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卫红疆”报道组② 当年学摄影

习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前卫报人·第6263期】</b></p><p class="ql-block"> ✍️编辑·组版<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习文</span>美篇号379402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难忘的“卫红疆”报道组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当 年 学 摄 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赵景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0年8月初,我们团政治处接到上级一个通知:26军宣传处于8月20日在军部举办一期新闻摄影学习班,每个师、团报道组分配一个名额,时间大约15天。政治处研究让我去参加培训。我在写稿上刚刚入门,已经喜欢上了文字工作,心里有些犹豫,但又觉得让自己去学摄影也是领导的信任,且新闻摄影也是一门新闻专业,和报道组的工作不矛盾。机会难得,我就愉快地接受了任务。</p> <p class="ql-block">  军里通知要求,参加培训人员必须自带照相机。我们团是新建团,没有相机,也没有冲洗制作照片的暗房。不能空着手去参加培训吧,领导就派我到青岛购买摄影器材。我不懂到底要配置什么,就到烟台日报社找到了摄影记者姜同川,他从我们军76师退役不久,很有军队情结。他领我到报社摄影部的暗房看了看,让我对暗房有个印象。按照最低标配,他给我列了一份清单。我到青岛栖霞路一家照相器材商店购买了一台“海鸥”牌手转式120相机、一台小型照片放大机、一台印相机、一台烘干机,按照冲卷、显影、定影所需的化学原料配方购买了各配原料。回来后,自己动手,建起了一个“暗房”。虽说简陋,但功能齐全。也算万事俱备,只差学有所成,回来开展工作。</p> <p class="ql-block">  莱阳军部营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友好时期由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的。1968年原76师支左移防江西后,闲置了近两年时间,显得陈旧和荒芜。我们来参加培训的30人住的招待所离机关较远,上课来回跑。学习班的行政管理、摄影课程、暗房操作,采访实践、吃喝拉撒全有军里摄影干事周允亮负责。学习班经费有限,没有钱买胶卷就用感光相纸代替,在暗房里按照胶卷的宽度,把相纸裁成一条一条的,装在相机里去拍照,冲洗出来能显示出黑影就行。周干事那时已年过半百,在培训班里又当“爹”又当“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凭着一己之力,把一个培训班搞得学习钻研氛围很浓,团结紧张,生龙活虎,一派朝气蓬勃。</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6军摄影干事周允亮(中),学员张让(左),陶俊峰(右)。</span></p> <p class="ql-block">  周干事资历较老,上海解放前他就在当地照相馆工作。上海战役后,他就加入了26军宣传处负责俱乐部的摄影工作,后随26军参加了抗美援朝,为26军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图片资料。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时,军部那时驻在烟台,全市军民在文化宫广场召开欢庆大会。为了拍好大会全景,他爬在两米多高的梯子上取景。他认为梯子牢靠,加上胆大,没让人扶,自个挪这挪那,爬上爬下,按说已经拍了不少会场全景的照片。但他总是感到不够理想,非要再找出拍摄的新角度,结果在按下最后一次全景的快门后,没小心从上边摔了下来。经医院抢救保住了生命,右腿却落下了终生残疾,从此走路一瘸一拐,人们戏称他“周瘸子”。看着他在培训班里忙前忙后,不知疲倦的身影,参加培训的学员深受教育和感动。大家共同认为,周干事既是给我们传授知识的老师,又是我们人生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周干事为提升培训班的档次,请了一位中国摄影界的泰斗级人物给我们上课。他叫姜柳箱,是我军资深摄影家。1970年已是75岁高龄了。他老家是烟台栖霞县,那时已退休,正在家乡度假。周干事以前去北京时曾专门拜见过姜老,两人有些交情,周干事请军首长派专车把姜老接来了。</p> <p class="ql-block">  姜柳箱红军时期就加入《红军画刊》,从事绘画插图工作。1950年春从华北军区画报社调入总政,加入解放军画报社的筹建工作。1950年10月毛主席为画报题词,1951年2月《解放军画报》正式创刊。姜柳箱作为首席摄影专家和行政负责人,为《解放军画报》的创刋和前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姜柳箱的名字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记不起来了,但国家第一次授衔时,10大元帅、10位大将、47位上将、还有部分中将帅气威武的标准肖像,至今仍镌刻在国人的脑海里,在人们心中熠熠生辉,成为抹不去的历史记忆。人们哪里知道,这些永恒的共和国将帅的标准形象全部出自姜柳箱的摄影之手。</p> <p class="ql-block">  姜老来到培训班,和我们学员拉家常,促膝谈心。挨个问我们家是哪里,来自哪个部队,适应不适应部队生活,喜欢不喜欢摄影工作等等。他那慈祥的面孔,亲切的话语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好像爷爷和孙子们在聊天。他认为和我们年轻人是忘年交,只有交上朋友,才能教学相长。他绕有兴趣地给我们讲了《解放军画报》的创办历史,讲了给元帅和将军们拍照时发生的有趣故事,讲了如何拍人物肖像、如何做好暗房深度加工,如何当一名称职的摄影工作者等内容。在姜老身上,我们不但学到了摄影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我党我军新闻摄影的光荣传统,学到了如何走好人生之路。真的开眼界、长见识,做人做事受益终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张图片是1970年在军里参加摄影学习班时, 部分学员和姜柳箱的合影。中间是姜柳箱,那年姜老已75岁,是解放军画报社元老级人物, 军队摄影界的泰斗,我(作者)在姜老的左边。后排左一是杜宗河(退役后成为《农村大众》报摄影记者、美术摄影部主任);左二是陶克,后来是《解放军报》副总编(少将)。</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期学习班,共有30名学员参加培训,来的时候全部是战士身份。回到部队后,两年左右,其中24名学员由战士提为干部,作为新闻骨干,几乎遍布26军所有师、团报道组。退役的6名战士有2名当了地方干部,另外4名也进入了省级、地市级报社,学员杜宗河还担任了《农村大众》报摄影记者、美术摄影部主任。在部队工作的同志有的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有的转行政工干部,有的走上领导岗位。学员陶克退休前是《解放军报》副总编(少将军衔,行政副军级,技术四级属正军级); 学员卢天义退休前是《解放军报》政工处长(行政正师,技术四级属正军级)。去年,有位学员作了统计,这30名学员其中有26位成长为县团以上干部。</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到2024年, 54年前,一个小小的培训班,只用15天时间,竟能为社会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周允亮虽然去逝多年了,我在怀念这位前辈之际,想到了“功在千秋”这个赞人功德的成语。什么叫“功在千秋”?惊天动地,造福社会,惠及后人的大事要事使然。但作为一般人,只要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有时也是可以“功在干秋”的。从周干事身上,我对“功在千秋”有了新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6日,26军新闻摄影学习班结束,我从莱阳返回福山臧家营房。这天,正好26军宣传队在我们团巡回演出。团政治处下午接到通知,晚上7点中央人民广播台要播出党的九届二中全会新闻公报。这在当时是头等大事。我想,如果军宣传队晚上演出加上一个欢庆九届二中全会召开的锣鼓舞蹈节目,我拍张照片肯定能见报。我把想法告诉了军宣传队长刘克勤干事。刘干事说,“没问题”!他们把平时欢快的开场节目稍加改造,加上三块欢呼九届二中全会的标语板,这节目就成了。我把镜头定格在全体宣传队员欢呼的集体造形上,场面宏大,主题突出。拍好后,我立即回暗房连夜冲卷、放大、烘干、剪裁制作出来,写好说明词。第二天凌晨坐上头班的公交车,送到了《新烟台报》编辑部。9月8日,《新烟台报》就在头版中间用较大的版面刊登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新烟台报》刊登的这幅照片,是军里摄影学习班结束后,学员们发表的第一张照片。周允亮干事看到后,专门打来电话对我进行鼓励。</p> <p class="ql-block">  趁着这种兴头,我赶到福山县八角公社,二连正在那里训练民兵,我就满场抓取民兵训练的镜头,其中八角公社武装部长辅导民兵投手雷的特写照片,被《山东民兵》作为封面刊用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师政治部主任王庆云任福山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他下乡访贫问苦,我拍了一张他和一位贫农老太太交谈的照片,先后被《新烟台报》和《大众日报》刋用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卫红疆报道组</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部分老战友50多年后在济南聚会。前排左起:第一位,惠菽林夫人、第二位惠菽林,第三位赵金声,第四位赵金声夫人。后排左起:赵景涛、孔来云、徐永礼、武前才。</span></p> <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惠菽林负责福山三支两军报道组工作。他告诉我,“你发表的这3张照片董传周都看到了,让我把你领去,他要见识见识你这个小伙子”。董传周当时是福山县革委会的二把手,退休前的职务是烟台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我转业到烟台日报社后,和报社老领导周曙光一起曾去看望退休多年的老书记董传周,提起当年在福山的这段往事,董传周仍记忆犹新。当年,惠菽林带我去拜见董传周时,正赶上董传周带领福山县革委常委“一班人”集体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我选准角度,拍下了他们集体学习的照片,很快也被《新烟台报》刊用了。后来,我又两次采访过董书记,为此,我在他的记忆中也算留下了较深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春,军宣传处副处长、报道组组长张军来团里采访,他是我们26军这支报道队伍的领军人物,我有幸有了这次跟高手学习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张军副处长领着我们一起采访了五连班长张济生,并以张济生第一人称的名义,写了一篇如何当好连队班长的体会文章,题目叫“兵头将尾的责任与担当”。“吹”完文章路子后,他让我先起草初稿,然后交他修改,同样的事迹和语言,从他手里过一下,简直就像“教科书”一样。我们虽然对他很崇拜,可是他改完的稿子,一定要让我们再提意见。不论是谁,只要你提出不同意见,他都会认真思考,千方百计吸纳进来。张济生如何当好连队班长的稿子,很快被《人民日报》采用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陶俊峰</span></p> <p class="ql-block">  离开团里的时候,张副处长给我写了一封给陶俊峰和邹佳本的信,让我去跟他们实地取经,巩固提高新闻摄影水平。陶俊峰时任新华社济南记者站摄影记者,邹佳本是军报道组摄影干事(周允亮1970年底转业回了上海),他们俩代表了济南军区和26军那个时代新闻摄影的最高水平,这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p> <p class="ql-block">  我背着个黄色摄影包,来到5师接待室。接待室就在师部(现在的烟台警备区)东大门外,离机关很近。我和陶俊峰记者有过交往,但不能越过军里的邹干事直接去找。门卫问我“你找谁?”我说:“我找军里邹佳本干事。”邹干事出来见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邹干事,在这之前相互都不认识,我便把张副处长写的信递了上去。</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邹佳本</span></p> <p class="ql-block">  邹干事长相帅气,文质彬彬,一看就像大机关的干事。他看完信,非常热情地把我介绍给陶记者。陶记者哈哈大笑,问道,“你怎么来了?”我把张副处长推荐我向他们学习的过程汇报了一遍。两人很高兴收下我这个徒弟。我跟着他俩在烟台采访了五六天,处处都是收获,但印象最深的是采访济南军区烟台机务站的那一组摄影报道,这组摄影报道的题目叫《飒爽英姿电话兵》,副标题是济南军区烟台机务站女兵风采,《前卫报》登了大半个版。</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报道《飒爽英姿电话兵》时,烟台机务站的女兵在农村向老农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  从他俩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感悟很深。搞成组性的摄影报道,必须做到文图并茂。成组性的摄影报道和写长文章一样,题目要标新立异,文章要精准生动,图片要有段落感,层次感,现场感,要符合内在的逻辑。陶记者、邹干事在拍这组照片前,先在机务站召开座谈会采访,回到住处后光是研究主题、文字和图片策划就折腾了一天。设定好的思路不断被推翻,反反复复,一直到晚上才最后定下拍摄方案。我原来以为,搞摄影报道简单,没想到这里边也有这么大的学问。</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守备5师守备15团釆访时合影。</span>右为<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孔来云</span>,中为<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陶俊峰</span>,左为<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乔凤本</span>,后为<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赵景涛</span>。</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也独自搞过几次成组性的摄影报道,有的也被报纸采用过。说实话,那点本领全是跟陶记者、邹干事他们学的。1975年春,济南军区召开新闻工作会议,军区新闻科给我出了篇“命题作文”《我是怎样做到文图并茂的》,会上我介绍的经验实际上就是跟着陶记者、邹干事学习摄影报道的实践和体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链接:</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jflbeo" target="_blank">难忘的“卫红疆”报道组①万事开头难</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