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殷墟甲骨文发源地

王岳雷

<h1>  殷墟甲骨文发源地,被称为“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西北郊小屯村,安阳河(又称洹河)西侧,殷墟路1号,面积约2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h1> <h1>  我们原虹口市政退休人员王岳雷与陈嘉麟两人在2024年10月20日,自安阳市彰德路坐公交车,三站路到纱厂路殷墟公交站下车,沿着殷墟路往前走,看见路旁两座云梯楼,路上指示牌讲还有一公里。道路左边为一个很大的公园,右边是洹河景观地,我们在公园里荡荡看看,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大石头边留影。</h1> <h1>陈嘉麟</h1> <h1>王岳雷</h1> <h1>  观望洹河景观地,一片草地,远处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在草丛里横立,近处乱子粉黛草泛出粉色,使园内绿意称托着一幅新意感。</h1> <h1>陈嘉麟在此处的“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头边留影</h1> <h1>王岳雷在此处的“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头边留影</h1> <h1>  公园内有一处甲骨雕塑,讲着此处在199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花园庄发掘的花东甲骨坑,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带字者689片,卜辞涉及祭祀、战争、田猎、天气、疾病等内容,多次提到商王武丁与王后妇好。我们才知道,这里是花园庄村的花园。</h1> <h1>  我们在“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标志石旁留影,它代表了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h1> <h1>王岳雷、陈嘉麟</h1> <h1>  我们在殷墟“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志石旁留影,它是甲骨文发现之地。</h1> <h1>  看看兜兜,不知不觉到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大门,边上为“游客服务中心”。</h1> <h1>  一进大门,主道两旁立着许多甲骨文字符雕塑,在阴层的天气中,凸显庄重。</h1> <h1>  甲骨文刚发现时,被人们当作一味中药-龙骨(古代动物化石)卖给药铺的,龙骨有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眩晕、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等功效。1899年清朝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一次生病时,发现仆人抓回来的龙骨中有刻有文字的符号,从而开始了甲骨文的研究,首次发现了甲骨文。</h1> <h1>  王懿荣(1845-1900),原籍云南,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县古现村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国子监祭酒。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h1> <h1>甲骨文“龙凤”字样</h1> <h1>  红色的“殷墟博物苑”门框,由3个甲骨文“门”字组成,凸出了中国古代多以红色为象征。进门便是一座“司母戊”大方鼎仿制品,大鼎庄重雄浑,纹饰细腻。我们在此留影。</h1> <h1>  “司母戊”鼎1939年在殷墟武官村王陵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目前安放在国家博物馆。</h1> <h1>陈嘉麟在“司母戊”大鼎前留影</h1> <h1>王岳雷在“司母戊”大鼎前留影</h1> <h1>殷墟“甲骨文发现处”标志石</h1> <h1>  接着,我们走在一条路上,片片草丛中松树林立,放着几个大石,上面刻有红色的甲骨文。</h1> <h1>甲骨文“寿”字</h1> <h1>甲骨文“女将”、“母亲”、“王后”字</h1> <h1>  来到一座亭子,前有一座人像。走进看,为“妇好”像。妇好(约公元前1278年-约公元前1245年)。</h1> <h1>  旁边一座房屋是“妇好墓”,1976年发现,墓主人妇好是商王武丁(?-前1192年)的妻子,我们进入里面,是在地下,我们沿着楼梯来到展馆,里面陈列着许多出土的商朝青铜器。</h1> <h1>各种青铜鼎,用着烧煮。</h1> <h1>各种青铜鼎,用着烧煮。</h1> <h1>象牙杯和青铜炊煮器</h1> <h1>青铜酒壶与酒杯:铜觚(gū)、铜平底爵、龙头提梁卣(yǒu)、虺(huī)纽圈定铜觥(gōng)、铜方孔斗酒器。</h1> <h1>铜夔(kuí)足鼎、铜双耳簋(guǐ)(盛饭的器皿)</h1> <h1>盛水的铜罐和妇好铜盘</h1> <h1>铜方罍(léi)、铜扁圆壶酒器</h1> <h1>铜口盉(hé)、铜圆孔斗、铜圆斝(jiǎ)、铜圆尊酒器</h1> <h1>铜饮煮器与提壶酒器</h1> <h1>  图片上“妇好”铭文在随葬酒器、炊器、食器、兵器等铜器上大量出现,甲骨文中有关“妇好”的记载。</h1> <h1>  图片上商代器具的介绍,用在什么场合。</h1> <h1> 尊,古代酒器,青铜制器,口鼓腹,高圈足、圆形或方形,也有作鸮形,用以盛酒。也泛称一切酒器。<br> 彝,古代酒器,青铜制器,器身有高有矮,方形或长方形,带盖。彝也称“尊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br> 斝(贾jiǎ),古代温酒器,青铜制器,形状如爵而较大,圆口有鋬(pàn)和三足。<br> 觚(孤gū),古代饮酒器,青铜制器,大致相当于酒杯,长身、侈(chǐ)口、细腰、圈足,口和底部均呈喇叭形。<br> 瓿(剖pōu),古代盛水和盛酒的器具,青铜制或石制,敛(liǎn)口深圆腹、圈足。<br> 爵,古代饮酒和温酒器,青铜器或陶制,常见的形状为深腹,有流、柱、鋬(pàn)和三足。<br>  靁(雷léi),古代盛酒和盛水的器具,青铜制或石制,方形或圆形,肩两侧有两耳,有盖,通常在一侧下部也有耳。<br>  缶(否fǒu),古代盛酒和盛水的器具,青铜制,小口大腹方形。<br>  盉(禾hé),古代酒器,青铜制,古代调和酒、水的器具,或以温酒,形状多样,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pàn),下有三足。另一种为封口盉。<br>  卣(友yǒu),古代盛酒器,青铜制,有提梁,小口有盖,细长颈,深腹圈足。<br></h1> <h1> 觥(公gōng),古代盛酒和饮酒器,青铜制,短流和鋬,扁长体或扁圆体,圈足或四足,盖为带角兽头形,有的整器呈兽形。<br>  鼎,古代炊器,多用青铜制,长方四足或圆形三足,口上有两耳。<br>  甑(赠zèng),古代蒸食物炊器,青铜制,圆盘形,底有许多透蒸汽的孔格,置于鬲(gé)或鼎的器具上,蒸食物之用。<br>  簋(轨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皿,青铜制或玉制,圆腹、侈(chǐ)口、圈足,口有两耳或无耳。<br>  豆,古代盛肉酱类的器具,石制,器浅如盘,下有圈足。<br></h1> <h1> 鬳(yàn),古代蒸食物的器具,青铜制,圆形或长方形,有上下两部分,或为合体,或为分体。上体用以蒸食物,称甑,下体用以盛水加热,中间有带孔的箅(bì)用来通气。<br> 斗,古代舀水酒器,青铜制,斗孔有方形或圆形,斗柄作扁长条形。<br> 盂,古代盛水和盛饭的器皿,青铜制或石制,侈(chǐ)口、深腹、圈足,有附耳。石制的器形,较小,有盖。<br> 盘,古代盥(guàn)器,青铜制,圆形、浅腹,盥用匜(yí)(形状像瓢)浇水于手,以盘承接。<br> 鉞(yuè),古代兵器或刑具,青铜制,圆刃,形如大斧,权利的象征。<br>  戈,古代的主要兵器,青铜制,横刀,安装长柲(bì),柲及戈柄,持之可横击,勾援。又有玉戈,多为礼仪用具或明器。<br>  镞(zú),即箭头,青铜制或骨制,铜制的有双翼形,骨制的有三棱或近圆柱形。<br>  琮(cóng),古玉器名,方形,中有圆孔,亦有作长筒形。<br>  壁,古玉器名,平圆形,正中有孔,礼器。<br></h1> <h1> 匜(移yí),古代盥(guàn)洗时用于浇水的用具,形椭长,前有注水的流,后又鋬(pàn),有的带盖,有四足、三足和无足。<br>  匕,古代取食器,玉制或骨制,形如今汤匙。匕头椭圆形,柄有长有短,且柄上多装饰,有花纹。<br>  锛,古代砍削木料用的用具,青铜制,体呈单斜面或双斜面。<br>  凿,凿孔或挖槽用的工具,青铜制,体细长,上宽下窄,刃部略呈弧形,直銎(qióng),使用时借助锤子一类工具锤击。<br>  纺轮,古代纺纱捻线的原始工具,玉制,为纺锤上的小轮,圆形,中间有孔,如插入直杆即成纺锤。<br></h1> <h1>司母辛铜觥(gōng)酒器</h1> <h1>亚其铜觚、妇好铜高体觚、Ⅰ式镂空觚等酒器</h1> <h1>大型虎纹鉞(yuè)、大型龙纹鉞,商代祭祀用。</h1> <h1>Ⅱ式铜镞(zú)、铜多钩形器、Ⅰ式铜弓形器、Ⅲ式铜戈</h1> <h1>石罐(玩器)、司辛石牛</h1> <h1>石垂(工具)、龙形石盖(玩器)、石人、夔(kuí)形骨头玉笄(jī)</h1> <h1>石瓿(bù)酒具与铜镜</h1> <h1>打击乐器“亚㢸(bi)”铜铙(náo)</h1> <h1>玉戈、玉笄、玛瑙珠、玉人、玉鹿</h1> <h1>玉虎、玉象、玉燕、玉凤、玉琮、玉龙</h1> <h1>大型铜锛、铜镳(biāo)马具、Ⅰ式铜铲</h1> <h1>铜铲斗、铜刀、铜铃、铜盒</h1> <h1>  接着,来到地下二层,一个黄土夯实的墓穴,是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里面放着陪葬的青铜器和陪葬人骨,反映了商朝的奴隶制度,显示出奴隶在当时的悲惨境遇。</h1> <h1>  图片上介绍妇好使用的一部分器物。有大铜鉞、铜颚尊、司母辛大方鼎、司母辛牛、子东泉圆尊、“亚启与亚㢸”铜铙、玉戈、玉凤、玉调色盘、骨勺、骨笄、玉龙、铜戈、大量货贝和少量红螺及阿拉伯绥贝。</h1> <h1>  观看了妇好墓,走在大路上,高大树木与大片草地,把遗址打扮的绿荫飘香。</h1> <h1>甲骨文“妇好”</h1> <h1>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之后立碑纪念。</h1> <h1>  殷墟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鼻祖,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现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目前已识别的甲骨文约1500个单字。</h1> <h1>  我与陈嘉麟在甲骨文姓氏对照表前,看着这七十二个甲骨文姓氏,有没有自己姓氏的甲骨文,看了半天,陈氏没有找到,我讲那时还没有陈姓或是没有解读出来。</h1> <h1>甲骨文十二生肖</h1> <h1>  在“甲骨窖穴馆”内,一个坑里的圆形洞穴放满了甲骨碎片,灯光把各个甲骨文映射在坑里,表明这里是甲骨文的源泉。</h1> <h1>  陈列着该YH127甲骨窖穴的挖掘情况:1936年6月12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小屯村第十三次挖掘,出土刻辞甲骨17096片,包括字甲17088片,字骨8片,其中完整龟甲有300多版。是殷墟历次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h1> <h1>YH127甲骨窖穴的挖掘</h1> <h1>1936年6月15日,潘悫先生致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的信,讲述挖掘甲骨灰土层整体起出。</h1> <h1>YH127甲骨向坑上运箱,照片中的指挥者为考古专家石璋如先生。</h1> <h1>甲骨</h1> <h1>甲骨</h1> <h1>  “北组宗庙祭祀坑”,有201具殉葬人,为殷人祭祖典礼的遗址,是商朝奴隶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h1> <h1>  “乙七基址”, 为殷人在宗庙奠基阶段,举行建筑典礼时埋入的人、牛、羊、狗的遗址。</h1> <h1>殷墟车马坑展厅</h1> <h1>殷墟车马坑遗址内的车马</h1> <h1>小卖部</h1> <h1>殷墟车马坑展厅</h1> <h1>院内的甲骨文碑林</h1> <h1>  在遗址内走走看看,大多地方为原挖掘原址,走在里面有点阴深深的,由于空旷人稀,遍布草丛,我们没有再往里面走去。</h1> <h1>  “商史跫(qióng)音”房屋是个“殷墟博物馆”,里面陈列一些甲骨文图片与一些青铜器,屋前的廊柱,以青铜鼎纹绘制,显得其幽深的面貌。</h1> <h1>殷墟博物馆</h1> <h1>殷墟博物馆</h1> <h1>  在大草坪旁边,有座“再现•大邑商”的演出房,它位于地下。我们沿着绿墙往里走,一个水池上放着石块拼接的“大甲骨”。进入里面,一片昏暗,忽然发出投影的灯光,出现龟背与甲骨文,还有青铜鼎,让人一下子回到殷商时代。</h1> <h1>  接着,我们观看了殷商时代武丁与妇好的表演剧。公元前1251年,商王武丁继位,又称殷武,是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甲骨卜辞,他的妻子妇好能文能武,多次率兵出征,征伐巴方(今四川)与土方(今山西中北部)。之后武丁中兴,奠定了华夏民族大体上的疆域。</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丁、妇好出征前卜辞</span></p> <h1>  观看表演剧后,又走在园内,看看院内的一些布局,又有几块表示殷墟遗址的大石分布在各处,表示了该处遗址的重要性。</h1> <h1>甲骨文“洹水”</h1> <h1>“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标志石</h1> <h1>  参观之后,感到殷墟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更是一个文化宝库,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h1> <h1>  殷墟龟甲刻卜辞,<br></h1><h1> 古人祈愿问天地,<br> 考古破译寻真情,<br> 文化源泉永相传。</h1> <h1>  我们走在洹河边的景观木道上,看看周边,大片草丛伴培着树木,绿意盎然,河岸边还有栈道通向水边, 这里的环境优美静谧,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和放松。</h1> <h1>  就是在这个地方,3200年前,在这里形成了甲骨文。站在甲骨文前,细细品味殷商时期社会状态,它填补了中国早期历史的空白,是将中国文明推至更遥远的时代,更是一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h1>