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皇家祭祀园林——晋祠

央迈勇

<p class="ql-block">央迈勇</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6611</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二十五公里的悬翁山下,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长、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祠庙式古典园林,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邑姜而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晋祠已有记载,当时它已初具规模。历经多个朝代的重建与扩建,晋祠形成了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建筑布局形式上由中区建筑、北区建筑、南区建筑组成,其中中区建筑艺术价值很高,也是整体景观的主线。北区建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南区建筑泉水环绕,古塔耸立。古建筑群中,重点文物有“三绝”(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匾”(难老、对越、水镜台)。</p> <p class="ql-block">三匾之一“水镜台”</p> <p class="ql-block">三匾之一“对越”</p> <p class="ql-block">三宝之一的“献殿”始建于金代,为祭祀而设。其建筑风格独特,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简洁稳固,斗拱古朴精巧,四周敞朗,通风良好,既利于祭品陈放,又彰显出庄严大气,是晋祠古建筑中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三宝之一“鱼沼飞梁”位于山西晋祠。其造型独特,沼上架十字形桥,如大鹏展翅欲飞。桥身由汉白玉石砌成,栏杆雕刻精美,柱头为不同造型的石兽。它横跨方形鱼池,在水中倒影成趣。作为晋祠古建之瑰宝,承载千年历史,见证岁月变迁,尽显古代匠人之巧思。</p> <p class="ql-block">三宝之一的“圣母殿”在晋祠核心位置,北宋年间建造。它重檐歇山顶,气势恢宏。殿内有宋代彩塑侍女群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雕塑艺术珍品。其斗拱形制多样,柱身有盘龙木雕,殿前廊柱微微内倾,建筑结构与艺术完美融合,尽显宋代建筑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作为晋祠的核心建筑,其众多匾牌犹如一部部历史与文化的史书,高悬于殿堂之上,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殿门之上,“显灵昭济圣母”匾庄严肃穆,彰显着圣母在人们心中的尊崇地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来对这片土地庇佑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根据《晋祠志 宸翰》的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巡幸山西,驻跸太原府期间,赐予各大祠宇御书匾额,其中就包括晋祠的“三晋遗封”匾额‌。这块匾额现在悬挂在晋祠的圣母殿前廊正中,以其独特的蓝色衬底和金色的褪色边框吸引了众多目光。匾额上的文字“三晋遗封”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惠流三晋”匾由光绪皇帝题写,“惠”字缺笔,因明洪年间给圣母添加“广惠显灵昭济圣母”名号,为避其讳而为之. “惠流三晋”四字体现了圣母的恩泽如水流淌,广泛惠及三晋大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圣母庇佑的一种信仰与期盼,也从侧面彰显了晋祠在三晋地区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圣母殿所供奉圣母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步入殿内,抬头可见“灵源惠泽”匾,它称赞此地山水灵秀,孕育出神圣与祥瑞,也暗示着圣母殿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同治皇帝书写的“惠洽桐封”匾则寓意着圣母的恩泽如春雨般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封地。</p> <p class="ql-block">还有“德洋恩溥”匾,铭记着圣母那被人们传颂的、深远而伟大的功绩,无论是风调雨顺的护佑,还是对百姓生活的眷顾,都凝聚在这四个大字之中。</p> <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殿的八根盘龙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始建于北宋年间。这八根盘龙柱工艺精湛,木质优良,历经千年风吹雨淋,依旧保存完整。每条龙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则显得憨态可掬。</p> <p class="ql-block">据相关记载,晋祠圣母殿的盘龙柱是选用上好的柳树根雕刻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这些盘龙柱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殿内共有43尊彩绘塑像,除圣母像两侧小像是后补者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宋代彩塑为晋祠三绝之一(宋塑、周柏、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圣母像</p><p class="ql-block">圣母坐木制方座,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双手隐于袖中,一置胸前,一置腿上,蟒袍自两膝向下沿方座垂下,整个塑像呈稳定的三角形,形态端庄,其塑像既吸收了佛教造像的传统,又据不同题材有所变化</p> <p class="ql-block">宦官及男装侍女像:共有5尊宦官像及4尊着男服的女官像。如胭脂女官,头戴方形黑色硬幞头,身着紫衫,深蓝色红边窄袖袍,双手捧着红色胭脂粉盒,展现出清秀灵气、爱美懂美又镇定自若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侍女像:有33尊侍女像,她们的装束为晚唐、五代的长衫或短衣长裙,头或梳双螺髻,或梳堆云髻,上裹彩色巾子,手中各持一物,有的为圣母供奉文印翰墨,有的洒扫、梳妆,有的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 ,姿态神情极为自然,且随年龄长幼,各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和风度.</p> <p class="ql-block">  晋祠圣母殿外的两尊塑像是方相和方弼,位于前檐廊下的南北两侧,身高约4米左右,为明代作品。方相和方弼原是商朝殷纣王的镇殿将军,后反出朝歌,为周王朝建立做出贡献,姜子牙封神时,方相被封为开路神,方弼被封为显道神,在民间他们还被当作门神. 这两尊塑像戎装铠甲,威严雄健,守护着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有许多精美壁画,为宋元明作彩画. 其中,南山墙上层棋眼壁的壁画为宋代彩画,题材有旋纹、卷草纹、海石榴、吉祥花卉等。</p> <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展示了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技艺,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宫廷生活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殿的周柏唐槐是晋祠三绝之一(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的苗裔堂前, 又称“齐年柏”“卧龙柏”。</span></p> <p class="ql-block">周柏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树身向南倾斜近40度,龙蟠虬屈,形似卧龙,巨大的枝干和树冠倾斜于“撑天柏”的树杈间,成为一大奇观。</p><p class="ql-block">周柏是晋祠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宋欧阳修曾赞“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清代傅山也有“晋源之柏第一章”的题词。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晋祠内有数株唐槐,大多分布在圣母殿和水镜台附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为晋祠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氛围,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位于圣母殿南侧,也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泉水出自地平线下约5米的断层岩,平均流量约每秒1.8立方米,水温恒温17℃左右,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即使在隆冬季节,水中的长生萍依然碧绿如茵。泉名取自《诗经·鲁颂》中的“永锡难老”,北齐时以此命名。</p> <p class="ql-block">早在尧舜时代这里就有泉水,《山海经》中“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便是对难老泉的古老追溯.难老泉是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曾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崔娥”的名句,范仲淹也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的诗句,它不仅养育了一方儿女,还为晋祠增添了江南水乡的韵味,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p> <p class="ql-block">晋祠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建,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六年(1801年)期间,其与其他建筑合而为一,成为昊天神祠的一部分。现仅存正殿一座,为悬山式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前檐设廊,明间为扇门,两次间为扇窗。殿内设有神坛神帐,内有关羽坐像一尊。</p> <p class="ql-block">殿内三壁绘有80余幅连环壁画,以水墨绘成,人物精细生动,线条运用成功,内容取材于《三国演义》中关羽事迹,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榜题皆为本地捐奉者题名,是我国早期连环画的雏形,对研究当地村落变迁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作为供奉关羽的庙宇,是民间信仰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对关羽忠义、勇武精神的敬仰与推崇,也是研究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内存有一棵隋槐,枝叶茂盛,见证晋祠的深厚历史。</p> <p class="ql-block">晋祠唐太宗碑即《晋祠之铭并序》碑,位于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的珍贵碑刻,为晋祠博物馆镇馆之宝。 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碑文共1203字,其中序文1003字,铭文200字,行书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块行书碑。</p><p class="ql-block">此碑是现存唯一的唐太宗御制御书原碑,对于研究唐朝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书法演变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此碑见证了李唐王朝与晋祠的渊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信仰,对传承和弘扬晋祠文化也有着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摄于山西太原晋祠,部分文字资料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