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命运多舛,一生坎坷。</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父亲出生在忻州市忻府区合索乡水泉沟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没有兄弟姐妹,是个孤儿,</span>襁褓中母亲病亡,孩提时父亲外出谋生,从小被寄养在邻村奶妈家,长大后随祖父、继祖母一起生活,在村里私塾半耕半读。十五岁那年春天因他的祖父病逝而辍学,当年秋天被晋绥军抓去当兵,从此便与家里失去了联系,四处飘泊。二十三岁时,他从甘肃千里寻亲,在太原找到我的爷爷,父子才得以相认。</p><p class="ql-block"> 在战争年代,父亲出生入死的经历堪称人生传奇。</p>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六年十月,年仅十五岁的父亲在地里收割庄稼时被阎锡山的晋绥军抓去当兵,先在奇村镇辛庄,后到原平进行了二十多天的训练,被编在王靖国部的61军66师197团1营2连小炮排。队伍在南高、寺坪、加禾、六石、下庄、冯村一带活动,后又上邢家山训练月余,出发到平社时被解放军伏击。</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七年一月,他们从高村乘火车至新城,然后急行军到文水参加汾孝战役,三月间从介休乘火车回太原古城整训,六月开赴交城县南关驻防,七月解放军在文水和孝义消灭了阎军72师后, 66师被紧急调往文水。</p><p class="ql-block"> 八月份师部从各连抽调4名士兵教授“3-6-1”格斗法,他和同乡王仿傲被抽中,准备下星期一到师部参加集训,王仿傲便和他约定两人一起逃跑。王仿傲比他年纪大,早先在北路经商时结识一朋友在文水伪县政府工作,给他开了去太原的路条。于是在星期日两人各自向班长请假上街买东西并乘机逃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父亲送给我的医书</b></p> <p class="ql-block"> 十六岁的父亲对这次历险刻骨铭心,他回忆:王仿傲领我跑进一片高粱地后,掏出一张改了日期的“便衣吕致海去太原公干”的路条和“吕致海”的徽章给我,我俩跑到太原河西汾河大桥的洋灰桥时,见桥上盘查得紧怕改过日期的路条被查出,便商定王仿傲先回太原,第二天找亲友将王的路条和徽章送出来给我,在桥西接头。当晚我返回南屯村村公所住了一宿,第二天到桥西等了很久后,来一商人模样的人问我:“你是昨天和姓王的相跟来的吗?”我说“是”并把路条给他看,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纸条对照后说:“姓王的今早坐汽车回忻县了,桥上岗哨不紧,等明天你早些过来吧”,又说王给你捎来三万元(旧币)。我一听知道坏了,王丢下我跑了,眼下只有自己设法逃生了,于是鼓足勇气过了洋灰桥,又打听着到了汽车站,听人说昨天下雨路坏了,今天不发车。我看木材店门口堆积了很多木材,就在木材空隙里藏了一晚上。第二天天一亮我扒上汽车就走,车到了皇后园,前面雨水淹没了道路不能走了,又扒上了火车,在火车上攀老乡打听平社一带岗哨盘查情况,不想遇到了阎军特务组织忻县奋斗团的吕自信,被吕胁迫在峪子村住了两晚后返回太原北营,一个月后又被编入保六团三大队十一中队二分队五班当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革命军人证明书</b></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阎军保六团呆了不到一年时间,一九四七年十月到年底驻扎在阳曲县黄寨、一九四八年初调往周家山、四月调往南棋子山。四、五月间他到太原万柏林参加集训,九月解放阳曲县南棋子山的战斗中在河上咀被解放入伍,从此获得新生,走上了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八年九月到一九四九年八月,父亲在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吕梁和平七分院二所担任护生。听母亲讲父亲曾因腿部负伤住过医院,伤好后就留在了医院,可能就是在解放南棋子山的那场战斗中负了伤,由于父亲有点文化年龄又小,伤好后就留下当了护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父亲保存的日记和证书</b></p> <p class="ql-block"> 七纵是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吕梁军区机关一部及独立第10、第12旅组建,彭绍辉任司令员。一九四八年十月初,七纵在华北军区第1兵团司令员徐向前指挥下,由清源(今清徐)东渡汾河参加太原战役,先后攻占城东北高地风阁梁及城东四大要塞之一的牛驼寨,控制了城北机场。后奉命转入围困太原。</p>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二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七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四月间参加太原外围作战和城垣总攻,五月随18兵团由晋入陕,经过二十多天长途行军到达三原、泾阳结集待命。七月,七军随第18兵团参加了扶郿战役,担任中路主攻部队,八月解放陇东重镇天水县城。父亲所在的军医院也随部队出生入死、救死扶伤,转战晋、陕、甘、川各地,一直来到白龙江边天水县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西北军区后勤部高级护校毕业证</b></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革命的战火中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也受到部队的重视和培养。一九四九年八月他被提升为护士班长,次年三月在甘肃天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一九五一年三月起在西北军区第12陆军医院工作,</span>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在部队修完高小课程。一九<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五三年十二月组织上安排他到军区第三疗养院当保密员。后</span>被送往西北军区后勤部高级护校学习,毕业后在兰州军区第21陆军医院任代理护士长。一九五七年一月到兰州军区981库当军医。</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六月父亲响应党的号召离职返乡,落户到东呼延村。回乡后父亲先后在合索乡跃进社当领班、上社第六卫生所、前进公社医院当医生。一九六一年七月他走上领导岗位,先后在合索、解原、温村、寺坪公社任卫生院院长,一九七九年一月又回到解原公社卫生院工作,直至一九九一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药箱</b></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称职的医生。在他的药箱里,装着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和注射器,以及少量的常用药品。这些看似简陋的工具,却是他治疗疾病的“法宝”。一辆自行车,一个小药箱,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风雨寒暑,走千家,进万户,随叫随到。那个年代没有金钱有无之说 ,更没有医患纠纷之争。他用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自己的知识技术,满腔热情的为患者服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深深地信任和支持。他从十七岁从事护理工作一直到退休,几乎把毕生的精力都献身于医疗事业。</p> <p class="ql-block"> 二零零三年七月十一日,父亲因长期患肺气肿抢救无效在忻州市人民医院去世离开了我们,终年七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罗克韦尔(美国) 油画 《注射室的风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