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前,我曾在宝溪乡中心小学读过半年书。今年九月的一天,路过母校时,看到校园大门敞开,出于好奇我走进校门,只见整个校园空荡荡,不见一个师生,一片寂静,操场的空地上堆满了黑色的水管等材料,成了建材仓库。看着学校四周堆放的货物与校园格格不入的场景,我似乎恍然大悟,这个学校已停办了。 </p><p class="ql-block"> 我漫步在校园里,企图寻找到童年时光在此处读书时熟悉的场景,事实却让我失望,在此处再也无法寻觅到旧时的模样,展示在我面前的是现代与时尚的场景。走着走着,我只好坐下来,细细地回顾,从记忆深处回想半个世纪之前的零星碎片与陈年往事,去了结心中那份愁绪。那时的宝溪中心小学,由几幢老旧房子组成,它孤立地处于村庄的边沿,学校的门前是一片田野,它的背后则是两条溪流交叉处,离学校不远有一座不知哪个年代修建的水碓,日夜响个不停。学校的大门前有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通往村里,还有一条是沿着溪边通往坞洋村的。走进学校大门,在围墙脚下有几棵苍老的树木,像似告诉人们,此地的沧桑与久远。走廊两边各有一个用木板隔离教室,再往里走有一个较大的天井,天井的两旁也是教室,房子的中央有个戏台,逢年过节村民来到这里看戏。走廊上有一张简易木制乒乓球桌,则成为学生课余时间争先恐后的地方。学校的右边有一处建在溪滩上的小操场,操场与校舍之间有一块菜地,是供老师种菜的,常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幼年时,父母带着我去外地谋生,小学二年级时我回到老家插班,这是我对这座学校最早的印象,可惜读了半年因故辍学了。在老家溪头村与家人生活二年之后,我又跟随家人离开了溪头村。后来,每年春节,母亲总是让我回趟老家,去外婆及亲戚家拜年。每次回来,我都会到就读过的小学看看。每次去看看感觉都有点变化,过了几年学校里还增设了初中班,教室墙壁上贴满了学生的书法与作文,学习氛围很浓厚。当我在八都中学念高一时,同桌的同学就是从宝溪初中班毕业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师王吉恩也是从宝溪初中班上调到八都中学任教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宝溪乡通了公路,公路经过学校门口,之后慢慢形成一条街,变得热闹起来,形成了现在的模样。到了九十年代,有一次我去宝溪看望在学校工作的堂叔,在食堂里见到好多学生在这里蒸饭。我问堂叔有多少住校学生,他说有上百人。可见当时学校的规模还是挺大的。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培养,国家对山老区教育投入的增加,宝溪乡中心小学的硬件软件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先后建起了“逸夫”教学楼和老师宿舍楼,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许多农村人陆续进城务工创业,处在大山深处的宝溪人也不例外。2023年,宝溪乡中心小学设有5个教学班,在校生只有16人。由于生源缺乏,2024年开始停止办学。这所创建于1955年的学校,在完成历史使命后,悄然谢幕。 </p><p class="ql-block"> 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宝溪乡中心小学为国家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并涌现出了众多的青瓷大师、企业家、国家干部等各方面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作为曾经就读过的母校,我为这所乡村学校曾经的荣耀感到自豪。如今母校停止办学,完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是为了让乡村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是为了他们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对此,内心虽有不舍,但还是深感欣慰。</p><p class="ql-block">(此文发表在龙泉市融媒体的《天下龙泉》2024年11月9日《龙泉人文》专版,略有改动)</p> <p class="ql-block">学校大门</p> <p class="ql-block">空荡的校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