唐代艺术家用浪漫的手法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七名身着汉服的男乐手各持不同的胡人乐器,面朝外盘腿演奏,中间立一女子正在歌唱。整组作品中人物形象个个生动鲜活,可谓匠心独具。</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绿色琉璃瓶</p><p class="ql-block"> 隋(公元581年一公元617年)</p><p class="ql-block"> 绿色琉璃瓶,它高8.4厘米,腹径7厘米,小巧玲珑,晶莹剔透。这件琉璃瓶出土于西安东郊的一个舍利墓中,据墓志记载,其所在地曾是隋大兴城的清禅寺。</p><p class="ql-block"> 琉璃在古代佛教中地位重要,常被提及的“七宝”中就有琉璃。这件绿色琉璃瓶的造型,在唐代非常罕见,可能是从国外进口的。</p> <p class="ql-block">  三彩凤首壶</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 该壶饱满敦实,尤其凤首,威风凌凌,气宇轩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青瓷提梁倒灌壶</p><p class="ql-block"> 五代(公元907年一公元979年)</p><p class="ql-block">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p><p class="ql-block">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在设计构思上与众不同,极富创造性。其造型、结构新颖奇特,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同时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彩绘仪仗俑群</p><p class="ql-block">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p><p class="ql-block"> 这批仪仗俑共300多件。墓主人是明第七代秦藩王秦简王朱诚泳。这组俑群表现的是一个出行的仪仗队伍,原本他(她)们手中都拿有各式各样表示其身份的物品,如旗、幡或乐器、花灯、团扇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品都已腐朽,幸好在他们的脚踏板下用墨书写着各自的站位、所司职务等,为我们了解这批仪仗俑的分工提供了很大方便。</p> <p class="ql-block">  青釉刻花围棋盒及9枚棋子</p><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年一公元1279年)</p><p class="ql-block"> 铜川市耀州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罐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釉质肥厚滋润;器物上刻有莲纹作主题装饰;器身刻以钱纹。整个装饰简练明快,是耀州窑的精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象牙萝卜</p><p class="ql-block"> [清]</p> <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钟山石窟位于子长县安定镇东1公里处钟山南麓。始凿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其后历代均有凿修。现存5窟,坐北面南,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建有5间歇山顶大殿。窟内顶部为3个莲花藻井。中央佛坛高1.4米,宽11.5米,进深5米,坛边有8根石柱上承窟顶。窟内主坛基上三组十四尊大型立体石雕造像,为释伽牟尼三世佛,属罕见精品。窟四壁和坛柱四面浮雕大小佛像万余尊,雕刻细腻,极富神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第四厅原来是一个需要另外收费的特展厅,主要集中展示的是《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现在,已取消收费了。</p> <p class="ql-block">  何家村遗宝共1000多件,分别埋藏在图上这2个大陶瓮和1个银罐之中。其中各式精美的金银器做工精细,造型美轮美奂,艺术价值极高,多为唐皇室的日常用品。</p><p class="ql-block"> 何家村遗宝,有不少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宝,部分珍品是全球范围内的孤品。</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是唐代的玉带銙。</p><p class="ql-block"> 玉带銙,顾名思义是以玉为原材料制作的腰带装饰品,唐代时非三品以上大员不能佩戴。何家村宝藏中居然出土了高达10副玉带銙!其中一副九环白玉蹀躞带疑为皇帝所用!</p> <p class="ql-block">真黄钱</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一种金银钱币,主要用于宫廷赏赐、吉庆活动和游戏,而不是流通货币。‌这种钱币直径在2.14到2.5厘米之间,厚度为0.15厘米,重量在6.6到8.36克之间。它们是在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p> <p class="ql-block">  其金钱的正面刻有“开元通宝”四字,我们也把它称为“金开元通宝”。开元通宝字迹端庄劲秀,背面则没有纹饰。这些钱币的成色各异,含金量为81.6%到94.36%。</p> <p class="ql-block">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金开元通宝”三十枚,这是"金开元通宝"迄今惟一的一次发现。</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p><p class="ql-block"> 基于汉代以来“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观念,唐人凭借其巧智和热情制作了金碗这类奢华的器物。何家村窖藏出土了2件鸳莲瓣纹金碗,造型饱满庄重,装饰富丽华美,制作考究精细。金碗的装饰主次分明,动静有序,成功地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兴旺和谐的民族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是西金银器工艺与东方审美情趣完美结合的上佳之作。</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p><p class="ql-block"> 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有漆、陶、铜、金、银、玉等材质,因为双侧有耳,考古学界亦称其为耳杯,或是生活中的实用品,或作为明器用于随葬。</p><p class="ql-block">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2件唐代鎏金鸳鸯纹银羽觞,承袭了汉代耳杯的造型特点,是典型的中国式酒器。二者形制、大小、纹饰基本相同,造型圆润舒朗,制作细腻精巧,具有雍容华贵的皇家气象,正与宫廷宴会中称觞祝寿的用途相一致。</p> <p class="ql-block">镶金白玉臂环</p> <p class="ql-block">宝石</p><p class="ql-block">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红、黄、蓝宝石,均为天然的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圆润透亮,有的有穿孔、凹槽,可能是用于穿系佩戴的装饰品:绿玉髓6块,其中1块切割琢磨成方锥体形状,均质地纯净温润,打磨光滑,无穿孔,应是镶嵌物。</p> <p class="ql-block">孔雀纹盝顶银方盒</p><p class="ql-block"> 孔雀纹盝顶银方盒是唐代皇帝和官僚贵族盛放重要物品的容器,出土于何家村窖藏。方盒盝顶,正面中部有锁鼻,采用满地装的手法,显得繁缛细密,富贵堂皇,是唐代金银器精工细作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莲瓣纹提梁银罐</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p><p class="ql-block"> 该壶造型别致,采用捶揲、焊接、鎏金等多种工艺制成。壶身两侧各饰一匹翘首鼓尾、衔杯跪拜的舞马,栩栩如生的舞马形象印证了《明皇杂录》所载舞马衔杯祝寿的史事。皮囊或马镫式壶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这件银壶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典型物证,在唐代金银器中尚属孤例。</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p><p class="ql-block"> 展示了粟特风情和中亚文化,杯身八棱造型,装饰精致,包括乐伎、舞者、执器人等形象,展现了乐舞场景,人物形象为高鼻深目的胡人形象,采用中国传统的工艺制作,见证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狩猎纹高足银杯</p><p class="ql-block"> 银杯上的狩猎场景,反映了唐代贵族的狩猎生活与中外文化交流。通过银杯上生动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唐代狩猎文化的魅力和当时社会的开放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span></p><p class="ql-block"> 银杯的主体纹饰分布在外壁的八瓣内,由四幅男子狩猎图与四幅仕女游乐图相间排列组成,通过人物的各种不同的神态和活动场面,像屏风画似的相间着一幅幅展现出来,勾勒出唐代生活的重要情景。</p><p class="ql-block">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取材于现实生活场景作为纹饰,这种呈现方式在其他金银器上并不多见,其工艺及艺术成就远高于单一人物的表现形式,动与静的结合,使整体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中也可以看到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美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银盒与“光明紫砂”</p><p class="ql-block"> 何家村遗宝中还有一套药具值得注意。据文献记载,唐代帝王多喜好服食金丹以求长生不老。</p><p class="ql-block"> 何家村出土的一整套炼制金丹等的药具和大量的丹砂药(丹砂是炼丹的主要原料),正是这种宫廷时尚的真实再现。</p> <p class="ql-block">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p><p class="ql-block"> 银罐装饰精美,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鹦鹉周边装饰有艳丽的团花,余白处还衬填以折枝花草。鹦鹉展翅飞翔于花丛之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鹦鹉的形象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而且这件器物圆润饱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p><p class="ql-block"> 这件器物是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华丽的提梁银罐。同时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何家村出土的不同时期的货币。</p><p class="ql-block"> [春秋~三国]</p> <p class="ql-block">赤金走龙</p><p class="ql-block"> 赤金走龙被认为是唐代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 12 条赤金走龙,均纯金制成,每一条金龙长约4厘米,但是最高的是2.8厘米,最矮的是2厘米,只有拇指那么大。虽然如此小巧,可是雕刻得却非常精美,体形虽小而神态逼真。</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道教“投龙”仪式中,于坛场上会呈列龙、璧、简等以供奉诸神,摆放时龙头朝向神灵。仪式结束后,将龙、璧、简等投向山涧、大河或湖泊,向天、地、水诸神祈愿。</p> <p class="ql-block">  1975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发生盗窃案件,6条金龙及诸多珍贵文物被盗走。此文物盗窃案件至今都没有被侦破。现在能看到的,就是剩下的6条金龙。</p> <p class="ql-block">双狮纹金铛</p><p class="ql-block"> 唐双狮纹金铛,在造型方面也很有特点。通常圜底的器物上配以三个遒劲的兽腿为足,虽然沉稳,但很容易显得造型呆滞。唐代的工匠巧夺天工,以一个婀娜柔弱的叶芽为柄,不但使器物恢复了勃勃生机,而且将兽足所带来的呆滞之气一扫而光。唐代工匠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令人称绝惊叹。</p> <p class="ql-block">掐丝团花纹金杯</p> <p class="ql-block">镶金兽首玛瑙杯</p><p class="ql-block">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物证,原型为古代西方的一种酒具——“来通”,公元前2世纪开始流行于西亚,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等礼仪场合。杯体由一整块缠丝玛瑙雕琢而成,杯流为兽首形状并插有金塞。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极为罕见,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孤例,反映出唐人对外来文明的好奇、向往与包容。</p><p class="ql-block"> 兽首玛瑙杯是已发现的唯一一件唐代的俏色玉雕,也是已发现的唐代玉器中制作工艺最精湛的一件。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唐兽首玛瑙杯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同时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玛瑙长杯</p> <p class="ql-block">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p> <p class="ql-block">鎏金飞狮纹银盒</p> <p class="ql-block">鎏金双獾纹双桃形银盘</p> <p class="ql-block">流金熊纹六曲银盘</p> <p class="ql-block">鎏全鸾鸟纹六曲银盘</p> <p class="ql-block">滚金飞廉纹六曲银盘</p> <p class="ql-block">鎏金龟纹桃形银盘</p><p class="ql-block">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这5件银盘。都是以植物的花或果实形状作为器型,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每一件展品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工艺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葡萄花鸟纹银香囊</p><p class="ql-block"> 香囊是唐代熏香器中引人注目的类型,附有链子和挂钩,用于佩戴或悬挂。何家村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设计科学巧妙,造型别致,呈圆球形,上下球体以子母口相合,其内设置两个同心圆环和一用于焚香的半圆形香盂,香料置于香盂中。利用重心原理,香囊无论怎样摆动,香盂不会倾覆。世界其它国家直至近代才发现这个原理,而中国最晚在唐代就已掌握了此项原理并熟练运用。</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展厅最后的疑问?</p> <p class="ql-block">  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唯一需要收费的就是这个“唐代壁画珍品馆”。</p><p class="ql-block"> 里面展示的是唐代墓室壁画,很大幅也很精彩,为了更好的保护壁画,内部光线很暗,而且严禁拍照,多少有些遗憾,很多感受难以传达出来。</p> <p class="ql-block">  拍一个大的环境,有心人还是亲自来观赏和感受吧。</p> <p class="ql-block">  一番辛苦的游历,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出来,看见不少汉服小姐姐在秋日的灿烂阳光下拍照打卡,笑靥如花。</p> <p class="ql-block">  室外两匹从“唐懿宗简陵”神道上搬迁过来的石刻“翼马”凝视着周边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动如钟。</p> <p class="ql-block">  这两件晚唐的翼马,虽然线条轮廓有些粗疏,翅膀也有些弱小,但是,在四条腿之间,装饰着繁密的云纹图案,仿佛翼马仍然在天空中翱翔。</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的一件展品都有它独特的故事,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让人从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邃,让人在沉思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任风云变幻,不坠青云之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