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坐上125公交车一路颠波,沿途经过过去曾经熟悉的工厂学校和地名,很快到了终点站燕子矶公园。下车后举目四望,天气阴沉加之又不是休息日,滨江大道上行人寥寥无几,公园的售票点也是空无一人。看到如此荒凉寂寥的燕子叽,我也未多想径直走向公园旁的化纤厂水厂深水泵房。老厂虽然没有了,水厂的一泵房依然傲立在长江边上,只是泵房外的空地早已变成了公园的仃车收费场。远远望去泵房的不锈钢大门紧闭着,走进了才看清大门上有人脸识别器,非工作人员是进不去的。我试着拍打着大门,企图某个工人有善心,能开门让我旧地重游拾回我的记忆。然而我只听到泵房内馬达隆隆响,工人的谈笑声阵阵,却没有等待到來人,看來实无指望,我三步二回头悻悻地离开了泵房。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尽管你有一腔念旧的热情,却给現实的冷水熄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了泵房移步燕子矶公园,直接走进了公园入口处。入口的小年青热情的招呼我,老大爷你上山可千万注意安全啊,出了事我们可为难了。听了他这一讲,我心中不由泛起了滴沽。我真有那未老嗎?老到叽顶都上不去了?看到曲曲折折蜿延伸向叽顶的石级,台阶并不平整,每级高低也略有不同好像嘲笑我这个老翁你敢登嗎?我犹豫了彷徨了,准备放弃上叽顶的愿望了。就在此刻我想起今天不就是要到燕子矶公园转悠转悠的嗎?怎么馬到山前就熊了,自已批评了自已的懦弱,鼓足勇气向山顶走去。虽说拾级而上,数百级石阶并不是到处都有扶手或鉄链的。我尽寻找有扶手或铁链的台阶或坡路向上,好助我一臂之力。腿酸了手没劲了就地打坐,歇夠了才继续前进。就这样走走仃仃,手不离扶手眼不离足下,沿路的景色实在也顾不上欣赏,经过漫常时间的拔涉我终于上了叽顶时,用时约有三十分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山的路上几乎没有碰到上山或下山的游客,孤独一人甚是冷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坐在矶顶碑亭的围橙上,一边休息一边欣赏着乾隆爷五下江南登上燕子矶所写下蒼劲有力的燕子矶三个大字和他的一首诗:"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此时陸陸续续有几个高淳溧水及外地的游客也气喘嘘嘘的來到了叽顶,这批男男女女也都有六七十岁左右了。他们一边欣赏乾隆的提字一边高吟乾隆爷的诗句和亭柱上的对联。一位高淳老者吟对联读着读着卡壳了,他指着其中一字轻声问我"老人家这是一个什么字'?我望了望这个字感觉是某个字的异种写法,其实我也不认识。我联系到对联上下的词汇感到这是一个"帆"字字,否则对联不通。我大胆告诉他这是一个帆字。他又读了一遍:左联是白云悠悠矶头湧月千帆过,右边是往事渺渺江上风景一燕來。说道这下通暢了。回家后我查了资料,这个字竟然给我朦对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碑亭往北十数米,有民国时期陶行知老先生树立的劝诫牌。对那个时代失恋失业生活失意的年轻人到矶顶投江轻生者行为进行劝诫。据说这一劝诫牌的没立后(当时是木板书写的),拯救了不少想轻生的年轻人。解放后政府在原址重新没立了陶公的劝诫牌,不过木牌换成了石碑正面仍刻着陶公的"想一想死不得",背面仍有陶公的劝诫文章。我站这块碑前,望着那六个大字,不由心中有所感触。时日当下,我想陶公的想一想死不得能否改为想一想死不起,因为現在丧葬费墓地费居髙不下,一般工薪阶层和普通百姓无力承担,真还是一个民生问题。无怪乎目前树葬水葬壁葬在人生最后一哆嗦之后兴旺起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山顶才看了看长江的风景,天公不作美,冷风呼啸,天空阴霾,浊浪拍岸。江上一片白茫茫,近处的二桥和燕子矶轮渡碼头也时隐时現,确实影响了覌游的心情。好在我这老者在覌澜中苐一位的是覌注足下安全,最大的奢望就是平乎安安登山,安安全全下山,那还有什么一心想去看风景的想法呢?在自己千注意万提醒下,我一步步缓缓的到达了公园的出口。上下山共耗时一个小时有余,最大的喜悦是我又登上了125回家的公交车。这半日转悠中最大的体会是:燕子矶顶闲散翁,跌跌爬爬又如何。老态龙钟上下山,自我安全关注多。(仿朱元章诗)。八十老翁于二四年十一月十九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