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光影生涯—(3)》入学复试

曾湘敏

↑(1)这是我18岁时的留影。那时是高考后电影学院尚未发榜前,在人民公园拍摄的,背景是南京路上的中百一店。<br><br> <b>发了两篇《我的光影生涯》后,赶上电影学院老校友茶叙会,于是插着两篇关于茶叙会的美篇。“茶叙会上的第四代电影人 (下)”还在编辑之中,故而接着发《我的光影生涯》吧。</b><br> <b>在《我的光影生涯—(2)》说到,我榜上有名,说明初试录取了,下一步就是要进入复试了。</b><br> <b>那年,报考摄影系的复试分两步。第一步是借在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对参加复试学生进行口试,第二步是借上海延安中学进行文化课考试。</b><br> ↑(2)和图片中的匡相禹同学自高中毕业以后几乎没有相遇过。2008年上海同学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联系上了他。那年11月,应在宁波任专家外教的杭成方之邀,我们一行十几位老同学包了一辆中巴到宁波旅游。这是匡相禹在途中迫不及待地看阅老同学的纪念相册。 ↑(3)这是在宁波东钱湖我和匡相禹的合影。<br><br> <b>当年匡相禹是因为病休才加入到我们班的,因此他的年龄要比我们长一些。他是我班的团支部书记,也是我入团的介绍人之一。<br> 记得有一次我和他聊起口试一事。他问我如果问你喜欢电影吗?你怎么回答?特别是问你是否喜欢新闻电影?他特地给我讲了一下新闻电影的及时性,文化性等。<br> 当年, 初试录取了41位考生,分两天进行口试,每半天四个小时10位考生。除去考生入场出场时间,平均每一位考生平均20分钟左右。我们这一组,安排了11位考生,因此实际考核的平均时间更少了。<br> 在场的考生互不相识,也不知道考场上会问些什么?想做些准备,可也不知道如何做准备。</b><br> ↑(4)图为上海电影演员剧团所在地。院子里有一栋别墅洋房(图中围墙内那栋),楼前还有一个花园。应试学生都在大厅里等候,考场是在一楼西厢房。(百度地图全景模式下载图片) ↑(5)这是上海电影演员剧团成立七十周年的一次聚会,就在洋楼前的花园里举行(视频截图)。<br><br> <b>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 那天第一位进考场的考生,从进场到出来用了35分钟,出来后又转身进入,说是带的摄影作品忘了交了。好嘛,又占用了10分钟。他一人就占去了45分钟。等他再出考场,大家一拥而上,都想打听考官问了些什么问题?我自然也凑了过去。<br> “曾湘敏”。我和第一位考生的准考证号差着几位呢,但我俩中间号的几位都没通过初试,所以他一结束,考官便叫我进考场了。<br> 进入考场,五位考官一排坐着。记得有当时的系副主任夜淮和后来担任我们辅导员的葛德、张益福老师。考官对面是考生的座位,座前的桌子上有一杯水,估计也就是摆饰,不会有考生动。</b><br> ↑(6)夜淮老师当年也是一位电影摄影师,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的随军摄影师。 ↑(7)这是1990年电影学院校庆40周年,我们几位同学和葛德老师的留影。<br><br> <b>确实,口试一上来考官就问我喜欢电影吗?对新闻电影了解吗?我的回答也很简单,喜欢看电影,新闻电影主要看的是故事片前播放的《新闻简报》,匡相禹跟我说的几个要点,我都用上了。<br> 接着有一位考官问我,在学校喜欢哪几门?我说:数理化。他又问我:你觉得这一次你考得如何?我回答:考得不好,并讲了一些具体的。接着有一位考官,拿着一张图片(见下图)。</b><br> ↑(8)就是这张1957年王一波、袁柯复拍摄的《过马路》。<br><br> <b>这张《过马路》是非常出名的。我按照掌握的作品分析的套路评说:逆光照射,地上的投影,对角线构图等技术上的处理。警察举手的动作,点出了过马路的主题。但又分析说:画面上方的汽车轱辘,有点多余……。<br> 从进考场到出来,我只用了12分钟。大家也是涌上来打听口试内容,我也作了简单介绍后,便离开考场了。当时有几位考生就背着我指指点点说,这家伙这么快就出来了,肯定考不上 。<br> 隔天的文化课考试主要是文科的历史、语文、外文,好像也是半天结束。接下来就是准备高考了。</b><br> ↑(9)坐落在延安西路(如今已修建了高架路)的长宁区延安中学,这里的校园已经变了摸样,如今只是延安中学的初中部,记得考试的教室就在进校门的右侧,也就是图片中大树的后面。(百度地图全景模式下载图片)<br><br> <b>考上电影学院,入学报到后,我在学校里遇上几位同学,他们见到我就说:你也考上了,那天我们还说这家伙肯定考不上了呢。要不我怎么会知道他们背后说我考不上呢。上海考区摄影专业录取了11位,我们这一组11个考生,录取了4位,比例不小。</b><br> ↑(10)这是1969年冬,我们被安排到65军“接受再教育”时刘云根、陆建伟、陈祥和导演系郑洞天、音院的何时模在张家口洋河上的合影。印象中刘、陆、陈复试口试时跟我分在一个组。不知是谁说我肯定考不上的?<br><br> <b> 关于《过马路》的评说,口试时我有一处是说错的。这是在上“摄影艺术”课时,老师介绍说,正是画面上方的两个轱辘,指明了地点在马路上。也说明过马路有危险性和警察带领小孩过马路的安全性,是点题的关键点。真是让我恍然大悟。</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