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伊犁将军府观清代新疆被沙俄侵吞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雄鸡尾羽半遭割,大辱至今心尚戳。</p><p class="ql-block">堂外迎风老榆树,百年飒飒唤强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惠远古城位于新疆伊犁霍城县,历史上伊犁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清代乾隆为了加强在伊犁地区的治理,在此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八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现保存较好的是被称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远城,城内还保留着将军府旧址。</p><p class="ql-block">1871年,沙俄侵占了伊犁,伊犁九城遭沙俄军队拆毁,伊犁将军府的建筑也未能幸免。1881年,清军收复伊犁后,在惠远旧城北择址重建惠远城。1883年,新疆建省,省府设在乌鲁木齐,从此惠远城失去了新疆政治中心的地位,伊犁将军的权限也只是负责北疆防务。辛亥革命后,伊犁九城的建制被取消,伊犁将军的历史也随之终结。</p> <p class="ql-block">惠远古城东门</p> <p class="ql-block">伊犁将军府</p><p class="ql-block">位于惠远镇东大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驻惠远城(即今惠远老城),将军府建在东大街,坐北朝南,规模宏大。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后拆毁。1882年,清政府在惠远老城北7千米处重建惠远城,重建伊犁将军府。新建的将军府,坐北朝南,典型的中轴线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将军府大门、正殿、将军亭,两侧分别为东西营房、客房、书房;书房的西侧为一四合院,包括办公室和居室等,四合院后为金库。</p> <p class="ql-block">伊犁将军府的大门看上去虽然经过整修,但仍显得满目沧桑,这座历经了二百多年风雨岁月的府门,仍有着顽强屹立的傲然风骨,似在向前来的人诉说着它不平凡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将军府院内左右两边是东西营房,这里曾经住着守卫将军的侍卫营。营房建筑为土木结构的飞檐式人字梁平房,地上铺以方砖。房前是一排高耸的白杨树,白杨在微风中挥舞着新绿,片片新叶发出细碎的婆娑歌吟。据说,在过去营房前种植的是榆树,新疆解放后,将军府成了军营,部队入驻后才种上了白杨树。</p> <p class="ql-block">将军府的院内摆放着两尊铜制“红夷大炮”,炮身上有美丽的花纹图案,这些炮是当年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炮。炮身上显现出斑驳的铜锈迹,漆黑的炮口仿佛凝聚了战争的硝烟,冰冷的炮体上映照出百年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古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1812--1885)</p><p class="ql-block">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中国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征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乱,收复新疆大部分,并推动新疆置省,为巩固祖国的西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在此守卫和建设边疆的先人,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两百多年前大片的河山却被侵略者割占的历史更是令人心伤。</p><p class="ql-block">1871年7月,沙俄趁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侵占新疆并向东进犯之际,出兵侵占中国的伊犁地区,直到阿古柏败亡后仍拒绝撤军。1880年,清廷派遣曾纪泽为特使,同沙俄经历多轮磋商,在满足沙俄其他领土、贸易要求的情况下,于次年2月签订旨在收回伊犁的《中俄伊犁条约》。根据该条约及其子条约,中国虽然收回了伊犁地区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约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仍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及斋桑湖以东地区,面积约7万多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边疆重地,设立军府</p><p class="ql-block">乾隆帝继承康熙雍正两朝遗志,先后平定天山以北准噶尔部及天山以南大小和卓的叛乱,完成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统一新疆的大业,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p><p class="ql-block">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加强对新疆各地的管辖,清朝充分吸收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的经验,“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确立在新疆实行军府制度。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立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地军政事务,将军府驻节在伊犁惠远城。</p> <p class="ql-block">军政合一,统辖全疆</p><p class="ql-block">鉴于伊犁为新疆都会,战略地位显著,乾隆二十七年(1762)发布上谕,以明瑞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置的最高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军政事务。</p><p class="ql-block">乾隆帝深知国家统一的局面来之不易,而守之更难。因此在新疆设军府、驻重兵,开屯垦、修水利,讲畜牧、兴贸易,尊其宗教,减轻赋税,抚慰百姓。这些都有利于新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惠远老城</p><p class="ql-block">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根据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总结了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地区的经验,为确保西北边陲的安全,决定沿用汉唐治理西域的办法,实行军政合一、以军统政的“军府制度”。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朝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驻伊犁惠远城,管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伊犁将军府的建立,使中国北部防线最终形成横贯东西的完整体系,延缓了俄国领土东扩的进程,奠定了现代我国西北版图的基本雏形。</p> <p class="ql-block">惠远新城</p><p class="ql-block">光绪八年(1882)收复伊犁,十年(1884)新疆建省,政治中心移至乌鲁木齐,伊犁将军仅管伊塔边防,仿老城样式,在以北十五里另筑新城,十九年(1893)竣工。</p> <p class="ql-block">历任伊犁将军</p><p class="ql-block">驻防将军是清朝统领各地八旗兵之最高长官。全国共设将军十四人、分别驻守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江宁、福州、杭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诸地,将军职衔都冠以所驻地名。</p><p class="ql-block">新疆地处西北边陲,伊犁将军一职颇受清廷重视,一般多由满蒙八旗大员担任。伊犁将军节制统辖以北的塔尔巴哈台参赞太臣、以南的哈什噶尔参赞大臣和以东的乌鲁木齐都统。其权力之大、统辖地域之广,在当时全国驻防将军中首屈一指。</p> <p class="ql-block">筑城布防</p> <p class="ql-block">屯垦设牧</p> <p class="ql-block">伊犁将军府大堂遗址</p><p class="ql-block">伊犁将军府大堂即正堂,是伊犁将军府的主体建筑一东西长20米,南北宽10米,高10米。大堂建在高约2尺的青右阶上,坐北朝南,面调五间,进深三间,属悬山顶抬梁式建筑。大堂形制高峻威严,黄有三开大门,后有屏门,色彩依据衙署定制,青砖灰瓦,暗色榧柱。梁枋彩绘,</p><p class="ql-block">青蓝碧绿。</p><p class="ql-block">历经百年沧桑,大堂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但遗留的地下础石依然是这段不可磨灭历史的铁证,见证着戍边将土的千秋功业。</p><p class="ql-block">进入正堂便顷刻感到森严持重的气势,这里是伊犁将军处理全疆公务的地方,新疆的许多重大事项都是在这间房屋内决定的。正堂内屏风上雕刻有麒麟图,上方所悬匾额“政肃风清”四字则显得庄严凝重,这正是身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所应有的品格和气度。在正堂的两侧还设有印房、册房、粮饷处、营务处、驼马处、功过处等机构。</p> <p class="ql-block">正堂前的两棵百年老榆树见证了沧桑。</p> <p class="ql-block">在伊犁将军处理公务的正堂前,有两尊造型奇特的石狮,它与内陆常见的石狮不同,凡来将军府的游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这一对石狮子。据说,当年沙俄常侵入伊犁地区,在雕刻将军府的石狮时,为显示对沙俄的蔑视和仇恨,石狮被雕刻成了蛤蟆嘴、鱼眼睛、狗耳朵、绵羊头、兔尾巴,还有一个沙俄人的大鼻子。</p><p class="ql-block">石狮在雕刻中,融汇了南方石狮的细腻形态与新疆雕刻的粗犷技巧特点,但逊略于北方石狮的凶猛威武,显得笨拙和淳朴。两尊石狮分为雌雄两性,左边雌狮的左腿上有一个小的狮子,右边雄狮的右脚下原踩有一个绣球,后因损坏修补成为了今天的模样。两尊石狮摆在院子里,常年累月不知疲倦地看护着将军府。</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旁有三块石碑和石碑座,这是清朝与沙俄边境的界碑,上面的标记因年代久远已经看不清楚了,只能在一块石碑上模糊看到一个双头鹰的图案和一些数字符号。为了教育后人,这几块界碑被移到将军府中,让人们了解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戎装骑马大阅图》 (郎世宁等绘)</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三年(1758)冬,正是清军在天山以南平叛战事吃紧之际,乾隆帝在南苑阅兵,英姿勃发,气宇轩昂,身着华贵甲胄,骑在一匹雄健膘悍的骏马上,眉宇中透出一股英雄气概。阅兵为了展示清王朝的实力和军威,给西域诸部使臣留下深刻影响。</p> <p class="ql-block">百年戍边功业</p><p class="ql-block">伊犁将军自乾隆朝设立,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保卫西部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经济,是伊犁将军的重要职责。伊犁将军还根据新疆特殊区情,因地制宜,妥善处置民族、宗教事宜。</p><p class="ql-block">伊犁将军这些时政举措,对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巩固西北边防,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新疆社会出现一个较长时期的安定局面,经济、文化也得到较快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将军府是伊犁将军的办公寓所,之所以称之为寓所,是因为它不仅是将军办公的场所,也是将军家眷居住的宅院。正堂后面是将军府的后花园,来自江南的我见过许多精巧的花园,这座后花园虽没有江南园林的以水见长碧波环绕,假山小亭倒影辉映,曲院回廊花团锦簇。但花园内也是树木花草错落参差,园中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将军亭”,六根朱红的柱子撑起亭顶,掩映在青松绿树之间显得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内宅</p> <p class="ql-block">治疆议事</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2-1843),伊犁将军布彦泰与林则徐、邓廷桢治疆议事,商拟保留伊犁镇总兵建制,改撤西安镇总兵移置天津。并着手开垦伊犁惠远城东的三棵树、红柳湾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亩荒地。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引哈什河水,修建皇渠,入阿奇乌苏荒地,灌溉十万余田亩,共使垦田面积达四十六万四千亩以上。缓解了农业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将边防、屯垦、水利有效结合,保障了边疆稳定。</p> <p class="ql-block">银库</p> <p class="ql-block">惠远古城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惠远城沙盘</p> <p class="ql-block">惠远钟鼓楼</p><p class="ql-block">位于惠远镇中心的十字街上,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古建筑保存完整,是目前新疆境内为数不多的清代钟鼓合一的汉式建筑之一,是研究清代伊犁乃至新疆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上</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上眺望古城内</p> <p class="ql-block">惠远东大街俄式建筑</p><p class="ql-block">位于惠远镇东大街。建于清朝末年,为沙俄风格建筑。二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0米,东西宽15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对于研究伊犁清末民初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旗人馆</p><p class="ql-block">原为衙署,现作为旗人馆,展现了生活在惠远古城的满族一家人的生活状况 。</p> <p class="ql-block">文庙</p><p class="ql-block">位于惠远镇东大街。始建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至1893年落成。现存大成门、东西配殿、大成殿及耳房等建筑。明间为硬山式建筑,东西次间为卷棚硬山式建筑。大成殿是文庙最大的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主殿,建筑前施台明及踏跺,柱基用古镜式柱基,山墙前后出墀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旁的惠远民俗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