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汲清是北洋大学校友

佟铃小姐

北洋优秀校友 美篇号:3518981 <p class="ql-block">黄汲清(1904年3月30日—1995年3月22日),原名黄德淦,四川仁寿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是其主要介绍:</p> <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 黄汲清曾于1921年至1924年在北洋大学预科学习,是北洋大学的校友。</p><p class="ql-block">·1928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2年到1935年在瑞士浓霞台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研究生 ,师从著名大地构造学家阿尔冈。</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带领陈秉范等调查发现了中国的第一个工业气田——圣灯山天然气田.</p><p class="ql-block">• 1943年底至1945年初写成代表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开创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先例.</p><p class="ql-block">•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具体部署了华北、松辽、鄂尔多斯等的石油普查.</p><p class="ql-block">• 1975年到1980年指导学生编制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p> <p class="ql-block">主要成果</p><p class="ql-block">• 地层学研究:1932年发表《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奠定了中国二叠纪地层研究基础,使中国二叠纪地层成为世界标准部面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地构造学研究: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首次划分中国及邻区构造单元并说明其特点,提出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创立多旋回构造运动说.</p><p class="ql-block">• 石油地质学研究:提出太平洋成矿带概念及陆相生油论等,指导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为大庆油田等的发现作出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地质图编制:主编了第一张中国全国性的地质图及多种地质图,如1947年主编的中国东部1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和1:300万中国地质图.</p> <p class="ql-block">荣誉与著作</p><p class="ql-block">•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年当选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p><p class="ql-block">• 其著作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等20部专著.</p><p class="ql-block">人才培养与纪念</p><p class="ql-block">• 培养了大地构造学家任纪舜、构造地质学家肖序常等学生.</p><p class="ql-block">• 设立了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激励青年地质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黄汲清最大的贡献,是提出“陆相生油论”,其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p><p class="ql-block">• 理论局限与“贫油论”影响:当时国际地质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石油仅能由海相地层生成,1921年美国埃蒙斯教授及1922年美国勃拉克韦尔德教授先后撰文强调中国陆相贫油,这种观点束缚了中国石油勘探工作的开展.</p><p class="ql-block">• 勘探实践与油田发现:20世纪20至30年代,以黄汲清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在陕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及天山南北等地进行油气地质调查,并于1937年和1939年分别发现了新疆独山子油田和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这些陆相盆地中的油田发现为陆相生油论提供了事实依据.</p><p class="ql-block">• 国家需求与发展驱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资源短缺,石油工业发展滞后,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等需求,急需找到新的石油资源,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这促使地质学家们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地质条件的石油生成理论,为陆相生油论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动力.</p><p class="ql-block">• 地质学家的探索精神:以黄汲清等为代表的中国地质学家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不局限于传统理论的束缚,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作风,对大自然奥秘不断求索,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和研究,大胆提出了陆相生油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