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娟,一个来源于生活的作家,把最简单、最纯粹的生活,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在大众视眼,让没有到过新疆的人在阅读她的作品时,眼前总能浮现出她笔下的茫茫草地和皑皑白雪。《冬牧场》是一个命题作业,带着任务李娟跟随牧民居麻一家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里生活了四个月时间,因为那里是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冬牧场,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李娟又一次与自然、与生命对话,展现给我们一幅生动的冬牧场里牧民们的生活画卷。 </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恶劣环境下,牧民还要迁移到茫茫白雪的冬牧场去生活,这是我最开始的疑惑?答案就是:逐草而居,阿勒泰的牧民随季节迁徙,每年需四次大迁移,带着牛羊追寻丰茂的牧草。冬季,阿尔泰山被大雪覆盖,原本的夏牧场无法居住。此时,就只能前往南部较为温暖的戈壁荒漠,这里薄雪覆盖有稀疏的干草可供牛羊食用。牛羊是牧民的收入来源,为了生存,牧民们也只能遵循自然规律,不停迁徙。恶劣的环境、纯朴的人际关系、简单的快乐,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真实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先说恶劣的环境,“在这样的大地上,舒展动荡,没有高大的植物,没有坚强的岩石,黄沙漫漫,一切坦曝无余,无可遮蔽。能依傍什么栖居呢?当然只有深入大地了。大地是最有力的庇护所。”在这样的环境中,“冬窝子”就是他们的家,“冬窝子”一般选择在环形山谷、盆地等地区,而向阳、无风、薄雪,是牧民首选修建“冬窝子”的秘诀。“冬窝子”是牧民们在冬牧场里除了放牧之外,饮食、娱乐、睡觉、社交最重要的所在了。尽管来时破烂不堪,但是通过外层的修补和内屋的装饰,局促的地坑变成温暖人的方寸之地,旁边的羊圈和牛圈经修补也是冬天里牛羊的安身之所。 “冬窝子”位于沙漠地带,唯一的水源来自于雪,收集雪才能满足生活用水,因为雪少,他们从近到远,一直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去采雪,并用纺织袋将三十多斤的雪背回来,2袋也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一天的用水量,李娟在书中写到:“这样的雪装了三天之后,我决定这个冬天再不洗澡了!一个礼拜之后,又决定再也不换洗衣服了。。。”因为太冷,她们家的熊猫狗在生下四只小狗后,自己关闭了产道,等捱过了最艰难的那几天,它才生下了最后的两只,即便是在寒冷和饥饿的双重压力下,小狗们全都活了下来,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草原的宽广,人烟的稀少,让牧民们形成了好客的性格,无论认识与否,无论有事没事,只要有客来到自己的“冬窝子”,就会有食物茶水和温暖的房间招待他,当然客人们也毫不客气入席,同样,如果遇到主人家在劳动,客人们也会二话不说立马加入到劳动中,荒野中的人际关系简单、真诚又踏实。也许是冬牧场的生活条件太艰苦,食物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和快乐,每天劳作以后的聚餐时光也是李娟最快乐的时候,各种简单的食物在她的描述之下,变成了珍馐美馔,她写道:“在安定宁静的生活里,连一小把炒熟的碎麦子都能香得直灌天庭。把这样的碎麦子泡进奶茶,再拌上黄油——全身心都为之投降!。。。。那是怎样的美味啊,每细细咀嚼一下,幸福感的浪潮就席卷一遍身体的沙滩,将沙滩上的所有琐碎脚印抹得一干二净。”</p> <p class="ql-block"> 广阔的牧场,人烟稀少,每天面对得最多的是天、地、牛羊,距离的遥远减少了人们之间的社交,所以能够重逢相聚就显得弥足珍贵,串门是牧民们最开心的事,不能像城镇上有很多的娱乐项目,在这里几家人相聚在一起,吃是最大的乐趣,吃完这家的风干肉,又接着转移去吃另一家的土豆烧肉,吃完唱歌跳舞,看影集、拉家常,极其简单,但极其快乐和热闹。</p> <p class="ql-block"> 冬牧场的四个月,只是李娟的一段生活体验,但对于以放牧为生的牧民来说,那是他们生存的依托,一年四季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四处迁移,同时也要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学会去接受自然,学会去生存,在与大自然的同行中,去过好自己当下的每一天,这才是李娟想通过本书给人们传达的生活真谛。就如她在书中所写:是的,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